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山岩画看北方古代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_文化论文

从阴山岩画看古代北方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阴山论文,岩画论文,价值取向论文,古代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方民族的先民们生息繁衍在蒙古高原,创造了它独特的文化。分布于蒙古高原的岩画是北方民族先民们的文明历程的画卷。这些岩画,无论在题材内容上,风格及时代上都有相似之处。早期岩画(距今一万至四千年)中,以各种野生动物最多,其次是狩猎场面,还有舞蹈崇拜画面。这是古代北方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的形象而真实的反映。古代北方民族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价值,从而也为我们探索北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

考古学材料证明,蒙古高原岩画的上限可推定到新石器时代初期或更早些。从岩画反映的内容看,这个时期,北方民族的先民们创造了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且在创造中认识到了这些文化的使用价值及其创造规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类概念。我们可以认为北方民族的先民已经有了初级形式的价值观念。但这种价值观念还不是理性的价值抽象思维形式,不是价值判断的观念形态,而是一种非理性的、非价值抽象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这种价值观念有以下三个特点:

1.功利性。我们知道,作为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物化形式的文化产品,它本身包括着价值。但北方民族的先民在进行文化创造和选择的时候,并不是出于价值的思考,而主要是出于一种肉体和心灵满足。岩画中,以动物作为题材的画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就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因为这些动物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北方民族的先民的文化创造活动是为了生命的延续或在自然界面前不至于被毁灭。这种心理动机主要产生于功利目的和追求或者说是从维持个体和群体生活必需的活动中派生出来的,所以,带有浓厚的生物学色彩。他们创造了这些文化,并不对它进行价值反思,也不对它进行价值判断,而是为了生存的目的向自然界索取,只是在这一点上,他们才感觉到文化存在对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先民们创造出了箭,并围猎到一只动物时,他们所感受的只是这具体的箭的价值和意义,即对自己猎取动物有用,但并不能认识这种弓箭文化的普遍价值和意义。因此,当他们分享所猎到的动物时,所产生的也只是快感一类的价值心理,而不能产生清晰的弓箭文化的价值观念。在这里,不存在文化上明确的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更不要说把它放到社会关系中进行价值评价了。

不仅物质文化是这样,精神文化也是如此。北方民族的先民们,他们最初不是为了快感才创造这些精神文化,而是因为有用才创造了这些精神文化的。功利的追求是他们最初创造这些精神文化唯一的动机。比如岩画中表现的狩猎舞蹈,不仅是狩猎生活的再现,同时也是年长人向青年人传授打猎经验的重要手段,引导青年人如何识别动物的特征、踪迹、习性、活动规律以及如何捕捉等。因此,这种舞蹈具有浓烈的功利目的。岩画中表现的崇拜岩画是为人而不是神,为现实而不是彼世,具有极大的功利性。例如图腾崇拜,母系氏族时期,北方先民过着狩猎生活,大多数图腾都是人们狩猎的对象,这些动物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获取生活资料得不到保证,这种情况也反映到图腾信仰的仪式上来,祈求繁殖某种动物是主要的图腾仪式之一。又比如,在原始状态的生产方式下,人口的增加就意味着人手的增加。因此,人类自身的繁殖便成了原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功利的追求,也是价值意识的表现。北方先民们创造了一种价值,同时也就产生了使用这种文化的价值意识。但是,他们的价值意识只是文化使用价值直接的反映,而不是它的实用价值的抽象反思。因此,北方民族先民的价值观念是非常模糊的。就其价值意识形态来讲,仍处在实用的模糊价值观念状态。

2.混沌性。我们知道,在原始文化状态中,由于文化层面太薄,人的文化环境的作用和人对整个外部世界的价值反思作用都很弱,人主要是被自然界包围着;另外,文化层面与自然界的界限是不清楚的,人的混沌意识是由混合的文化层面和自然界建构起来的;同时,这种混沌意识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它既是文化的,又是自然的。因此,价值观念是混沌的。早期岩画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念。由于文化简单,文化层面太薄,北方民族先民对环境的反思能力也十分低下。这个时期的人们,与其说受文化世界的影响,不如说主要受自然界的影响。由于北方民族的先民主要依赖于自然界,因此,他们选择的意向也主要是自然界。自然价值就成了建构人的价值意识的主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文化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区分是朦胧不清的。反映在宗教观念上,对于支配自己生活的异己自然力量和异己社会力量也是混沌不清的。在氏族形成过程中,原始人的思维能力还不能把自己和周围的自然界区别开来,还完全不了解男女交合的生殖作用,当基于氏族相互区别的需要而探索本氏族的起源时,就很自然地追溯到与他们生存最关切的周围的动物身上,从而把图腾作为自己的“祖先”,而不存在什么人与这些动物的界限。有时,把自己就当作图腾动物,模仿它们的姿态和形状。在阴山岩画中,有模仿本氏族图腾的形态和动作而舞蹈的图腾画。比如,乌拉特后旗大坝沟有摹拟幼蛙的舞者。同样的形象在乌拉特中旗音德尔图的岩画中也出现过(注:盖山林:《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253、47、246、97、212页。)。

在北方民族先民那里,人、兽、神三者是不分的,人即神即兽,兽即人即神,神即人即兽。神性愈大,兽性愈大。开始时,人们按兽的形象创造了神,后来又按照人的样子创造了神。见于岩画中的神灵圣像就是如此。不光宗教观念是这样,在天文价值意识中也可能有过文化世界和自然世界两种反映。从事游猎的鄂温克人没有严格地将一年分成几个季节,只是根据狩猎的主要活动,把一年分成几个不同的“时候”。例如,他们把春季叫做“打鹿胎的时候”,夏季叫做“打鹿茸的时候”,冬季叫做“打灰鼠的时候”。这里,天文知识中的文化现象与自然现象是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人的天文价值意识是文化现象世界和自然现象世界一起建构起来的。在北方先民的所有精神文化中,都包含着文化发展和自然条件的结果,包含着文化价值意识和自然价值意识的混合。因此,我们可以说北方先民的价值意识是由文化经验和自然经验建构起来的混合意识。

3.非逻辑性。在原始人那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混沌的整体表象,其抽象和推理能力是非常薄弱的,因此,他们多借助想象来反思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原始人对事物的价值反思和价值判断不是将事物进行整理、分解、分类,借助严格的概念进行各种关系的逻辑运算,而是借助情感和激情进行神秘的复合,其主要表达方式是象征主义或符号主义。这种神秘的思维方式很难看出事物的真实价值,它所反映的只是虚幻的价值。

我们知道,原始人类抽象思维能力十分低下,这特别表现在数的观念方面。他们不会用数,常常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数量。如在磴口县默勒赫图沟崖畔的岩画,在各种内容的岩画之旁,往往有│‖等积画而成的原始数码(注:盖山林:《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253、47、246、97、212页。)。不仅数字用符号来表示,而且原始狩猎观念也多采用符号象征的手法。北方民族的先民把各种动物图像凿刻于山崖上,既是古人对他们的狩猎生活的生动写照,也具有巫术上的意义。按照原始人类的思维逻辑认为类似的假演可以影响事实。相似律与接触律合称为感应巫术。这种虚幻的观念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看不见的联系,借助于岩画,对动物给予一定的影响,使各种野牲为自己服务。他们认为,狩猎的游戏能帮助狩猎,它被认为是和狩猎同等重要的。同样,象征对于实的现象也是重要的,他们把自己的印象当作现实,把主观和客观混淆等同起来,表示这种思想的画面是很多的。例如,在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山崖中一处立壁上敲凿的一幅狩猎图最富有代表性,最能说明原始居民的思维特征:一只巨大的公鹿全身被射满利箭(注:盖山林:《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253、47、246、97、212页。)。这正是猎人在行猎中所希望的。他们用象征的手法,期望获得公鹿的心理,跃然于画面。在古代北方民族那里,感知是非常具体的,对事物的反思非常独特,而且带有神秘的色彩。在阴山西段托林沟崖畔凿刻有两个幻想出来的动物:上面的一只幻想动物,羊的身躯、兽面,头上长着鹿角。下面的一幅似乎表示的是以龟背为主体,头部呈枝叉状,不见龟足(注:盖山林:《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253、47、246、97、212页。)。

自然,我们说古代北方民族的价值观念具有非逻辑性的特征,并不是说它完全没有理性和逻辑性。古代北方民族的价值反思形式也有一定的逻辑性,处理事物也有一定的理性。比如岩画中反映的围猎。但这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种抽象思维形式的逻辑,不是那种关于事物内在结构、联系、关系及相互依存关系的思维形式,而是列维一布吕尔所称的原逻辑思维。他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在表现内涵上属于神秘思维,它以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表现为思维过程中的接触、转移、感应、远距离作用等不可思议的方式和感觉中的神秘力量、能力、性质(注:列维—布吕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02页。)。

人类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其大脑结构及心理法则也是一致的,但是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应付环境和解决生存问题的手段也是不同的。因此,人类的文化及其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差别。人类文化在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创造、积累、凝聚、积淀,形成了原始的区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文化原型。所谓的文化原型,是指人类依据不同生态环境创造的文化特质在其原始积累和功能实现中相互作用、联结、整合而成的结构形态。

人类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文化创造的,这些文化及其所包含的价值,无疑符合特定环境中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自然,它也就会赋予特定环境中的人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它可以体现在部落、民族的风俗、道德上,也可以体现在宗教、语言、制度上。原始价值取向虽然存在着不合理的甚至荒谬的价值思维形式,但它却是原始部落或民族价值思维的逻辑起点。在不同的部落、民族的文化中,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它自己存在的逻辑风格和方式,都代表着一种功能,因此,对它的反思也都是一种抽象,一种符合文化主体的推理结构和概括。

原始文化的积累也是原始价值意识的积累。北方民族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价值。当这种文化价值在一代一代的传递中有一定的稳定状态时,就会构成群体的特殊的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民族的价值意识。

什么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价值取向呢?研究古代北方民族的价值取向,必须首先界定什么是古代北方民族的文化,这里讲的北方民族文化是指以狩猎经济为基础,以氏族为背景,以氏族宗教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北方先民的原始文化的价值取向大体可归纳为三个基本点:即以动物为基础的人生本位,以氏族为基础的群体本位,以氏族宗教为基础的信仰本位。

以动物为基础的人生本位,实际上是以狩猎经济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日益明显,南方相对暖湿,森林居多,北方则气候干燥,草原占优势。因此,当南方智人的采集经济还占相当大的比重时,北方人基本从事着狩猎经济活动,从而形成了以后南北方经济文化的差异。

从岩画看,狩猎生产是北方先民的重要生产活动。它给先民们开辟了广阔的活动领域和食物来源。狩猎不仅给人们提供食物,还能提供一连串的其它必要的生产资料,如兽类的毛皮是人们御寒遮体的衣料。其骨、角是制造生产工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脂肪是照明的燃料。

狩猎的方式有围猎、双猎和单猎。围猎是一种有组织有秩序的集体狩猎活动。乌拉特中旗西地理哈日的一幅岩画生动地刻画出了这种场面。这是一幅规模宏大的围猎场面,有九个猎人围成一个扇面形,围猎众多的野羊、野马等动物,其中有七个猎人执弓搭箭,有一个猎人手执一动物,有一人赤手空拳,扬起一手,似乎在呐喊驱赶动物。一群动物惊恐万状,竞相逃命(注:盖山林:《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253、47、246、97、212页。)。双人猎是二人同时打一只动物,但他们各打各的,并无相互配合之意。单人猎,或一人持弓对准前方一大群动物,或一人只对准一只动物,或只见执弓搭箭的猎人,而无射猎对象。还有的没有猎人;只见一张带箭的弓对准一只动物。

北方先民这种文化及其价值观念是在狩猎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动物是他们狩猎生活的必需品,是他们文化原型中的主要文化特质。因此,在文化积累过程中就成了北方先民文化的主要价值,并支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及其价值取向。北方先民的文化不像古代汉族文化那样以农业为基础,而是在蒙古高原以狩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也可称之为“狩猎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特殊的结构、法则和秩序,同时也存在着价值观念的差异。北方先民和古代汉族的价值观念的差异,主要是他们文化结构的差异造成的,特别是文化结构中的主要文化特质,常常是影响其价值观念及其取向的主要变量,如北方先民文化中的动物,古代汉族文化中的土地,主要文化特质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又是形成文化个性的物质基础,它在价值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并与其它派生的文化特质互相作用形成独特的文化。

北方民族先民的文化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氏族为背景的。氏族是北方先民文化发展最基本的单位和载体,其他像部落、民族等等的社会群体,都是由氏族群体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它的扩大和延伸。所以,北方先民的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是以氏族为基础的群体本位,也就是说,氏族的利益是最基本的价值。这种文化所培养的文化价值观念最核心部分是血缘观念,其它观念,如婚姻观念、人口观念、道德观念等等,都是由这一核心观念衍生出来的,都是以氏族为本位的文化价值取向所赋予的。

图腾观念是血缘关系的歪曲反映。在氏族形成过程中,血缘家族由于排除内婚而分成婚姻集团。不同婚姻集团把自己看作是起源于某种动物,用它们的名字作为本集团的徽号,又把本集团的血缘关系推广到这些作为集团标志的动物,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亲属,这种同某种动物攀结“血缘亲族”的崇拜,是北方先民们血缘观念的反映。

图腾崇拜也是北方先民现实经济生活的反映。氏族时期,人们过着狩猎的生活,因此,大多数图腾都是他们狩猎的对象——动物,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人们获取生活资料得不到保证,这种情况也反映到图腾信仰的仪式上来,祈求繁殖某种动物是主要的图腾仪式之一。

在原始状态的生产方式下,人口的日益增加就意味着人手增加。因此,人类自身的繁殖便成了原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出于对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的严重关切,原始人类出现了生殖崇拜。换句话说,生殖崇拜深刻反映了一个绝对庄严的人的再生产。生殖崇拜的深层涵义是祈望生殖繁盛,以解决人口增加问题。1987年,在新疆呼图壁县天山深处发现的大型岩画,向人们展示了生殖崇拜的生动情景。在这幅120平方米的大型摩岩雕的画面上,布满大小不等, 作出相当规律的舞蹈情状的数百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男有女,特征鲜明。他们或立或卧,或衣或裸,大者过于真人,小者仅有10余厘米。不少男像,清楚地显示出生殖器及睾丸,甚至表现交媾的动作。女像几乎均为裸体,她们大都以舞蹈情状,或叠压在男像身上,或与男像或与猴面人身像显示出一种性交姿态。在画面下部,则是成群体状的小人图像,动作各异,但都十分鲜明地显示出祈求生殖、殖育人口的内容(注:《光明日报》1988年3月17日。)。

宗教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根据人的需要结构起来的,氏族宗教符合氏族成员的心理需要,自然,它也就会造就氏族成员的价值心理。特别是当氏族宗教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结构和排列秩序处于稳定状态时,它的价值就会出现一种特定的情势,并在人们的心理机制上“沉淀”为特定价值取向。所以,北方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是以氏族宗教为基础的信仰本位。

巫术是北方先民们的一种宗教形式。北方民族的先民们在自然界的力量面前软弱无力,不能理解各种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及其因果关系,幻想出自然界对于人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影响,而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相应的方式影响自然界。这样就产生了巫术。岩画资料表明,岩画所反映的大都是狩猎巫术。如在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山崖中一处立壁上敲凿的一幅狩猎图最具有代表性,这是一幅双猎图,有两个猎人,一前一后,通力合作,正射着一只巨大的公鹿。鹿身上已被射中九箭,但猎人深恐它逃走,右边的猎人依然张弓搭箭,左边的猎人骑马紧追。

北方民族的先民对天体的崇拜也是常见的。在岩画中有许多太阳、月亮、星星和团团云朵的形象。这除了反映北方民族先民最初的天文知识外,正是他们对天体崇拜的反映。为了表示对日、月、星、云等天体形象的崇拜,便将这些天体形象凿刻在岩石上,供祈祷和祭典。他们之中还流行一种特殊的崇拜仪式。比如,位于磴口县和乌拉特后旗交界一带的格尔敖包的半山腰上有一幅顶礼膜拜太阳的岩画:一个站立的人形双腿叉开,双臂上举,两手在头上合十,显得十分虔诚肃穆,头顶上有一圆圆的图形,以表示高悬于天空的太阳。这幅画深刻地表露了北方民族先民们对太阳的崇拜心情(注: 盖山林:《阴山岩画》, 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253、47、246、97、212页。)。

北方民族的先民是通过对氏族宗教的反思建立自己的价值意识的。氏族宗教是北方先民在特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它对维持社会秩序及氏族的生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无价之宝。因为它来之不易,所以,无论如何要加以保持,为此常常将它神灵化、规范化、制度化,成为人们尊崇的文化模式。当氏族宗教神灵化、规范化、制度化时,它就不再是那种纯粹的个体经验的价值了,而是形形色色文化形式的价值抽象。这种抽象,是社会全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意识,是经过人们反复感知和思考,用文化制度固定下来的集团意识和价值模式。它表现在婚丧嫁娶的社会仪式上,表现在一切繁缛礼仪和传统风俗上。

以动物为基础的人生本位价值取向,以氏族为基础的群体本位价值取向,以氏族宗教为基础的信仰本位价值取向,这三者是以狩猎经济为基础,以氏族为背景,以氏族宗教为核心的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古代北方先民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品格,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是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它们构成了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的主要价值精神,也构成了古代北方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

标签:;  ;  

从银山岩画看北方古代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