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增长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1980-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实证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制造业论文,工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2)04-0060-08
修回日期:2012-04-1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大约是英国的1/27,日本的1/22,美国的1/21。较之于新兴国家,大约是韩国的1/13,新加坡的1/12。较之于发展中国家,大约是马来西亚的1/4,墨西哥的1/3”[1]。这种状态使得我国制造业凭借着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的FDI投资,加快了我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制造业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为出口导向的贸易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业陷入了“劳动力低成本比较优势的陷阱”,逐渐显露出各种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劳动者收入偏低,制约了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3]。二是导致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有数据显示,1997-2007年企业盈余从21.23%上升到31.29%,而劳动者报酬却从53.4%降至39.74%,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之比偏低,这是导致中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4]。三是制约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Solow(1957)和Acemoglu(2009)指出[5-6],劳动者工资增长有利于技术进步①,形成“创造性破坏”[9],淘汰落后产业,规避荷兰式的“低工资低创新陷阱”[10]。四是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一,由于劳动者的低工资,从而导致劳动者的灵活就业[11],使得雇主没有动力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从而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12];其二,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劳动者没有足够的资金增加对自身和下一代的人力资本投资[13-14];其三,由于工资水平低,劳动者易于流动,不利于劳动者积累对企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5]。五是不利于充分利用中国广阔的经济空间以深化产业分工。由于劳动力的低成本,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没有动力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没有动力升级产业结构,从而不能形成东中西部的产业梯度发展的格局[16]。六是加剧了国际贸易争端。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贸易摩擦数量急剧上升,单是2002-2005年国际贸易摩擦案件总数为246起,其中发达国家100起,发展中国家146起,涉案金额高达653391万美元,这些案件大都是反倾销投诉,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现象呈不断上升的势头②。七是加剧了“民工荒”现象。众所周知,自2004年以来,中国“民工荒”现象愈演愈烈,2010年珠三角地区不少企业到了无法开工的程度。尽管导致“民工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民工工资水平低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原因[17-18]。
正因为劳动力低成本存在诸多的弊端,2004年中国政府出台了《最低工资规定》,此后每年提高一次最低工资标准,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每次调整幅度都超过10%,2010年全国有30个省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22.8%。③但劳动者工资水平大幅度增长又引起了人们的忧虑,这是否会导致中国丧失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J.Anderson(2007)认为,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越来越快的上升,正在逐渐侵蚀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邻居们受到的影响会比中国小,它们可以抢占中国失去的市场份额;而中国低端的制造业无法通过增加产能来抵消因为劳动力价格上升造成的利润减少,在劳动力价格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依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即使效率有所提高也无法实现竞争力的提升[19]。刘世锦(2010)认为随着各种要素价格快速上涨,中国发展所依赖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虽然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但逐步减弱的趋势已经出现,低成本竞争优势的空间逐步缩小。另有一些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20]。蔡昉(2007)、李慧莲和赵红梅(2007)及刘菊花和冯晓芳(2008)等认为,一国或地区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并非完全取决于工资水平,还取决于劳动生产率水平,即使工资率提高,只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更快,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仍将得以保持[21-23]④。
现有关于工资增长是否会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多数是建立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的,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还无法消除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疑虑。本文以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全要素生产率三个变量构建一个VAR模型,运用中国1980-2008年的数据实证分析这一问题,以期弥补上述研究的不足,消除人们的疑虑。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1980-2008年中国制造业劳动者工资增长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促进作用,而且短期这种促进作用十分显著,长期则处于一种均衡水平。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当前条件下适当增加劳动者工资的观点⑤。文章以下部分是这样安排的:第二节对实证研究所选取的样本加以说明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第三节进行计量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语。
二、变量的衡量及数据说明
(一)变量的衡量
1.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衡量。衡量国际制造业竞争力的指标很多,常用的指标有全要素生产率、要素投入成本、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NXRCA、市场渗透率MPR、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等[25-29]。本文选取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⑥来衡量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2.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衡量。本文选取制造业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⑦来衡量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
3.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衡量。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⑧来衡量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涉及的数据包括: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国民生产总值,就业人数,投资额,历年价格指数,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和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样本区间为:1980-2008年。本文用Eviews 6.0对上述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二)数据处理及说明
1.1980-2008年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计算和数据说明
按照惯例,由2000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77.8%计算出2000年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然后再定义2000年制造业产品出口额指数为100,根据历年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额指数计算出1980-2008年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额(见表1)。
2.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数据说明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采用C-D(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进行计算。在计算时,通常要考虑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投资额受价格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根据统计年鉴上提供的各年消费价格指数,取1970年价格指数为100按比例计算出各年的价格指数,然后根据公式:实际GDP=名义GDP/(价格指数×100),实际投资额=名义投资额/(价格指数×100)计算得到国民生产总值和投资额的实际值⑨。
本文选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表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根据式(2)计算得出(见表3)。
三、计量实证分析
(一)ADF检验
20世纪70年代,Grange、Newbold研究发现,造成“伪回归”的根本原因在于时间序列变量的非平稳性。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对所有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见式(3))。鉴于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变量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所以对变量取自然对数。
从表4中看出,LnGZ(劳动力成本),LnQYS(全要素生产率)序列的ADF值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单位根的零假设,LnRCA(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序列的ADF值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单位根的零假设,由此可知各变量都是平稳序列。
(二)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
由于各变量都是平稳变量,若两者存在相同的长期运动趋势,可认为两变量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本文运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劳动力成本、全要素生产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见表5):
从表5看出,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r≤0,说明这三个变量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同时拒绝了r≤1的假设而接受假设r≤2,这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基础上,依次剔除不显著的滞后期,可以获得较为简洁的相关VAR方程式:
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各系数的t统计量。从式(4)可以看出,只有劳动力成本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正相关关系。劳动力对数单位每提高一单位,每单位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对数单位增加19.31%。但值得注意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对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显著的作用,两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不强。这一结论说明现阶段适当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不但不会损害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反而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变量间Granger因果检验
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只是说明这些变量间具有共同运动的长期趋势,为了探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必要了解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从表6看出,劳动力成本在在置信度为5%左右区间内均否定了劳动力成本不是引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原假设,证明劳动力成本确实是引起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原因,但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并不是引起劳动力成本变化的原因。全要素生产率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都不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这也同样可以说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全要素没有显著的相互作用。
(四)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如果全部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之内,VAR模型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非稳定的VAR模型是不能做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从表7看出,以劳动力成本、全要素生产率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建立的VAR模型是一个稳定的VAR模型,可以做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五)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当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冲击变量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分析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它考察的是扰动项的影响如何传递到模型中的其它变量。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可以考察各变量对其它不同变量脉冲扰动的短期和长期反应,进而发现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利用脉冲函数来分析劳动力成本在29年间的“新息扰动”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冲击影响,利用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方差分解给出随机新息的相对重要性信息。
图1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对劳动力成本冲击响应图
从图1看出,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冲击始终为正,在前2期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冲击迅速变大到一个均衡水平,并且长期内对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的冲击一直保持在其均衡水平。表8给出了国际竞争力的方差分解,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自身的贡献率逐步下降,但即使在第10期也保持了绝对的优势。与在脉冲响应分析中的情形类似,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率有限,但却在以匀速不断地增大。
四、结语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但没有降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反而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而且短期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能够显著地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长期则保持在均衡的水平。二是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产生显著的影响。究其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较低,小幅度的工资增长并不足以促使劳资双方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30]。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当前应当适时地逐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理由如下:其一,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这些年来,中国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GN系数由1993年的0.407扩大到2004年的0.4725,再扩大到2009年的0.49。有数据显示,2002-2009年,中国GDP年均增速超过10%,而员工工资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年均增长只有8.18%。2009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到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15%[31]。加之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CPI不断走高,劳动者要求加薪的呼声不断高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因此,适当地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但能够在初次分配中协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在宏观上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二,正如本文实证研究所表明的,适当地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有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三,适当地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有利于缓解国际贸易的争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因为劳动者工资水平低,出口的产品常常遭到一些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和起诉。其四,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有利于增加国内消费,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降低外贸依存度水平。特别地,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五,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有利于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研发水平,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的。其六,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深化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延长我国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并为迎接第二次人口红利创造条件。
注释:
①李平,宫旭红,张庆昌(2011)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工资上涨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7]。李月(2008)通过对台湾20世纪60-70年代经济转型过程的历史考察,发现工资增长为台湾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8]。
②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外贸司。
③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④中国制造业2000-2007年通过两种方式保持了竞争优势:一是将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工资成本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向工资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规避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的可能;二是通过加大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投资力度实现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21]。
⑤所谓“适当增加劳动者工资”,是指在增加劳动者工资时应当遵循“两个低于”的原则:一是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要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二是员工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应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9月13日出席第四届达沃斯年会开幕式时指出,中国的劳动者工资必须增长,但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个合理的范围就是“劳动工资的增长要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一致”[24]。
⑥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有三种:1.国际市场占有率(MS):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i国j产品的出口额/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2.贸易专业化指数(TSC):(一国某产品对世界的出口额-该国某产品从世界的进口额)/(一国某产品对世界的出口额+该国某产品从世界的进口额);3.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额)/(世界上第j类产品的出口额/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额)。经选择比较,本文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专业化指数反映一国的竞争力。
⑦劳动力成本包括用人单位直接或间接支付给员工的基本工资和福利两部分。目前,制造业劳动者基本工资是劳动力成本的主体,而福利在劳动力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因此,本文用基本工资(简称工资)来代替劳动力成本不会影响研究结论的一般性。
⑧通过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计算得出,相比较于单纯的劳动生产率(产值/就业人数),全要素生产率考虑了资本因素,因而更具代表性,也更有说服力。
⑨本来实际GDP=名义GDP/GDP平减指数,但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无法得到GDP平减指数的值,文章主要是做结构分析,不做未来预测,所以采用消费价格指数代替进行近似计算,这不会影响到结论的一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