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会主义者的观点也可批判借鉴——“股份制社会主义”理论探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者论文,也可论文,股份制论文,民主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40年前,马克思在一封信中, 曾明确说股份制是“导向共产主义的”“最完善的形式”(《马恩(资本论)书信集》第131页)。 他在《资本论》中还写道:股份公司“与私人资本相对立”(《马恩全集》第25卷第493—494页)。问题在于,前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之下把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完全等同于国营企业;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公司,统统被视作资本主义企业,于是,马克思上述论述中包含的合理因素被彻底否定,后来社会主义各国国企均被推上了艰难之路。党的十五大关于我国大中型国企通过股份制迈向现代企业的思路,其中包括它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论断,关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的论断,关于控股权决定股份制性质的论断,等等,毫无疑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推进,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新发挥。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还发现,正如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成果一样,十五大的上述思路及其理论支撑,除了以当代中国实践为根源外,实际上也批判借鉴了国外有关理论成果。
早在本世纪30年代初期,出版于美国的《现代股份公司和私有制》一书的作者拜尔和明斯便认为,现代股份制中的所有权与企业产权的分离,虽然只在中小股东那里才有较充分的体现,但它毕竟已从根本上使股东私有权逐渐丧失了决定性意义,因此,“股份公司的发展是我们社会向社会主义前进中的最巨大的成就”(参见德沃尔金《右翼社会党人经济理论批判》,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288—289页)。这一分析,片面之处在于完全忽略了当代股份公司大皆由大股东控股控权的事实,把“两权分离”非历史化,导向所有股份制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妥结论,但是,它毕竟继承了马恩思路,冲破了斯大林模式,较早提出了“通过股份制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含有合理成分。
后来,通过股份制实现社会主义的思路,在北欧曾获得了进一步的论证和细化。1951年,英国工党执政局面改变,保守党内阁上台。工党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理论贫乏无力,于是号召党员从事理论建设。1956年,工党内的“社会主义同盟”出版《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一书,指出苏式国有制醉心于“全盘公有制”,无视作为权力的所有权的分解和控制问题,弊端不少;在“全盘公有制”已显危机并使社会主义者陷于两难困境时,人们应当注目于所有权的控制,“找到一条摆脱这种进退两难困境的光明大道”(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15—117页)。由此出发,它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半公半私的混合经济”(同上第137页), 其中的“公共部分则包括了在国家直接控制下的一切形式的经济权力”(同上第139页)。 这时已经包含着通由股份制中的控股权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因素。1957年,工党在布莱顿召开的年会上通过名为《工业与社会》的文件,继续发挥拜尔和明斯,明确认为当代股份制的发展及其“两权分离”的进一步显化,使“私有制的职能缩小了”,甚至“不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搞社会主义就可以绕开苏联“全盘国有化”的模式,力争通过股份制达到目的(参见盖茨克尔《社会主义与国有化》的译者《序言》,商务印书馆1962 年版序言第5页)。它只凭逻辑推导而把一切股份制看成公有制当然有悖现实,但是,它通过股份制搞社会主义的思路,显然至今具有借鉴意义。
当时的英国工党领袖盖茨克尔于1960年出版的《社会主义与国有化》一书,把“股份制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层面。他在书中提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政府可以采用征收遗产税以及资本税并用以购买企业普通股票的办法,逐步实施财产社会化,其中包括,可以逐渐控制一些股份公司股权,以扩大公有权,从而使社会“成为许多不同种类的股份和其他形式的财产的所有人”,以避免“全盘国有制”的严重问题并实现社会公正。在这本书中,盖氏还明确写道:“我们用不着把公有权看成总是接管一个整个工业部门”,“而是要认为它也包含其他许多类型的改变:在某些类型中,政府将是被动的参加者,而在别的类型中,则是主动的参加者;在某些类型中,将开办全新的公营或半公营企业;在其他类型中,现存的私营公司可能变为公有或公营”(《社会主义与国有化》第49—51页)。在这种论说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的预设前提是十分显然的,它已相当接近我们今天的看法。当然,在英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盖氏理论也未解决政府控股公司经营者的选拔和激励问题,其意义有限;中英国情差异甚巨,理路的相似往往包含着极不相同的历史内容。我们今天回视它,是注目于它和我们今日的理论有相通处。很可能,近40年前出现的它,就是我们今日理论批判借鉴的前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