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论文_佘小芳

小学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论文_佘小芳

重庆市南川区石莲乡中心小学校 408424

作为基层的教师,我们该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呢?语文阅读教学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一定要多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表达。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读通课文上花时间

叶圣陶老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读通课文”。所谓读通,就是初读阶段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正确、流利”这四个字看起来虽然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例如,在教学《草原》第一段时,我让一个女生读了第一段,当她读到第二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因为这句话比较长,难读,第一次读的时候把“清鲜”读成了“清新”、把“明朗”读成了“晴朗”,在平时我们的脑海里理所当然地形成了“空气清新”、“天气晴朗”这样的短语。所以,让她再读了一遍,虽然这次她把这两个词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读正确了,读得也流利了些,但又把“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读成了“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仅仅这句话,我又让她读了好几次,她很着急,直到最后一次,她深吸了一口气,先默默地读了一遍,然后大声读出来,终于取得了成功,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读得不正确、不流利主要表现在:(1)遇到刚学的或者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就打愣。(2)习惯性的添字或者漏字,尤其是“的”字。(3)读破句子,重复的次数较多。个别学生一个句子读起来生硬,一个词一个词完全断开。这些问题普遍存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总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而在读通课文上蜻蜓点水,草草收兵,怕耽误了教学进程。检查朗读时,面向的是中等生和优等生,忽视了后进生,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指出就匆匆而过。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渐渐减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10+5>5+1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初读课文时,用10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用5分钟师生讨论点评,教学效果远远好于5分钟阅读再10分钟讨论。在语文教学上,读通课文是教学的基础,否则一切免谈。所以,语文教学应该首先给孩子充分朗读的时间,读正确,读流利。

二、在读懂上下工夫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读懂,就是通过读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课文的内容,弄懂词句的含义,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韵味。课文中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教师要有相应的引导,但是一味地分析,只会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当老师讲完会习惯性地问一句:“听懂了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听懂了。”可是真的听懂了吗?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当老师看到孩子们的作业,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是最好的办法。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先从题目下手,让孩子通过读课文理解题目的意思。很快,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知道了,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就是他们两个和起来。”我没有作出判断,示意他把文章读完再想一想。这个孩子认真地读起来,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完了,他放下书本,又举起手来。这一次,他说这个“和”应该是“和好”的意思。“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说。“看来这一次他是真正读进去了,以后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读文章时还要用心去想,这样才会越读越聪明。”这位学生高兴地坐下了。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这四十分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朗读时间,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的朗读,要留够时间朗读,切不可做个样子,匆匆过场。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到最后要留有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发学生的朗读自豪感,让其有胜利的喜悦,为将来的朗读水平的提升铺好扎实的道路。理解感悟是阅读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而理解感悟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感悟的阅读是无效阅读。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呢?长期以来似乎成了一种偏见,必须依靠教师的讲解,即逐段逐句地作繁琐的分析。事实上,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还是阅读,就是让学生原原本本地、老老实实地去读书、思考,所谓“披文以入情”,舍此别无他途。

三、在读出感情上巧点拨

所谓读出感情,就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读得有声有色。老师在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时,总是告诉学生,这句话要用欢快、高兴的语气读,那句话要用难过、悲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要读得轻慢,那个地方要读得快,哪一个字要读重音,哪个字要读得轻柔……如此机械式的重复效果却不甚理想。笔者认为,想要把文章读出感情,要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工夫。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在读”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句话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他们只是一次次地机械式重复着,只是一次比一次更流利,在感情上却不尽如人意。当老师说大娘为了给志愿军叔叔送打糕、帮助志愿军叔叔救伤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时,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这时学生读起来更有力了。当我问为什么要读得这么有力时,一个孩子说,大娘是用尽了全部的心思在帮助志愿军叔叔,连唯一的小孙孙都没有顾上,通过一次次的朗读,结果是一次比一次读得更有感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真诚地鼓励以及适时地点拨,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真正把孩子当成“读”的主人。

论文作者:佘小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8

标签:;  ;  ;  ;  ;  ;  ;  ;  

小学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论文_佘小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