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商业道德与企业家诚信_商业伦理论文

商业伦理塑造与企业家诚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企业家论文,诚信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消费者投诉案始终居高不下,质量欺诈、价格欺诈、品牌欺诈成为三大社会问题。消费者投诉案件1985年是8041件,1999年上升到720410件,15年内消费者投诉总数扩大了90倍。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消费者受到损害而不予投诉的事件,约有51.7%的消费者会采取忍受态度。1992-1998年,全国发生重大劣质酒中毒案8起,死亡751人。国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企业商业信用危机。企业信誉首先在于企业家信誉,对此,我们有必要加强企业家商业伦理修养,增强企业家的诚信观念。

信用危机的根源:企业家对商业伦理的忽视

企业商业信用危机的产生与企业家对商业伦理的忽视密切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家向往良好的商业伦理体系,却总是把不良道德风气归结为社会环境因素,缺乏对于企业家自身的道德内省。一项“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问题”的调查显示,当问及“您对企业家精神如何理解时”,排在第一位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35.4%)。这条西方经济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准则,对中国企业家来讲,可能是一个最大的误导。在商业伦理匮乏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家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仅会给社会带来混乱,而且可能损害整个民族的声誉。美国认证协会主席立洛·葛若认为:“中国商业运作并不符合世界商业标准。在中国的商业伦理中,通常意识不到诸如产权、知识等概念”。

零点调查公司一项“中国企业家的商业伦理指南”的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只有15%能较全面理解商业伦理这一概念。企业家对商业伦理的认识水平和深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对商业伦理的理解和执行。一项“企业经营者对非道德行为采取态度”的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对非道德行为采取了高度容忍的态度(见表1)。这一现象验证了伯德(Bird)“经理人道德缄默”的观点,他指出一个典型事实:尽管经理人能意识到道德问题,但他们不愿意把其作为道德问题表达出来。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一些企业家对商业伦理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还没有意识到“企业失德”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表1 企业经营者对非道德行为的容忍度

资料来源:何清涟著《现代化的陷阱》1998年1月

中国古人讲:“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信”。作为企业舵手的企业家,用哪一条来衡量自己呢?很明显,企业的“德”和“信”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企业家的商业伦理也不好衡量,因此,很容易被管理者忘掉。一些企业家在经营中,由于缺乏商业伦理的基本信条,出现了“赌博性”决策、短期行为、追求轰动效应等不良经营行为。更有甚者,一些经营者商业伦理彻底沦丧,兜售假冒伪劣商品、拉拢腐蚀国家干部,有的走上了经济犯罪的不归路。这些现象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形成一股可怕的商业伦理逆流。

加强商业伦理修养,树立企业家诚信

撑起商业伦理天穹的有两根石柱:一根是市场约束和国家立法,另一根是企业经理人的道德素质与责任感。1996年中宣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技术监督局、内贸部在全国提出“以真诚赢得信誉,用信誉保证效益”的口号;1997又推出了企业承诺活动。这些都为企业家弘扬商业伦理、树立诚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家还要从自己企业内部着手,由加强自身的商业伦理作为开始,树立诚信观念。

1.明确最基本的商业伦理

在日前国家财政部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被抽查的157家企业中,竟然有155家存在虚报利润的问题;一份调查显示,国内大中型企业中68%作过假账,这些现象能不令人担忧吗?孔子讲过:“利者,义之和也”,企业家应当时刻提醒自己以道义指导经营。作为一个有商业伦理的企业家,有三大基本准则:关心消费者、关心环境、关心员工。企业家只有给予社会和环境以关切,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回报;只有关怀员工、关心消费者,才能焕发企业的生命力。

2.树立最根本的经营理念

国内一些企业经营者只要能赚钱就不择手段,违法经营、坑蒙拐骗,甚至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实现眼前利益最大化。有些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注重企业信誉的培养,使“明星企业”变成“流星企业”。社会上大量出现“富不过五载”的企业,一些媒体发出“中国企业家各领风骚能几年”的感叹。

企业家应该意识到,只有不断培养企业的信誉,才能实现企业的长盛不衰。我们若以社会回报为纵轴、企业信誉为横轴画一张简图(见图1),就能说明商业伦理的作用。坐标轴正方向表示高回报和高信誉,企业最初可能处于A、B、C、D四种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C企业向A点跌落,D企业会向B点迈进,A企业不断提高企业信誉,最终到达B点。一个典型实例是海尔集团,他们凭借“先卖信誉,再卖产品”的市场营销理念,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可见,企业信誉与社会回报终成正比。1999年7月,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和40多位民营企业家发起了“信誉宣言”,2001年9月,中国信誉同盟成立并宣言了“中国信誉宣言”。可见,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已经把树立企业信誉,作为经营的根本理念。

图1:企业信誉与社会回报

3.遵守最简单的经营原则

国内一些企业经营者,无视最起码的商业伦理,出于个人或企业利益不惜损害合作伙伴,甚至是国家的利益。1996年我国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坏账就达10000亿元以上,仅利息就达1000亿元。1999年,全国合同履约率仅为40%,有的地方履约率不到20%,因合同问题使国有资产流失达5000亿元。企业商业伦理的败落往往是从企业家开始的。

企业家不妨用一条最简单的原则,来规范商业伦理,那就是全世界各种文化都奉行的行事纲领——己之不欲,勿施于人。道理虽说简单,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中国旧社会有个别生意人备有两杆不准的秤,一杆偏低,另一杆偏高,进货时使用偏低的,卖货时用偏高的,一进一出可谓“增收节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也有类似事件。企业经营者作为甲方购货时,经常拖欠货款;作为乙方售货时,又想办法防止对方拖欠。有多少企业经营者可以做到,订货合同与售货合同一视同仁呢?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拖欠应付未付资金总额为3000-4000亿元,1989-1999年共查处合同违法案件20多万件。俗话说“剃头的人也会被人剃”,在商业游戏规则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想让下游厂商做到的,自己对上游厂商首先要做到。我们的企业家是否可以用这条简单的原则对比一下,如果自己变成员工、变成消费者、变成合作伙伴,会容忍自己的行为吗?

图2:商业伦理塑结构

塑造员工的商业伦理,培养全体员工的诚信

企业的信誉还与每个员工有关,企业家除了加强自身的商业伦理修养外,还要不断培养员工的商业伦理,增强员工的诚信观念,使其成为全体员工行为的准则。企业家塑造员工的商业伦理,可以从三个层次入手:观念层、制度层、行为层(见图2),每个层次包括一些具体措施。它作为商业伦理的基本线索,通过企业家的不断完善,最终成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商业伦理体系。

1.观念层

国外学者尤里其(Ulrich)和蒂勒曼(Thieleman)做过一个商业伦理的调查,询问经理人如何看待商业伦理的作用,85%的人都认为“健康的伦理观,从长远看,就是良好的商业”。

成功的企业家把商业伦理体现在对事物的判断上,并形成团队的是非观和荣辱观。海尔的领航人张瑞敏提出“客户永远是对的”,作为员工服务的行动指南,效果十分显著。可见,观念对员工行为有着极强的约束力。

2.制度层

是否具有符合商业伦理要求的规范流程,是检查企业家商业伦理执行情况的最好参照。作为守法组织,应把法律条款内化为企业的办事准则,用严格的规章消灭不法行为。

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利用一套商业伦理督导制度,实现自动管理。比如,成立督查小组、定期和不定期督查。道德规则的履行需要正反两方面的强化,一套惩恶扬善的奖惩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商业伦理的强化手段,奖惩制度不仅是事后强化措施,它还是企业所有员工的行动指南。人们信奉的道德标准会因为对触犯者的打击而加强,因此,对不道德行为做出严惩的规定,具有积极的警示作用。

3.行为层

心理学研究发现,评价一个人的受信任程度,可以有五个维度:正直、忠实、一贯性、能力和开放,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直。成功的企业家往往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员工正确的行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们,大都强调员工的正直和诚实。通用公司的领袖韦尔奇,明确提出全体员工要以正义为师,他在选拔管理人员时,第一个条件就是正直。之所以如此重视员工的行为,是因为只有员工有了卓越的表现,企业才会走向辉煌。

成功的企业家会运用行为规范、纠错机制、防范机制等方法,规范员工的个人行为。在世界500强企业的公司条例中,就有许多关于个人行为的规定。美国约80%的大公司制定了正规的伦理规则,其中44%的公司还为员工提供道德培训。企业家还要对个人行为有连续性反馈,发现违背商业伦理的行为要及时纠正,以免贻害社会。一旦员工发生不符合商业伦理的行为,其损害远不止是利润,很可能使多年辛苦积累的企业形象,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标签:;  ;  ;  

塑造商业道德与企业家诚信_商业伦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