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医疗科 湖北武汉 430030)
【摘要】通过对国内护士职业倦怠的现况研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探讨如何对护士职业倦怠进行干预,使其在临床工作中提高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降低职业倦怠程度。
【关键词】护士;职业倦怠;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7-0146-02
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转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病人及家属的自我维权意识增强,对护理质量的要求日趋增高,护士承担的身心负荷日趋严重,护士的压力越来越大,护理工作中的积极能动性明显降低,导致护士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普遍,如果不加以重视,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没有外界的支持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阻碍了护理专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评估和研究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开发预防及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本文就护士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1.护士职业倦怠的概念及现状
1.1 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由于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也一直是职业倦怠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职业人群之一。
1.2 现状
据中国医患关系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医务人员产生职业倦怠者约占52.4%,其中处于高度倦怠状态者约占3.1%,尤其以三级甲等医院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最高,其中约有62.6%出现了中度以上的倦怠。城市二级医院倦怠发生率约为54.7%,基层医院发生倦怠率最低。护理工作是一种具有很强职业特殊性的工作,这是因为护理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患者,由于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工作和“三班倒”状态,生活无规律,加之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在身体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护理人员就很容易发生职业倦怠。
2.护士职业倦怠的表现
2.1 生理倦怠主要表现为生物钟严重紊乱,机体应激能力下降,身体抵抗力下降,长期感觉疲劳,出现失眠,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及胃肠功能紊乱等不适。
2.2 行为倦怠表现为常以冷漠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患者,甚至把患者当作无生命的物体看待,社交活动少,逃避参与集体活动,拒绝与他人合作,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对服务对象缺乏耐心,态度恶劣,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评价下降。
2.3 心理倦怠表现为厌倦护理工作,情绪压抑,低落,烦躁,易怒易迁怒于他人,充满悲观沮丧,冷漠麻木这些负面情绪,对周围人,事物漠不关心,对他人不信任,多疑,充满批判性。
3.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
3.1 工作压力
作为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来说,护士长期处于较为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人们对护理工作不理解或是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而护士的编制又严重不足,护士除了频繁的倒班外,休息时间也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这使得护士的生活毫无规律,机体应激能力下降,心理调节能力不足,产生严重的焦虑、记忆力下降、失眠、导致护士身心疲惫,造成了极大的超负荷工作压力,这会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
3.2 个体因素压力
长期以来,临床工作中一直存在着“医尊护卑”的观念和偏见。同时,由于护士的收入低于医生,而工作的强度和承受的压力却大于医生,因此很多护理人员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不愿意谈及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常常自我否定,不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力,认为自己的工作价值和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职业前景黯淡,因此容易发生职业倦怠,部分护理人员甚至会出现自卑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人际关系压力
因护理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护士在工作中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关系,如护护关系、医护关系、护患关系等,容易产生工作压力。护理工作紧张而繁重,护理人员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和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密切合作,而护理人员一旦处理不好与同事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会对工作质量产生影响,甚至使其发生职业倦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面对的对象是各种疾病的患者,而患者因受病痛的折磨,几乎都会出现抑郁、焦虑、悲伤等不良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常常会发泄在护士身上,有的患者和家属甚至会辱骂、殴打护理人员,护士选择消极对待或承受,就会增加护士的工作压力;医护关系也是产生工作压力的一种来源,医护关系的不协调,甚至矛盾或冲突,这种关系必然会使护士产生工作压力,从而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
3.4 职业风险的压力
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同时工作环境中,病毒、细菌长期存在,护士长期在医院这种恶劣的环境下重复性的工作,容易导致感染细菌或病毒,甚至导致医院暴露,这种高度的职业暴露风险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降低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护士每天必须及时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并迅速做出反应,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风险大,责任重,因此易导致护士产生职业倦怠。
3.5 角色压力
护士除了要担任照顾病人的护理人员角色外,还要承担妻子、女儿、母亲等多个社会角色。高强度的护理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不能很好的照顾家庭,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和认可,很多优秀的护理人员常常会因处理不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或是适应不了社会角色和工作角色的转变而感到力不从心,造成护士很大的家庭压力,从而发生职业倦怠。
4.应对策略
4.1 关注护士心态,给予人性化关怀
临床工作中,大量的检查,考核让护士身心疲惫,惩罚举施多于奖励举措,这使得护士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护理管理者可以执行一些人性化的措施,比如:在护士生日当天送上一份祝福和鼓励;护士下夜班当天可以不用参加院内或科室的业务学习;护士家里有急事时,护士长应给与护士最大限度的照顾等等。当护士出现不良情绪时,护士长及时找她们谈心,了解护士的心情,给与开导,调整心态。合理的安排工作和休息,使护士能够在精力饱满,心情舒畅下进行工作,从而避免超负荷工作压力。
4.2 加强心理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
护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工作,对自己的职业准确定位,消除自卑心理。管理者加强对护士进行心理学知识的辅导培训,掌握自我疏导、自我调节、自我减压的方法,学会宽容别人,善待自己,理解他人,正视不公平,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正确认识护理工作,以患者满意为自我价值的体现,增强自身承受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压力。
4.3 加强法律、业务知识培训
定期对护士进行法律知识讲座,使其充分掌握常见的法律知识,在工作中能够应用法律知识进行自我保护;对护士进行多种,多样的业务培训,充分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避免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正确处理,降低发生医疗纠纷的概率,特别需要进行职业防护培训,让护士正确掌握特殊疾病的防护方法,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职业感染,从而降低职业风险。
4.4 改善护患、医护关系
加强医护合作,将强医护交流,增进理解与支持,减少科室工作之间的医护矛盾,构建和谐的科室氛围。工作中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向患者耐心的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利用专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在护患平等的基础上赢得患者的尊重与理解。定期进行医护、护患交流会,收集意见与建议,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并改进。
4.5 采取适宜的自我调节方法缓解压力
在工作中做到劳逸结合,工作之余组织护士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健身运动,心理交流,拓展训练等,进行积极的减压活动及教育,多留些时间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获得同事,配偶及朋友的支持等。
5.结束语
护理工作是一项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工作,为了解决护士易发生职业倦怠的问题,除了护士自身、医院的领导阶层以及整个社会都要对护士的职业倦怠的发生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并加以防范,以此降低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李兆良,高燕,冯晓黎等.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J].社会与医学.2005.18(6):26-27.
[2] 朱云,林琳,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2008.9.2366-2367.
[3] 宋华.医护人员心理卫生问题及防护[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25(3):190-191.
[4] 乐燕,刘晓红.护理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0(01).
论文作者:胡曼,陈俊春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5
标签:护士论文; 倦怠论文; 职业论文; 工作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论文; 护理工作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