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的量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资源、人口及素质、技术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产业政策以及国际贸易分工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产业结构及其演变的方向和速度。然而,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因此,讨论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对揭示高新技术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衡量高新技术发展有很多指标,相对客观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科技投入及其变化来反映高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并据此定量研究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收录的统计数据,对国家财政的科技拨款、R&D投入及其占GDP比重、国家科技奖励以及专利申请授权等四项指标进行定量归纳,显示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状况,再对比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历程,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分析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互动规律,据此提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初步建议。
一、从四大指标看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及特点
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大体经历了从以国防、重工为主到高技术跟踪、重点突破再到快速发展这样三个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加快。目前,我国科技人员规模和经费投入强度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科技活动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科技资源优化、科技环境改善和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推动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具体到量化指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衡量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1.我国历年科技拨款总数及其占财政支出比
自1953年起,我国科技投入总体上一直呈增加态势。其中1953年到1978年增加速度较慢。自1978年国家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以来,国家财政拨款的科技投入数量迅速增长,从1978年的52.89亿元猛增到2000年的575.6亿元,增加了10倍多。具体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国家财政的科技投入发展趋势
但是,从图2我们发现,近40年来,国家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这一现象值得警惕,至少说明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的科技投入还有进一步加强的余地。不仅要考察绝对投入量,也要考察相对投入量的变化。
图2 中国国家财政中科技投入的比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一司.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P15,P38
2.我国历年R&D经费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P&D/GDP)
高新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与开发密不可分。国际上一般以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以科学研发投入作为测量产业知识密度的指标。1978年以前,我国的科研经费主要用于重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开发,特别是与军事国防相关的研发活动,从而在国防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如“两弹一星”等。1978年以后,我国的高科技活动更多的转向经济建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由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较好的经济形势,我国R&D发展活跃、规模增大,经费投入逐年增加。1989年为112.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2001年达1042.5亿元,R&D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1%,达到1.09%,而同期印度、巴西均不到0.9%。按照国际通用的科技投入强度标准,我国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见图3、图4)。
图3 我国R&D经费投入发展趋势
图4 我国R&D/GDP比例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一司.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P15,P38.
从图3、图4可见,国家R&D投入的不断加大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R&D绝对投入和相对投入的持续增长,才从根本上启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国家基础科研投入的渠道相对单一化比较,我国R&D投入已呈现出政府企业并举的新格局。以2000年为例,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R&D经费支出107.7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46%,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R&D经费支出12.9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7%,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R&D经费支出23.4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48%,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及医疗器械制造业R&D经费支出12.3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7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企业R&D投入力度的加大,不但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当年新创造价值的比重达到9.5%,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2000年我国食品、纺织、冶金、机械、专用设备和交通运输等六大传统产业自主开发投入R&D经费115.3亿元,从国外引进技术投入118.9亿元。通过自主开发、国外引进和国内采购等渠道,广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了这些传统行业新产品开发能力。2000年六大行业新产品产值达到3819.3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3618.2亿元,新产品出口448亿元,新产品销售利润386.9亿元。六大行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当年新创造价值的48.5%[1]。
尽管纵向比较形势乐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R&D投入强度占GDP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以1993年为例,我国是0.7%,美国、日本均为2.7%,韩国是2.4%。从图4可见,多年来我国R&D投入比例一直在1.0%以下,与发达国家相比,研发投入仍显不足,这也是我国高技术发展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尽管我国的GDP在1996年排在世界第七位,我国从事研发的人数排在世界第4位,但我国的科技国际竞争力却排在世界第28位;每年开发的6万件新产品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5%。对此我们也应进一步改进认识,调整策略,在研发投入和技术转化两个方面继续努力加强力度提高水平[2]。
3.历年国家科技奖励数目
和国家财政中科技投入比例长期低水平徘徊相适应,反映基础研究成果的科技奖励数量也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见图5)。
图5 历年国家科技奖励趋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一司.《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P15,P38
注:1994年处空白系统计资料不全所致
据统计,多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在R&D总投入中所占比重仅为5%~6%,即使加上应用研究,整个科学研究的比重也只占21.4%,而其他国家一般在40%左右,这使得科学研究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较弱。以2000年为例,我国R&D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46.7亿元,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为5.2%。同期美国为15.0%, 日本为12.2%,英、法、意在25%左右,韩国为14.1%,俄罗斯为16.1%。因此,未来有必要在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和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在保证R&D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扩大基础研究的投入规模,才能为国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理论支撑。
4.历年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授权状况
与基础研究成果不足相对照的,是应用研究的初步繁荣。从科研产出看,发明专利是R&D活动最重要的成果形式,也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开发能力的重要标志。从1985年起,我国反映技术成果的专利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85年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总数仅111件,2001年则增加到99278件(见图6)。
图6 中国近年专利申请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一司.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P15,P38
综上所述,我国科技投入总量逐年在增加,高新技术发展水平有不断提高的趋势,技术成果增加显著。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由于我国科技投入相对强度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和产出均相对不足,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些特点必定会对我国高新技术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变化产生影响。
二、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及其与高新科技发展的基本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传统产业结构都是第一产业占很大比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重点发展了重工业和军工技术,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飞速上升。与现代产业结构相比,我国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一度呈现严重失调,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注意发展轻工技术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向均衡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发展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到目前为止,我国产业结构及变化情况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952年至1980年向重工业倾斜发展的时期、1981年至1990年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调整时期以及1990年至2000年向高级化演变的新时期。
图7概略构划出了1952年至今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
图7 我国三大产业构成随年份变化曲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P51,P52
从图7可见,我国第一产业比重逐渐趋于下降,第二产业在起伏中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改革开放后逐渐趋于上升。总体上,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向现代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演化。分析我国工业化初期到目前为止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日益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速度也在加快,除不同时期国家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我国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产业结构作用的结果也一目了然。
具体而言,1995年前,我国经济长期处于总量扩张的状态,1995年后终于摆脱了短缺经济的状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明显加快。这一时期第二产业内部最主要、最基本的变化是,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工业发展减缓,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以石油、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得到进一步加强;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比重明显上升[1]。这一时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我国科技投入总量特别是高新科技R&D投入的持续增加,使得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快速提高。原有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新产品门类不断涌现,产值不断增长。2000年我国高技术行业销售收入达14927.5亿元,与1995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6.7%,远高于同期整个工业年均增长a.3%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12.2%提高到2000年的17.7%。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增长最快,2000年该行业实现销售收入7363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24.3%,比重由4.41%提高到8.75%,销售总量由第9位跃居第1位,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行业。相比之下,一般性加工业和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下降,比重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加快,比重上升,主要工业行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1995至2000年前十二类产业分布及其比重变化如图8所示。
图8 1995年和2000年中国十二类产业比重变化对比一览表
由图8可见,随着我国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而传统产业有的升级换代了,有的逐渐萎缩了,产业结构变化十分显著。与前述B&D投入迅速增加,专利申请大幅攀升相对应,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演进;由传统产业占优势比重向高新技术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方向发展。材料、能源、信息作为高新科技产业的主导,已经在电力、电子和石油这三大行业的转变中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实践证明,尽管由于国力有限,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比例依然不足,高新技术发展未必尽如人意,但改革开放以来不断递增的科技投入总量,特别是R&D投入的加速发展,已经在产业结构变化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有力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那就是基础科学研究及成果的相对不足。
三、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演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随着科技投入增加,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不仅打破了传统产业结构,而且为其它行业领域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优化。因此,研究分析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科技因素,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失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从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分析,笔者认为,未来的发展至少应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要继续加大高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在国情允许的前提下,尽快使我国的科技投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从而打造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层面的科技支撑体系,这是确保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基本前提。否则,我们就很难保持长久有效的产业结构动态优化配置,不能设想,一个完全依赖技术进口的国家可以完全自主的调整产业结构。与此同时,基础科学的长期发展也不能忽视,目前我们牺牲了一些基础科学研究投入,换来了应用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略乃至放弃基础科学研究,一旦经济条件转好,就必须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也应有选择地重点投入,以确保国家长期的竞争优势。
其次,要选择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增长率高、关联度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主导性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转换,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素质。比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这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在新酌技术水平上保持持续增长。我们还应注意强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创新环境。以WTO为契机,引入高新科技为动力,全方位开放和发展第三产业。比如,大力发展咨询、金融保险、综合技术服务的科学研究,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将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的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三,调整高新技术研发的投资渠道。目前,我国对教育和科研投入的渠道相对单一,中央政府投入占70%,地方政府不足30%,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企业投资很少。这一局面和国际惯例有很大差距,也是我国科技投入比例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能期望统一由中央政府包揽一切,各地政府和企业机构都应该通过改革和发展,多方筹措资金用于科技发展,特别是企业应当成为科研投入的另一重要主体。将传统的简单加工型企业改造成具有自我进化机制、研发生产一体化型的现代化企业,就是一个十分可行的方式,这样,很多高新技术就可以在企业内部完成从基础研究到最终产品的全部过程,大大提高产业的内部竞争力。当然,对国家高新技术研究者而言,加快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速度也至关重要。现代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也明显加快。有学者指出,过去在工业化过程中落后几十年,我们还勉强能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时代;现在如果再落后几十年,我们就将落后整整一个时代[2]。因此,高新技术研究者不只是将论文发表或专利到手就万事大吉,而应当继续不懈努力,直至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最后,要关注现代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4]。在发展高新技术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时,往往只重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硬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忽视了先进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只有应用先进管理技术,才能使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有效地应用管理技术能起到倍增器的作用,更快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在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改革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管理创新,创造一个相互促进的环境,也是保证高新技术与产业结构优化形成长期良性互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对此也应予以足够重视。
本文的写作曾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徐飞教授的帮助,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