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编辑的文化敏感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敏感性论文,试论论文,编辑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具有丰富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全球化的浪潮把世界各地的文化推到中国大地,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暗藏着文化侵略与消极的腐蚀。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又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在这场文化“盛宴”当中,新闻出版业扮演着观察者、记录者和传承者的角色。在这个出版的大时代,编辑作为出版行业的核心力量,需对文化的多元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一 什么是文化敏感性
文化敏感性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主要是指心理健康工作者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来访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时,需对来访者的文化保持高度的敏锐,关注来访者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以文化敏感性为核心内容的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目前被描述为心理咨询领域的“第四种”力量,补充了传统的三种力量,即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对人类行为的解释。[1]
编辑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健康工作者一样,都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心理健康工作者主要面对的是单个的来访者(在个人心理咨询当中)或几十位来访者(在团体心理咨询当中),通过具体的心理咨询工作来影响数量较少的来访者,使他们走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编辑则是通过对作者提供的书稿进行选择、加工和出版,影响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他们获取所需的知识,使其心灵得到文化的滋养,最终成长为心理健康,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作出贡献的人。“编辑是文化产品的选择者,始终处于时代进步的最前沿,对人类生活所发生的任何变化都保持着细微的敏感性。编辑行为将对社会的文化氛围产生直接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影响有时甚至会对人的命运、价值观念产生决定性的作用。”[2]
然而,长期以来,对编辑的文化素养的要求基本局限在编辑所掌握的相关文化知识方面,对编辑的培训也多注重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文化知识的确是编辑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将文化敏感性这一概念引入编辑学范畴,拓宽了编辑文化素养的内涵。
编辑的文化敏感性,是指编辑作为个体对文化作为一种客体保持一种觉察。在编辑工作中,文化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3]它所指的事实上是一种文化产品。“编辑工作就是围绕文化产品的传播和传承而展开的,其基本职能是对文化产品进行评价、选择、优化(即编辑加工)、推荐,使之达到出版水平,适宜在大众中传播。”[4]第二,文化是指“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人类创造的象征符号而习得和传播,包括其在人造物品中的体现。文化的基本核心由传统观念及相联系的价值观构成”。[5]这一定义是人类学家Kroeber和Kluckhorn对文献中关于文化的160多个定义进行分析后提出的,它揭示了文化的多面性,包括人们的行为、态度、价值观、信念、人工产品、语言、社会交互作用、社会组织和物质生活、生活方式等。
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数编辑对于文化的第一个含义了解非常深刻,也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文化产品的选择者和加工者的重要职责。然而,文化作为行为、态度、价值观、信念等的多面性,却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 编辑文化敏感性的缺失
我们每一个人都浸润在某种文化当中,文化深刻影响了我们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和认知,使我们成为与其他群体不同的人。由于历史、特征、地理位置、风俗、语言、民族、宗教等的不同,文化多种多样,差异也相当大。如果编辑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文化敏感性,对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视而不见,认为“自己国家或民族的道德价值就是正确的尺度”,就有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因为“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文化中是善意而可爱的,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是极具侮辱性的,甚至会引发公众的混乱。”[6]在过去的历史当中,我们曾有过深刻的教训,这是值得每一个编辑深刻反思的。编辑文化敏感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忽视、文化无知与文化封闭这几个方面,下面逐一分析。
1.民族中心主义倾向。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民族的信念和价值观才是正确的,自己的行为和风俗习惯才是恰当的。一般来说,民族中心主义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因为人们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是最好的、最优越的,自己的生活方式、信念和价值观是正确的、恰当的,同时也是符合道德规范的。但严重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会导致以下一些问题:(1)对其他民族群体的行为进行不正确的归因(我们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他们的行为);(2)表示轻蔑或敌意(对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取带贬义的绰号等);(3)对外来文化群体的视角的漠视与不敏感;(4)对其他群体施加压力使其遵循我们的文化标准,等等。[7]如果编辑对自己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缺乏察觉,很容易导致对其他民族的人民形成刻板印象,产生文化偏见,甚至文化歧视。比如有的编辑在审稿和加工过程中,对作者文稿中出现的对其他文化群体的贬低或歧视的现象采取不重视的态度,对于“蒙古大夫”等伤害蒙古族人民感情的词汇视而不见;有的编辑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持猎奇的心态,在选题策划时专门选择与自己民族文化不同的奇风异俗的题材,任由作者胡编乱造,关注的是吸引读者眼球,而不是以尊重其他文化的独特性为出发点,结果导致严重的后果。
2.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忽视。“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过程为目的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西方国家实施文化霸权主义,就是希望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媒体优势、文化工具、意识形态”,达到“摧毁或消蚀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并把它们逐渐纳入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体化框架中”。[8]目前,我国出版业在版权贸易方面仍旧处于逆差状态,版权引进与输出之比约为5∶1。西方国家利用版权输出的平台实施文化霸权主义的企图从未消除。在版权引进过程中,如果编辑缺乏文化敏感性,就会忽略书稿中存在的干涉中国内政、文化歧视等内容,使西方的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有的编辑甚至把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书贴上洋人的标签,伪造“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等评论,心甘情愿地为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服务,这些都是编辑须引以为戒的。
3.文化无知与文化封闭。文化反映了共享的价值观、理想和意义,指导我们的思维、决策和行动。在共享的文化价值和标准当中,个体和群体倾向于遵守规则,因为它能带来安全、秩序和预期的行为。文化封闭源自个体对自己文化和民族、对其他文化和群体以及对文化的显著差异的有限觉察,它是一种有意或无意识的尝试,试图把世界中呈现的文化经验的错综复杂性及多样性简单化。[9]文化封闭反映了一种对与自己的信念体系不同的文化的恐惧,伴随着对与自己文化不相符的其他文化的人民和习俗的不接纳,通常是由文化无知导致的。由于缺乏对其他文化的了解,甚至对于其他文化中的差异感觉不舒服,同时更多是为了避免在工作中因民族、宗教等敏感问题而犯错,一些编辑甚至包括出版社的领导在选题策划和审批方面采取简单的文化封闭的态度,对于任何涉及文化差异的书稿都持封杀的心态,也不积极开展版权引进工作,这样也极大地限制了编辑和出版社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对文化霸权主义的忽视以及文化封闭的心态,也要注重文化敏感性的培养。
三 编辑文化敏感性的培养
我们所处的时代呼唤“手握文化权力的大编辑”,即能“站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的高度,对时代精神的培育、时代价值的构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编辑。编辑作为文化工作者,“应当抓住这个时代的契机,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的建构者”。[10]当前,编辑的工作空间不再局限在狭小的办公室里与作者和文字打交道,而是在各种文化交融的国际大舞台上施展才干,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对文化的多元化与差异性保持敏感是编辑专业素养的重要构成成分,编辑须自觉培养文化敏感性,以迎接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带来的挑战。编辑文化敏感性的培养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对文化的觉察能力、文化知识的积累、多元文化技能的培养。
1.培养对文化的觉察能力。我们所有人都存在于一种文化环境当中,都与一种具有文化独特性的生活方式相联系,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态度、信念、价值观、行为举止和情感风格。首先,编辑必须对文化及相关现象的重要性有高度的认识,认识到在编辑工作中对种族、民族、宗教等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处理不当可能带来的严重影响。其次,编辑需要对自己的文化、世界观、价值观及信念保持觉察,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是否对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历史、价值观、语言、传统、艺术等)拥有强烈的优越感,如倾向于用“更先进”、“更文明化”的术语来描述自己的文化。当作者与编辑同属一种文化传统时,这种社会群体可能共同拥有的有意或无意识的优越感很容易被认同。因此,编辑更须注意作品中是否体现了这种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再次,编辑需要有探索自己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态度,需要觉察自己或作者是否对其他民族或群体具有消极的情绪反应,觉察自己所持有的刻板印象和先入之见,如认为其他群体的文化传统是劣等的,认为其习俗、价值观、传统和语言、生活方式等是“不发达的”、“文明程度不高的”、“原始的”,甚至“病态的”。这些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果体现在作品中,将严重伤害到其他文化群体的感情,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最后,编辑需要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略保持觉察,对于引进版图书中的文化偏见和文化歧视等现象予以高度重视。
2.文化知识的积累。在对文化及相关问题获得了觉察之后,编辑需要努力增长与文化有关的知识。首先,编辑需要拥有关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信息和知识基础。虽然我们不可能了解所有已经存在的文化体系,但是,我们可以学习有关人类在习惯、风俗、信仰、价值观体系和行为、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形成基本的理解。其次,编辑可以积极主动地获取有关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群体的知识,包括国家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政策等,尤其是对作者在作品中提及的特定民族的相关知识,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其历史、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和风俗、特定的食物和语言、着装风格、礼仪和宗教仪式等等。再次,编辑需要确保通过正规的渠道获取与文化相关的问题的正确知识,这里涉及对主位的和客位的文化知识的特别关注。主位的文化知识是由属于其本土文化的作者提供的信息,即来自某一文化内部的关于自己文化的观点和知识;客位的文化知识是由该文化外部的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它可能与本位的观点和经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最后,编辑还需认识到当今国际世界存在的种族歧视、文化冲突等现象及其危害,并通过阅读书籍和文章来丰富自己的信息资源。
3.多元文化技能的培养。对文化的觉察以及文化知识的积累,是为了将它们转化成编辑实际中工作中极为重要的能力:多元文化技能。文化是一种相遇,是不同地域、风俗习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一种心灵上的沟通。21世纪的编辑所处的工作环境是一个多种文化异彩纷呈的地球村落,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多元文化技能。首先,编辑须对其他文化持开放的态度,即有意愿去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局限在自己主观的思维当中,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其他人的行为和信仰,由此可避免文化无知和文化盲点;其次,编辑要能认识到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学会不带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来看待他们,同时理解和尊重他们的观点、信仰、态度、价值观、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再次,编辑还需培养跨文化的意识,依据自身对文化现象的洞察和领悟,在认知、态度和情感以及知识积累方面作好应对多元文化情境的准备,有意识地策划弘扬我国多民族独特文化的书稿,尽量避免潜在的文化冲突区域,同时努力把我国优秀的文化产品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为丰富世界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对于编辑而言,文化敏感性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一生的长期过程,涉及对自身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自我反思、深刻审视和研究;它还涉及一种愿望,去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群体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它既需要一种冒险的精神,也需要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并不是要让我们成为文化问题方面的专家,而是让我们在面对多元文化情境的纷繁复杂和不确定性的时候,以高度的敏感性和创造潜能来迎接挑战,在创造精神和文化产品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研究、反思和超越,达到编辑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我国的出版事业为祖国的进一步繁荣和富强作出贡献,而这正是新时期编辑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