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语文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导课?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也有的称为开讲。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研究导课的方法,是每个教师值得重视的首要问题。
导课的方法很多,但无论那一种方法都要力求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目的,否则就不能算作是最佳的导课方法。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
1、既要精于文,又要博于史。另外,除文史知识外,对于科技动态,自然知识、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要有广泛的了解和积累,这样才可能为自己的导课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信息。
2、要深入了解学生,消化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要求,从教材中总结承上启下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来。导语设计既要新颖又要简炼,还要富有变化;创设意境,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导课的方法很多,下面择其要而述之:
1、背景法。即在讲新课之前先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场景,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联想,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后,又再导入新课。如有一语文老师在讲贺知章《回乡偶书》时,就是先介绍695年贺知章考中进士,一直在京城做官,直到743年,贺知章已85岁了,唐玄宗才让他回乡归隐,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啊!贺一进村,就有一群孩子围了上来,问道:“客官,从那里来?”贺知章无限感慨,用乡音回答:“我就从这里来的啊!”回到家,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提笔写下了《回乡偶书》。教师通过背景介绍,激起学生兴趣,想了解下文,达到激发学习欲望的目的。
2、意境法。即在讲课之前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把课文中有关内容的意境再现出来,创造一种气氛,启发学生的联想,激起学生的情趣。例如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诵,饱含深情的呼唤,常常能打动学生的心,对总理崇敬、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这种创设意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富于联想,产生激情,有利于课堂教学,可达较佳的教学效果。
3、故事法。故事法即在讲课之前概括课文有关内容的情节,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先讲长妈妈或寿镜吾老先生的故事。长妈妈是鲁迅童年时的保姆,虽然她不识字,但讲起“长毛”的故事却娓娓动听,鲁迅常常被她讲的故事迷住,给童年的鲁迅有一定影响。长妈妈爱鲁迅,总是生方设法满足童年鲁迅的要求。鲁迅到四十多岁以后,还记得童年时长妈妈讲的故事,而且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阿长和山海经》来纪念她。寿镜吾是鲁迅童年时的老师,他是个老秀才,几次落榜后,不愿再去应试,就自己开馆教书。他爱国,深恨帝国主义。他待人和气,对学生严励、教学认真。一次上课,老先生让学生对“对子”,鲁迅用心思考,对的真确。寿镜吾先生非常高兴,大大夸奖了一番,可见老先生对他的学生及鲁迅深怀一片爱心。这样导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亲切、自然具有感染力。
4、提问法。提问法即在讲新课之前,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再导入新课。如讲《一件珍贵的衬衫》时,教师一开始就提问“一件衬衫为什么值得珍贵?”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想解决矛盾的兴趣,又能集中注意力而进入新课。
5、悬念法。悬念法即在讲新课前,通过有意制造的悬念,也就是俗话说的“卖关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一种想知后事如何的强烈愿望。例如在讲《火刑》一课时,教师这样开课:三百多年前,科学家布鲁诺被教会处予火刑,临刑前他曾说过,“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后来的历史果然证明了他的预言,这位科学家是正确的,为什么还会被处予火刑?请看课文,今天我们就讲讲这个问题……
6、形象法。形象法即先描绘课文中的形象,使学生产生联想后,再导入新课。例如讲《傻二哥》一文时,教师是这样开课的;在旧社会做买卖小生意都要吆喝,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街头广告。在北京有卖药糖的,他们的吆喝顶有意思:先伸伸腿、晃晃肩,咳嗽两声试嗓子。两脚一前一后,前脚弓、后腿蹬,一手叉腰,一手捂住耳朵,这才放声吆喝起来。“卖药糖啊……桔子、香蕉、痧药、仁丹、萝卜、青果、鸭梨败火!吃块糖消愁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吃块药糖心里顺,含着药糖你不困。吃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饿……”教师边念边示范。形象、生动,一开课就抓住了学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7、教具法。教具法即在上新课之前,用一简单的、直观的教具作为媒介,逐渐引入新课。
例如讲《北京立交桥》一文时,有一教师上课先挂出几幅图:赵州桥、芦沟桥、长江大桥然后说:凡有水的地方就有桥。在小河沟上有独木桥,小石桥;在大江河里有钢筋水泥桥;自古以来,谁没有见过桥?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桥,却是与水无关的桥,(出示北京立交桥的图面),这是在陆地上架的桥——北京立交桥。
8、练习法。练习法即上课前用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在思考和解答中,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如讲《标点符号用法》时,教师先选了一段没有标点的文章,让学生标上标点,练习完成后,讲授正确答案时,自然导入新课。
9、审题法。审题法即上课时,审查课文题目的意思,来让学生领悟题意和文意,通过审题,直接导入新课。这样即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又可引发学生的情趣。例如:有个教师在讲《中国人失去自信力吗?》一文时,就是用审题法来导课的。一上课,他在黑板上书写了标题:中国人失去自信力吗?然后说:文章的标题是通过那个词来鲜明表达作者的观点?大部份学生答“吗!”“那么‘吗’字前面的论点是否正确?”“不正确,是荒谬的。”为了弄清作者的观点,请打开书看课文……
10、引用法。引用法即引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或学生熟悉的知识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七根火柴》时,教师说:我们在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讲过从1840年起为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牺牲的人是永远值得纪念的。现在我们要学的《七根火柴》一课中,卢进勇等战士,他们并没有立下丰功伟绩,是不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呢?很自然的带学生进入新课。
导课的重点是必须有明确的目的:①帮助学生巩固旧的知识。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④帮助学生明确本课文(本课堂)的学习目的。
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无定式,而且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导课方法将会不断的涌现出来,这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