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会计准则修订前后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项论文,会计准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政部近期发布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等 8项准则的通知”。其中修订了《现金流量表》等五项准则,表明我国在建立会计准则体系方面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已发布的具体准则进行修订,在我国尚属首例。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等五项准则修订前后的分析比较,又将其归类如下:
一、对准则中使用的会计概念和术语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会计概念和术语既是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又是形成会计准则的基础条件,保证每一个概念和术语有一个确切的含义,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与修订前相比,以下几个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1.债务重组的定义。《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以下简称“债务重组准则”)在修订前将其定义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与债务人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而作出的让步事项。”该定义把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受市场或经济环境波动的影响,可能出现暂时的资金周转不灵,也可能出现财务运行瘫痪,债权人如何判断债务人的财务困难,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修订后的定义改为:“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去掉了“财务困难”这一前提条件,拓宽了定义的范围;同时,对修改债务条件的方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样,债务重组的确切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2.可回收净值的含义。《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在修订前将其定义为:“企业所持有投资的预计未来可回收金额。”该定义十分笼统,没有给出一个实际的操作标准修订后的定义是:“指企业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一方面将可回收净值的含义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化,便于实际操作;另一方面,能与企业的决策行为息息相关,体现了企业谋求最大化收益的投资政策。
此外,还有许多概念和术语被重新加以定义。比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规定:“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对进一步理解重大会计差错的含义具有指导作用。
二、现金流量表项目的精简与调整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向各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报表项目是会计信息的载体。报表项目的设置不但要满足会计信息的需求,而且要考虑收集信息的成本,使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这次修订对现金流量表项目进行了大量合并与调整,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出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
修订后的现金流量表仍然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个部分。在经营活动部分,充分考虑了增值税问题。增值税额的收支是随着销售商品(或劳务)和购进商品(或劳务)而同时发生的,修订前将增值税额的收付与贷款收付分开反映,操作起来十分繁琐且没有意义。修订后的现金流量表将销项税额合并记入“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把购货款和进项税额合并记入“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在投资话动部分,由于企业取得股利收入和债券利息收入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没有分开反映的必要,本次修订将“分得股利或利润收到的现金”和“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收到的现金”合并为“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同时,将“权益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和“债权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合并为“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在筹资活动部分,对企业吸收权益性资金和债权性资金也不做区分,对这些项目进行了大量的调整与合并。
调整后的现金流量表项目的数量由33个减少为21个,共减少12个,其中经营活动项目减少5个,投资活动项目减少2个,筹资活动项目减少5个。因此,编表的工作量将会有所减少。
三、资产计量属性和债务重组收益确认的改革
国际上公认的资产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入量等几种,按照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上述几种属性的可靠性依次减弱,而相关性则依次增强。修订前的债务重组准则第12条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应将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第13条对债务转为资本的情况也做了同样的规定。而在我国,取得公允价值的评估费用较高,在实际工作中也容易造成差错和舞弊,因而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在第10条和第11条分别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或以债务转为资本的),债权人应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从而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征。债务重组通常会产生收益或损失,修订前是将债务重组损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将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即把债务重组收益确认为“资本公积”准备项目,而把损失确认为“营业外支出”,从而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四、彻底改变了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
这次修订幅度最大的是《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由以前的15条减少到现在的10条。首先,修订前的准则将资产区分为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因而也就产生了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的区别;其次,在换入资产计价方面,原规定要首先判断资产是否发生了减值,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条件下,企业必须时时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政策:企业持有的某项资产,在一定时期可能用于生产经营,而在另一时期则可能成为不需用资产,这也就产生了出售的可能性。而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复杂的市场状况。另外,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平衡,对于低素质的人员来说,这种复杂的会计处理方法很难操作。而修订后的准则不再区分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资产计价就也大大予以简化,只区分为涉及补价和不涉及补价两种情况,条理清晰且增强了可操作性。
五、运用谨慎性原则,强调各准则之间的衔接关系
谨慎性原则是指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既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该原则在修订后的各准则中处处可见,如债务重组损益的归属、短期投资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部面临着市场风险和自身固有风险的威胁,实施谨慎性原则,能在风险发生之前化解部分风险,并能对防范风险起预警作用,不但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本次修订非常重视各准则的衔接关系:首先是同一准则在修订前后的衔接;其次是各准则之间的配套关系,注意各准则之间的衔接关系,这对加强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促进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