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建构视角下中国对外话语传播模式探索
——以习近平海外发表署名文章为例
高 彬1,2
(1.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092;2.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摘 要: 国家形象是国内外民众对一国的总体认知与评价,是自塑与他塑双重路径角力的结果。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西方话语长期占主导地位,其丑化中国形象的行为从未间断。为扭转这一局面,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并利用海外出访时机在当地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这些文章话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直接、话语主题鲜明,采用了融通中外的话语策略,为塑造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构建了中国对外话语传播模式,助力了中国国家海外形象的提升。在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时代语境中,应当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探索对外话语传播路径,以提高我国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自塑能力。
关键词: 国家形象;形象建构;对外话语;传播模式;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
近年来,国家形象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尤其在国家形象的内涵、建构意义和建构路径等问题上,学界认知愈加明晰。关于国家形象的内涵和建构意义,管文虎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1]。也有学者将国家形象上升到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结构的外在形态,是国家质量及其信誉的总尺度,更是国家软权力的最高层次”[2]。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路径,学界越来越关注国家形象建构与对外话语传播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国际形象自塑的决定性因素,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需要实现对外传播创新,对外传播创新需要话语创新,话语创新需要话语内容和话语翻译创新”[3]。
毋庸置疑,话语是形象建构的重要媒介和物质载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而言,“无论是何种中国特色的理念、方案,都必须首先运用语言这一载体进行传播,离开对语言的深入分析,就可能忽略最为基础、最为本质的东西”[4]。因此,建构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离不开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也需要一个权威的传播平台和高效的传播模式,以确保充分发挥对外话语体系在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利用海外出访和参加国际论坛等时机,通过主旨发言、接受外媒采访和发表署名文章等多种渠道积极发声。这些均构成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传播的重要模式。笔者以习近平主席海外发表的署名文章作为个案,探讨这一话语模式在域外的传播样式和效果,以期为新时代构建有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提供参考。
特定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决定了特定的人生价值观。何谓方志敏特定的人生价值观?综观《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我们认为,方志敏特定的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为光明奋斗,为党的事业献身。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说:“我渴望着光明;我开始为光明奋斗——奋斗了一生,直到这次被俘入狱,直到被杀而死!”[1](P10)黑暗的时代背景和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方志敏为光明奋斗,为党的事业献身的人生价值观。
一、 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双重路径的角力
“形象”与“形象建构”等学术概念源自比较文学。根据法国比较文学家达尼埃尓-亨利·巴柔(Daniel-Henri Pageaux)的观点,“形象就是对一个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种描述,制造了(或赞同、宣传)这个形象的个人或群体,显示或表达他们乐于置身其中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虚构的空间”[5]。从形成过程来看,形象产生于自我与他者的辩证关系,无论是通过文学作品对他者民族形象的折射,还是借助报纸、杂志和网络等现当代新闻媒介对他国形象的解读,都离不开形象建构主体的自塑和他塑行为。“国家形象其实是‘自塑’与‘他塑’相互博弈的结果,取决于自塑力与他塑力各自作用的方向与力量的大小。”[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家形象便一直处于自塑和他塑双重路径的角力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传媒等方面占据优势,这些国家掌握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发言权,通过西方话语体系操控国际舆论场,对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民众心目中的建构起主导性作用,如“‘中国崛起’经常被赋予挑战美国、挑战当前国际秩序的威胁性”[7]这一舆论标签。在话语来源上,国际上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他塑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西方社会的政界、学界和媒体。由于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再加上政治目的的考量,这三类他塑主体“妖魔化”中国以至扭曲和丑化中国国家形象的行为从未间断(1) 参见李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美国政客甚至公开辱骂中国为“共产主义黄祸”[8],视新中国为巨大威胁。冷战结束以后,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恶意夸大中国的军事实力,同时也借助全球金融危机质疑中国的经济实力,宣扬“中国崩溃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西方媒体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和报道中国。然而,他们却总是以人权问题为借口,对中国国内的一些突发性事件进行选择性报道,甚至歪曲事实真相,大肆宣传中国人权倒退论。总之,西方话语体系主导下的政客、学界和媒体等他塑主体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消极的负面作用。他们“戴着有色眼睛来观察中国,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中国,以西方的话语逻辑来剪裁中国”[9]。这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西方话语体系“一语独霸”的他塑方式俨然已经成为西方民众了解真实中国的一道屏障。
毋庸置疑,西方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他塑是有失偏颇的,其话语体系下的中国镜像与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存在较大反差。为了扭转西方“独语”而中方“失语”的不平衡局面,中国作为自塑主体,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如通过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进行形象自塑,以消弭西方话语对中国国家形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首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便提出了中国外交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代领导集体也均以“和平发展”为话语核心,利用外交场合向世界阐明中国的外交立场和政治主张,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了更加透明和全面地向世界阐明自我,中国自1991年开始便以“中国政府白皮书”的形式,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政党制度、人权状况,军控、国防、宗教问题,人口、能源、环境、知识产权问题,食品药品安全、互联网以及西藏和新疆等内容。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除了以书面形式向世界介绍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在两会期间实行新闻发布会制度,通过国家领导人与国内外新闻媒体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向世界介绍中国,传播中国声音。
习近平不但是融通中外话语策略的倡导者,更是践行者。在习近平海外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融通中外话语策略的使用十分普遍。首先,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善于引用中国和受访国文化中具有共同内涵的谚语、俗语和格言。谚语与格言是语言的精华,它不但行文精辟、简练,而且哲理寓意丰富,带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烙印。因此,引用双方文化融通的语言精华讲述中国故事更易引起受众共鸣,更利于话语传播,更能促进中国国家形象在受众脑海中的建构。例如,习近平于2017年11月在老挝三家报纸上发表的文章中就同时引用了老挝人常说的“一根柴棍烧不成旺火,一根木棍围不成篱笆”和中国人常讲的“众志成城”和“众人拾柴火焰高”,借以祝愿中国和老挝两国友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同期在越南媒体发表的文章中,习近平也引用了中越双方的俗语,分别是越南的“莫见浪头高,放下手中桨”和中国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鼓励中越双方都要勇于面对国际和地区形势风云变幻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习近平于2018年11月在文莱达鲁萨兰国四家媒体上发表的文章中分别引用了文莱的谚语“没有相互了解,就不能建立深厚情谊”和中国人常讲的“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以此表达对中国同文莱以诚相待、携手发展的良好愿望。
国家形象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它直接影响到一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但高度重视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而且对于塑造何种国家形象有着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即把中国塑造成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大国、一个健康发展的东方大国、一个坚持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和一个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大国。
二、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基于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模式分析
2014年3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借参加第三届核安全峰会时机,在荷兰媒体《新鹿特丹商业报》发表署名文章《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开创了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海外报刊等媒体上发表文章的先例。截至2018年底,习近平总计在受访国73家主流媒体上发表了47篇署名文章,为中国国家形象海外建构创造了对外话语传播的特色模式。一般而言,中国国家主席海外出访时多会接受受访国媒体的联合采访。相比较而言,通过发表署名文章,以书面形式向海外民众传播中国声音这种话语模式在内容上更加充分、立体,在渠道上更加直接、高效,因此传播效果更佳,更利于国家形象的建构。这是一种以海外媒体为传播平台进行国家形象自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传播模式。
(一) 以话语内容为载体,展现中国“四位一体”之形象
利用专业优势,打造专业技能型学生“品牌”社团。此类社团活动是鼓励第二专业学习的良好平台,社团指导教师可利用社团活动平台,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公选课,开展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学生在社团内学习、活动,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社团从而拓宽知识面。老师可通过此平台,打破专业进行选拔,物色更多优秀的技能竞赛潜在选手,并能够促进同专业间学生、老师的交流。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应走出校园,立足高校,发挥专业优势及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服务社会、服务社区,解决当地社区的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促进区校和谐发展。
上述目标四位一体,为塑造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国家形象指明了方向,这在习近平海外发表的署名文章里面均有相应的话语内容。习近平在马尔代夫《今晚报》和太阳在线网、斯里兰卡《每日新闻》、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报》、孟加拉国《每日星报》和《曙光报》以及柬埔寨《柬埔寨之光》等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里均谈到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宏伟壮举,在塔吉克斯坦《人民报》和霍瓦尔国家通讯社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和扎洪通讯社网站的署名文章里也都讲述了中国汉代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习近平还用“丝路上驼铃清脆、马蹄声声,承载着友谊和合作的使团商队往来不绝”和“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往来于双方的驼队络绎不绝”(2) 本文直接引用的习近平海外发表署名文章中的内容均来自中国外交部网站,不再逐一单独标注。 等意象式话语,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外文明交流的悠久历史。另外,为了向受访国民众介绍中国的现状和发展目标,习近平在署名文章中还多次用到“中国正在……”这个直陈式话语结构,直陈内容包括 “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进依法治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等主要内容。据统计, “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等关键词在47篇署名文章中分别出现了34次、67次、82次和77次。这说明习近平在其发表的所有海外署名文章中多次提到了蕴含中国形象元素的核心话语。
治疗组治疗后皮肤瘙痒缓解率较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除了借助新闻报纸这一传统媒介之外,还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在笔者统计的习近平海外发表的文章中,有多篇在报纸上发表的同时也被刊发在了受访国的权威网站上。这为更多的海外民众获取有关中国的信息提供了便利。例如,习近平在蒙古国《日报》《今日报》《世纪新闻报》《民族邮报》四家报纸上同时发表的署名文章也被刊登在了蒙古新闻网上;在马尔代夫《今晚报》上发表的文章也被马尔代夫太阳在线网同步发表;在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上发表的文章也同时出现在扎洪通讯社网站上。纵观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发表渠道,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媒体还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这些媒体都是受访国当地民众获取信息的直接来源,以这种传播渠道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其传播路径更为畅通,更有助于中国国家形象在海外的塑造。
(二) 以当地媒体为传播平台,疏通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之渠道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知名的调查机构凯度华通明略联合完成并于2018年1月5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海外对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稳中有升”,“海外年轻人对中国内政外交表现评价更高”,“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国内治理的表现赢得海外好评,尤其是科技和经济领域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得到更多认可”,“一带一路’倡议的海外认知度逐年提升,在印尼、印度等沿线国家的认知度达到四成以上”[15]。中国国家形象稳中有升是多重因素合力建构的效果。这既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得益于中国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所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构成了国家形象赖以形成的客观存在,如何将这些客观存在如实地传递出去便成为对外话语传播的重要任务。
绿色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反映出来。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变化特点,选取多年数据进行动态分析。
为了便于读者接受话语内容,在表达上,习近平署名文章还采用了赞赏对方以寻求共识的话语表达方式。如,习近平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的文章里称,“中国和德国分处亚欧大陆两端,是东西方两大文明杰出代表;两国数不尽的先贤哲人、深邃的思想哲理、丰富的文学艺术,是双方互学互鉴、交流合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习近平在埃及《金字塔报》上发表的文章里提到,“中国和埃及同为文明古国,两国人民友好交往追溯久远”。无论是内涵丰富的话语内容和直陈的话语结构,还是高频使用的核心关键词,以及通过赞他而自褒的表达方式,都拉近了与受访国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为他们勾勒出一个追求健康发展、和平发展并以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为己任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三) 以融通中外为话语策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之效果
国家形象的成功建构离不开话语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有效传播。在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过程中,为了确保受众能够理解、认同和接受该话语体系,除了需要明确的话语内容、畅通的传播渠道之外,还需要有效的话语策略,如此才能在受众群体中产生影响力,提升国家形象建构效果。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需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是话语内容,融通中外是话语策略。融通中外的话语策略要求中国对外话语体系能够“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国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多反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话语共同点、利益交汇点”,“多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使中外话语体系更好地相融相通”[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工作。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0]。2013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1]。为此,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不断为国家形象自塑搭建平台,从2014北京APEC峰会到2016杭州G20峰会,再到2017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以及2018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无不彰显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参与全球治理并贡献中国智慧的大国形象。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打破传统工作惯例,利用海外出访时机,在受访国当地权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讲述中国故事。这已成为中国国家形象海外建构的重要话语传播模式。
此外,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还善于运用隐喻修辞手法,用中外双方受众均熟知的具体事物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这种策略一方面有助于化解中外双方因文化、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同时也有助于源语在翻译成受访国语言的过程中不失真、不变形,从而确保对外话语中中国国家形象能够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例如,习近平于2015年4月在巴基斯坦两份报纸上同时发表的文章中就将中巴友谊比喻成“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根深叶茂”;2016年1月,习近平在埃及《金字塔报》上发表的文章中称“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埃友谊、中阿友好也一定会像尼罗河水般奔涌向前”;2016年11月,习近平在秘鲁《商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还用“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这一形象的说法来说明中秘双方都应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2018年11月,习近平在菲律宾三家报纸《菲律宾星报》《马尼拉公报》《每日论坛报》上用“两国关系经历风雨后,又见彩虹”来比喻中菲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良好态势。
根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的调查,“海外受众主要通过当地媒体、当地新媒体和使用中国产品来获取信息”[12]。因此,习近平海外发表署名文章之所以在海外产生较大的传播影响力,进而促进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文章的发表渠道,即当地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包括普通媒体和新媒体。这些媒体创办历史悠久,日发行量大,且读者群体广泛。例如,2014年3月发表习近平署名文章的《费加罗报》是法国历史最悠久、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多年来发行量一直保持在每日30万份以上,读者以文化水平较高的商界人士和高级职员为主。该报以权威性和严肃性的质报形象著称,因此其报道及言论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参考价值。同期发表习近平署名文章的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于1949年创刊,日均发行量近40万份,读者以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2014年7月同时发表习近平署名文章的《朝鲜日报》《中央日报》和《东亚日报》并称为“韩国三大报业集团”,这三家报纸不但创刊历史悠久,日发行量均达到200万份以上,受众群体广泛,是韩国读者心目中最有影响力和最喜欢的三大报纸。2015年5月发表习近平署名文章的《俄罗斯报》是俄罗斯国家政府机关报纸,在俄罗斯日发行量近20万份,其受众群体主要为受过良好教育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读者。事实上,除上述列举的6家海外媒体之外,其他发表习近平署名文章的57家媒体,如澳大利亚《澳金融评论报》、新西兰《新西兰先驱报》、越南《人民报》和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真理报》等均为当地的权威新闻媒体,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除了大量引用熟语和使用隐喻修辞手法之外,融通中外的话语策略还体现在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创作过程中。国家领导人海外署名文章一般是为配合领导人访问他国而撰写的,目的在于与更多的受访国民众进行直接交流。因此,这类文章会由专门班底起草,领导人参与并提出个人想法和意见,而且“会考虑对方国家的语言特点和思维习惯,让文字容易被接受”[14]。正是在此类融通中外的话语策略助推之下,习近平海外发表的署名文章才得以顺利地走进受访国的读者世界,为他们了解中国提供直接的话语来源,也使得中国国家形象进一步提升。
三、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传播:助力稳中有升的中国国家形象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海外发表署名文章,其目的在于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为海外民众认知中国提供权威信息来源,促进中国国家形象海外塑造。然而,这些信息能否顺利传递给海外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传播学受众理论认为传播渠道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变量之一,也是目标受众获取信息所依赖的重要平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目标受众三者形成互动、统一关系,信息传播的内容只有借助畅通、可靠的传播渠道,才能顺利抵达所要影响的目标受众,引起他们的关注、理解并产生认知、形成印象,从而达到传播效果。
事实上,对外话语传播的过程就是国家形象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机构、社会精英、政党集团、新闻媒体、普通大众等均是对外话语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的行为主体,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承担着对外话语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使命。作为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主席是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主体之一的政府代表,他在与外界进行接触和沟通时所发表的言论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载体,而且在建构效果上“比普通民众更具有代表性,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也更具有核心的意义”[16]。通过细读习近平海外发表的署名文章可以发现,这些文章在主题上主要包括“中国与受访国双边关系的过去、现状和未来”“中国对外交往的理念与政策”“中国的发展路径以及在各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在全球治理中所提出的中国方案”等。这些主题构成了中国国家形象在海外民众心目中的建构镜像要素,为海外民众进一步了解和认知中国提供了信息来源,从而促成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除了在主题上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提供语言载体,习近平海外发表署名文章这一话语传播模式对于国家形象建构和提升所产生的效果还体现在文章发表后当地民众的回应和评价上。以习近平于2016年1月21日在伊朗《伊朗报》上发表的《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于2017年11月13日在老挝三家媒体上同时发表的《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于2018年11月19日在菲律宾三家媒体上同时发表的《共同开辟中菲关系新未来》以及于2018年11月28日在阿根廷共和国《号角报》上发表的四篇署名文章为例,这几篇文章在受访国媒体上发表之后,均在当地民众中“引发热议”[17]。其中,伊朗的迈赫尔通讯社国际部主任古拉姆扎德(Gholam Ali Rashid)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去伊朗受到西方经济制裁、被国际社会孤立的几年中,中国并未抛弃老朋友,对伊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施以援手。伊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患难时候的友谊”[18]。习近平的海外署名文章在老挝媒体上发表之后,中国中铁二局中老铁路项目部的老挝员工胡阿旺高兴地与工友分享文章中有关铁路建设的具体内容并表示,“习主席访问老挝,我非常高兴!老挝和中国关系好,我们的工作机会就会更多。中老铁路通车以后,我们离中国也就更近了”[17]。另外,习近平在老挝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在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中老两国‘志同而气和’”。对此,老挝老中友好协会秘书长西昆·本伟莱表示,“同样的使命、共同的梦想,让我们的命运紧紧相连。打造这样的一个命运共同体不仅对老挝和中国有利,也对整个区域的繁荣发展有益”[17]。习近平在阿根廷《号角报》上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所阐述的有关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人文交流、进出口贸易和“百年梦想”合建工程的具体内容均“引发阿根廷各界热烈反响”[19]。其中,阿根廷天主教大学教授、阿中研究中心主任帕特里西奥·朱斯托(Patricio Giusto)表示,“他认为当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坚持多边主义原则,在此基础上,二十国集团等机制将继续稳固发展,国际合作也将更有成效”[19]。
四、 结语
国家形象的最终成型是形象建构主体自塑和他塑之间相互角力的结果。在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明显存在自塑力和他塑力不相匹配的失衡局面。换言之,“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多由西方人来描述和塑造,更多地是‘他塑’而非自塑,他人强加给我们的成分居多,中国国家形象的创造主体是西方人而不是中国人,中国人对自身形象塑造的话语权是缺场而不是在场的”[20]。然而,以西方为主导的话语体系在意识形态、文化差异、政治权衡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无法客观、完整地塑造一个真实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境遇已严重影响到作为软实力的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也不利于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作用。
分析访谈结果,将肿瘤病人升白细胞药物服用依从性影响因素归纳为3方面:病人自身因素、社会家庭因素、药物因素。
在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农机部门应该开展全过程的技术服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将水稻病虫害防治、田间水肥管理纳入到机械化服务体系中。通过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高水稻田间管理水平,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机械设备利用效率和作业质量,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实现土地资源和技术要素的规模化经营,降低机械化插秧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技术推广工作增添后劲。
为扭转这一局面,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但高度重视中国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自塑,更是打破传统工作惯例,不断创新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传播模式,在海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便是其中之一。纵观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无论是从话语内容到话语形式,还是从传播渠道到言语策略,都呈现出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这种融传统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智慧于朴实、易懂的语言之中,借助西方权威的主流媒体向海外民众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传播模式,不但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更是中国在世界多元发展的大格局中发出中国强音的有力表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文化的传播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时代语境,我们应当把握时代契机,探索多模式对外话语传播路径,进一步加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的自我塑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管文虎. 国家形象论[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23.
[2] 王家福, 徐萍. 国际战略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06.
[3] 谢莉,王银泉. 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视域的政治话语翻译研究[J]. 外语教学, 2018(5):7-11.
[4] 文秋芳. 拟人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评析习近平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J]. 外语学刊, 2017(3):1-2.
[5] 达尼埃尓-亨利·巴柔. 形象[M]//孟华. 比较文学形象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6.
[6] 李群山.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及其应对之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92-98.
[7] 孙吉胜. 话语、国家形象与对外宣传:以“中国崛起”话语为例[J]. 国际论坛, 2016(1):1-7.
[8] 中华网. 美国费钱费力抹黑中国的真相,都在这部纪录片里[EB/OL]. (2018-11-27)[2019-04-08].https://news.china.com/international/1000/20161215/30080181.html.
[9] 陈曙光. 让世界知道中国[N]. 光明日报, 2016-08-15(01).
[10] 共产党员网.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EB/OL]. (2018-09-12)[2019-04-08].http://www.12371.cn/special/qgxcsxgzhy/.
[11] 华人频道.关于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EB/OL]. (2018-09-17)[2019-04-08].http://www.hrtv.cn/chuancheng/jiangxin/41747.html.
[12]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2016—2017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J]. 对外传播, 2018(2):18-21.
[13] 王晓辉.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开辟中国和世界交流对话新境界[EB/OL].(2018-09-26)[2019-04-0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07/c-128873074.htm.
[14] 人民网.盘点中国领导人在海外发表署名文章[EB/OL]. (2018-09-28)[2019-04-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27/c1001-24747148.html.
[15] 姜天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发布[N]. 经济日报, 2018-01-06 (02).
[16] 刘明. 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66.
[17] 新华网.综述:众人拾柴 开创中老更加美好的明天——习近平署名文章在老挝引发热议[EB/OL]. (2018-10-22)[2019-04-08].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11/13/c-1121949852.htm.
[18] 新华网.难忘患难情谊 期待未来发展——伊朗各界热议习主席署名文章[EB/OL]. (2018-11-30)[2019-04-08].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1/22/c-1117860309.htm.
[19] 新华网.期待习近平主席访问为阿根廷带来更多发展机遇——阿根廷各界热议习近平署名文章[EB/OL]. (2018-11-30)[2019-04-08].http://www.xinhuanet.com//2018-11/29/c-1123786720.htm.
[20] 朱伊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与中国国家形象在海外的传播[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2):89-90.
China ′s Global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Image Construction ——A Case of Xi Jinping ′s Overseas Signed Articles
GAO Bin1,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China)
Abstract : National image is a holistic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country on the part of peopl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constructed under the wrestling between itself and other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China′s national image, the western world has always been speaking louder than China, which damages the image of China overseas. To redress this situation, leader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represented by Xi Jinping place high value on foreign publicity and publish signed articles on the local media on their visits overseas. These articles are diverse in content, uninterrupted in publication and clear in theme while adopting a readership-oriented discourse strategy. All of these make for a kind of special outward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model which projects the image of an authentic and all-dimensional China, which helps improve China′s national image abroad. In the new era when different cultures coexist and develop, we should establish a more effective outward discourse system and explore more pathways for this system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n an effort to enhance China′s ability to construct its image.
Key words : national image; image construction; global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model; Xi Jinping′s overseas signed articles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53(2019)03-0058-0007
收稿日期: 2019-04-15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求是》英文版的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研究(2009-2018)”(19BYY136)
作者简介: 高彬(1980—),男,山东郯城人,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外译和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责任编辑: 郭红明)
标签:国家形象论文; 形象建构论文; 对外话语论文; 传播模式论文; 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论文;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 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