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下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劣势
晏 秀
内容摘要: 支架式教学模式以社会主义建构理论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范围广泛。本文重点分析了支架式教学的优势与劣势。其优势在于能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求学兴趣等,与此同时支架式教学也存在时间耗费较多、在实际教学中无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且无范例可循等方面的劣势。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社会建构主义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一轮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广大一线教师也在逐步转变着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往的由教师为绝对领导主体的单一填鸭式教学模式开始逐渐改变为融合和使用多种教育理念的新教育模式,例如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改变了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其中建构主义在实际教学当中的广泛运用更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同时建构主义也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出了以下具体的且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比如:交互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抛锚式教学、以及支教式教学。其中支架式教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这三大部分中都为教师提供了易于操作的教学策略。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这三者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使得支架式教学成为了在基础教育当中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教学模式之一。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一词原本指的是在建筑行业中,工人们在修建或装饰建筑物时,能够为他们和使用到的建筑材料起到支持作用的且在房子修建完成以后就会被撤掉的一种暂时又易于搭建的一个平台(1989,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支架式教学”这一概念自提出就受到很多关注,然而直到目前都还没有形成对这一概念的统一认识。其中,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何克抗1997:75)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基础上,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一致的,但是,一旦学生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的过程(陈琦,刘儒德2007:200)。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支架式教学来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ZPD)这一概念和他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Rachel R.Van Der Stuyf,2002)。一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学生目前所拥有的发展能力与他将要达到的发展能力之间这一段距离便是最近发展区。因此这段距离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位于新旧知识之间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然而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最近发展区也是在不断调整的,当学生完成了这一阶段的最近发展区,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以后,那么相应的教学支架也要被撤掉。所以最近发展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更换学习支架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学习者与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与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张建伟,孙燕青,2005)。
②进入图11所示界面,选择ODIS-E右侧功能菜单“42刷新”(图12),对大众电控方向机进行软件升级,俗称(固件刷新)升级。
(三)支架式教学的过程
支架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搭建脚手架,教师围绕着所学的内容,建立一个概念框架。(2)创设情景,教师要给学生设立一个与学习相关的情景方便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当中。(3)独立探索,当学生把基础的概念理解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点提示与启发,让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去分析问题,直到学生能够完全自主的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以后便撤掉脚手架。(4)协作学习,通过分组学习让学生们在这一问题领域里进行协商与讨论,最后逐渐加深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包括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大部分教师沿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以讲理论知识和做大量的练习题为主要内容,尚未意识到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教师要积极响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课下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大概了解,对其进行总结,然后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对习题或知识点进行自我学习,教师起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思维,并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耐心纠正,鼓励学生利用创新思维解决难题,保持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支架式教学在教学运用中所体现出的优势与劣势
支架式教学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使得这一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优点在于:(1)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在支架式教学的独立探索环节中,在运用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支架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调节学习的节奏。这样可以让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挑战难度较高的知识,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到难度稍高的知识。这样使得学生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2)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这使得老师需要去观察和了解学生在本门课程当中的学习基本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并根据不同的阶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辅助支架。既能增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同伴之间的交流,也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不让问题进一步扩大。(3)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依赖教师的督促因而导致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用支架式教学则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这一学习过程当中自主选择学习的支架以及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监控能力。(4)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但是他们可以借助教师所提供的支架来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既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5)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架式教学为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学习情境,在进入问题情境后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并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
每一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支架式教学也不例外。支架式教学虽然是教师们教学中的好帮手,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体现出劣势。其缺点主要在于:(1)很难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于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属于大班教学,因此学生的人数较多,教师要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既要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还要跟随课程的进程而调整这无疑是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难度。(2)为学生准备适合的支架耗时较多。教师在为学生准备支架时,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且不能影响到正常教学进度当中来观察学生们的原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日常的学习风格,和能达到的潜在水平具体在哪一阶段。并且由于教师自身能力的差异,对于这些因素的判断是属于比较主观层次的,这就会影响到判断的准确性以及教学支架的可使用性。(3)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偏好。因此教师需要为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的学生进行特别的示范。否则不同类型的学生会对支架产生不良的反应,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影响到教学整体的有效性,反而得不偿失。(4)教师在支架式教学的淡出容易影响到教师对于学生的控制。运用支架式教学时,教师最终使会淡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习者需要自己掌控学习过程,监控学习行为,调节学习的节奏。但是,教师需要掌握好“淡出”与“控制力”的度,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5)支架式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现成的示例。由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使用比较灵活,且使用的范围较广,因此没有一个现成的示例教材作为实际操作的指南和参考,这使得教师只能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安排来“摸着石头过河”。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与改进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我们应当擅于利用其优势部分将其与教学内容更好的相融合。对于其劣势部分应当在实际的探索中加以改进,使支架式教学能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Rachel R.Van Der Stuyf,Scaffolding as a teaching strategy,Adolesc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Section 0500A-Fall 2002,November 17,2002.
[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1997(5):75.
[5]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探讨[J].教育导刊,2004(10):4—5.
[6]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介绍: 晏秀,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