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材料分析题设计探讨--以卡廷事件为例_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论文

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材料分析题设计探讨--以卡廷事件为例_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论文

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材料解析题设计探索——以“卡廷事件”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课程标准论文,事件论文,材料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历史课改的逐步深入,以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进行命题越来越成为历史教育界的共识。但是,课标在学习目标方面还存在着陈述模糊、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这在无形中削弱了其在指导学习检测方面的功能。本文尝试从材料解析题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基于课标的试题设计。

一、遴选理想的命题素材

无米难为炊。以课标为依据设计材料解析题,首先要选择理想的命题素材。那么,什么样的素材才算是“理想”的呢?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是对命题素材的基本要求。据此,我们锁定了2010年4月中下旬我国媒体广泛报道的波兰总统专机失事新闻。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专机在俄罗斯的斯摩棱斯克降落时坠毁,大批现任的波兰军政要人罹难。其中包括:总统及第一夫人、总统办公厅主任、议会的三位副议长、总参谋长、空军司令、海军司令、陆军司令、中央银行行长、国家安全局局长、外交部副部长等。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政府高官一次遇难的先例,因此全球为之震惊。据悉,这批军政要员是要去参加卡廷事件70周年的纪念活动。

那么,卡廷事件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波兰政府如此重视,以至于派出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代表团前往?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回到“历史现场”:1939年9月1日,德国从西往东突袭波兰。17日,苏联从东往西突袭波兰,并俘获了大批波兰官兵。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不久德军占领了苏联的斯摩棱斯克。1943年春,德国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发现了被秘密处死的上万具波兰官兵的尸体,并认定此事系苏联所为。苏联断然否认,并强调指出:凶手在混淆视听,嫁祸于人。此后,围绕着卡廷事件的真相,苏美英波等国进行了极其复杂的斗争。

在确定了这一命题素材后,我们再看课标关于课程目标的叙述: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谁是杀害波兰官兵的凶手”这个问题充满了探究的色彩,解决这个问题要调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诸多史实。更为关键的是,如果给学生提供有关此事的、来自多方面多角度的材料,然后以此设计多种多样的问题,就完全可能实现命题理念与课程目标的有效衔接。即,以课程目标来指导材料解析题的设计,反过来,材料解析题的考查意图指向课程目标。

二、研制材料解析能力目标体系

前已述及,课标在学习目标方面的陈述比较笼统、抽象,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等。要发挥课标在指导材料解析题设计上的作用,就必须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与学习目标有关的核心词、关键语“细化”。在“细化”的基础上,结合史料教学的实践,本文初步提出一个关于“材料解析能力目标体系”的设想:

1.解读能力

1-1能判断出材料的属性;

1-2能找到或概括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或关键信息;

1-3能区分开客观性表述与主观性认识;

1-4能提炼出材料的历史主题或核心观点;

1-5能比较出材料间的异同,并对异同做出简要分析。

2.理解能力

2-1能结合有关的知识和特定的历史语境,分析材料中的事件或行为出现的重要背景或产生的主要原因;

2-2能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历史语境,领会材料中的主要观点、阐述的初衷或意图。

3.评价能力

3-1能对材料作为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适当性做出合理的判断;

3-2能对材料中的有关事件、行为、观点、立场、阐述做出基于历史、道德或其他角度的评判。

4.建构能力

4-1能按照一定的逻辑,依据提供的材料,运用有关原理和理论,通过归纳、概括、比较、分析、辨别等方法,对相关问题提出一定的见解;

4-2能按照一定的逻辑,依据提供的材料及其他知识资源,运用有关原理和理论,通过归纳、概括、比较、分析、辨别等方法,对相关问题提出深刻的见解;

4-3在对问题有相应见解的基础上,能总结出经验教训,汲取历史智慧。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个凸显历史思维能力的目标体系,虽然也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但更加侧重于能力方面。下面我们以“卡廷事件”的素材为例,对这一目标体系做一简要诠释,并探索如何进行基于课标的试题设计。

三、材料解析题的设计举隅

材料1A.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B.1939年9月1日,德国从西部突袭波兰。

C.1939年9月17日,苏联从东部突袭波兰,并俘获了大批波兰官兵。

问题1:材料1中,哪句陈述不带感情色彩?

考查意图:[1-3]考查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是否知道哪些是客观性的表述,哪些是(或带有)主观性的认识。

材料21941年7月德军占领了苏联的斯摩棱斯克地区。1943年4月13日,柏林电台发布新闻:“据来自斯摩棱斯克的报道说,当地发现了布尔什维克大规模秘密处决波兰人的地点,……由于当地特有的土质完好地保存了死者身上的着装,辨认这些人的身份并不困难……我们发现了一万余名波兰军人的尸体,这几乎等于波兰军官的总数。”

——孙骁骥:《卡廷惨案:真相永远不会太迟》,《周末画报》2010年第592期

问题2:若为材料2中的新闻加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A.德军已经占领斯摩棱斯克

B.斯摩棱斯克发现大量尸体

C.上万波兰军人被苏联杀害

D.大批波兰军人被秘密处死

考查意图:[2-2]考查学生能否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德国侵略苏联)和特定的历史语境(柏林电台新闻稿),领会材料的本质意图。

材料3应德国的请求,波兰红十字会调查团于1943年4月14日前往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调查波兰军官坟墓。调查中发现了受害者之一的索尔斯基少校被杀前的一份记录:“凌晨3时30分,一小分队波兰军官被苏军……带到斯摩棱斯克……在那里,除了腰带和铅笔刀外,他们取走了我们的戒指和手表,那时手表的指针指向6时30分,他们会将我们怎么样?”

——百度百科:卡廷事件

材料41943年4月15日,苏联发表公报,“德国法西斯恶棍在自己新的荒谬绝伦的臆想中并没有停止散布最荒诞不经和卑鄙下流的谎言,他们企图利用这些谎言掩盖由他们自己制造的滔天罪行,这一点现在已经很清楚了”。苏联的理由是,第一,在1941年夏,在红军撤出斯摩棱斯克地区后,从事建筑工作的波兰战俘和大批苏联公民一起落入德军手中;第二,德国人所说的发现大批遗骸的村庄是历史上有名的“格涅兹多沃墓葬”考古挖掘地。

——闻一:《卡廷:一场人为的灾难一场难解的世代恩仇》,《学习时报》第532期

材料51943年4月28-30日,一个由欧洲各大学著名的刑事学家和医生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对卡廷森林中的尸体和坟墓进行了解剖与调查。结论是:这些尸体是在1939年秋天到1940年3、4月份之间被枪杀的;由于枪口雷同和尸体排序的一致,这些人是被有组织枪杀的;尸体制服、文件等证明死者是波兰军官。

——闻一:《卡廷:一场人为的灾难一场难解的世代恩仇》,《学习时报》第532期

问题3:材料2、3、4、5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认为哪一则材料最可信?为什么?

参考答案:核心:谁杀害了那些波兰军人。或:谁制造了卡廷惨案。材料5最可信。理由:它不是出自利益密切相关者,而是出自相对中立且专业的第三方。

考查意图:[1-4、3-1]考查学生能否提炼出多则材料的历史主题,并对材料作为证据的权威性做出判断。

材料6丘吉尔一方面安抚波兰人:“很遗憾,德国人的消息将能得到证实”,另一方面也说,“不可能有另外一种政策。因为,我们的责任是挽救我们定下的主要目标并积极地为此而努力。”“有些事情,尽管充分可信,但并不适宜公开谈论它们。破坏这个原则就意味着允许极大的错误。”

在美国国内,有关卡廷事件的活动受到限制。一位在德国被俘、被送到卡廷的美国上校就被禁止与别人交流他的印象和发表不利于苏联的结论;一位波兰军官传播卡廷惨案的消息,根据罗斯福总统的直接指示,他的材料被禁止发表。

——吴伟:《卡廷惨案:真相已经大白》,《东方早报》2010年5月9日

问题4:材料6中的“不可能有另外一种政策”是什么意思?丘吉尔是基于什么因素考虑的?美英两国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大意:不能因卡廷事件而谴责或孤立苏联。因素:大敌当前,暂时回避或搁置不议,以防反法西斯联盟内部矛盾激化。目标: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考查意图:[2-2]考查学生能否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德意日组成轴心国,美英苏波等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和特定的历史语境(英美基本相信苏联制造了卡廷惨案),领会材料中的主要观点。

材料71943年9月,苏联收复斯摩棱斯克后,立即成立了以布尔琴科院士为主席,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等人参与的调查委员会,并紧随红军进入卡廷,保护墓地、收集材料、询问证人等。一个由内务部组成的人数众多的小组也随即进入卡廷,他们在极秘密状态下着手准备“证明”德国对枪杀波兰军官负责的材料。苏联还邀请了西方记者数十人,参观卡廷森林的大墓。记者们被指点看了7座大墓,然后又看了苏联医生正在演示的尸体解剖。医生把一块块脑、肝、脏等放在餐碟里展示,并大声说机体组织很新鲜。

调查的结果是:卡廷事件不是发生在1940年的春天,而是在1941年的夏天;尸体头上的德国造子弹和从脑后开枪的“纳粹方式”,均说明凶手为德国。

——闻一:《卡廷:一场人为的灾难一场难解的世代恩仇》,《学习时报》第532期

问题5:在材料7中苏联认为,卡廷事件的凶手是德国。其理由有哪些?

参考答案:机体组织是新鲜的,说明死者是近期死亡的;子弹是德国制造的;开枪方式是德国纳粹式的。

考查意图:[1-2、3-1]考查学生能否概括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苏联的理由),并对其作为证据的适当性做出合理的判断。

问题6:在材料7中,苏联为什么特别强调卡廷事件发生的时间?结合材料2、5指出,判断屠杀发生于春天还是夏天的最有力证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原因:德国人强调卡廷事件发生在1940年春,以此说明波兰军人系苏联所杀;苏联强调发生在1941年夏,当时德国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以此来说明卡廷事件系德国人所为。证据:死者的着装。

考查意图:[1-2、2-2、3-1]考查学生能否领会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强调案发时间)。能否找到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对其作为证据(用以判断案发时间)的权威性作出合理的判断。

材料81951年,美国国会成立了卡廷问题专门委员会。1952年2月委员会主席麦登向苏联驻美国大使递交信件和委员会的决议,正式邀请苏联政府参加卡廷罪行的调查并提交所有涉及此问题的文件。

波兰政府发表声明,坚决谴责麦登委员会的反苏图谋。但美国国会仍然举行了听证会。专门委员会的结论是:卡廷惨案的真正导演者是苏联,苏联内务部对波兰军官和警察实施了集体屠杀。

——孙骁骥:《卡廷惨案:真相永远不会太迟》,《周末画报》2010年第592期

问题7:比较材料6与8,美国对卡廷事件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由反对谈论到主动调查。原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美苏同盟关系逐渐破裂,冷战和争霸开始。

考查意图:[2-1]考查学生能否结合相关历史知识(美苏关系),分析美国对卡廷事件的态度变化的原因。

材料9布尔琴科院士临终前对朋友说:“根据斯大林的亲自指示,我来到发现坟墓的地方。经过检查,坟墓中的尸体都是4年前的。死亡是在1940年来到的……事实上,对于我这个医生来讲问题是清楚的,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疑问。我们内务部的同志们犯了个大错误。”

——闻一:《卡廷:一场人为的灾难一场难解的世代恩仇》,《学习时报》第532期

问题8:比较材料7与9,布尔琴科院士对于卡廷事件的认识有何不同?影响其认识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不同:关于波兰军人死亡的时间,材料7认为是1941年,材料9认为是1940年;关于杀害波兰军人的凶手,前者认为是德国,后者认为是苏联。因素:政治原因;个人良心。看法:1943年的调查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掩盖了真相。

考查意图:[1-5、2-1、3-2]考查学生能否比较出材料间的不同之处(死亡时间、杀人凶手),对产生不同的原因做出简要分析;并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斯大林主义),对院士的不同认识做出基于历史与道德的评判。

材料101988年,戈尔巴乔夫首次承认了卡廷大屠杀事件是苏联政府所为。1989年,叶利钦将1号绝密文件传给了波兰政府。文件显示,1940年4月3日,斯大林亲手签署了屠杀波兰士兵的命令。苏联人将波兰战俘分批带到卡廷的树林里,用德制的PPK步枪在战俘脑后开枪。在机器作业巨大隆隆声的掩盖下,人为的屠杀在4月的每个晚上都进行着,直到5月,2万多波兰战俘全被杀害。1990年4月13日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卡廷悲剧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

——孙骁骥:《卡廷惨案:真相永远不会太迟》,《周末画报》2010年第592期

问题9:阅读材料10,卡廷事件的真相至此是否水落石出?写出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答案一:是的。苏联多位最高领导人已经承认,并且有来自政府的、真实性很强的原始档案为佐证。

答案二:没有。关于卡廷事件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考查意图:[1-1、3-1]考查学生能否判断出材料的属性(原始的还是撰述的),并对其作为证据的权威性做出合理的判断。

材料11二战后的45年里,波兰政府还是将卡廷惨案作为“希特勒的恐怖统治”来宣传。一位波兰记者说:“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波兰禁止任何人树立卡廷纪念碑,把它作为违法行为对待。而在90年代以后的波兰,政府修建了卡廷纪念碑。”

——孙骁骥:《卡廷惨案:真相永远不会太迟》,《周末画报》2010年第592期

问题10:阅读材料11指出,上世纪80~90年代波兰政府对待卡廷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变化:由不准纪念到主动纪念。原因:苏联走向解体,波兰逐步摆脱了苏联的控制。

考查意图:[1-2、2-1]考查学生能否概括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波兰政府的态度),并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苏波关系)分析“波兰政府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

材料12英国媒体证实,当年被苏联军队杀害的波兰人中不仅仅有军人,还包括政治家、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艺术家等,很多人都是精英。

——张乐:《卡廷屠杀真相:2.2万名波兰人遭苏军杀害》,《新京报》 (电子报) 2010年4月11日

材料13二战史学者韦恩伯格认为,斯大林的清洗政策不仅是为了缓解战俘给苏联带来的压力,而是准备从根源上消灭波兰的社会精英,这样,在未来苏联领土的西部,将永远不会存在一个令他们感到威胁与不安的波兰。

——孙骁骥:《卡廷惨案:真相永远不会太迟》,《周末画报》2010年第592期

材料14波兰“电影之父”安杰依·瓦依达拍摄的电影《卡廷惨案》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苏联人与德国人没分别”。

问题11:阅读材料12、13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论材料14中的台词。

参考答案:略。

考查意图:[1-2、2-2、3-2]考查学生能否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苏联屠杀波兰精英),并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德国在波兰所犯罪行),领会材料中的核心观点(电影台词),并对其做出基于历史和道德等多角度的评判。

问题12:以上材料中有许多证据可用来揭示卡廷事件的真相,请从中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并写出你选择的理由。

参考答案:略。

考查意图:[1-2、3-1]考查学生能否概括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揭示真相的证据),并对其作为证据的权威性做出判断与比较。

问题13:如何才能避免类似于“卡廷事件”的悲剧重演?在强权政治背景下,弱小的国家如何争取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权?

参考答案:略。

考查意图:[4-1、4-2、4-3]考查学生能否在充分利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开拓、利用其他知识资源(如人类的命运、小国的生存),从预防的角度来反思此类悲剧,并从中总结出历史教训,汲取历史智慧。

四、基于标准的材料解析题设计思考

1.基于课标的试题设计,首先遇到的就是选题问题,即以什么作为命题的切入点。可以说,卡廷事件是现行课标和历史教科书中都没有的内容,那么,以这样一个内容作为选题,是否符合基于课标的命题理念?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基于课标的试题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以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为参照来设计试题,学生可依据所掌握的主干知识与方法策略来分析解决问题。我们可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来检测、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业质量,或者说是否达到课标中规定的课程目标。

2.材料解析题在各类历史试卷中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不仅作为命题的主要题型与选择题、问答题三足鼎立,甚至连选择题和问答题也大量地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这种现象显然与材料解析题所独有的本质特性,即强调注重基于证据的逻辑探究思维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历史学科的特点相吻合。实践也证明,如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史料教学的方法,会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养成基于证据的历史学习策略。本文的探索,希望有助于推动材料解析题设计的科学化,以及史料教学的常态化与规范化。

3.本文中的材料解析题,在个别高中进行了试测,反响很好。虽然材料所涉及的是未曾学过的知识,但是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正确回答(可见,命题的范围并不一定受历史教科书现成知识内容的束缚)。学生们反映试题整体不难,但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灵活性。这告诉我们,并不是只有非常难的题目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关键是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材料解析题中的答案仅供参考,绝对不是标准答案。从作答的情况看,不少学生对于部分材料的分析以及部分试题的解答,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其中还不乏独到的见解,而这些已被本文采用。

4.如前所述,我们设计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试题也考查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历史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同时,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已嵌入到能力考查中。试测表明,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了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崇高情操。

5.本文就如何设计基于课标的材料解析题做了初步的探讨,至于如何基于课标对学生的解答进行学业评价,至少还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通过修订课标,完善课标中的能力目标体系,使之更具有指导性;二是积极探索学业评价改革,给课标修订提供实践支持。

标签:;  ;  ;  ;  

基于历史课程标准的材料分析题设计探讨--以卡廷事件为例_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事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