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教学目标论文,语文论文,结构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目标要科学化
21世纪的语文教育,应当是现代化的科学的语文素质教育。语文素质教育注重知识的学习,更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个性。语文素质教育,应当是21世纪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应当是现代化的。语文素质教育的语文能力,主要是指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是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语文能力,一般分为言语心智能力和言语应用能力两个部分。言语心智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学习数学,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它强调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和合理性。学习语文,既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中有表象的储备,记忆和联想,也有概括和识别。表象的储备,是记忆和联想的基础。形象思维的过程,实际就是表象运动的过程。语文教育之所以强调阅读,加强语感教学、情境教学和情感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加强表象的储备和形象思维的培养。语文能力,同样离不开逻辑思维。从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律来看,它更需要逻辑思维。而言语应用能力,主要取决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是否得体。
为了更好地培养语文能力,就需要认真地研究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一般说来,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有三个部分:一是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二是言语的活动实践,三是主动求知的心理基础。
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是学习语文的首要任务,也是最基本的任务。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是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一要素。
语言规律包括语法规律和语体规律。
语法规律主要是指构字法、构词法和句法来说的。汉字是拼形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所谓的“六书”,便是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构词法上,汉语没有明显的性、数、格的形态变化,它主要依靠语素语序的变化来表示。印欧语言,完全依靠结构成分来确认句子。对于汉语来说,往往行不通。这就是说,语言不同,其语言规律也不同。
语体规律,是指不同文体的结构和特征而言的。记叙文有记叙文的语言结构,说明文有说明文的语言结构,议论文有议论文的语言结构。假如说,学习语法,重在掌握字、词、句的规律;那么学习语体,则重在学习语段和篇章的语言结构规律。
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是学习母语,接受母语教育。母语教育,就是将本民族的语言转为个体的言语,即掌握母语的语言规律。没有语言和语言规律做基础,便不能实现人与人的言语交际;没有语言和语言规律做基础,便没有所谓的语文能力。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在启蒙教育阶段,强调多读多记,强调背诵名著名篇,以及对对子(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就是学习语言和语言规律。从实际情况看,它比现行的天马行空的课文分析要科学得多,有效得多,有趣得多。
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二个要素是:言语的活动实践。
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们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5页)吕叔湘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观察儿童学说话的过程,完全能够证明这个论断。”(《吕叔湘论语文教学》,1987年,山东教育出版社,第52页)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为明确:“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17页)
以系统功能语法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以转换生成语法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心理现象;而以J.L.奥斯汀和J.塞尔勒为代表的最新的言语行为语言学,则将言语视为一种行为科学。
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分为四种类型:即表意行为、命题行为、以言行事行为和言效行为。表意行为,是指说话(口头的或书面的)。实施表意行为,就是说出某种语言的句子。命题行为,就是句子指称事物或断定事物的特征和关系。以言行事行为,指说话本身就是在做事。言效行为,就是言语行为在听话人或读者身上产生影响。而且这些言语行为,是按照其特定的规则构成的。言语行为理论指出,言语行为是种生命行为,它需要通过言语活动和言语实践来完成,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提高。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不是已经完成的产物,而是正在进行的活动。”他认为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而语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杜威在《我们是怎样思维的》一文中,明确提出,学习语言,需要活动,需要训练。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一套活动的新理论。列昂节夫认为:活动本身是一个系统,它由一系列功能上相联系的动作要素组成,如:活动需要和活动目标,活动对象和条件,活动的程序及其执行,以及活动的结构和自我调节。按照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学说,活动不仅包括认知心理活动,还有技能方面的活动。不管是认知活动还是技能活动,都是构成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能力是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和技能活动形成的。语文能力,则是通过语言和语言规律的认知活动和技能活动而形成的。
按照加里培林提出的能力分阶段完成的理论,构成能力的要素,有知识因素和技能因素两种。知识因素,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是指语言和语言规律来说的。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是建构语文能力的基础。忽视语言规律的讲授和学习,是不可取的。技能因素,一是思维技能,二是操作技能。思维技能和操作技能,共同构成言语的技能。思维技能,主要指认知语言的技能,即对语言的感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操作技能,即指读、写、听、说的运做技能。操作技能,依赖于人的机体运动的反馈及信息传入;思维技能,依赖于操作活动模式的内化,才能形成。思维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语文素质教育认为,语言和语言规律的获得,必须通过言语活动和言语实践。通过言语活动和言语实践,使获得的语言和语言规律内化为能力。
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三个要素是:主动求知的心理基础。
知识传授体系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视为教学的附庸,使得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当代教育家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学生的主体性,便不会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去积极地主动地学,也是不能从根本上奏效的。因此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必备条件之一。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几个方面。独立性,重点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干事业的精神。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心理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去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人的早期兴趣的培养,对于人的未来可以起准备作用,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而主要是后天培养的。语文教师,应当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语文,乐于在学习语文方面积极投入。语文素质教育,应尽量提供条件或创造条件,给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活动和实践的机会。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活动和自主实践,所学的语言规律仍然是语言规律,而不能转化为个体的言语活动。同样,没有学生的主体性,也便没有学生的创造性。所以说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心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发展学生的智力,是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第二个目标。
最新的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规律的获得和个体主语的发展,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可以塑造不同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
美国语言学家B.L.沃尔夫在《语言、心灵和实在》一书中说:“语言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受他意想不到的语言形式的那些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B.L.沃尔夫还说:“使用截然不同语法的人被自己的语法结构强制着对外表相同的事物进行各种不同的观察,作各种不同的评价。”这就是说,使用的语言和语言规律不同,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也不同。
日本的语言学家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曾做过深入的研究。在美国长大的日本人具有讲印欧语言所特有的大脑处理方式,即左脑处理辅音,右脑处理元音。相反,在日本长大讲日语的美国人却获得了典型的日本人的大脑优势,即左脑处理元音,右脑处理辅音。这是由于日语中的元音特别丰富而造成的。
汉语对人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对于这个问题,法国语言学家克劳德·汉格哥在《语言的力量》一文中说:“汉语的思维方式不同正和负,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而是用相互交替、相互结合又相互补充的概念”。另一位西方学者普利高津也说:“西方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习惯于从分析的角度来观察现实,中国的哲学则表现为一种整体观念。”显而易见,这是由于汉语特殊的语言规律造成的。
汉语不是拼音文字,而是拼形文字。它是由上百个不同的部件巧妙地组合而成的。这些部件,有表形的,有表声的,有表义的。但是仅仅以表形的部件或仅仅以表声的或表义的部件来判断一个字,常常行不通。要想准确地把握一个汉字,往往从音、形、义三种部件上作综合的整体性分析。在句法上,由于汉语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所以在分析句子时,就不能象印欧语言那样,只采用单纯的句法结构分析。尤其是在电子计算机的编码和译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句子结构分析之外,还要从修辞、逻辑、语义和语境等方面作综合的整体性分析。正因为如此,语言学家黎锦熙曾把汉语的“章法决定句法”作为语法分析的一个重要原则。
中国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实:说印欧语言的人,主要是左脑处理语言;而讲汉语的汉民族,既用左脑,也用右脑,而且具有右脑优势。生理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汉民族的思维特征偏于大脑右半球。也就是说,汉语的语言规律,具有发展右脑的优势。这是由于汉字是图形文字,学习汉字首先要辨认汉字的图形结构。图形和色彩,是由右脑分管的。汉语的构词法和句法结构分析,侧重于综合的整体性分析,而整体性分析也是由右脑分管的。这么说来,从汉字的构字结构,到词法和句法结构,都要经过右脑来处理,于是就形成了汉民族的右脑优势。所以说,不同的语言规律可以塑造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个性发展,是语文素质教育追求的第三个目标。
个性发展,是语文素质教育和知识传授体系相区别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提倡并努力实施发展个性,而知识传授体系却是在全面发展的口号下扼杀个性。它强调大一统和一刀切,它不承认个性,也不去发展个性。语文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发展,并为个性发展架桥铺路。
发展个性,一是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二是个性言语品质的培养。
由于天赋不同,所受的教育和教养不同,以致每个人的思维特征也不同。思维特征不同,所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方法也不同。十个人可能有十种思路,而且都有可能达到胜利的彼岸。这十种思路可能比教师或都科书上的还要高明,还要简便,还要有效。更多的情况是: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思维尚不十分发达,往往是创造性思维和廖误联结在一起。我们应当抓住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大胆思索,勇于实践。发展学生个性应从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几个因素上着力培养。那种只按一种思路,一种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教学,不属于语文素质教育之列。知识传授体系习惯于一种思路,一种模式;语文素质教育就要突破这种思维定势,提倡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闪光点,20年后就有可能散发出巨大的能量,而使他摘取科学的桂冠。所以,语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个性发展架桥铺路,为个性发展搭台唱戏。
语文素质教育,还要注意学生个性言语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的言语个性得到相应的发展。或以描述具体生动为特征,或以论辩的深刻见长,或以口语交际为荣,或以书写优美而倍受赞扬。总之,使每个学生在言语个性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
个性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一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学上从兴趣发展到终生从事这种事业,并有所成就,有所建树。二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使它迁移到别的学科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三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于所谓的中差生来说,个性的发展,不仅可以使他们增长才开,还可以增加勇气,增强做人或做事的信心,甚至会增添骄傲的资本。
综上可知,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培养语文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和个性都得到发展。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也可以说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语言教育观。
语文素质教育的语言教育观,是科学的教育观。它是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结合。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了以语文学科论语文学科的狭小天地,大胆地吸收了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建构出21世纪新型的语言教育观。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是我国20世纪语文教学的最高最好总结,它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要将这两个《语文教学大纲》,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育的指导,仅就教学目标和课程结构而言,就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的需要。小学和中学的两个语文教学大纲,都没有提到“获得语言和语言规律”,更没有提到“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和“个性发展”问题。将它作为20世纪的语文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要想将它用来指导21世纪的语文教学,显然是不够的。
在教学目标上,语文教学中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过分强调思想性,将语文课当做了政治课。忽视语言教育的“左”的倾向,文革时期达到了顶点,它造成了我们整整一代人“语言上的残废”或“语言上的先天不足”,言不成句,语病百出。这个惨痛的教训,不可忘记。过分强调文学性,把语文课当成了文学分析课,大讲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篇章结构,将中小学的语文课和大学中文系的文学课置于同一个平面上。滔滔不绝一课堂,到头来,学生在语言上却毫无收获或收效甚微。忽视文学性或审美教育,是错误的;但是过于突出文学性,使它超出了应有的范围和限度,其危害性更大。中小学是人一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最佳时期,将学不好或学不成语言和语言规律。文学性过热,占用了学生学习语言规律的时间,而将最根本的任务抛在一旁而不顾,岂不可惜。然而文学性过热的倾向,至今还在蔓延滋长。文学性过热,将中小学生获得语言教育的权力给剥夺了,使学生得不到“语言上应得的营养”。语言教育,应当而且必须堂而皇之地摆在第一位。谁将它摆错了位置,谁就要受到历史的惩罚。
二、建立开放型的双线课程结构
现代化的科学教学目标,必须有现代化的科学课程结构与它相匹配。教学目标的重大改革,必然带来课程结构的更新。语文素质教学,打破知识传授体系的封闭的单线课程结构,从而建立起开放的双线活动教学课程结构。双线活动教学课程结构,包括教材教学线和实践教学线两条线。双线活动教学课程结构,是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必要措施和可靠保证,也是语文素质教育体系举足轻重的一个重要环节。
开放型的双线活动教学课程结构,是遵循以下原则来建构的:①语言的实践性原则;②学生的主体性原则;③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原则;④发展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原则;⑤可操作性原则。
教材教学线与实践教学线,共同构成语文素质教育的新型课程结构。
教材教学线结构,即围绕教材规定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学习教材中规定的语言和语言规律。它既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双线活动教学的先行官。
实践教学线结构,以教材教学线为基础,拓宽语言实践的范围,加大言语实践的力度。它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中心,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讲,它是教材教学线内容的拓宽和加深。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的阅读,可以获得新的语言知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可以接触社会生活、社会文化和大自然。
从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来说,报刊、杂志、书籍的阅读与教材教学线的阅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写日记、记文摘笔记的写作与教材教学线的作文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口语训练课与教材教学线中的口语训练相连相关、相互促进。语文实践教学线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为知识转化为能力创造了条件。
假如教材教学线要将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求知、自主参与、自主活动和自主实践。那么实践教学中,学生则要占用90%以上的时间,以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学生称实践教学线为“我们学生的天下”。这不仅表明学生确实做了教学活动的主人,同时也表现出学生对实践教学线的热烈欢迎。
实践教学线结构,还大大丰富、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走出了知识传授体系封闭的单线课程结构的小天地,而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它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强烈的知识欲望。不少学生反映,实践教学线,使他们坐上了行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特别快车,同时使他们发现了“知识领域的新大陆”。
实践教学线,不同于活动课程。活动课程随意性较大,而且在活动时间上没有保证,常常由于主客观原因而被冲击。语文实践教学线,有自己的教学内容系列,而且必须占用语文课的法定时间(每周一课时或两课时)。原有的活动课程,仍然保留,照常活动。也就是说,语文实践线同时占领课内和课外两个阵地。它既将语文活动课程的积极因素引进了课堂,而且又保留了活动课程的优势。
双线活动教学课程结构,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封闭的单线教学结构,开创了生动活泼开放型教学的新局面。课堂上是开放型的民主教学,所以气氛轻松、活泼、富有朝气。
开放型的双线活动教学课程结构,是一种高效优质的数学。不仅学生语言的增殖率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加速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进程,所以言语心智能力和言语操作能力显著提高。学生的言语品质,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小学生和中学生,写下的长达数万言的文摘笔记,内容丰富多彩,文体工整美观,受看又受用。学生的模拟法庭引人注目、学生做节目主持人令人赞叹。有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作品,还有的学生出版了自己的专集。因为是习作,自然显得稚嫩,但它毕竟出自娃娃的手。
开放型的双线课程结构是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一块丰产田。两年的教学实验,也证实科学的教学目标和现代化的课程结构,是富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