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企业要高度重视集约化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化论文,高度重视论文,商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粗放和集约的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不太突出,而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问题则显得比较突出。前苏联的经济学家,在60年代到80年代,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曾有过多次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形成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受前苏联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理论界和经济界也展开过讨论。最早是孙冶方同志,他在60年代就发表文章,提出反对“复制古董”,也就是重复地制造“古董”,修了一个汽车厂,第二个汽车厂还是第一个汽车厂的样子,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没有任何的改进。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党和国家对这个问题比较重视,多次强调提高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九五”及未来十五年规划中,很尖锐、很明确地提出经济增长的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把这个问题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同时列为两个转变。我认为这是把这个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不仅被写进了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决议,而且还被写入了第八届人代会的决议。这样,就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研究了,必将被落实到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实践中,成为全党、全国人民行动的指导原则,必将大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应该说流通领域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是一个新的课题,下面我试着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一、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商业在网点的建设、从业人员的扩大、营业设施的改善等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就今天研讨的课题来说,过去的增长主要还是数量的增加,效益和质量上的提高还很不足,甚至有所下降。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可以说特别必要、特别迫切。这里主要有这么几条理由:
(一)盲目修建大店之风在全国蔓延
前一阵,我到河北省会石家庄,了解到石家庄在1990年以前,大商店(3000-5000平方米以上)共有营业面积5万平方米,1990-1995 年期间,一共修了17万平方米,已基本适应市场了,并略有些过多。但现在在建的,一两年内就可投入营业的还有18万平方米。一个100 来万人口的城市,购买力就这么多,购买力是在增长,但商业网点成几倍的增长,显然是过剩了。这个问题不仅石家庄有,北京1 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场有50多个,近期会增加到70多个,有人预计到2000年,北京1 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场会增加到170个到200个。其他象青岛、武汉也有这样的趋势,大商场动辄就是3、5万平方米。修一些大商场我赞成,但决不能盲目,现在的发展有一定盲目性,过滥、过大、过高(高档),令人担心。布局上也不合理,都往一个地方挤,石家庄往车站挤,北京往王府井挤,南京市往新街口挤。我认为盲目发展大店的做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背道而驰。前段时间,我在北京约见中国商报记者,专门谈了这个问题。最近“中国商品流通论坛”第一次研讨会又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我认为这种做法会产生以下六方面的弊端:
1.老店营业额滑坡,新店生意不旺。
2.少数大店出现了亏损,将来会出现大店扭亏的突出问题。
3.盲目兴建大店会造成损失巨大。比起1984年的工业品贸易中心的风,损失要大。假设全国多修了100 万平方米的大店(实际数会远远大于这个数),以1平方米的造价1万元来计算,就是100个亿,这100个亿是个死投入。
4.大店过多过滥必然引起盲目竞争。首先是价格竞争。然后是其它的促销竞争,送小礼品、抽奖、有奖销售,必然导致销售费用大增,从而使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
5.过度竞争会打击一大批中小商店。世界上许多国家像日本,大店开业必须取得政府的同意,大店的开门、关门的时间都有规定,给中小商店留出一定的生意做。而我们现在大店迅速发展,中小店的生意很难做了。它们没有生意做,必然会影响国家的就业人数。
6.社会流通成本会增加。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价格竞争似乎挺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暂时的利益,由于企业的负担增加了,将来还会转移到消费者的身上。
(二)经营粗放,管理松驰
经营粗放。“走一店等于走百店”,经营上非常雷同,没有特色,没有明确的定位,在竞争中非常不利。
管理松驰。管理水平下降,甚至不如50、60年代,比如进货方式,进货权下放本是下放给企业的,却被层层下放给商品部、柜组、营业员。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进货中的回扣盛行,假冒伪劣无法控制。企业管理的根本是管人、管钱、管物,你都下放了怎么管,所以商业企业应像连锁店那样,进货权必须集中起来,商品部、特别是营业员只管卖货,提高服务水平。
(三)科技含量少,技术水平低
在流通领域这不仅表现在硬件上,也表现在软件上。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是处于手工和经验状态,电脑的运用很少。我们说商品流通领域是劳动密集型的,用人是主要的,但这并非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现代手段,如自动收款机不仅可以方便顾客,另外很重要一点,可减少内部职工违反经济纪律等混乱状况。现在有些商店,员工的素质特别差,不用正式的工人,招聘低薪的社会人员,不进行职业培训就仓促上岗,服务水平很低。
(四)员工的文化、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比较低
我们员工多数是初中文化,大专很少,中专也不多。许多营业员在柜台里,梳着披肩发,戴着各种首饰,吃着东西,聊着天,那形象太难看了。像在发达国家,营业员的装饰,不能是高级的,你的衣饰不能高于顾客,因为老板会认为你在向顾客炫耀,会使顾客有一种压抑感。现在我们很多营业员,总是让顾客感到他比你优越,他是对的。这不能完全怪他们,你不进行培训、教育,职业道德怎么提高?过去,商业部总是对营业员提要求,可营业员说了:“你们要求我们,可什么也不给我们”。十几年前王磊部长把任务交给了我,我组织专家编写了《营业员基本知识》,卖了100万本。今年,出版社又让我编, 第一次只印了两万本,还感觉卖不出去,为什么?我们的一些同志认识不到员工素质、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宁愿讲排场,也不愿买几本营业员用书,认为不划算。
我还是提倡敬业爱岗。现在的营业员做不到,就知道抱怨,一个经理对我说:“我们营业员,一个柜组五、六个人,早上上班,不把家里的那些事叨咕完,就定不下心来,什么谁对他不好了,公共汽车售票员气他了。”我说,汽车售票员气他,他知道,可是他怎么气顾客的呢?人应该将心比心。我们商业企业不对职工进行教育,仅凭这一点,在竞争中也很难站住脚。
(五)组织化程度低,群体效益差
原来我们的商业系统都是有组织的。中国五金公司、中国百货公司,是一个个庞大的舰队。现在权力下放后,组织被打散了,全国商业企业成了几十万个散兵游勇,自行其事,群体效益太低。“华联”全国有30多家,很好的牌子,但相互间没有关系,如果从资金上真正联合起来就很好。现在世界上的大店,象美国的沃马特、凯马特、西尔斯,我们比不上人家的百分之一,沃马特一年的销售额几百亿美元,这不是一个店实现的,是靠遍布全球的几千家连锁店实现的。我们现在总是比单体,上海一百全国第一,也就是20多个亿,商店局限在一处,再大也有个限度。所以现在不能再比单体的大小,而要比群体。
我们搞了一大批集团,但多数有名无实,“十个集团九个空”。前几年曾组织过一次关于集团的讨论,我在会上讲,不要“只谈恋爱不结婚”。很多集团实质很松散,没有实现真正的结合——资本的结合——财产共有。
二、商品流通领域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主要内容
(一)加大体改的力度
这是基本的一条。为什么讲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提体改,因为两者不能孤立的,中央同时提出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是有道理的。体制改革不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不可能实现。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政企不分开,何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前面讲到的大店盲目发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当市长不修几个大店,政绩何在?做不出生意,还要修大店,这不是体制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体制不改,商业改革就没法进行下去,就没有外部压力、内部动力、增长方式就没法转变。体制怎么改?最近提出:“抓大放小”,大企业走公司化之路——按《公司法》改组成真正的股份制公司。现在很多企业进行公司化的改造,有所进步,但问题很多,改造是改造了,但没有约束。车子买了,大哥大有了,这些变化很快。权力没有约束必然腐败。现在有些商业企业的经理讲自主权不够,我说至少有两条自主权过了头:一是买汽车的权;二是吃喝权。没有约束不行。解决不了吗?完全不是,关键是体制。我到过山东诸城,调查中小企业股份合作的问题。客人吃饭很简单,就在职工食堂,想吃什么点什么,或者加几个菜,我感觉很好。那里没有吃喝问题,因为,钱是职工入的股,职工的眼睛看着呢,看你经理怎么化。所以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关键还是建立真正的公司制企业。小店可以走诸城的股份合作制的道路。
(二)挖潜革新,科学管理
我们现在的企业潜力是很大的,贪污、浪费的漏洞不小,管理经验上的优势也有待开发,等等。这里有个观念的问题,你与新企业不要比电梯、楼层这些硬件,老店是拼不过他们的,你要跟他拼软件、拼管理、拼服务质量。北京海淀有个“双安”商场,是东安集团开的,另外有一个“当代”是新修的,有几万平方米,设施比“双安”强多了。但“当代”一开张就赔本,为什么?“双安”是“老人”开店,经验丰富,这就是优势。石家庄劝业场是我联系的点,它的设施比新修的商场差,但据内行的人士讲,现在石家庄的百货店,还就是那几个老店不赔钱。我接触过新店的经理,他们说:“我们没有行家,不知如何经商”。他们不少人原来是搞房地产的,发了财了,看商业是块“肥肉”,就来搞商业了,根本就不懂商业,“隔行如隔山”啊!
商业企业的科学管理有一大套学问,有许多本《商业企业管理学》可以参考。我看主要是管人、管钱、管物。要总结我们已有的经验,特别要学习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科学知识,认真加以贯彻执行。
(三)以人为本,全员培训,注重商德,讲究信誉
人员素质低前面我已讲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不讲求信誉。我提出一个观点:市场经济也是信誉经济。为什么这么说?守信誉、讲信用是待人接物、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做人如此,做生意也是如此。我们的那些成功的老字号,象“同仁堂”、“瑞蚨祥”他们的经验都是三个字——“德”“诚”“信”。中国的传统文化反映在商业上就是这三个字。现在我们混乱到了什么程度,我用四句话来表达:“假冒伪劣猖獗,坑蒙拐骗横行,欠帐赖帐有理,虚假广告盖地。”什么商品都有假的,连发票、营业执照、文凭都有假的;进货的要求货到付款,供货的说款到发货,生意没法做;“黄世仁向杨白劳磕头”,很多企业专门研究要债的技巧;虚假广告到处都是,化妆品、减肥药效果神奇,药品的广告简直是包医百病。现在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很必要,还要从多方面下功夫。
(四)认真追求群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商店是为满足消费需求服务的,其单体的规模不可能太大,因此在世界上,都是比群体的规模、数量。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商店的选址不应太偏、太孤,没有客流量。像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都是一群店,经济学上讲叫做集聚效益,老话也讲“店少不成市”;二是商业不应局限在一点一地,应向面上扩展,要注意发挥群体效益。为什么会产生连锁店?象麦当劳,无论是在中国、韩国、美国开一个成一个,它有一种群体效益,可信度极高。我们现在,北京的店在南京没有分店,上海的店在北京没有分店。现在我们搞连锁是好的,但不能一哄而上,连锁是企业行为,应由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作出,不能由政府来作出,连锁还是一种经营方式的转变,它代替不了体制改革。有的同志说,连锁主要解决副食品、日用品,实际并非如此,世界上有很多大的百货连锁。商店要规模效益,就必然走这样的路,一个字号打响后,可以在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发展,麦当劳能发展起来,我看我们的中餐也完全可以这么做,像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现在开始做了,效果也还不错。将来日用工业品也可以走这条路。
要走联合道路搞集团,并且一定要走资本联合的道路。不要搞形式、松散的结合。只有搞真正的资本联结的股份制,才能解决统一进货、配送的问题,不然提高经济效益只能是一句空话。像“中百联”,如果搞成了,完全可以做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总代理,你只有有了规模、有了网络才可能做总代理、总经销。像上海的“一百”,北京的“百货大楼”、华联,你没有网络,你的规模、你的资本实力人家看不上。为什么总是散兵游勇,联合的阻力那么大?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宁为鸡头,不做凤尾”,都想当老大,那怎么行?你不联合起来,外国企业来了,私营企业来了,人家会兼并你。市场竞争是一点不含糊的,往后会越来越尖锐,你发不出工资,不被兼并就得破产,你没有退路,没有选择。与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尽早组织起来,发挥我们的优势?
(五)贯彻科技兴商的方针,提高科技含量
今年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与科技会议同时召开,杨树德副部长专门作了报告,要把提高科技含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国外的商店非常重视商业技术的运用,象凯马特、沃马特的CI(企业识别)系统,凯马特的K字、麦当劳的M字,不管在哪里的商店都是这个符号,不管在哪都是一样的服务,一样的标准,有利于企业推销商品,信誉好,顾客愿意去。我们呢?一个商店一个样,没有统一的形象,服务质量差倒是一个样。不该一样的一个样,该一样的不一样。有位女顾客在麦当劳用餐时被热咖啡烫伤,结果索赔了30万美元。为什么能赔这么多?麦当劳是大店,不敢砸牌子,砸一家店就是砸了整个麦当劳的所有店铺。顾客敢要,麦当劳也愿罚,从社会效应的角度来说,实质上也为麦当劳做了广告。我们没有这个认识。最近我提出“四名”战略的观点:“名品、名店、名街、名城”。名品如“全聚德”烤鸭、“同仁堂”中药等;名店如北京的“百货大楼”、上海的“一百”等;名街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等;名城如香港、新加坡等,他们是购物的天堂。我们不仅要塑造名品、名店、名街,也要塑造名城。现在北京颁布了一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执行条例》,应该说是偏袒消费者的,很多企业不满意,我看这就对了,如果照此实施的话,我看北京就能成为消费者购物的天堂,成为“名城”。
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软件很重要,人的智慧、知识是无形财产。到美国看一下,就硬件说,我们不比美国差,但经营管理不行。为什么?门面很好搞,刷招牌、搞扶梯、装中央空调,谁都会搞。但软件一下学不会。现在北京的商店效益最好的还是王府井的百货大楼,顾客愿意到那里去买东西,比较放心,这就是管理的硬功夫。所以我们的经理一定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学习新知识。我们的经理都有文化基础,但多年以前的、有的甚至是二十年前的东西。知识已经不够用了,要继续补充。中国有句话,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经理的水平低,企业的水平就高不到哪去。大家为了企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更新、学习新的知识。不要认为科技就是电脑。名牌战略、四名战略、CI设计,也是一种科技。前面讲的进货管理,如果不搞统一管理,混乱的口子就扎不住,不搞全员培训,你怎么能管好。说话也是有技巧的,同样一句话,既能让你笑也能让你跳。微笑服务也是一种学问,光会笑不行,是内在素质的表现,是道德、文化、修养、观念、敬业精神的一种体现,光靠搽脂抹粉就能为顾客服务好吗?所以科技兴商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企业必须贯彻科技兴商的方针,提高科技含量。
(六)改进考核和评价方法,促进集约化经营
我们现在总是比总销售额,谁第一、谁第二,我看要比就比每平方米的销售额,不然总比总销售额,不就是鼓励他数量增长吗?再一个就是可以考虑把投诉作为一个指标,投诉下降了,表扬增加了就好。谁都可以贿赂,只有顾客你是贿赂不了的,顾客是最公正、最客观的。
三、实现集约化经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劳动力,而商业又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所以,我们把商店经营好,可以扩大就业。我认为集约化经营,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大,不求提高效益,而是以集约化经营为主。我觉得,该用现代设备的地方,用现代化设备,该用人的地方,要用人。但人的层次、素质要提高,不是靠人海战术。
(二)正确处理外因和内因的关系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一提到集约化经营,就想到有些外部因素不适宜企业发展,历史包袱啦,行政干预啦。我觉得,外面的事你别管,你干好你的本职工作。因为许多问题不是想要解决就能解决的,有个时间问题。比如工业品批发体改问题,我经过6年的研究, 书写了几本,当时我们的报告送了三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我得出一个结论:“不靠神仙和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从企业的角度,就是要靠自己挖潜,把企业管理好。河北有个企业一直亏损,换了一个厂长,就是三条措施就把局面打开了,一是所有厂长上班用的汽车,一律去掉;二是除了少数业务需要外,全部收掉大哥大;三是工资、奖金,工人有得发,厂长、管理人员才能发。所以不把内在的问题解决好,总是求爷爷,告奶奶,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全国有那么多的企业,都很困难,工业比商业还困难,都去找中央、找银行,解决不了的。靠发钞票,那会通胀。不是说不可以反映问题,而是最主要的应从企业实际出发,依靠自己,要看内因,眼睛向内,埋头苦干,不怨天、不尤人,不等不要,不靠神仙皇帝。
(三)联合、兼并,组建企业集团是必然趋势
要有人当头,有人当尾。谁都不想当尾,就没有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就是现代经济下的散兵游勇。企业发展好了,效益提高了,职工的收入提高了,那就行嘛!还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三个标准,还是把官位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好,你当一个亏损企业的领导也不光荣嘛!
(四)尊重知识,重视人才
尊重知识,有一个观念的问题,要善于用外脑,用你的脑以外的脑袋。第一种外脑是专家的脑袋。现在我仍然比较忙,不少企业请我带着专家去,我说这是聪明人。国外的大企业的经营,除了靠总经理之外,还有大量的人员和智囊团帮他去做。我们现在有的经理总觉得自己最聪明。在市场经济发展到当今程度的情况下,每个人的知识量、信息量都是不够的,都需要借助于别人的智慧。第二种外脑是电脑。现在,你光靠头脑记几个数,已经不够了,要用电脑。青岛有个商场,花了几十万搞了电脑联网,现在当天的销售,当天能打印出来,经理需要随时都可以看到销售情况,这对决策就比较方便了。
重视人才,最主要的是管理人才。本企业的员工中有大学文化,又在商业上摔打过几年的,可以提拔他们。像下围棋,现在马晓春已经代替聂卫平了,因为聂卫平已经老了,老是犯一些低级错误。你们是经理,用人善于用中青年人,最初两下可能不如你,但后劲比你大。你的经验、威望可能还在那里,可已经和将要落伍了,得赶快提拔新手。像中国女排大换血后,在郎平的带领下,很快成绩就好起来了。年轻人是不断发展的,要看到这一点,要重视中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