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资本论文,能力论文,实证研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相关文献与理论假设
1.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研究维度
现有研究中专于探讨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较为缺乏,大多数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在概念上仅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延伸至企业层面。总体上可将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划分为两种:基于资源的概念(Nahapiet and Ghoshal,1998;Leenders and Gabbay,1999)和基于能力的概念(边燕杰,丘海雄,2000;陈劲,张方华,2002)。本文采用Nahapiet和Ghoshal(1998)对于企业层面社会资本的定义,“嵌入于且源于个体或社会单元拥有的关系网络中可利用的实际和潜在资源”。
为深入展开企业社会资本及其相关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划分。他们所采用的研究维度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从企业内的个人层面出发分解社会资本进行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0;张其仔,2002);二是单从企业内部或外部联系出发划分社会资本(Cooke and Clifton,2002;张方华,2004;石军伟等,2007);三是从企业社会资本自身的特征维度出发进行研究(Nahapiet and Ghoshal,1998;Yli-Renko et a1.,2001;Landry and Amara,2002;王霄,胡军,2005)。我们认为单从前面两种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社会资本,则缺失了信任这个重要的维度。现有研究中,许多学者一致认为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Leenders and Gabbay,1999;Adler and Kwon,2002)。Nahapiet和Ghoshal(1998)区分了企业社会资本的三个特征维度,即结构维度(Structural Dimension)、关系维度(Relational Dimension)和认知维度(Cognitive Dimension)。他们的工作为管理学领域中社会资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并在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中开始得到应用(Tsai and Ghoshal,1998)。因此,本文根据Nahapiet和Ghoshal的研究,从社会资本的特征维度出发,兼顾企业内外部视角(Adler and Kwon,2002),构建理论框架与假设。
2.理论框架与假设
关于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定性研究普遍认可了企业社会资本对知识创造乃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Chaminade and Roberts,2002;周小虎,陈传明,2004;吴晓波,韦影,杜健,2004)。少数定量研究开始基于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分析社会资本对于知识获取、技术创新决策或技术创新水平的作用(Yli-Renko et a1.,2001;Landry and Amara,2002;王霄,胡军,2005)。因此,本文引入吸收能力的视角,将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结构、认知和关系三个维度,构建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框架(见图1)。
图1 基于吸收能力的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
(1)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上述关于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定性研究已间接地公认了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在现有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中,一些学者从企业社会资本的特征维度出发,提出大型跨国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可通过影响业务部门间资源交换的程度从而影响产品创新(Tsai and Ghoshal,1998),新兴技术型企业和关键客户之间的社会资本亦能促进新兴企业从这种关系中获取知识从而促进新产品开发(Yli-Renko et al.,2001),中小企业对外部社会环境的信任—合作认知与网络、企业人力资本与创新水平正相关(王霄,胡军,2005)。另一些学者基于企业与各种外部实体之间的联系,直接或间接地证实了这些联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Cooke and Clifton,2002;张方华,2004)。上述研究的视角或单为企业外部或仅为企业内部。仅Tsai和Ghoshal(1998)的研究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三个分析维度出发进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研究一致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对于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可以得到假设1:企业社会资本水平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假设1a: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水平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假设1b: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水平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假设1c: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水平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
(2)企业社会资本与吸收能力。关于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不少研究已论及,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获取和利用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水平(Anand,2002)。识别、获取、消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即吸收能力。下面从企业社会资本各维度出发系统分析企业社会资本与吸收能力的关系。
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指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结模式,具体包括网络联系、网络配置形式等等。从企业外部来看,创造知识的企业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通常需要通过交换知识而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作用,这些知识可能是创新能力的一种形式,它能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Daghfous,2004)。企业可能从供应商、联盟伙伴、竞争对手、行业协会等处获得所需的信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与其所拥有的联系数目成正比(Butt,1992)。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比其他企业可能获得更多的专利许可(Powell,Koput et a1.,1999)。从企业内部来看,Jansen等在研究组织基础(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对潜在和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时,提出与协调能力相关联的组织机制(如跨职能界面等)主要影响部门的潜在吸收能力;与社会化能力相关联的组织机制(如连通性等)主要影响部门的现实吸收能力。据此我们提出假设2:企业社会资本结构维度的水平与吸收能力正相关。
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指通过关系创造和利用的资产,包括信任、规范、认可等属性。从企业外部来看,合作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能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Scott,2003)。关系的信任程度越高,联系各方就更愿意共享和交换信息(Chiles and McMackin,1996)。从企业内部来看,郭斌和陈劲等(1998)提出R&D、营销和制造部门之间存在界面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双方之间相互不信任。实际上,从联系中获得信息的能力正比于联系中的信任。此外,信息交换的规范对于获取信息的能力而言具有正向效应。所以,我们提出假设3:企业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的水平与吸收能力正相关。
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指双方之间可通过通用语言、编码和叙述进行沟通的通用理解、解释和含义系统的资源,具体包括共同语言、相似的价值观等。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之间共享相同的语言到一定程度,可促进信息的获取(Nahapiet and Ghoshal,1998)。企业之间共享的知识对其从网络中获得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Cohen and Levinthal,1990)。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的开发利用需要企业内各部门员工之间共享相关知识(Daghfous,2004),它能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获取和转移(Cohen and Levinthal,1990)。郭斌、陈劲、许庆瑞(1998)指出,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在目标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是导致界面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Jansen等(2004)认为社会化能力有助于形成沟通的共同编码和主导的价值观,从而促进消化和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由此,我们提出假设4:企业社会资本认知维度的水平与吸收能力正相关。
(3)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由于创新是组织学习的产出,而组织学习又与企业的吸收能力紧密相关,因而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递推关系(Lane,Koka et a1.,2002)。研究表明,吸收能力能促进企业的知识和技术转移(Shenkar and Li,1999),有助于新产品开发,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除Stock等(2001)①以外,大多数研究间接证实了吸收能力对于创新绩效的正向效应。据此可以得到假设5:企业的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
综合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企业社会资本与吸收能力、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三组关系的分析,进而提出假设6:吸收能力在企业社会资本正向作用于技术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二、研究设计
1.数据与样本
(1)数据收集。本研究总共发出调查问卷268份,收到来自浙江、广东等地的有效问卷142份,有效问卷率为53%,问卷的发放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①通过高校教师给MBA学员教授的企业战略管理和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的机会,发放问卷130份,回收问卷72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分别为55.4%和38.5%。②通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与企业的联系发放问卷70份,回收问卷48份,其中有效问卷36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分别为68.6%和51.4%。③通过我们与企业技术主管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关系网络发放问卷68份,回收问卷56份,其中有效问卷56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均为82.4%。
(2)样本特征。从回收的有效问卷来看,本研究所获样本涵盖的行业范围较广,即包括软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制药和新材料业等高新技术企业71家,以及机械制造、化工和纺织业等传统行业企业71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与传统产业的企业所占比例各一半。从产权性质来看,样本企业中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从企业设立的年限来看,样本企业既包括成立不到5年的新企业,也包括长达50余年的老企业,总体上以成立年数在10—15年的企业居多。从企业规模来看,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约占25.4%,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至3亿元之间的中型企业和超过3亿元的大型企业分别占31.7%和43%。从员工总人数来看,既有不足50人的小企业,也有超万人的大企业。综上分析可知,本研究样本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变量测量
(1)企业社会资本。本研究兼顾内外部视角,将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等三个维度进行测量,由此得到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矩阵式测量结构。一是企业社会资本由内外两个部分构成。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包括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及其他企业的联系、与科研院所、高校及技术中介组织的联系以及与政府部门、银行、行业协会的联系。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包括企业内生产部门与研发部门的联系、生产部门与营销部门的联系以及研发部门与营销部门的联系。二是对于上述企业内外部六种联系,采用Nahapiet和Ghoshal(1998)的框架度量各联系的三个基本维度,从而形成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结构。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于企业内外部六类联系的结构、关系和认知等三个维度,采用Likert七级打分法,设计题项测量企业社会资本(韦影,2007)。
结构维度的测量。参照相关学者的工作(Uzzi,1996;Tsai and Ghoshal,1998;McFadyen andCannella,2004;Yli-Renko and Autio et a1.,2001),本研究通过3个题项对结构维度(STR)进行度量:联系的频繁程度(STR1);联系的密切程度(STR2);联系对象的数量(外部)/联系所花费的时间(内部)(STR3)。
关系维度的测量。基于现有研究(Tsai and Ghoshal,1998;Yli-Renko and Autio et a1.,2001),本研究设计3个题项对关系维度(RE)进行度量:联系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损人利己的趋向(RE1);联系双方能真诚合作(RE2);联系双方能相互信守诺言(RE3)。
认知维度的测量。在Tsai和Ghoshal(1998)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2个题项对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CON)进行度量:网络联系因有共同语言能有效沟通(CON1);联系中存在相似的价值取向(外部)/联系中拥有一致的集体目标(内部)(CON2)。
(2)吸收能力。现有的大多数研究通过一系列代理指标来测度吸收能力,如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专利、科学出版物的数量、技术人员占总员工的比重、正式R&D部门的设立情况、R&D部门中博士人数、参与基础研究的R&D部门的数目等等。这些代理变量大多以结果导向测量吸收能力,其中一些指标如专利等亦常用于度量技术创新绩效。我们认为以结果为导向度量吸收能力,忽视了构建吸收能力中知识流动的互动过程,难以反映吸收能力的本质。
尽管吸收能力是一个复杂且难以操作的构造.近年来一些研究也开始注重以过程为导向设计量表测量吸收能力(Wong et a1.,1999;Jansen et a1.,2004)。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采用Likert七级打分法,通过7个题项对企业的吸收能力进行度量(见表1)。
(3)技术创新绩效。在Cooke和Clifton(2002)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创新效益和创新效率(张方华,2004)两个方面采用了5个题项用以度量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见表1)。
三、实证分析
1.变量的因子分析与信度分析
为避免不正确的测量模型导致混淆的结果,本文采用AMOS4.0软件对企业社会资本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以确认构建效度。CFA的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测量模型可以接受,其参数估计有效(韦影,2007)②。采用SPSS10.0对吸收能力的七个题项和技术创新绩效的五个题项进行EFA分析(特征根大于1)的结果显示,它们具有单维度特点,KMO值分别为0.90和0.85(大于0.7),各题项的载荷系数均大于0.5(见表1)。
表1技术创新绩效和吸收能力各题项描述性统计、因子载荷系数
由表2可知,本研究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70,Item to total相关系数基本在0.35以上,符合要求,这表明本研究整体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2变量信度检验结果
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根据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以及企业社会资本、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分别建立三组回归模型进行分析③。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它们之间的两两简单相关系数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水平都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以及吸收能力之间具有正向并且是统计上显著的相关关系,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也具有正向且统计上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企业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水平有利于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吸收能力则有利于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此外,由表3还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水平两两之间也存在正向且统计上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三个维度的水平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它们可能共同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发挥积极的作用。
表3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p<0.01(双尾检测),*表示显著性水平p<0.05(双尾检测)。
经检验,本研究建立的回归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和异方差等三大问题。在此前提下,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4)。关于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验证,由表4中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知,假设la和假设1b得到了验证。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假设1c也得到了验证。当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变量进入回归模型(模型3)以后,尽管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β值为正,与研究假设提出的方向一致,但是它们在p〈0.10水平上不显著异于0。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企业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的水平可能通过提高认知维度的水平从而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于企业社会资本三个维度与吸收能力之间关系的验证,由模型4至模型6的回归结果可知,假设2至假设4得到了验证。从模型6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的水平均对吸收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直接作用。其中,结构维度的回归系数β值为正,与研究假设提出的方向一致,但是它在p〈0.10水平上不显著异于0。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企业社会资本结构维度的水平可能通过提高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的水平间接正向作用于企业的吸收能力。关于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验证,由模型7的回归结果可知,假设5得到了验证。关于吸收能力在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中所起作用的验证,从模型8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维度这三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β值均为正,与研究假设提出的方向一致,但是它们在p〈0.10水平上不显著异于0。综合三组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以说明,企业社会资本各维度的水平通过提高吸收能力而间接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因此,假设6得到了验证。
从表3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水平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4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它们对吸收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非完全是直接的。为进一步深入分析企业社会资本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对吸收能力乃至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考虑到上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较为复杂的特点,若继续采用多元回归等传统方法效率低且效果可能不够理想,因此,下面我们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来分析与检验。
表4OLS模型回归结果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p<0。01(双尾检测),*表示显著性水平p<0.05(双尾检测)。
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根据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的初步结果,构建初始结构方程模型拟设定五条初始假设影响路径,并对其进行证实与证伪。采用AMOS4.0软件对初始模型进行运算的结果如下:初始模型拟合的χ[2]值为326.76(自由度df为164),χ[2]/df为1.99(小于2),表明拟合效果较好;该初始模型的RMSEA值为0.084(小于0.10),SRMR值为0.059(小于0.08),TLI和CFI的值分别为0.92和0.93(均大于0.90)。从上述拟合指数来看,拟合效果较好,模型可以接受。此外,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中绝大部分与路径系数相应的C.R.值均大于1.96的参考值,在p<0.05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其中,仅路径“吸收能力←关系维度”C.R.值小于1.96,在p<0.05的水平上不具有统计显著性,未能达到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的验证要求。
针对路径“吸收能力←关系维度”的C.R.值未能通过验证的情况(并且其对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仅为0.08),考虑到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可能更多地通过作用于认知维度间接实现,本研究将此路径删除,对初始模型进行调整并修正,修正模型及各路径关系如图2所示。拟合结果表明,修正模型拟合的χ[2]值为327.05(自由度df为165),χ[2]/df为1.98(小于2),表明拟合效果较好,RMSEA值为0.083(小于0.10),SRMR值为0.059(小于0.08),CFI和TLI的值分别为0.92和0.93(均大于0.90)。经过对初始模型的修正之后,所得到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与路径系数相应的所有C.R.值均大于1.96的参考值。综合以上各拟合指数的评判,对修正模型的拟合通过检验,模型得到确认。
图2 修正模型变量间路径关系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P<0.01。
四、结果讨论与建议
1.结果讨论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吸收能力作用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等三个维度的水平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均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因此,企业通过强化联系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企业内外部的信任度,加强知识共享,努力提高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水平,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多元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引入吸收能力之后,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均对吸收能力产生影响,吸收能力又直接作用于技术创新绩效.从而在企业社会资本三个维度的水平促进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过程中,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得到了证实。企业社会资本对吸收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是通过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作用于认知维度来实现的,认知维度在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发挥效应中承担着中介变量的作用。为了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企业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加强各种联系,提高企业内外的信任度,共享其语言及价值观,由此创造更多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机会,提升自身的吸收能力。
2.建议
(1)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社会资本。为提升社会资本结构维度的水平,企业应不断加强与客户、供应商及其他企业的联系,从中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同时也应积极将科研院所、高校和政府部门等机构纳为合作对象,使之成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有力的支持源。为提升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的水平,企业应努力提高企业内外部的信任度,尽量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大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为提升社会资本认知维度的水平,企业需加强与外部联系对象的知识共享,并通过组织内部各相关部门之间有效的相互学习实现技术创新中的协同合作和技术融合。与此同时,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之成为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共同的追求,借此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鉴于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企业在培育和发展社会资本时应注重以获取和利用知识为导向。实际上,企业社会资本的管理受企业规模、所处行业、成长阶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以知识的获取和利用为导向,结合多种因素,努力提高社会资本各维度的水平。
(2)把握企业社会资本各维度间的关系,维持企业社会资本各维度水平的均衡提升。本研究证实,企业社会资本各维度间的关系对吸收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绩效都具有积极影响。尽管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是通过认知维度发挥其功效的,但三者缺一不可,认知维度水平的提升与其他两个维度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只有通过提升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的水平,认知维度才能更有效地正向作用于吸收能力乃至技术创新绩效。因此,在通过发展企业社会资本促进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同时,应注重社会资本三个维度水平的均衡提高,并通过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影响吸收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注释:
①Stock等的研究认为,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而并非线性的正相关关系。他们提出,仅将企业的大部分资源投入到R&D中并非必然意味着企业开发的产品更为先进。我们认为,其结论与他们以R&D强度来测量吸收能力是分不开的。此外,美国高技术企业的R&D投入远比我国企业要高,他们的结论对我国企业的实践意义较为有限。
②囿于篇幅,本文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不作展开(韦影,2007)。
③本研究还考虑了企业规模、行业属性、企业成立年数、企业所在区域等控制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