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优化与主动发展教育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主动论文,理论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中小学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从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入手,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这个实验课题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在理论体系上有几个基本点,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可开发的天赋潜能;良好心理素质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基石;学生的心理素质要物化为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
关键词 心理优化 主动发展 潜能 人才基石 激励 驱动 控制 调节
*
*
*
“中小学生心理优化与主动发展教育”是湖南省基础教育科研的立项课题。近3年来,已有110余所中小学参与这一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我们在实验中体会到,“心理优化与主动发展教育”(以下简称“心理教育”)之所以为越来越多的校长、老师们所接受,就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令人普遍关注和深思的问题,即中小学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这个实验课题立足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和走向成才的基石,要求通过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构建心理发展环境,开展心理训练、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增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心理机能,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实验学校的校长、老师们反映说:浇花要浇根,育人先育心。“心理教育”为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途径,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
通过前一段的实验和探索,我们在逐步构建和完善实验框架的同时,也不断深化对这个实验研究课题的理论体系的认识。由于“心理教育”实验建立在现代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规律,因而它在当今学校实施的整体改革和各种单项改革中,均显得和谐而有活力,起到了协调、互补和促进的作用。我们认为,构建这一实验课题的理论支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动发展的个体
传统教育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目标,因而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填喂的“鸭儿”、注水的“水瓶”或任人“塑造和改造”的自然物,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成为被教师、家长控制的应付考试的工具。毛泽东同志曾经尖锐地指出,旧的学校教育使学生立于被动,销磨个性,灭掉性灵,不利于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现代教育坚持以树人育人为中心,反对以知识和考分淹没人的发展目标,“见物不见人”的陈腐观念。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身规律,我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思维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体指导地位,学生则处于核心地位,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客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即学生的身心素质;而校园环境、教材教具、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和手段,则是主客体之间的媒体。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凭借一定的条件和手段,通过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教师的主体指导作用应体现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把学生视为独立的有意识能思维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能够主动发展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受好,有自己的欢乐、忧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更有自己的人格、自尊;他们需要尊重,需要关心,更需要独立自主的发展。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确立;只有当我们把学生视为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核心力量的时候,学生的主体核心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他们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真正走向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道路。
(二)每个学生都有可开发的天赋潜能
据生理学、心理学专家测定,每个人都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遗传因素,都有一个1000立方厘米左右体积、1400克左右重量的大脑,在脑半球的皮层里拥有14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约有1000至10000个神经纤维,构成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在儿童少年中除有千分之几的弱智者外,他(她)们的遗传因素是差异不大的,并且,有的人可能没有伶俐的脑袋,却可能有一双金子般的手。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可开发的不可估量的潜能。为什么青少年学生的两极分化却随着年龄增长日益加剧,有的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有的平平庸庸,有的却沉沦、犯罪呢?应该从环境和教育方面找原因。在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学校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随意增加学生负担,压抑了学生的童心和个性。有些教师方法不当,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冷漠、歧视,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简单粗暴地订指标、下禁令,使孩子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还有些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家庭环境不稳定,社会上的消极腐败因素,都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创伤。中小学教育面对着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学校和家庭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忽视学生心智发展的规律,使他们的天赋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现代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这就是重视开发每个学生的天赋潜能,即要培养尖子生,又要培养特长生,要象在海滩上选贝、山林中寻宝一样精心洞察和捕捉学生们身上的“灵光异彩”,让学生们人人都看到自身的佳价和发展优势,找到有利于自己成才的最佳方位。这种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天赋潜能的思想,是此实验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基石
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而身体是生命的物质载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反映了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可是,他们的求知和成才却是一种持续的不断递进的心理活动。学生在教育认识过程中,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盲目到自觉,由幼稚到成熟,均要通过由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动机、兴趣、性格、能力等因素参与的心理活动,并且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是其大脑不断对各种外界信息(刺激)进行反馈,不断进行自我选择,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和谐发展,构成了他们各自具有的完整的心理系统工程:一是心理载体与操作系统,即由感知、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二是心理驱动与制约系统,包括由动机、兴趣、理想、情操构成的动力心理,由意志、情绪、气质性格构成的控制心理,以及指导生活、交友的适应心理。所谓心理优化,是指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一是智能开发,要使学生懂得脑的科学和科学用脑,养成良好的智力品质,增强能力,发展特长;二是人格开发,要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的心理机能,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我们已从教育实践中认识到,智慧、能力比知识、考分重要,但还必须懂得,人格、个性是比智慧、能力更为重要,更带有决定性的东西。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跟踪调查800名男性,对其中20%成就最大的与20%成就最小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这两组人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而明显差异是他们的个性品质,高成就组的心理特征是进取、自信、坚持。因此说,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要比天资聪明重要得多。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平凡的人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是学生走向成功和成才的基石。
从学生求知发展的整体目标来看,由品德、文化、身体、审美、劳动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体。各种素质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但是,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心理活动机制,都要以心理因素作为中介和基础。可以说,心理素质正象人的血液渗透在人体各个部位一样,渗透在人的其他素质之中,它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最佳结合点。所以,凡在教育教学中获得成功和作出优秀成绩的教师,均是由于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效应。
(四)学生的心理素质要物化为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
在人们的观念中,总认为心理活动是一种隐性的神秘莫测的东西。其实,心理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反映为人的动作,表情,而系列化的动作构成人的行为;人的心理素质要物化为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是其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如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我们经常讲的“五爱”、“五心”、“五自”、“五讲四美”教育,以及要求学生树立勤奋严谨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自学、表达、操作和创造能力等等,这都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表现。所以,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精神、意识的载体,它即渗透于人的其他素质,但又不等于是某种具体素质,不体现为某一种学科的知识或技艺水平,而是在各种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所谓“教育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足以说明心理品质在人培养中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人的成长和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指导学生做人、求知、生活和交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有制约和调节作用。
因为心理学是一项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我们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教育中,即要根据心理科学的特性,指导学生学一点心理学知识,运用心理学观点去分析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身和他人的心理规律;同时,又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培养品德、文化、体魄、技能、审美等方面的良好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近两年来,我省实验学校为学生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并采用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和课外阅读、开展心理咨询等形式,让心理教育走进课堂,走进校园。为了增强心理教育的有效性,课题研究组编写实验教材和设计教育活动中,注重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的培养,力求做到下列几点:
(1)将中外优秀文化中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融化在心理知识的传授之中,使之内化为学生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2)将学习脑的科学和科学用脑,开发智力潜能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3)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健体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学生交友、消费、休闲,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渗透在心理知识的传授之中,使心理教育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4)把传授心理科学知识与构建心理发展环境,开展心理训练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心理教育广泛地渗透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班级管理和家庭教育之中,形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心理环境。这些初步的尝试性的探索,还有待于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