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641399
摘要:目的:探讨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及解决办法。方法:重新抽静脉血分别用EDTAK2和EDTAK2·NaF抗凝,1 h后用Sysmex 800i血液分析仪检测,2次仪器检测值与人工显微镜计数值进行比较。结论:抽血不当和EDTA依赖性凝集是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EDTA依赖性凝集患者需用EDTAK2·NaF抗凝血检测;有大血小板和小血小板干扰检测时,须手工显微镜计数,应加强血片的复检。
关键词:血小板;血小板计数;血细胞分析仪;假性血小板减少;原因分析
目前,由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使用,使血小板的检测常规化,具有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的优点,但经常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检测结果,造成错误的临床诊断,这是检验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为了探讨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形成原因,我们进行了系列的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器材 800i血液分析仪;EDTAK2抗凝管;CH2双目显微镜.
1.2 试剂 800i血液分析仪配套试剂;草酸铵稀释液及瑞氏染液;氟化钠(NaF),分析纯AR,CHECK质控血。
1.3 EDTAK2·NaF抗凝管制备 氟化钠6 g加100 ml蒸馏水,取100 μl置于EDTAK2抗凝管中,56 ℃烤干备用[1]。
1.4 试验标本的选择 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住院患者的血常规样本中(EDTAK2抗凝),将PLT<100×109/L的标本选出,涂血片复检,去除相符合的标本(血片中无聚集血小板、散在分布;与人工显微镜计数值相符,在±3 SD内),即为假性血小板减少,作为实验标本,共计306例,其中骨科24例,呼吸科36例,心血管44例,产科20例,肿瘤科32例,血液科26例,新生儿60例,老年科64例;其男性162例,女性144例;年龄范围3 h~86岁,平均年龄48.3岁。其测定值作为第一次测定值列入结果统计。分析前,仪器常规保养,本底计数正常,中、低2个批号的质控血检测均在控,严格按标准操作程序上机检测。
1.5 方法步骤 由2位经验丰富的检验师对这306例患者重新抽血2 ml,分别加入1 ml于EDTAK2抗凝管(A管)和EDTAK2·NaF抗凝管(B管)中,充分混匀,室温放置1 h,同时取未抗凝血20 μl加入含0.38 ml草酸铵稀释液的试管中,进行血小板人工显微镜计数,每个标本由2个人分别计数2次取平均值作为参考值;1 h后分别将A管和B管抗凝血涂血片经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根据A、B两血片中有无聚集的血小板、大小血小板的分布以及血标本有无黄疸脂血等,将306例假性血小板减少标本分为5组即EDTA依赖性凝集(PTCP):A血片中有大量血小板聚集,一般为10个~20个血小板聚集成堆,更大的聚集可有50个以上,而与之相对应的B管血涂片则无聚集血小板,血小板呈散在分布。大血小板组(LP):A管和B管抗凝血涂片中均无成簇血小板、血小板散在分布、以大血小板为主。小血小板(SP):A管和B管抗凝血涂片中均无成簇血小板、血小板散在分布、以小血小板为主。抽血不当因素(IVBC):A管和B管抗凝血涂片中均无成簇血小板、血小板散在分布、大小较为均一,标本无黄疸脂血等异常,而重抽血前的第一次抗凝血涂片中有大量聚集的血小板。其他因素:A管和B管抗凝血涂片中均无成簇血小板、血小板散在分布、大小较为均一,标本有黄疸、脂血等异常变化。把EDTA依赖性凝集组,用B管血,其余组用A管血上机检测,这次检测值作为第二次测定值进行统计。选公务员招收体检血50例作EDTA依赖性凝集因素正常对照,男32例,女18例,年龄23岁~29岁。抽血2 ml,分别加入1 ml于EDTAK2·NaF抗凝管(C)管和EDTAK2·NaF抗凝管(D管)中,充分混匀,室温放置1 h后,分别上机检测。
1.6 数据处理 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EDTA依赖性凝集与抽血因素两个组的第一次测定值与人工计数值、第一次测定值与第二次测定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第二次测定值与人工计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大血小板因素、小血小板因素与其他因素三个组第一次测定值和第二次测定值与人工计数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一次测定值与第二次测定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C管数据为154.00±18.32,D管数据为153.0±19.0,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3.1 因素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假性血小板减少病例中,抽血不当和EDTA依赖性凝集是假性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别占总例数的49.01%和34.64%;血小板大小不均一,PDW增大,也是常见的影响因素,分别占总例数的9.8%和3.92%;应引起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的注意。
3.2 采血不当 采血不当因素(IVBC)是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最常见的因素,占49.01%。原因有,抽血技术不熟练:临床上经常让实习医生或护士抽血,难以做到一针见血,造成抽血时间延长,因多次穿刺组织损伤,组织凝血因子混入血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抽血后的处理不当:没能充分的颠倒混匀;抽血量多,超过了抗凝剂的抗凝能力,也是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因素:一些老年患者和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血管不充盈和细小,造成抽血困难,而且,老年人的血液常呈高凝状态[3],抽血过程稍有不顺既可引起血小板聚集,我们发现,同于抽血原因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的病例中,老年患者和儿童占多数,而新生儿达到90%以上,特别是使用软接式一次性真空采血针时,发生凝血的比率重大,因血液通过细小的塑料管到真空抗凝管的速度变慢,时间延长,血小板被激活的概率加大的缘故。对于采血不当因素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检验科应进行宣传,让临床医生和护士了解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及标准操作程序,检验结果准确性与实验前的质量控制息息相关。
3.3 EDTAK2 由于EDTAK2抗凝剂不影响血细胞的形态,并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所以国际血液标准委员会(ICSH)推荐作为血细胞分析仪首选抗凝剂。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EDTAK2可引起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PTCP),此现象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依据为此类患者中有很大比例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出现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抗磷脂抗体阳性,将患者血浆与正常人血小板一起孵育可引起正常人血小板聚集,而正常人血浆与患者血小板一起孵育则不会引起患者血小板聚集,多见于肿瘤、心脏病、肝病的患者中。为了结果的准确性,检验人员必须加强责任心,对于血小板计数减低的患者标本,应涂片核查,以免误诊。
3.4 血小板体积 电阻抗原理进行血小板计数,仪器检测血小板阈值在2 fl~30 fl范围内,正常的血小板多集中在3 fl~20 fl范围。当血小板体积>30 fl时,血小板会被误认为小红细胞而不纳入血小板计数范围,当作红细胞计数;当血小板体积<2 fl时,仪器会把它当作噪音不进行计数,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ITP时血小板体积增大;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白血病、败血症等患者常见小血小板。这是否与长期的化疗以及激素的使用有关,有待研究,此时应手工计数血板。
3.5 抽血不当和EDTA依赖性凝集是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 EDTA依赖性凝集需用EDTAK2·NaF抗凝血检测;大血小板和小血小板以及黄疸、脂血等其他因素干扰检测时,须手工显微镜计数。所以平时对血小板减少患者应加强血片的复检,特别是老年患者、儿童和新生儿,通过血片观察,发现血小板凝集,及时通知临床重新采血。
参考文献:
[1] 鲁家才.两种药物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4,22(3):198199.
[2]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2223.
[3] 邓荣建.老年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聚集的变化[J].中华创伤杂志,1994,10(3):108109.
[4] Bizzaro N,Brandalise M.EDTAdepend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Association with antiplatelet and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J].Am J Clin Pathol,1995,103(1):103107.
论文作者:徐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6
标签:血小板论文; 依赖性论文; 患者论文; 标本论文; 因素论文; 涂片论文; 血小板减少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