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的新构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使日本着眼于21世纪,进入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
一、调整的背景
1.国际方面
(1)日元升值的影响
战后直到1971年8月“尼克松冲击”之前, 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1美元=360日元。然而,随着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以这种汇率制度为出发点,呈一路上升趋势。
1985年9月, 在西方国家财长会议上通过了“广场协议”提出与会各国联合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决定适当调低美元的倾向比价,从此,日元对美元的比价一路攀升,势不可挡。日元升值如此迅猛的结果,也就同时意味着日本经济发展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自然地,作为这次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首先,由于日元升值,日本制造业的生产成本相对高于海外,使众多的产业部门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特别是钢铁、船舶等“厚重长大”型产业所受的影响更为巨大。
其次,日元升值使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更加活跃。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名义工资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导致海外大量合法和非法劳动力的流入,与此同时,为寻求低资、低生产成本,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也呈加速度式地扩大。
此外,为了应付极端的日元升值,在这一时期,日本银行采用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地价、股票价格等资产价值的急剧上扬,为“泡沫经济”打了下基础。
日元升值,虽然有使出口产品的原材料进口价格相对降低的好处,但终究无法全部抵消出口成本提高和出口不振甚至萎缩的损失。因此,在日元升值背景之下,日本唯有以此为契机,能达降低所得税、增加公共事业投资,转换经济结构,扩大国内市场,全力建立以内需为主导的日本经济。
(2)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
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A.多极化经济竞争的激化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标志着持续40多年的冷战已告结束,同时也宣告了美、苏两大阵营的两极格局的终结。多极化格局的发展,反映在现实中,集中表现为经济领域的竞争。
B.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
由于科技进步的推动,生产国际化取得了巨大进展,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和摩擦也日益加深;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促使一些国家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了改善贸易条件,增强竞争实力、加强了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尤其是近几年来,欧美等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各自经济竞争实力,纷纷通过条约,协议等形式组成经济贸易集团。欧共体国家在经济合作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它们依靠共同的力量获得了单个国家独自发展难以获得的成就。而且它们于1985年开始筹建的“统一大市场”,已于1993年1月1日正式建立。美国在战后一直认为自己是唯一的超级经济大国,但随着其经济实力的不断衰落,深感主宰世界的日子已经过去,“单枪匹马”与西欧、日本竞争势单力薄。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美加联合”、“美加墨合作”体系“美洲倡议”,特别是于1994年1月1日起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无不表明美国也不得不投入区域集团化浪潮的决心。这样,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球分布的缘故,在世界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唯独日本没有形成与之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更不要说以其为中心的经济集团了。作为目前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在这种来自欧美的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危机感异常强烈,在以“雁行模式”为基础,不断探索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同时,着眼未来,转换本国产业结构也是日本在不断高涨的一体化浪潮中站稳脚跟并进一步求得新发展的根本的外在因素和条件。
(3)对外经济摩擦加剧
日本在50年代确立了“贸易立国”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不但使日本经济短期内得以起飞,而且带来近20年的长期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在这一战略之下,由于政策倾斜的作用和国际市场导向的影响,日本的经济结构长期处于“外需主导型”,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在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合成纤维、家用电器等产业得到政府扶助获得发展,即它们在重化工业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规模经济,高产出、高效益、大量出口。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日本一味扩大出口,却消极对待本国市场的开放,导致日本国内市场的开放度、商业习惯、市场规则等都相对落后于国际惯例和国际社会的需求。
上述情况的直接表现,就是日本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特别是与美国、西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尤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日美在经济结构上不断趋同,导致产品在品种、性能、款式等方面不断接近,在市场上相互排挤。进入80年代,日对美出口迅速增加,日美摩擦所涉及的部门和产品起来越多,美对日贸易逆差急剧增长。
不仅如此,除美国以外,日本由于高额的贸易顺差而引发的贸易摩擦,还来自西欧各国、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等。这种由于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对外贸易摩擦局面,如果不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短期内是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的,这样,在当前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发展本国经济、鼓励扩大出口的情况下,日本的经济发展将会遇到来自多方的压力和阻力,必将最终影响其发展。
2.国内方面
作为日本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除上述国际局势的变化的影响以外,还有其国内方面的因素。
(1)泡沫经济以前延续下来的结构问题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日本经济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背离经济基础的价格变动”——泡沫经济(日本《平成五年经济白皮书》语)的振荡。这种地价、股票等虚拟资本的恶怕膨胀及其崩溃,说明日本经济还存在着内在的结构性问题,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直接原因表现为金融环境的宽松、利率的低微。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政府以金融财政手段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刺激国内投资需求,增加财政支出扩大总需求。日本由于高出口、高黑字和对本国市场的保护政策,在国际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积怨和不满,日美、日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之下,特别是在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发达国家的压力下,日本将其经济发展战略从以公共投资、出口扩大为主导转向以消费和设备投资为主导,扩大内需,以改变对外出口引起的日益严重的不平衡局面。
(2)日本型经营强点的消逝
日本经济在战后至今的发展过程中,其微观基础——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日本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所谓的日本型经营管理,这种日本型经营管理,又以“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内工会”(三种神器)为标志和代表。
日本型经营管理,从本质上讲是日本传统的组织体系(家的理论)和现代式管理体系的混合物。按照日本学者的说法,日本型经营是支撑日本企业优良性和活力的根本因素。而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市场、技术研究开发活力、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则是衡量与把握日本企业活力与日本型经营管理的关键。进入90年代,日本的对外经济摩擦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都进一步恶化,而其中基本的原因之一,恰恰正是历史上使日本企业产生活力的日本式经营管理。因为,作为日本型经营管理,根本的目的在于提高日本企业的活力,而这种活力,往往表现为企业只追求自身目的的实现,而忽视对于社会以至国际社会责任的承担。表现为,在上述的日本企业内外部环境中,日本企业只通过“三种神器”的作用,只保持了企业内较为协调的劳资关系,而企业的社会关系以至国际关系却不甚协调。
(3)海外转产带来的产业空洞化
产业空洞化,迄今并没有严格意义的定义,按照日本官方的标准,一般是指由于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投资、就业等的减少,以至使国内产业丧失国际竞争优势的状况。因此,产业空洞化的产生,根本的原因在于海外直接投资,即向海外转产的不断扩大。
造成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不断扩大的原因有许多,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对外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日元升值以及国内工资水平的提高。例如,由于日元升值,在海外低工资国家和地区生产零部件的成本比日本国内要低,所以日本制造业的众多部门都纷纷转产海外。其中,日本汽车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最具有典型性。
另外象家电、机械制造产业都出现了对外直接投资连年扩大的状况。事实已证明,“日本资本输出的速度已超过了国内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国内经济结构已无法适应这种情况,因此,‘有可能失去经济活力’”因此,面对海外投资迅猛增长,日本经济面临产业空洞化威胁的形势,合理地调整日本经济产业,不断创造出新产业,使日本经济继续保持其原有活力,是摆在日本面临的紧迫课题。
二、调整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日本面向21世纪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样是在各种条件之下进行的。
1.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国际局势
在二战后直至90年代初的长时期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原苏联为核心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峙,形成了以军事对抗为标志的“冷战”局面。在两大阵营内部,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大力发展军需工业,整个经济走向了军事化轨道。这种局面,不但严重地制约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结构带有强烈的军需特色。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柏林墙”的倒塌,冷战局面随之结束,而由此带来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则是深远和广泛的。其中,最直接的是,冷战结束使世界范围的军备竞赛减缓了。据报道,1994年,美国已把它的国防预算从冷战巅峰时的3000亿美元减少到2610亿美元,预计到1999年将进一步减少到2500亿美。尽管目前世界上某些国家和地区军事冲突和军备竞赛仍在持续或升级,但总体说来,和平已成为世界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另一突出特点是世界各国都把更多的注意力用于发展经济,经济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核心问题,表现在大国间的经济摩擦不断加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松散不一、结构各异的经济集团不断涌现以及政治问题不断经济化等。这一切无不说明,不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当今时代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冷战结束后,国际环境的缓和和各国科技政策向民用研究领域的倾斜,又为各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以及以此带动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另外,国际以冷战结束为标志的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也促成了世界经济的相应调整。上述的一切,为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2.历史上日本历次经济社会改革的经验
从根本上来说,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同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性,即“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概括地说,日本历史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大变革。第一次是发生在7 世纪中叶的“大化改革”它使日本社会从此进入封建制度阶段;第二次是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明治维新”它使日本踏入世界资本主义列强行列,成为东方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第三次即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战后改革,它不仅建立起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体制和法制,而且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把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建设成为当今的世界“经济大国”。
3.官民一致的岛国危意识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孤立群岛国家,而且发展经济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贫乏。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促成了日本上至官厅政府,下到一般百姓的“自我危机”意识。集中表现在不断地自我完善、自强自立,抓住各种机会条件使自己不断处于强者地位。
在日本的历史发展上,这种危机意识,曾使日本社会走上对外侵略扩张,妄图以扩大殖民地体系的手段,冲破“岛国”不利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发展局限的道路。而从这种危机意识在一般百姓中的表现来看,则表现为历史上的日本武士道精神以及勤俭、惜物、勤奋、坚忍等品格。由此可见,日本特有的“岛国”危机意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因而也是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有利因素。
3.各种特有资源优势的存在
如前所述,日本发展至今,已在世界上处于“经济大国”的地位。而促成这种发展的,一方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的国际局势、世界范围资源供给条件、价格的有利,特别是美国在冷战期,对日本的支持与资助;而另一方面,也是日本不断创造条件,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的结果。而后一方面则更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众所周知,在战后以来的经济发展中,日本投入大量资金兴办教育,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经济发展的人材。这些高素质高水平人材的培养及其作用的发挥,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因素。而这一因素仍将是日本未来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此相关联的,日本科技领先地位;日本企业的管理水平亦堪称世界一流,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学习仿效的对象;日本产品,素以品质高而享誉世界,而其售后服务等更为周到细致,良好的信誉,亦是日本赢得世界市场根本保证。另外,日本在资金方面的实力地位就更无须多加表述。
上述各种相对独立于自然资源之外的资源优势,是到目前为止的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而其中如人材、科技管理经验、信誉等,则不仅已单纯地促使日本经济发展至今,且将会在日本经济的未来发展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亦成为日本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有利因素。
4.新科技的发展
自产业革命以来,技术革命一直是推动经济上升的“火车头”。
日本历来重视科技的发展及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且进入80年代以后又提出了“科技立国”战略,集中可能的力量,优先发展科技事业,以期以此发动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在90年代日本将花费巨资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从事基础技术和高技术研究,并使之产业化。除大大提高基础技术研究的投资之外,在高温超导、光电子材料、遗传工程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官民合作研究,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出口主导型产业向技术先导型产业转化。在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致力于电子计算机技术、超导技术等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合理化和高附加价值化。
三、调整的目标
日本面向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在前述背景和条件下,其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下述几方面:
1.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1世纪,世界经济条件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将会不断寻求本国的发展并促进世界经济整体的发展。日本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其整体产业结构将得到彻底改善,必将通过世界经济的许多重要领域中的比较优势,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中,集中表现在对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的维护、日元作为国际货币以及相应的金融体系的建立、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地球环境的保护,甚至于世界和平的维护等。
从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的维护角度来看,日本将可能成为其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原因在于,除日本以外的其他发达国家正日益逐渐走向“保护贸易”和“区域集团化”道路,从而导致它们对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的维护作用相对减弱甚至有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趋势;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在可预见的未来尚不能具备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力量,而只能从属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纵览全球各国,唯有日本具有相应的经济力量和条件,成为自由贸易体制的重要维护力量。
作为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的维护力量,日本需做重大的努力。
首先,日本必须对发达国家开放市场,在日本与“美加墨自由贸易区”及“欧洲统一大市场”之间实现完全的自由贸易。而且,日本不能只参照这两大区域集团的市场开放度进行市场开放,而应掌握市场开放的主动权,率先降低关税,消除进口限制出口补贴等非关税壁垒。因为日本毕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贸易黑字国和债权国,做出上述积极和努力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能的。
其次,对于发展中国家,日本主要是依据自身经验,提醒这些国家应分阶段地放宽限制和开放市场。同时,努力牵制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过急的自由化市场开放要求。而要做到这些,日本必须解决好自身的市场开放问题,必须由政府限制和介入都很强的所谓“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
除对自由贸易体制的维护以外,日本还将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重建与维护、地球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广大欠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2.实现与经济大国和债权国相适应的富裕社会
众所周知,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人均收入和资产额,都居世界最前列。然而日本国民并未真正感受到相应的富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①日元升值使既存的内外价格差非但未曾消除反而有扩大的趋势;②地价过高;③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备;④劳动时间过长等。因此尽管日本的名义人均GNP已高于美国, 但由于上述原因所导致的日本实际人均GNP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日本国民实际购买力, 都远低于美国及德国等其他发达国家。
从战后的经济复兴时期至今,日本一直致力于保护国内生产,从而保证国内供给,稳定批发物价,防止企业间的过度竞争。然而,当今日本在许多技术领域已领先于世界,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又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黑字国,所以,其供给能力应该说是很强大的。然而,其国民生活水平却大大落后于欧美。因此,当前及未来的日本经济政策必须由“保证国内供给”转向“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3.建立起高效的国际协调的国际化的产业结构
日本21世纪的产业结构特点,概括起来,集中表现在它的国际协调性、内需主导型和高效性上。
所谓国际协调性,主要是日本立足于日元的不断升值及国际货币地位的增强,对外贸易摩擦加剧以及严重的对外不均衡(主要表现是世界最大债权国、巨额的外贸顺差和国际收支顺差等),将使其未来21世纪的产业结构,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实现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构成与发展态势。
所谓内需主导型,就是指日本的产业结构将以国内需求的增长为基础,以国内消费、国内投资为中心,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表现为国内需求的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增长。
所谓高效性,实质上是日本原有以国内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体系所具有的效率性的继续和发展。
众所周知,战后以来,日本为赶超欧美先进国家,大力推进其工业化进程。然而,由于原燃料等资源条件的限制,迫使日本不断提高其出口创汇能力,以满足资源进口所需外汇,这样,在不断从国外引进资本、技术的同时,在日本国内产业发展上也建立起了一种高效率的产业体系。
四、调整的内容
日本经济发展到今天,已日益走向成熟化、国际化,特别是在下世纪初,更有高龄化社会的困扰。
面对这成熟化、国际化和高龄化的三大趋势,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对如下方面作出努力:
1.确立“科技立国”战略
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历史,同时也使日本充分认识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促使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战略。
面向21世纪的“科技立国”政府将在2000年预算中,使科技预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 %(与欧美国家科技预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相同,总额为43万亿日元),并且制定了了科技基本计划,无论是金额还是在GNP中所占比例,该预算都几乎相当于现行科技预算的两倍, 科技基本预算主张充实明显比欧美落后的基础研究,希望这有助于开创新的产业,促进日本在学术方面作出国际贡献。
科技基本计划的主要内容有:
(1)为人材和资金的流动作准备,创造竞争性的研究环境,(2)奠定高水准的研究开发基础,(3)通过研究人员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研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说来,就是以基础研究为重点,从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方面进一步搞活研究,并支援有风险的企业,以搞活民间企业为重点。
这一计划的提出,将极大地促进以微电技术、新能源开发以及生物工程、原材料革命等为中心的新科技的发展。而这些新科技的开发,不但促使日本原有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变,更使日本经济重新找到了希望与突破口,成为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里程碑。
2.以第三产业为中心扩大内需
内需扩大,是日本经济发展所必需,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又是扩大内需的表现形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实质上就是在全产业中,第三产业越来越大,其具体标志就是第三产业的附加价值(即新价值)生产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日本在扩大内需过程中,以第三产业为中心,使其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的服务化和软件化。所谓服务化,是指在就业人口和国民收入中,服务产业所占比得超过半数以上。所谓软件化,是指在国民收入中,软件产业带来的价值超过半数以上。从70年代以业的有关统计上看,日本的有关指标都达到或大大超过了上述标准,表明日本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正不断推进其以第三产业为中心的服务化和软件化进程,进而使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高级化。
以第三产业为中心扩大内需,具有积极意义,表现在:
第一、带动物质生产的发展,第三产业是相对于物质生产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历史表明,在第一、二产业发展所需要、所许可的范围内,特别是在这些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停滞不振的情况下,发展第三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物质生产的需求,带动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二、加速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科研、教育水平的提高。
3.缓和政府限制,激发经济活力
政府限制,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与基本途径,是国家对企业活动和产业活动所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或要求。战后,日本的政府限制,对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原有的国家限制逐步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并且有的还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为此,70年代以来日本便开始缓和限制,一定程度和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激发民间活力,重建有活力的日本经济的必要措施。
4.建立与高龄化相适应的就业结构
据预测,到2025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率将达25.4%, 每4个人中,就会有1人是老人。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劳动人口的15-49 岁人口的增长率却大幅度地降低。从而更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和日本社会老龄化的趋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日本在就业结构的调整上,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高龄就业者所需的就业体系。在即将到来的日本“人生80年代”的时代,对劳动力缺乏的日本来说,高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减轻社会扶养的负担,第二可以使高龄者本人生活富有意义。
第二、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日本式的福利社会。这就是建立强调个人自立自助,家庭的自立自助和相互扶助,即建立自保公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最近提出“为保障国民富裕的生活,必须积极利用民间服务,从而民营保险的作用将显得非常重要。”
5.建立与国际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1985年9月发达国家财长广场会议之后,日元急剧升值, 加速了日本企业向亚洲各国的生产转移,日本经济的增长模式也转向内需主导型,东亚各国的大量工业产品开始进入日本,日元升值在供求两方面都带来日本对外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日本经济从战后单方面依赖美国,日美相互依赖,进而向世界经济相互依赖转化,使日本经济全体和每个企业都经历了从未遇到的新问题是:各产业部门和相关企业产品转化问题,和以国工组装为核心的产品高附加值化问题。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国际经济合作关系问题,特别是加强以亚洲国家为重点的地区经济合作问题,即建立起与经济无疆界化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标签:日元升值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泡沫经济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