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公路隧道;施工特点;施工难点;安全管理
一、工程概况
某公路隧道A洞长1028m,Ⅲ级围岩529m,Ⅳ级围岩221m,Ⅴ级围岩248m。B洞长 1020m;Ⅲ级围岩520m,Ⅳ级围岩222m,Ⅴ级围岩248m。根据地质调查报告分析,A洞附近冲沟中发育一条断层,但该条断层未延伸到隧道处山体内,与路线走向大致垂直,约相交于K11+460,走向约70°,倾向北西,倾角在45°以上,受其影响,其次级断层和影响带对本隧道进口段围岩有较明显影响。勘察揭露断层 F5,其宽约 2~4m,与路线走向大致垂直,大约与左线交于 ZK11+860,与右线交于K11+855,倾向 NW 方向,倾角较陡,此断层影响带内岩石破碎强烈,绿泥石化现象明显,局部岩石糜棱岩化显著,岩体破碎,岩质较软。
二、公路隧道施工特点
公路隧道施工具有以下三种特点:
1、地质情况未知性:当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未知时,施工的难度会相对增加,施工的时间也相对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施工造价。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往往能够通过工程地质情况调查知道,但是地质调查不能够完全对施工当中可能遇到的地质情况全部掌控,而对于像泥石流或者瓦斯底层这样不易勘测的恶劣地质现象,对工程的进展将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2、山体开挖扰动性:人为对山体的开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山体造成一定影响,产生地质变化,间接增加了工程施工的难度。同时,由于地质情况的未知性,隧道施工过程中开挖工艺、防护措施等选择不当也容易导致塌方等危险事故的发生。
3、工程隐蔽性:工程施工中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并且还有很多工序在下一工序施工前需要覆盖,导致对这些工序的质量检查难度加大,在后面的施工工序覆盖之下,很多质量问题都难以发现,一部分轻微的质量问题不影响工程的使用,但严重的质量问题会导致整个隧道不能够正常使用。
三、隧道施工中难点与技术措施分析
(一)隧道洞口工程施工措施
隧道洞口上覆盖层厚度为5~20m,为浅埋地段,围岩为亚黏土夹碎石、种植土,局部中风化基出露。此类围岩结构松散,含水量较大,故洞口土石方开挖后,扰动的岩层易产生不稳定情况,发生滑坡、坍塌等,因此如何确定安全顺利通过进、出口端段浅埋段为工程重点之一。采取的施工措施如下:
1、先修建截水沟,防止大量雨水侵入扰动的坡面;
2、在隧道进出口端设计预加固桩;分层开挖边仰坡土石方,并分层喷锚支护;
3、临时坡面(洞身留核心土)的土石方尽量少开挖,以能够施工护拱为宜;
4、为增加护拱内导管预埋的准确,在护拱内增设两榀I18工字钢架,对孔口管进行定位,解决定位在钢筋上时容易发生的变形而产生的位移。
(二)浅埋地段的施工措施
隧道进出、口段为浅埋地段,围岩节理裂隙极发育,岩体极破碎,围岩无自稳能力,施工中稍有不当,就会出现坍塌或冒顶现象,严重危害隧道施工安全。在施工中采取如下施工措施减少或避免出现此类现象:
1、“预支护、少扰动、早封闭、严治水、勤量测、衬砌紧跟”的施工原则严格遵守与执行;
2、严格按上部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的原则开挖,减少断面暴露面积;
3、尽量以超前大管棚的形式掩护通过浅埋区,延长超前大管棚覆盖范围,特别隧道娄底端,超前大管棚覆盖顶板厚度在 10m内的范围;
4、增加锁脚锚杆及增设仰拱竖向锚杆,防止因应力过大而出现仰拱隆起现象;
(三)隧道坍塌、冒顶后的处理措施
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严格预防施工塌方事故。特别是在不良地质所在的地段施工,但如若出现塌方现象,需要依据以下原则进行补救:
1、在对塌方进行治理前,首先要全面的查看其状态、大小及内部结构,研究造成塌方的原因及地下水文状况,编制出治理措施报相关单位审批;
2、隧道坍塌以后,要及时的支护已坍塌的部位,避免塌方恶化,其次还要及时的进行排水;
3、若坍塌面积不大,要先对其两端的部位进行支护,及时跟进喷射砼或锚喷共同加固,并封堵塌洞两侧和上部,最后封闭坍穴顶部和侧部,然后将碴处理好;
4、若坍塌面积很大,隧道口被封堵,这时就要先进行支护,随后再进行挖掘,在全面了解好坍塌范围以后,使用管棚注浆来加固四周的岩石,等到四周岩体完全稳固之后根据由顶至底的顺序处理坍塌部位;
5、若塌方露出地面,在对其进行治理时要先对塌方口进行加固,如果地质状况较差,就必须要在塌方口四周在加设锚杆,隧道内要使用钢架以及管棚超前联合支护来穿越坍塌口。
(四)破碎带、断层地段施工措施
本隧道的断层与破碎带采用如下施工措施通过该不良地段:
1、施工前应对出现破碎带征兆的现场勘探、分析、推测并详细了解具体的状况,由现阶段的技术状况以及设备状况,确定穿越这一位置的施工方案;
2、如果在断层位置处灌入软塑状断层泥,就必须要使用小导管注浆超前联合支护,先对其实施两边挖掘,之后对上端实施环形挖掘,最后处理核心位置;
3、尽最大可能的减短穿越断层处之间的位移,同时尽可能快封堵衬砌,避免岩层过多曝露;
4、运用爆破法进行开凿时,必须科学的控制炸药的量,并采用弱松动爆破法施工;
5、断层地段的支护只能加强不得减弱,并要及时的进行查看和加固,尽快封堵衬砌断面。
(五)岩爆地段的施工措施
本隧道通过部分地段因岩层埋深较深,同时岩体较完整,围岩的初始应力属于高应力状态,有发生岩爆的可能,岩爆区域施工措施如下:
1、实施光面爆破,合理掌控药量,尽量降低爆炸对四周岩石造成的伤害;
2、可采取预先释放部分能量的方法,如松动爆破法,超前钻孔预爆法,以降低出现岩爆的概率;
3、强化加固,加固方式为在爆破后及时在拱部和侧壁喷射混凝土,之后进行锚杆和钢筋网的铺设。
(六)穿越溶洞段的施工措施本隧道穿越岩层大部分为石灰岩,通过岩层时可能会遇到溶洞,溶洞处理措施如下:
1、隧道开凿面外(拱腰位置之上以及路面以下)的溶洞形成深度不大于 2.0m 的区域和处于边墙位置形成的溶洞,理论上应该实施回填:(1)溶洞在拱腰以下发育:用强度等级为 C10 的商砼,采用泵送的方式进行回填,为防止砼对衬砌位置产生较大压力,按照溶洞规模,对其周围加设1.2×1.2m的锚杆,其锚入深度要大于 1.0m。回填完工后要实施钢筋网和喷射砼进行联合加固等;(2)溶洞在边墙位置处发育:应用强度等级为C10的商品砼回填,厚度大于 1.5m。间距为 2.0m布设一处 11cm HDPE 透水管与侧水沟相连,该处喷射混凝土和钢筋网初期支护可取消;(3)溶洞在基础及路面下发育:采用 C10 混凝土回填,如有充填物,必须挖除。每隔 2.0m设置一处 11cm HDPE 透水管相连。
2、拱腰上部开挖面外,溶洞形成深度不小于 2.0m,溶洞截面不大于隧道开挖面方案:(1)溶洞内无填充物有水,应用强度等级为 C25 的商品砼浇筑,其最小厚度应大于0.8m,同时其两端深入岩石内的长度应大于0.5m,此外还要加设 1.2×1.2m 的锚杆,其锚入度应大于1.5m。待上述工序完成后在对其进行钢筋网和喷射砼进行联合加固。并对此处隧道进行扩挖,埋设直径为 30cm HDPE波纹管连通原溶洞水路;(2)溶洞内无填充物,应用强度等级为C25 的商品砼浇筑,其最小厚度应大于0.8m,同时其两端深入岩石内的长度应大于0.5m,此外还要加设1.2×1.2m 的锚杆,其锚入度应大于1.5m。待上述工序完成后在对其进行钢筋网和喷射砼进行联合加固等,在作业时要提前布设管径为0.22m HDE 波纹管。
3、拱腰上方隧道开凿面外溶洞形成深度不小于 2.0m,溶洞净跨不大于隧道开凿面和基底溶洞形成深度不小于5.0m,溶洞净跨不大于隧道开凿面的治理措施:(1)拱腰溶洞内有填118 工字钢,其距离为0.5m,为确保基础的稳固,要加大开挖钢架底面。布设锚杆,进行钢筋网和喷射砼进行联合加固。在作业时要提前布设管径为 0.11m HDE 透水管并加密此地段环向排水管,具体见图1。
图1 拱腰以上大溶洞(无填充物)
(2)基底大溶洞:采用架设钢筋混凝土桥板通过,应保证板两端架设于稳固基础上,基底承载力大于1200kpa,否则应进行处治,具体见图2。
图2 基底以下大溶洞
4、基础及路面下大型溶洞,采用跨越处理方案:(1)溶洞于某区域宽度不大:运用框架梁跨越,其高度处于 0.5~1.0m 之间。在作业时要提前布设管径为0.11m HDE透水管,详见图3。
图3 基础及路面下大溶洞(一)
(2)溶洞形成稍宽区域:应用扩大基础、桩基及框架结构梁穿越。在作业时要提前布设管径为 0.11m HDE 透水管,详见图 4。
(七)小净距隧道施工措施
图4 基础及路面下大溶洞(二)
小净距隧道其内部夹岩柱体相当薄,其受力十分不利,再加上地理状况复杂,在相关数据的确定上存在较大不便,所以,在对其进行固定设计时,务必要采取监控测量,之后采用动态设计,施工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初期支护应用锚喷方式来固定,这样能够尽早实施支护,有利于四周岩石的稳定;
2、初期支护是关键承重体系,二次衬砌选择模筑钢筋砼,它仅承担极少部分的应力,主要当作安全储备;
3、小净距隧道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是中央岩柱体的稳定性,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其运用大吨位预应力锚索、水平贯通式锚杆等措施来固定;
4、因现场环境及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对支护系统、内部岩体以及四周岩石的受力及变形实施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岩柱的大小对支护体系、四周岩石的受力及变形,尤其是岩柱的稳定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所以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岩石,其柱体都不能太小;
6、就小净距隧道开凿而言,务必要保证中夹岩柱体的完整性,施工关键点是科学选择开凿顺序、掌控爆破施工,以有效保障隧道开凿时四周岩石的牢固。
(八)监控量测措施
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是有效获取开凿过程中四周岩石的牢固性以及支护、形变的状态和数据的有效手段,能有效分析设计和施工安全,进而科学的引导施工,监控量测措施如下:
1、在洞口偏压浅埋区域,间隔 5~10m的距离设定一个断面,各断面均在洞顶地表、洞内拱顶及两侧边墙上各布设一个测定点;其余地段视地质情况,每隔 5~50m 设定断面,其观测点分别设定于拱顶及两端边墙上;
2、定时的监测拱顶及其四周岩石的位移量,根据测定的信息画出图像曲线,并全面公布测量结果,并依此确定二次衬砌合理的施工时间。
四、安全管理事项
在公路隧道开凿过程中,安全问题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它直接决定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施工单位的荣誉,需高度重视:
1、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意识,适时的对其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因工人操作不当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施工单位还必须要充分的了解隧道周边的自然环境,尽早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以防止因自然环境影响而导致的突发事故;
3、施工单位必须要强化管理体系,积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组建科学高效的安全管理部门,经常深入现场检查和督导现场安全;
4、施工单位还要推行目标体系,强化安全治理工作,全面分析施工安全状况,以有效提升其在公路隧道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水平;
5、在隧道内安装安全监督装置,对隧道开凿实施全方位的监控,若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的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协同其治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路隧道的施工环境比较复杂,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其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路的使用效果及安全性,因此应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强化技术水准,优化施工方案,确保公路隧道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延涛,曾宪明,何宝夫.太行山隧道宽张裂隙成因演化机理分析 [J].铁道标准设计,2014(S1).
[2] 李潇,严松宏.篮家岩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机理分析及综合控制 [J].公路交通技术,2015(01).
作者简介:
罗文辉(1985年10月),男,籍贯:广东梅州,学士学位,单位: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研究方向:路桥工程。
论文作者:罗文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隧道论文; 溶洞论文; 围岩论文; 措施论文; 断层论文; 岩石论文; 地质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