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物理教学论文,初中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往往感觉到物理特别难学。究其原因是: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呈现及知识跨度较大;在思维方法上,高中一般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飞跃;在能力要求上,高中比初中提高了一个档次,重点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还有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要求不同。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出现了“台阶”。因此,如何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度过学习物理的难关,是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的关键之一。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见解和处理方法。
一、明确初高中的衔接知识点
作为高一的物理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明确衔接部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减缓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的坡度。
要注意高一物理刚开始的部分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在初中物理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初、高中教材的相关内容,在对物理问题的语言表达、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差别和内在联系,让用学过的比较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使学生感到自然和亲切,减少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材中,速度定义的描述引入路程这一概念,而在高中教材中,强调速度是矢量、路程是标量,速度改用位移来定义,而且位移这一概念贯穿整个高中动力学的教学。这时,教师应讲清楚初中这一定义是对于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而言的,由于物体作的是单向直线运动,路程与位移大小相等。又例如:在“力的合成”教学中,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再探究“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容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望。做到起点低,逐步到位。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材中,速度的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时,教师应讲清楚这个定义是对于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而言的,由于物体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相同的,因此任意时刻的速度都等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对于物体作变速运动,物体在各个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不同的,这样定义出来的速度只能是平均速度。这样一来,为高中物理学习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将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例如:讲“弹力”,在初中只提弹簧伸长(压缩)的长度与拉力(压力)的大小成正比的关系,没有讲其他物体的弹力,也没有涉及产生弹力的原因;而高中讲“弹力”,不仅要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还要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比初中学习的知识抽象,难度也大。为了促进知识的同化,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再现弹簧伸长与压缩的现象,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然后再演示海绵、米尺等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的现象,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用旧知识固定新知识。最后通过液柱、光杠杆等放大手段演示玻璃瓶、小木板微小形变的实验,得到只要物体之间相互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必然会使物体产生形变,从而使学生形成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叫弹力。”这样的教学过程跟初中物理衔接起来,通过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无形中就降低了高初中物理学习的台阶。
三、改进课堂教学,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的衔接起来
由于初中生在思维上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一旦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如高一的质点、轻杆等;研究过程进行的理想化如匀速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研究条件的理想化,如无摩擦的光滑面等。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重视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方式正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教学活动不能再局限于课堂范围之内。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年级为单位,在学生中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应用教材上实验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1)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处处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我们在学到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时,要充分的强调并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个公式是矢量关系,即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式中的F指合外力,启发学生求合外力要掌握一定的方法。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启发学生要掌握研究对象的选取问题,也要掌握方法。a是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列方程时启发学生还要注意合外力和加速度的方向要统一,在具体解题计算时要把矢量式转化为标量式。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思维要严密,物理情景要深入,一定要让学生改掉随意列方程、代公式的习惯。
(2)在解题方法上加以改进。由于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上习题课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能力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紧,对于一般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只负责督促检查,对错误率高的题型统一纠正;对于比较具有代表性而又有一定难度的题型,教师可先将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在收集、整理其讨论结果后,再引导同学们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指出有些学生的错误的思路及解法,分析出为什么错并及时给以纠正。最后同大家一起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心里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同时对这种物理题型的思维过程、解题方法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达到了掌握运用的目的。
(3)引导学生作好预习和复习。教师在课前应该为学生制订出预习提纲,也就是把每一节课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升华提高的过程。一是当天复习,这是高效省时的学习方法之一;二是章末复习,明确每章知识的主干线,掌握其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三是归纳总结复习,既巩固和加深了所学知识,又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
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要从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总之,一个好的物理教师应该熟练驾驭教材,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独立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