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免受金融风暴直接冲击的原因分析_金融风暴论文

新加坡免受金融风暴直接冲击的原因分析_金融风暴论文

新加坡免遭金融风暴直接冲击原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探析论文,风暴论文,原因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南亚区域金融危机发生后,新加坡是东盟五国中经济处境最佳的一个。危机对新加坡经济的直接冲击相对轻微。1996年,金融风暴来临之前,东盟经济普遍放缓, 新加坡经济增长速度也随之放慢。 然而在1997年,金融风暴骤起并肆虐整个东南亚地区时,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经济惨遭打击,新加坡却在当年保持了国内生产总值7.8 %的增长率。新加坡最终与金融风暴擦肩而过,避免了风暴的直接打击。其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金融监管机制健全、基本因素良好

1997年东南亚风暴引发的直接原因是区域货币币值高估,区域货币在低价位同美元挂钩,当1996年区域经济增长步伐显著放缓之际,币值反而随美元持续上升,以至形成高估现象;其次是短期资金过多。为配合经济扩展对资金的需求,本区域经济体近年来普遍放宽货币政策,开拓资金流入渠道。部分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外资管理机制,导致短期资金过多,股市膨胀,消费过热,通胀压力加剧,并削弱了当局监管国内货币市场的能力;再次是房地产过热。由于资源配置出现偏差,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造成房地产供过于求,而经济增长放缓使房地产供应过剩的问题进一步恶化,银行坏帐比率上升。再有就是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忽略出口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发展,导致出口竞争力削弱,出口呆滞,造成财政赤字、经常项目赤字、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上升。到危机爆发时,除新加坡外,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的经常帐项赤字和外债占GDP比率都比较高。 而新加坡基本因素良好:其经常项目在96、97年均保持盈余,1997年盈余217.22亿新元;外汇储备充裕,1997年底外汇储备达1196.17亿新元,约等于一年国内生产总值; 政府基本无外债;政府长期坚持盈余预算。

对金融领域来说,东盟新兴工业国存在着对外开放过早、过多和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严重滞后的双重矛盾,大部分国家金融市场发育比较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而新加坡有所不同。新加坡早在70年代中期以后就进行了金融改革,由以前的行政干预与限制较多向自由化、国际化转变。其一,以灵活的汇率政策取代固定汇率制度。1978年新加坡解除了汇率控制,使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趋于一致。但为了保持新元稳定,仍采取灵活的调整汇率政策,货币局的控制对象由货币指标,采用贸易比重大的一揽子货币为汇率指标,主要控制新元与美元汇率,通过新元平稳的增值达到控制通涨、平抑物价总水平的目标。此外,在外汇管理机制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办法,如新元不国际化(500 万新元信贷的管制措施);不允许银行境外分行收新元存款;在当地经营的银行必须每日呈报涉及新元的外汇交易,使货币投机者无机可乘。其二,在信贷管理机制方面也有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办法。如规定银行发放的有关贷款不得超过其存款总额的30%,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住房贷款顶限为房价的80%,银行拥有的非自用房地产不得超过其资本的40%;信用贷款:借款人的月薪必须超过3万新元, 信用贷款额度不得超过借款人两个月工资;非居民不得借贷住房贷款。这些政策有效地防止了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与非生产性领域,减轻泡沫经济程度。新加坡政府还采取了抑制地价的措施,比如96年5月对住宅交易课税等, 防止了房地产过热的现象。新加坡较高的行政指导能力避免了危机。

2)凭借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

自7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仿效日本战后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东亚奇迹。但是,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形成了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新加坡国内狭小,经济发展不得不依赖国际贸易,其出口依存度(出口总值占GDP的百分比)在东南亚地区最高。 表中的出口集中系数是239种主要商品的出口份额平方和的平方根, 反映一国出口产品集中程度和受国际市场冲击的难易程度。新加坡两项指标都很高。尽管在过去这种战略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在新加坡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产业以及科技在各产业(包括制造业)的策略性运用将在经济发展的后一阶段变得日益重要。诸如美国和日本之类的发达国家已经对其制造业策略进行了重组。因此它们能够以角逐全球市场的更强实力进入21世纪,新加坡也力图成为高技术行业的中心以及国际贸易枢纽。

表2 东盟五国出口贸易的结构指标(%)

国家或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 菲律宾印尼

地 区

出口依

存 度177 90 39 34

25

出口集

中系数18.3

15.6

9.029.3 19.4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

新加坡建国以来在国内工业化推动下,通过四次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由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阶段进入面向出口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转变,逐步建立起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多元化产业结构,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经过这四次产业结构的转换和调整,新加坡推动了国内产业部门的技术升级。60年代初期,新加坡的产业部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70年代,资本密集型产业迅速兴起。到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从制造业部门看,60年代初期,纺织成衣、食品、木材加工等消费品工业占居主要地位。70年代,炼油业、电子电器业、造船与修船以及钻井平台制造迅速成为制造业的三大支柱。到80年代中期,电子电器业、炼油业和化学工业又成为该部门主导行业。随着制造业部门结构的急剧变化,新加坡的工业技术也加速向重化工业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发展。

为加强国家竞争力,新加坡政府带头利用高级制造技术。政府在资助研究与开发、尤其是在促进制造业部门发展方面一直起着先导作用。1994年,新加坡投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总支出达11.75 亿新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8%)比1993年增加了18%。新加坡政府认识到,从研究和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看,新加坡落后于先进国家。1991年,在认识到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工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后,新加坡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NSTB),以促进与工业有关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建立研究机构/中心并为之提供资金。经济发展委员会(EDB )则是负责制造业、服务业的产业规划、开发和促进投资以及改善本地经营条件。在EDB的众多计划中,最重要之一是制造业M2000计划。其关键领域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化学制品、精密制造系统等;其目标是确保中期到长期制造业产值至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为使制造业每年至少增长7%的趋势长期保持下去,EDB实施了众多的激励方案,以便使新加坡成为吸引高附加值制造公司的中心。通过政府的努力,新加坡集中发展了一些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部门,主要是电子业。经过政府大力扶持,电子业已经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东亚出口的电子产品中,新加坡占总出口的70%,并以较强的竞争力打入欧美市场。在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中,新加坡由于电子业的出口市场30%是对美国,20%是对欧盟。对马来西亚的出口占12%,对日本的出口占7%, 对香港和中国的出口占6%,因此金融危机对新加坡的直接影响不大。97 年,在整个东亚经济普遍遭受重挫时,新加坡经济强劲增长7.8%。

3)政府法治监管严格,法规法律相对透明。97 年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发生,除了上述直接原因外,更深刻的根源在于政治。在东南亚,除了新加坡这样的少数国家之外,大多数国家政体缺乏对权力的监督和透明度,形成任人唯亲和家长式统治及裙带关系,许多大联合企业与政府和官僚机构保持着最紧密的关系。权力无限的政府由于缺乏监督,导致特权经济盛行,贪污贿赂成风。公开和透明度的缺乏则为欺诈、不公平的竞争和腐败提供了机会。东亚大多数国家这种只注重经济增长而不重政治改革的“经济至上主义”为东南亚社会的发展埋伏下了严重的隐患。新加坡政府则非常注重法治,其法律的严厉是世界有名的,对贪污受贿的官员的惩罚更是毫不留情,其政府的高效廉洁堪称世界第一。新加坡法规法律的相对透明,使市场活动的参与者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从而减低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率,建立公众信心。正由于新加坡金融体制具有建立在严格监管机制之上的良好信誉,公众信心因素较好,避免了金融风暴的严重打击。

标签:;  ;  ;  ;  ;  ;  ;  ;  

新加坡免受金融风暴直接冲击的原因分析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