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崇拜”的理性批判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对“信息崇拜”的理性批判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对“信息崇拜”的理性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崇拜论文,理性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崇拜有两个基本含义:(1)尊崇钦佩之至;(2)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指对所信奉的“精神体”(如神、仙、鬼、怪等)表示尊崇而采取的行为(身体的动作、念或唱等某些祈祷、赞美词),目的主要对于所信奉对象进行感恩的祈求、护佑。我们用“信息崇拜”来描述许多人赋予“信息”很多神化而过分尊崇所采取的行为。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人们对计算机的误用越来越多,对随着计算机而来的数不胜数的“信息”盲目崇拜,对网络时代、数字化时代过度神化,表现出对“信息”的愚忠和盲从。这种社会现象叫“信息崇拜”。

对“信息”的认识反映出一个人的世界观。我们这个时代被命名为“信息时代”,如何理解“信息”相关问题将是我们探讨的话题。本文采取理论探讨方式与“信息崇拜”者进行哲学对话,来维护信息科学的学术尊严。

1 “信息崇拜”的历史评说

我们应该对信息崇拜者创造神化中的真实部分和崇拜者主观意识里创造出的形象、语言、概念、感情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只看其表面现象,那么我们的认识是肤浅的,应该看清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1 在“技术”光环的辉映下,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最终受益者是劳动者自己,其成果必将根植于普通人的劳动之中。由计算机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产生巨大变化,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技术”光环的辉映下,人们深刻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信息与物质、能源一起被认为人类三大资源、人类文明的支柱。这正是信息崇拜者和辩证唯物主义者共同的“认识”,也是信息崇拜思想合理性一面。如果任何人因“信息技术”带来问题而抵触或拒绝“信息技术”都是脆弱无知的。积极研究、开发“信息技术”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1.2 对“信息”过分崇拜导致“信息崇拜”

“信息”本来是一种“朴素”的事物,申农的“信息论”、维纳的“控制论”发明创立以前,“信息”并没受到人的重视。由于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储备能力和信息逻辑处理能力,它为“信息”增添了无限的魅力。《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疯狂炒作,在马克卢普、贝尔、马克卢汉、托夫勒等人的“信息社会理论”的推波助澜下,许多人就产生了对“信息”过分迷信而导致信息崇拜。

1.3 信息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

1.3.1 盲目夸大“信息”的作用

《灰色诱惑》中有一句话:“在未来信息决定我们生活的时候,是否拥有信息将是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别将是是否拥有信息、信息拥有量”。类似的语言不绝于耳:“信息是压倒一切的资源”,“信息是一种新的资本,一种对未来经济更重要的资本”。信息被人为赋予各种包罗万象的定义,信息经济、信息社会概念到处可见。部分人认为信息可以取代思想、知识、物质、能源,妄想用知识、信息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3.2 妄想用计算机信息处理代替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信息就是信息,它能在大脑中工作,也一定能在线路上工作,无非就是从‘脑体’转换到‘硬件’那么简单”;“让电脑认识你,懂得你的要求,了解你的言语、表情和肢体语言电脑将更像人”即电脑人性化界面。其实质是贬低人脑的思维能力。

1.3.3 注重信息的“外包装”,不注重信息的“内容”

“全国的报纸、杂志的信息已被用尽,急需这些渠道之外的信息”,“图书馆灭亡论”,信息化建设只注重“车”不注重“货”,其实质认为“网络信息比书目情报信息内容好”。

1.3.4 混淆“信息论为主的信息科学、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图书情报为主的图书情报科学”

其理论上提出“图书馆灭亡论”,行为上表现为:科研、课程设计向计算机科学转移。电子图书馆、网络化所以被疯狂炒作,除了技术光环作用,更主要是它迎合了图书馆提高专业地位的迫切愿望。由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缺乏高度的学术独立性,基本概念不清楚,理论框架不完美,人才状况差,浮躁的心态表现出来,正如前几年大谈“市场经济与图书馆”、“信息高速公路与图书馆”,现又大谈“技术化”,而不是主要研究学科内部的问题。若长此下去,图书馆学、情报学必将被“蚕食”与“弱化”。

1.4 信息崇拜在中国

1.4.1 中国有崇拜的土壤

欧美信息意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分析性、哲理性、开放性、实践性,欧美信息意识中的分析性与开放性相辅相依,哲理性与实践性相反相成,即开放性为分析性提供选择余地,分析性与开放性奠定科学基础,实践性是哲理性的具体前提,哲理性成为实践性的抽象命题。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科学文化知识贫乏、信息意识淡薄是信息崇拜的客观基础。

1.4.2 “理性批判”少于“文化炒作”

对于西方未来学、预测学等不成熟的理论如《第三次浪潮》、《信息经济》、《数字化生存》不少人当作法宝大肆引用。对《学习的革命》这样任意冲动、浮躁之书却大为推崇,其中“仅仅用4-8小时就能学会相当熟练地说一门外语”、“一天读4 本书就能记住书的全部内容”、“用10周时间就能赶上落后多年的课程”值得深思。这种把学习看成简单的信息过程却被多数人视为学习上真正的“革命”,难道我们不应该理性批判吗?

“追逐热点,跟风炒作”这是学术界的通病。“功利思想”是一切的根源。一本专著,不是有感而发,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宏扬真理、发展真理,不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为了评职称,晋级。在这种学术环境下,“信息”研究者热衷于概念的泛化、名词的新颖,大写“管理”、“素质”“信息”、“网络”成为时尚。

2 信息崇拜的理性批判

全面的信息崇拜的批判应从政治、经济深层次进行。在此笔者着重以“信息科学”武器批判“信息崇拜”。

2.1 网络时代信息性质不变论

信息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对直接存在的依附性;(2)存在范围的普遍性;(3)载体的可替换性;(4)内容的可储备性;(5 )载体的可传输性;(6)内容的可复合性;(7)内容复合和重组中的畸变性和创新性;(8)内容的可共享性;(9)对内容理解的歧义性;(10)内容的可耗性。即使信息以光速传播,其性质依然如故,与“载体”没有关系。信息定义大开“模糊的、万能的”先河,与“管理、素质”为伍。“有用的”、“无用的”、“高尚的”、“低级的”信息都一样传播,因此信息是零碎的、毫无意义的。网络时代加快了信息矛盾运动,使信息需求与信息处理矛盾加大。即使电子媒介与印刷媒介争夺成功之后,性质仍不变。这才是真正的学者并不注重信息的“外包装”的主要原因。我们也不难看出比尔·盖茨要选择传统出书方式来表达他对信息革命看法的原因。我们应该看到,“无纸化社会是否到来”的讨论究竟意义何在?网络信息、书目信息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事,关键问题是其质量。

2.2 网络时代信息不足与信息污染并存论

2.2.1 人对信息的“认识”与信息“本质”的关系

信息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存在的状态自身显示,信息本身第一级的“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它的内涵比我们所感知的要丰富、广泛得多,它是人类对“信息”认识的最高境界。信息第二级的“质”是物质直接存在的多级客观显示即多级客观间接存在,这是人们对“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序化的过程和结果。信息第三级的“质”是不以客观的准绳,而是人对“信息”主观为规定。人们为了把握“信息”的实质对信息认识的进化过程为:语法信息→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或者说,信息第三级的“质”→信息第二级的“质”→信息第一级的“质”。由此可见,人对信息的“认识”与“信息”本质还是有差距的,它决定“信息不足”存在的根本原因。网络时代任何标榜“至高无上”的信息处理软件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骗人的,“黑客”的存在就无情地驳斥了“软件的完美性”。从来就没有告诉你一切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库,网络时代信息不可能“包罗万象”。虽然计算机具备较强的信息储备和信息逻辑处理能力,其对呈线性变换(连续变化)的环境比较有用,但对非线性环境(不是连续变化)往往有害。如当投资环境发生重大变换,人们就不应该按计算机输出结果决策。面对网络时代变幻莫测的信息环境,计算机只能屈为人的助手。我们更应看到爆炸的是“语法信息”和“语用信息”,而不是“语义信息”,即只有信息爆炸而无知识爆炸,知识在不断更新,这正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动力。

2.2.2 网络时代信息不足与信息污染交织在一起, 加大了信息污染的防治难度

每一种事物都存在自己的相反面。正当人类为信息技术革命欢欣鼓舞之时,人类同时面临两大困惑——信息不足与信息污染。网络时代信息不足与信息污染依然存在,只不过信息不足与信息污染存在新的特点。“信息不足”指个体获得信息的时差、量差,其存在原因具体地讲是因为个体的信息技术落后,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能力差。客观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现象,如经济领域中“不利选择”、“败德行为”。现代人惧怕“信息不足”以至于寄厚望于Internet网。现阶段信息不足特点趋向于具体知识单元的不足,这也是“低水平满足”的信息公司由盛至衰的主要原因。信息污染向智能化与技术化方向发展。

信息不足与信息污染交织在一起,那种以为经济发达国家主要存在信息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存在信息不足即以经济划分信息不足与信息污染是经不起理论与实践检验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足问题,但同时大量书目资源闲置,图书馆利用率低,中、小学生即使上网也沉迷于“游戏”之中。同时唯心主义势力的信息重新抬头,“伪科学”很有市场,虚假信息泛滥,信息污染现象十分严重。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出现信息贫、富差异。知识、技术创新较多研究“信息不确定性”问题。不确定性并不直接与信息呈反相关,并不是通过信息收集就能减少不确定性,相反还有信息污染的存在。不确定性与无知不同,它意味着关键性知识的无知。因此,信息不足与信息污染反映出信息处理需求与信息处理能力的矛盾。网络时代,信息不足与信息污染依然存在。

2.3 知识与信息的区别(见下表):

知识 信息

持久的暂时的

通用的特定的

抽象的具体的

理论性的 实践的

客观的主观的

独立于文本的 依赖于文本的

规律性的 事例性的

间接变量式模型间接 通过变量赋值

表达出来输出来的式输入

2.4 思维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处理过程

思维是人们有目的积极参与信息的过程,人脑的信息过程必须经过思维。它并不是把信息都等同看待,来者必收,脑中信息过程是外部信息过程的延续。思维不仅是信宿式被动接受信源信息,而是信宿主动向信源采集信息的过程。那种把思维看成简单的信息处理过程,其目的是忽视人参与信息活动的主动性、目的性。

2.5 谨防西方信息的“思想渗透”

表面上看,由于“信息”呈中性,它没有高尚的追求,平淡无奇,以致于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大谈“信息”。信息技术关键看谁用。信息背后隐含着很深的思想性。信息运动主体是人,信息的发送者、传播者、接受者在处理信息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例如美国的各种思想通过其信息优势向其它国家渗透,“信息”成为美国力量的放大器。正因如此,美国政府才没有强调信息污染防治,而是强调“软件”、“用户自制”。计算机的核心为其软件,软件的灵魂是设计者的思想,任何标榜“公正、客观”的电子邮件都是“理想化”的,因此,信息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越境数据流中,西方信息具有较强的“势能”,必将影响我国的信息环境,信息崇拜思想实质是在迎合西方思想。网络的政府监控很重要。

2.6 信息与决策的关系

信息对人们的“决策”只起影响作用,只是一个中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问题→态度→信息→判断→解决问题。信息是人“决策”的必要条件,但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是人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个体把握信息实质的程度、选择“决策的行为”。信息只起修饰作用,即信息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2.7 信息经济必须以传统经济作基础

现阶段有人过分崇拜信息技术,认为传统经济末日已经到来,人们寄厚望于低消耗、低污染的信息经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可能把传统经济丢掉,而要在着重传统经济的知识创新的同时发展我国的信息经济。现在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正是政府顺应历史潮流的重大举措。

3 对信息崇拜理性批判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3.1 要向信息崇拜势力争夺“个体”

个体最大的困惑是“信息不足”与“信息污染”,信息污染的防治能力与信息知识一起构成信息优势的核心内容,个体的方向为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只有按客观事物规律办事才能克服信息不足与信息污染。在人们大谈“管理、素质”之时,我们更应慎重对待“信息”。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网络”总有一天会实现。“信息”的意义远远没有思想、知识、思维意义大,个体应多在“思想、知识、思维”上提高自己,这样个体才能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抓到永恒的“规律”。是否注重与体现人的发展需求是可持续发展观和传统发扬观本质的区别。从政治、文化、经济上都能证明图书馆不会消失,而应走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共同发展之路。图书馆学、情报学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时候更应强调人的发展。西方近年来图书馆学、情报界兴起一个研究领域即信息知识的研究,其中的重要方面即研究用户的信息能力和行为。我们更应该关心、教育个体,政府应大力发展社区图书馆建设,积极争夺“个体”。

3.2 从崇拜信息到尊重知识

3.2.1 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信息

信息崇拜与大力提倡“知识创新”有天壤之别。知识创新注重知识的物化。现阶段信息科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是“信息”的内涵,哪些是计算机的范畴。我们应该建立完整的理论框架结构,多研究其基本定律、公理、定义、定理,完善信息科学体系。对西方信息科学观点要认真分析,用科学观点判断其价值,一切都以实践为检验原则。我们没有必要丢掉人类成熟的、可行的系统理论如“思想”、“思维”、“知识”而一味追求“信息”这一新东西。

3.2.2 应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

我们应当注意,一类人就是注意力长期集中在所从事的事业上,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相比之下,一些青少年盲目做“网痴”,热衷于游戏软件,只得到一些肤浅的知识。应当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多关心书刊、报纸、电视信息。这些信息是体现出“编辑”的思想,是经过序化的。“知识丰富,思想进步,思维敏捷,物质丰富”这才是数字化生存的真正意义,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管理”的目标、知识经济对我们的要求。

标签:;  ;  

对“信息崇拜”的理性批判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