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循环利用技术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论文_马鹏举

酒泉公路管理局金塔公路管理段

摘要: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路的规划与建设,国省道路建设、养护关乎着人民群众出行便利程度。对原病害路面的旧料取样进行试验确定水泥掺量、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依据工程实例阐述了再生混合料的工艺流程和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了冷再生基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现场取样进行试验,检测结果满足技术规范要求。

关键词: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循环利用;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综合效益

一 引言

就地冷再生循环利用技术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由于该技术施工周期短、施工工艺简便,对交通主干道大规模路面翻修速度快,受雨季天气的影响较小,适合交通流量大、不封闭交通半幅通车半幅施工的路段,对于一二级公路再生层可作为下面层、基层,沥青路面冷再生就地循环再利用的工程造价比传统的路面补强施工成本低,能节约大量的建设和养护资金,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工程概况

省道214线是国防战备公路,也是通往内蒙和外蒙口岸的重要通道,该公路南起312国道酒嘉过境段止于十四号基地,全长144.72公里,设计标准为二级路基、三级路面,路基宽度12米、路面宽度7米,路面结构为20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3.5cm中粒式沥青碎石下面层+1.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对旧路面进行调查,并对车道进行弯沉测试,详细记录路面损坏情况、旧路面结构层厚度、损坏深度、基层下粒料含水量等。根据统计数据的结果,进行混合料筛分和配合比试验,确定不同配合比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根据路面处治方案确定的深度,使用冷再生机进行铣刨加水拌和。

三 旧料筛分试验及配合比设计

通过对S214线K8+800-K9+800左半幅试验路段进行取样。进行配合比设计及强度试验,筛分级配中大于5mm的骨料应在40%-75%之间。试验结果表明:旧路面材料经破碎后满足规范要求的级配,不用另行添加骨料,试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技术经验和要求,初步选定水混为32.5级的硅酸盐水泥外参量为5.5%,最佳含水量为4.7%,最大干密度为2.327设计强度为3.0MPa。

表1 铣刨料筛分结果

图1 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流程

五 质量控制要点

1.水泥类型的选择,以及水泥用量的控制。

2.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佳含水量+2%为宜。

3.从加水拌和碾压终了,不得超过水泥终凝时间,按试验段确定的合适路段和时间进行严格控制施工。

4.施工过程中根据原路面的不同状况,对路段进行划分,及时检测混合料级配,与设计配合比进行对比。如果现场级配与设计级配存在偏差,及时分析其原因,通过调整冷再生机的行走速度和转子转速进行控制。

5.碾压次序及遍数为:20t双钢轮压路机初压1遍,强振2遍,弱振2遍,终压20t胶轮压路机碾压5-8遍,终压时适当加水。

六 再生基层质量评定

(一)结构层实测项目

结合沥青混凝土面层及半刚性基层检验标准进行检验评定,在冷再生施工前对,要进行试验段的铺筑,以验证冷再生结构强度、压实度等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冷再生结构层检测项目有压实度、厚度、强度、平整度、宽度、横坡、弯沉值7个检测项目,中压实度、厚度、强度、弯沉值为重要指标,要求施工中重点控制。

(二)冷再生基层检验结果

对试验路段现场进行取样,检测压实度、平整度、厚度及7d无

侧限抗压强度,检验结果见表3、表4和表5。

表3 压实度检测结果

(二)工期

如果采用就地冷再生方案工期仅需20d,采用挖除重建需要38d,能够缩短工期10d,工期提前达23.6%,大幅度减少交通中断时间,降低了对交通的影响,综合运输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八 结论

本项目试验路段旧路材料破碎后级配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不用另行添加骨料,确定水泥外参量为5.3%,最佳含水量为4.6%,最大干密度2.326 ,施工完毕后对压实度、平整度、厚度及抗压强度等技术指标进行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工程实践证明,就地冷再生循环利用技术对路面路面病害进行处治,不仅实现了路面原材料100%利用,还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了路面性能,缩短了施工工期,节约了工程成本,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在沥青路面小修保养、大中修工程、旧路改造中运用前景广泛,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很适宜大规模推广运用,对公路的建设、养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德臣,刘国礼.冷再生技术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9,26(6):55-57.

[2]刘国礼.再生技术在二级公路沥青路面大修中的应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9,26(6):55-57.

[3]师郡,陈志喜,师领.旧沥青混凝土路面现场冷再生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J].公路,2004(10);167-170.

[4]张斌.水泥冷再生基层在道路维修工程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2012(8):22-24.

[5]范虎彪.现场冷再生方案技术经济效益分析[J].公路交通技术,2009(4):26-29.

论文作者:马鹏举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  ;  ;  ;  ;  ;  ;  ;  

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循环利用技术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论文_马鹏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