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论文_吴玛丽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妇幼保健院 浙江杭州 311400

摘要:目的:分析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进入我院的进行过PICC置管术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进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在未发生静脉血栓之前需要采取各种护理工作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发生静脉血栓之后需要积极进行溶栓治疗,提高医疗安全。

关键词: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是一种由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时间可长达1年,操作简单,危险性低,临床广泛用于中长期(5 d~1年)需要的静脉输液患者[1],其并发症发生增加患者痛苦,影响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进入我院的进行过PICC置管术的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5例,全为女性,年龄在19-76岁之间,平均年龄(41.3±2.18)岁。实验组75例,年龄23-79岁之间,平均年龄(42.1±2.1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①更换敷料、保持清洁,每7天一次,如果出现敷料松动的情况应该立即更换;②更换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每7天更换一次;③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在治疗间歇期每7天一次。

实验组采用护理护理干预的模式,除了需要完成常规护理工作之外,还需要做到以下:①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宣传PICC置管术与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以及注意要点,确保患者与患者家属有一个正确认知。②护理人员需要提供给患者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让患者在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中得到休养,并根据病情采用相对应的体位。知道患者加强插管侧肢体的活动,有效促进患者穿刺上肢的血液回流[1]。③加强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采用和蔼、放松的语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与关心。④帮助患者适当进行运动,运动不仅能够有助于患者恢复,对患者纠正不良心态也有积极意义。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在每天的饮食之后适当进行运动。每日询问患者的感受,当患者出现疼痛、堵管等现象时,提高警惕。确定患者形成了静脉血栓之后,应该立即进行溶栓治疗,遵医嘱进行相关治疗。用药护理的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⑤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适当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情况如下表所示:

3.讨论

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各方面:血液的高凝状态;血管内膜损伤;静脉血流迟缓。分析神经内科PICC置管患者发生血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血液高凝状态:神经内科患者经常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等药物,这些药物可造成血液浓缩,增加了血栓发生率;②静脉血流缓慢:患者卧床或活动减少造成血流缓慢,导管的存在或局部受压等均使局部血流缓慢,进一步促使血栓形成;③静脉损伤:反复多次穿刺造成局部血管机械性损伤,送管过程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导管材质与人体组织相容性较好,但毕竟是异物,不可避免地对静脉产生机械刺激,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损伤血管内皮,诱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后,引起静脉回流障碍,阻塞远端,静脉压升高,肢体出现肿胀、疼痛[3]。

1)严格掌握PICC适应证和禁忌证:①乳腺癌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征及上腔静脉系统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禁忌行PICC。②患者血小板(PLT)>300×109 PL时,尽量避免行PICC置管。

2)减少行PICC置管过程中对血管内膜的损伤:①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因其管径粗,静脉瓣少。不宜选择头静脉,因头静脉走向凹凸不平,容易出现导管送入困难,致导管不到位而引起并发症。资料显示,PICC致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中,头静脉占57%,贵要静脉占14%。②娴熟、过硬的置管技术,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及粗暴送管所致血管内膜损伤。

3)选择血管时,尽量选择较粗、直、充盈好的血管,可减轻导管在血管中产生的涡流作用,避免血栓形成;穿刺前应用肝素盐水完全浸泡并预冲洗导管,现已证明肝素能被血管内皮吸附,促进血液流动性,预防血栓形成;穿刺时应尽可能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对血管内皮产生损伤。

4)PICC置管后的健康指导:①嘱患者适度抬高置管侧肢体,避免置管侧肢体过度屈伸、外展、旋转,减少因导管随肢体运动而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性刺激。②在输液及休息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导致血液流动缓慢。③嘱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针对进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在未发生静脉血栓之前需要采取各种护理工作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在发生静脉血栓之后需要积极进行溶栓治疗,提高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沈建英,呼宾.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5,36(10):785-786.

[2]樊红苓,绳宇.肝素盐水有效降低PICC插管后静脉炎发生的临床研究[J].现代护理,2016,10(12):1087.

[3]孟春英.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25例[J].实用护理杂志,2015,19(2):46-47.

论文作者:吴玛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8

标签:;  ;  ;  ;  ;  ;  ;  ;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论文_吴玛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