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特色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分析了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任务,从时间角度、基本内容、思想路线、具体途径和发展动力及实际效果等五个方面,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其在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飞跃中的“前导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历史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为动力,开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新前景的历史使命。作者提出了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必须实现四个超越的新观点,并运用最新材料,论证了社会主义理想深入人心、21世纪必将是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但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则是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的前导和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今天和未来,必须了解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的性质及意义,加深对历史发展大趋势的认识,并从中国实际变化的实例中,看到这一趋势的体现。
一、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任务
笔者认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已经历和正在经历着三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第一次伟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第二次伟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以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标志;第三次伟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传统、单一的观念和模式到具有各国特色,并洋溢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新观念和新模式的飞跃,以1978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标志。这三次伟大飞跃,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虚到实,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完善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事实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并在各种关键时刻,实现自身的飞跃,开辟光辉的前进之路。
世界社会主义的第三次伟大飞跃是世界社会主义面临诸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的第二次伟大飞跃虽然有很大的历史贡献,但也并没有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密切相结合的任务,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未曾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化的任务。这从根本上说,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留下了隐患,成为实践中必须解决的最重大的课题。十月革命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虽然有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之处,但也有严重地教条搬用及违背科学社会主义之处。这些错误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排斥和削弱商品货币关系,片面强调计划经济作用,并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在政治上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少数人享有过大过多的权力,直至出现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等现象。这些错误的根源,主要在于未从经济落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片面地理解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把不应该做和不能做的事情拿来做了,同时还受到许多封建意识的支配和影响。坚持苏联模式的领导者还不顾时代变化的要求,把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具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转方式标准化、凝固化,甚至神圣化,成为不可更易的教条,并推广到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去。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在苏联模式的束缚下,越来越软弱无力,直至出现种种困难和危机。这种情况在60~70年代以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因为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世界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和由此所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新特点,未曾被苏联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重视和利用。新科技革命和世界政治、经济关系的新特点所要求的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存在的各种不相适应的部分和环节,也未曾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及时地予以解决,这就在根本上减弱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使旧模式的弊端更加突出了。
相反,美、欧、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由于激烈竞争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驱使,以及基础力量的优势,迅速成为这一场新科技革命的领先者和受益者。它们充分利用当代科技的各种新发明和新发现,使之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社会面貌。据统计,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1988年比1950年增长15.9倍,英国增长19.6倍,而日本1988年比1952年增长168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52年-1989年间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7%,高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在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加强经营管理,调整产供销方式和方法,改善劳资关系,用更有效、更高明的手段,赚取来自国内外的超额利润,用强大的经济力来支持衰败了的政治力,进而改变它们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世界的强烈挑战。
面对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越来越拉大的经济差距和生活水平的差距,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越来越紧迫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是继续走传统模式的道路,还是走改革创新、建设有各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是否需要按照时代变化的要求,进行自己的观念更新和模式更新?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迅速发展自己,造就、巩固和增强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社会主义怎样才能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开辟新的前景?所有这些具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以无比尖锐的方式,提到各国马克思主义者面前。进入80年代以后,这些问题已达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第三次伟大飞跃,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总体上要解决的任务和实现的目标,就是必须从时代变化的特点和要求出发,结合不同国家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建设具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用一系列符合时代精神和国情要求的社会主义新观念、新理论、新政策,代替传统、过时的社会主义旧观念、旧理论和旧政策;以创新的精神,探索各种民族化、国别化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模式,走出一条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路;借以改变世界社会主义目前所处的劣势地位和困难局面,恢复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为繁荣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并最终实现战胜资本主义和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创造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简言之,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的主要使命,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观念更新和模式更新,造就符合时代精神和国情要求的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事关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具有飞跃的意义。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的前导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在于:
1.从时间角度来看。中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先成功地探索符合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精神要求的社会主义,从而具有“前导”的意义。众所周知,在1978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和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之前,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有过20年左右的改革的历史。但是,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看,都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的观念更新和模式更新”;从它们改革的成果来看,也没有建成具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是苏联的改革,总体上是以失败告终的。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特点是,热情有余、慎重不足,既没有抓观念更新、也没有促模式突破,结果是国民经济搞得一场混乱,赫鲁晓夫本人也因改革的失败而被赶出最高领导层;勃列日列夫时期的改革特点是,慎重有余、热情不足,保守主义抬头、改革措施形同虚设,旧观念、旧模式依然如故,70年代成为苏联“停滞的十年”,苏联的国民经济每况愈下,社会危机加深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虽然大叫大喊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但在“新思维”的指导下,改革成为“改向”,最终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成果。这些事实证明,改革时间的早晚不是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的标志,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才能衡量社会主义第三次飞跃起始的根据。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始终成为指导并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保证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取得成功的。所以,我国的改革开放作为成功的范例,从时间上看,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是居于领先地位的。
2.从基本内容来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观念更新和模式更新,无论从当前和长远来讲,都是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的基本精神所要求的。大家知道,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最集中表现,在于我党彻底摆脱了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的束缚,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六点重大改变:(1)实现了从阶级斗争角度理解社会主义到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的改变;(2)实现了从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教条式的理解到全面认识其精神和实质的转变;(3)实现了从坚持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到实行有“主”有“辅”的所有制结构的改变;(4)实现了从恪守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5)实现了从僵化封闭的社会主义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的改变;(6)实现了从强调同步富裕实际上却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到提倡先富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改变。这六点改变,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硕果。此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问题、概括了我们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回答了象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典范,它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基本内容的要求。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在时间上,而且在基本内容上,也是堪当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的前导和重要组成部分。
3.从思想路线来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自始至终、认认真真地贯彻执行解放思想、事实求是这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从各方面彻底地进行了“破旧立新”。所谓“破旧”,就是彻底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的束缚和影响,打破“两个凡是”以及各种对人们思想影响极深、但就根本而言,却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或糊涂观念。如阶级斗争是纲的观点,社会主义是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观点,社会主义应该是平均主义的观点,穷则革命富则修的观点,等等。不纠正这些错误和糊涂的观点,就迈不开改革开放的步伐。既无法解决历史的问题,也不能判断眼前是非,那以后的发展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头一个任务,就是破除旧观念,正确认识历史的是与非、正与误、功与过,并以此作为前进的起点。所谓“立新”,就是根据国情和时代的特点,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社会主义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政策和新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是否正确。这是一项比“破旧”更为繁重的任务,需要更大的胆量和气魄。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能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也不可能从传统的苏联模式中或从我国曾经实行过的模式中找到现成答案。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加以探索、加以总结。只有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上、只唯实,才能敢于发现和总结各种虽然在书本上或旧模式中未曾有过,但在实践中却能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有益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观点、新政策和新措施来。这是“立新”的任务,其意义无比重大。世界社会主义的第三次伟大飞跃正是需要发扬这样的精神,它依靠的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用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拓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因此,可以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方法论上是符合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性质要求的。是无愧于充当这一伟大飞跃的前导和重要组成部分的。
4.从具体途径和发展动力来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的是一条社会主义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道路。推动这一进程的发展动力是改革开放,这更是完全符合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的要求的。如上所述,世界社会主义的第三次伟大飞跃是在现实社会主义面临诸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怎样看待这些新问题和新挑战,首先有个立场和原则的问题。有些人认为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危机和破产,是到了应该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时候了。这种思潮不仅在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在一些共产党未夺取政权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有市场。那些人并不了解社会主义还有第三次伟大飞跃,他们在困难面前丧失了社会主义信念,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放弃了追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途的斗争。但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这样认为。他们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中看到,社会主义事业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从来就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在不断地排除各种阻碍发展的因素中成长壮大的。社会主义有能力有条件实现自己的更新,这是它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所致。中国所走的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在肯定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对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彻底改革之路。这是运用基本制度的力量改革具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表现,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广泛性和彻底性,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自我更新的最正确的途径和最强大的动力。世界社会主义的第三次伟大飞跃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资格成为第三次伟大飞跃的前导和重要组成部分。
5.从实际效果来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现实的社会主义面临巨大的困难,遭受重大的挫折和打击的情况下出现的。也可以说,是在社会主义世界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情况下,展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它给世人以这样的启迪:社会主义不但能够生存下去,而且还能巩固和发展起来。但是必须用改革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用传统的社会主义。教条式的社会主义不能救中国,也不能发展中国,同样,也不能救世界和发展世界。中国和世界都需要改革和创新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需要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时代变化的要求,也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国所走的新路,把世界社会主义推向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也就是开始了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的新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理由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的前导和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中所处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是极为重大和深远的。这不是主观意愿或无根据的渲染,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挑起这副历史的重担,为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飞跃的胜利开展和全面实现,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以世界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为动力,开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前景
世界社会主义已迈入第三次伟大飞跃的征途,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新变化。正在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中陆续发生。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会出现一幅五彩缤纷、绚烂多姿的动人画面。
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虽然目前只有中国作出了较典型的表现,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将推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各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第三次伟大飞跃,将使社会主义国家重新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主体和坚强基地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应当看到的是,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中取得胜利的规律在21世纪依然有效,因为形成这一规律的客观条件继续存在。因此,未来将有一批发展中国家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它们将避免重蹈历史的复辙,较快较好地走上符合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所要求的道路,充分表现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机活力。
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初步表现,则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逆境中迸发出极为强烈的探索新路的愿望和要求。如果说70年代中期“欧洲共产主义”思潮的兴起,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已感受到必须探索新路,但尚未取得成就的话,那么苏东剧变以后更为严峻的形势和一批发达国家共产党已改变党的名称和性质,则决定这种探索必须更加坚定,并且一定要取得新的突破性的成就。目前,以法共、希腊共、西班牙共、葡萄牙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遭受重大打击的同时,正挺起胸脯坚定地走在探索新路的大道上。他们的这种决定和行动,集中表现在:
1.明确指出苏东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失败,而只是传统旧模式的失败,是脱离各国国情,违背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专制、兵营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只要正确接受苏东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时代变化的要求和各国实际的国情出发,正确地开展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事业能够扭转不利形势,夺取新的胜利。法共指出,法共过去曾经把苏联当成社会主义的样板,这是一个大错误,但法共早已摒弃了苏联模式,绝不会重犯过去的错误。法共的目标是要在法国建设一个从未有过的社会:一个民主的多元的、自主管理和尊重普选权的社会主义,即建设法国式的社会主义。法共强调,法国式的社会主义不可能在别处预制好,只能由法国人自己为了法国人的利益在法国设计和建设,其途径则通过民主的道路、自由的道路,在民主和自由中实现。这种态度是非常积极和有益的。希腊共指出,他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信仰和献身,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而是对一个高级阶段的社会发展所抱有的坚定的科学信念。希腊共在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挑战时,提高要重新塑造自我,要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大胆的自我反思。他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自治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希腊共认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西班牙共和葡萄牙共也指出,苏东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胜利,资本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问题,他们将继续捍卫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苏东演变的经验教训客观上充实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前景构想的主要内容,他们将坚定地沿着十月革命开创的道路走下去。德国共产党和日本共产党也提出了许多类似的主张和认识,充分表明许多发达国家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正努力探索自己前进之路,尽管这条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
2.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探索新路的斗争,已注意到同其他各种全球性的斗争联系在一起;正在探索如何把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其他利益汇合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总体利益,并为此进行坚决的斗争。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也是一种有价值有前途的探索。众所周知,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在迅速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克服的全球性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饥饿失业及吸毒犯罪等等问题。世界面临的这些重大问题,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前景,从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关注。资本主义制度难以解决这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则必须关心和解决这些问题。过去许多发达国家的共产党人长期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任务,具体目标固定在阶级问题上,而对世界上发生的上述那些极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种思维方式使他们缺乏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缺乏高赡远瞩和把握时代脉膊的气概,因而不仅遇到了失败,而且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现在人们开始注意这些问题,努力把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解决全人类当前及以后面临的紧迫问题结合在一起,不能不说是重大的进步和变化。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使共产党的意愿变成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能被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意愿,从而大大提高共产党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这一轮国际共运就有可能在此基础上重新高涨起来。当然,眼下这场斗争还刚刚开始,探索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共产党不能变成环境党或其他改良主义政党。共产党应当有自己探索这一新路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但从发展前景来看,这场新探索和斗争将是十分有意义的,这必然成为下个世纪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不可避免的重要内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这些积极变化,必将带来斗争的新成果,并为这些国家日后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开辟新道路,呈现新的前景。
应当重视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看到,21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如1993年10月29-30日,在莫斯科召开的“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学者”的国际联合会会议,有俄、美、意、荷、丹麦等多国的学者参加,其中还有不属于任何政党的社会主义者。会议主题是“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与会的西方学者都坚持认为,如果说他们国家的劳动人民生活还算不错的话,那么这在不小程度上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十月革命。与会者还认为,“我们正处在全新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初始阶段”,“无论我们给20世纪的社会主义下怎样的定义,它都包含着某些新质的趋势。这就是经济和社会生活其他领域自觉调整的萌芽。发展和保护这些萌芽(象人类社会的任何社会经验一样,它们是绝对不会消逝的)是新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最重要的任务”。他们响亮地提出:“让过去的错误成为后代的教训吧。不要让美好、光明、正义和人道的东西的任何一株幼芽夭折;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从这些幼芽中复兴”。“隧道的尽头是社会主义的复兴”。(引文载[俄]《真理报》1993年11月18日,译文见《党校科研信息》1994年第3-4期)可见。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并没有在人们的头脑中泯灭。相反,人们坚信,下个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这个判断的最大依据就是世界社会主义正从过去的错误中走出来,正在实现自身的观念更新和模式更新。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形成新的动力,它正在谱写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斗争剧烈。世界社会主义和世界资本主义两大对立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对于世界社会主义来说,它寄希望于实现自身的第三次伟大飞跃。只有胜利地完成这一次飞跃,才会具备战胜世界资本主义并最终取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力量。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取得了强大的经济力,正在以各种“新”的面孔表现自己。社会主义世界如果继续保持旧的政治、经济模式,不注意革新与创新,“以旧抗新”,那是没有力量的。社会主义世界应该通过改革和建设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崭新的面貌出现,真正做到“以新抗‘新’”,那才能取得真正、永久的胜利。历史已经昭示了这样的事实: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只能依靠实现以下四个超越:生产力的超越、生活水平的超越、文明的超越、民主的超越。而这四大超越的基础是生产力的超越。时代的变化已把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摆在了首位。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以创新精神勇于开拓、善于开拓,才能在社会主义第三次伟大飞跃中,促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早日获得最终胜利。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