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学术积累——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当代论文,之二论文,史研究论文,著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在近3万字的《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载《学术界》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总论》2005年第1期转载)长文中指出:所谓当代学术史著作,“是指以‘当代学术史’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或者说是研究当代学术史的著作”。该文分为四个方面对当代学术史研究著作作了评述。透过该文的评述,我们可以见出,近几年来,对当代学术史进行研究,已成为不少学者共同的研究方向,并且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丰富的学术积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我们提出“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的话题,可以说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理成章之事。
笔者上文发表后,继续在做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资料辑集工作,又收集到若干当代学术史著作。现特予分类补述。
一、关于当代学术史的宏观研究
这一大类的当代学术史著作未有新的收集,这里仅评述3种由当代人撰写、但是以“当代”以前(外)的学术史为研究对象的著作。
1、《中国学术通史》(张立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6卷本,总计3083千字)。该套书对中国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清代时期学术思想、理论状况及发展、代表人物、著述以及对学术传承所起的作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探讨与总结。
2、《流变与走向——当代西方学术主流》(杨雁斌、薛晓源编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258千字)。该书是写的“西方”,但对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故在此作评述。该书封底“内容介绍”写道:“这部由国内众多著名学者撰写的论文从当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各个角度论述了国外社会科学的现状和趋势,集学术性、情报性、针对性、综合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于一身,突出一个‘新’字,其内容之广博,阐释之详尽,令人耳目一新。”全书由《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走向》(刘放桐)、《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变迁》(逸菡)、《20世纪的阐释学》(张汝伦)等23篇论文组成。
3、《当代日本人文社会科学》(何培忠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第1版,10印张,无字数标注)。出于与上书同样的理由在此评述。该书计分8章,各章的标题依次是:“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及其地位”;“研究体制·研究方法·研究经费”;“战后日本社会科学的发展”;“日本人文科学主要学科的研究概况”;“日本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研究概况”;“一些值得关注的学科的研究状况”;“日本振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措施”;“中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比较与借鉴”。
这里还想提到《晚清学术简史》(李开、刘冠才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328千字)。该书封底“内容简介”写道:“书中写了近30名著名学者,以人挈史,以史带论,以论明理。”
二、关于几个重要学科学术史的研究
1、《文学史的视野》(温儒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258千字)。该书是著者的一本论文集,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科前沿考察”,著者在《小引》中写道:第一部分“是现代文学学科史研究,有6篇,多为新近所写。这是我目前正在关心的课题,并且在北大上一门叫《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的课,希望能对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其中材料性的东西比较多,但也力图从学理层面探讨得失。还有2篇是书评,也论及学科史课题,一并入选这里。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不年轻了,当前又面临某些困扰,梳理一下学术发展的脉络,总是有必要的。”另外,相类似的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1版,总计470千字)。
2、《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艺理论》(庄锡华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0月第1版,105千字)。该书计分5章,各章标题依次为:“观念演进与得失评估”;“战争背景中的文论建设”;“学术新变与历史依托”;“理论重构中的西学参照”;“学人的社会归属与理论走向”。从上述标题可以见出该书的特点正如该书《序言》所说:“选择了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中关涉全局且受到普遍关注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为突破口,通过这些关键点的解析与梳理,形成对20世纪文艺理论有一定深度的整体观。”
3、《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胡从经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314千字)。该书《结论》中写道:“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领域显学之一的中国小说史学,在世纪之初萌蘖,至今已走完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本书试图为本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小说史学的行进轨迹画一个粗略的轮廓”。20世纪“上半期”与“当代”是紧密相连的,故在此评述。该书计分5章,各章的副标题依次是:“传统方法的革新与新进方法的汲取”;“小说史科学的萌发与勃兴”;“小说家研究的新生面”;“断代与专题研究的起步”;“中国小说史体系的初步缔造”。
4、《法学家的智慧——关于法律的知识品格与人文类型》(许章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262千字)。著者在《序·法律的人性》中写道:“本书所论大抵属于法律学术史范畴,略分上、下两部。前半部着力于中国故事,后半部放眼于西方经历。”其中上部第一章标题为“书生事业 无限江山—关于近世中国五代法学家及其志业的一个学术史研究”。著者在第一章写有“文前自题”,兹录如下:“五代学人,前赴后继/研墨燃脂,推陈法意/媒介东西,平章意气/赓革文明,书生职志/无限江山,彷徨天地/臧否先贤,牛衣涕泣/知我罪我,‘多大个事!’”
5、《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熊铁基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409千字)。该书《前言》写道:“老学既是《老子》之学,也是研究《老子》之学,人们为什么研究《老子》以及如何研究《老子》,如何理解《老子》以及从《老子》中发现了些什么,这是我们编写老学史要回答的问题。”该书计分12章,各章标题依次是:“20世纪中国老学述要”;“20世纪初的老学”;“价值重估中的老子年代疑案”;“老子思想学术的现代诠释”;“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与老学研究”;“五六十年代老子大讨论”;“70年代老子问题研究的进展”;“50至70年代台港地区的老学”;“《老子》的多元解读”(上、下);“出土《老子》研究”。还要补充一点的是,熊铁基等还合著过一本《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2005年2月第2版,398千字)。
三、“学案体”的当代学术史研究
笔者在《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中将《学术权力与民主——“长江《读书》奖”论争备忘》一书列入“学案体”进行了评述,笔者在该文中写道:笔者将“‘长江《读书》奖’争论”“作为当代学术史上的一桩重要公案看待,进而将《学术权力与民主》作为当代学术史研究中重要的‘学案体’著作看待。”根据上述的视角,现补充下述几种著作。
1、《学术规范读本》(杨玉圣、张保生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910千字)。这是一部近10多年来学术规范讨论的论文选集。该书主编在《前言》中写道:“学术规范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最为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有关学术规范问题的讨论,持续而热烈,百家争鸣,存异求同,成为跨世纪中国的一大学术文化景观。此一讨论以跨学科性、前沿性为其学术特色,以公益性、学术性、建设性为其基本企求,影响广远。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就中国学术的有序积累、交流、发展与创新的内在推动力而言,学术规范应成为学术界的基本共识。”“编纂本书时,我们有三个设想:一是为了学者和读者阅读与研究的便利,二是为了学术规范讨论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三是为当代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积累第一手的文献素材。”类似的文集还有《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邓正来主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2、《拯救辞书——规范辨证、质量管窥及学术道德考量》(邢东田主编,学林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250千字)。该书《编者的话》写道:“今年元月,在辞书冠名‘规范’已成时尚的风潮中,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隆重登场。为了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出版社拿出500万元来‘打广告做市场推广’,并于2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首发式。在此前后,有关宣传达到了高潮,各种夸大其词的不实报道充拆媒体……”。“在3月初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江蓝生(中国辞书学会会长)等政协委员,提交了《辞书应慎用“规范”冠名》的提案,针对以上现象进行了批评。”“3月10日,《新京报》以‘政协委员炮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题,将提案的主要内容向社会披露,由此引发了一场至今仍在进行的关于辞书是否可以假借国家规范名义发行,辞书应当如何执行国家规范,以及辞书质量问题的‘辞书规范’论争。”“本文集文章多选自媒体及会议发言,少数为约稿。”
3、《我们丢失了什么——“王同亿现象”评论文集》(于光远、巢峰等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第1版,284千字)。该书《前言》写道:“1992年10月中国辞书学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小组讨论中,许多学者对王同亿主编的《语言大典》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此书抄袭剽窃,胡编乱造,是当前辞书界歪风邪气的突出典型,不可等闲视之。”“此后,一些学者陆续著文批评王同亿主编的一系列词典,首先是《语言大典》,此外还包括《新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新编新华字典》、《英汉辞海》、《法汉科技词汇大全》、《俄汉科技词汇大全》等。论文摆事实,讲道理,指出这些词典抄袭剽窃,胡编乱造,谬误成堆,质量低劣。”“本文集选编了1993年以来围绕王氏词典所发表的论文,按其内容分类编排。并附有两篇综述,分别介绍关于王氏词典的批评和诉讼的经过。”与《拯救辞书》相类似的,还有《发人深思的笑话》(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和《语言文字学辨伪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等书。
此外,《近百年湖南学风》(钱基博著,傅道彬点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264千字),值得注意。该书论述辛亥革命以前湖南学术思想发展变迁,计论列了13位人物,可见是一学案体著作。
四、关于当代学术方法的研究
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唐盛明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370千字)。该书《前言》写道:“全书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这一部分的第二章是全书提纲挈领的一章,它阐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第二部分介绍了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概念与方法,包括研究方案的选用、对抽象概念的量度、选取样本的方法等章节。第三部分着重于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第四部分为社会科学中最为常用的数据分析软件SPSS的运用。”
2、《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林聚任、刘玉安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450千字)。该书计分18章3编,3编依次为:“总论”;“研究与分析方法”;“应用与评估”。该书《前言》写道:“本书在内容上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目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大多数常用方法,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还不为人们所熟知的重要研究方法,如社会网络分析法、同期群与事件史分析法等。”
3、其他。下列若干部著作值得注意。《哲学研究方法论》(欧阳康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627千字);《历史研究法》(漆侠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223千字);《文学史的权力》(戴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223千字);《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纪宝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365千字);《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225千字);《学术规范导论》(杨玉圣、张保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430千字);《在二十一世纪的地平线上——清华人文社科学者展望21世纪》(吴倬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374千字);《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方克立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第1版,24印张,无字数标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