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论文_王翼

浅谈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论文_王翼

西北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8

摘要: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在施工中切实抓好混凝土的配和比设计、施工工艺、混凝土的养护等各个环节来改善混凝土的质量减少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本文对浅谈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控制

在现今的工程建筑施工中,由于混凝土存在着性能以及价格方面的优势,大多数的建筑结构都是采用的钢筋混凝土形式。但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常常存在裂缝的问题,这就会造成整体结构的刚度下降较多,增大结构的变形量,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混凝土存在裂缝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分析,同时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进而提升建筑结构整体性能。

1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1.1温度变化

温度高或低都会对混凝土材料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外部的温度或者是内部的温度产生变化时,混凝土就会发生变形。但是当混凝土发生变形的时候,在内部受到了阻碍,随后拉应力产生。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来看,在拉应力度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产生原因主要是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温升、入模温度以及结构的散热温度。外界的气温会直接影响到浇筑温度。

1.2施工工艺和养护

第一,施工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拌合不匀、拌合时间过长,在运输和泵送时使混凝土的配合比发生改变,浇筑顺序和速度不当都会降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引起混凝土后期产生裂缝。混凝土在振捣时发生漏振、过振,振捣不均匀,不密实也会诱发裂缝的产生。第二,混凝土的养护可改变混凝土的水化速度,养护时湿度越高、气温适当、养护时间越长,混凝土收缩越小。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对拌好的混凝土进行预冷却以降低温度,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和温度应力,养护过程中保持混凝土表面湿度,增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会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第三,施工混凝土振捣过程中,若把振捣棒直接接触到钢筋进行振捣,使钢筋扰动,同时使浇筑完的混凝土过早受到振动,影响了钢筋和混凝土的握裹力,对混凝土变形开裂的约束作用减弱。在风速过大或烈日下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收缩值大。

1.3施工工艺质量造成的裂缝

在对混凝土的结构进行生产、制作、运输、存放以及吊装等程序的时候,一旦在某一个环节出现不科学的施工技术,就会让混凝土在纵向、横向等多种方式上出现裂缝,特别是比较细长的结构当中,更容易出现变形以及裂缝。出现的裂缝的位置、方向和宽度等,也都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混凝土的保护层比较厚的话,就会让承担受力的钢筋保护层变厚,降低部分构件的使用高度,出现与承受方向垂直方向的裂缝。而如果混凝土进行的振捣不严实,或者是出现不匀称的情况,就会造成蜂窝状的空洞、麻面,这种情况下钢筋受到的侵蚀或者是裂缝的几率比较大。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时候,速度过快,混凝土的流动性就会出现影响,在其凝固之前进行下降会不严实,而在凝结之后进行下降则会过度的严实,这也都会导致出现裂缝。混凝土进行搅拌的时间以及进行运输的时间过长的话,就会使得混凝土中的水分出现挥发,混凝土坍落度性变小,混凝土在结构上就会出现因为收缩而引起的裂缝。最开始对混凝土进行保养的原因就是因为水分挥发而导致的干燥情况,当混凝土和外界的空气进行接触的时候,就会造成一种没有规律性的裂缝。采用泵送混凝土入模,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水泥以及水的用量就会有一定的提高,也有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策略

2.1材料监督方面

加强建筑原材料管理,材料进场时检查出厂合格证等材质证明及外观检查,及时进行原材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尤其注意水泥强度、安定性及粗细骨料的强度、含泥比等。对大体积混凝土,应进行试配,并调整配合比选取最佳配比,控制水灰比和坍落度。施工过程严格计量,执行施工配合比。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偏差水泥≤±2%,粗细骨料≤±3%,外加剂≤±2%。从源头上控制混凝土质量,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

2.2完善施工方案

较好的施工方案可以很好的控制以及预防混凝土出现裂缝。施工方案重点关注的就是混凝土的浇筑量、混凝土的运输以及振捣、浇筑的时间、施工缝的间距、位置以及构造等。对于一次浇筑长度来说,应由垂直施工缝或后浇带进行分割,其最佳的位置应设置在变截面处或者是所承受的拉、剪、弯应力较小的位置;严格控制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对于一次浇筑的厚度来说,要重点关注水平施工缝的留设位置。施工缝要尽可能设置在变截面位置,或者设置在远离受拉钢筋的位置,当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要尽可能避免在炎热的天气进行,避免在温差较大的时候进行施工。若不可避免的要在夏季等温度较高的季节施工,应采取相关的降温措施等来控制混凝土进入模板的温度。混凝土浇筑过程可采用二次收面减少混凝土表面的干缩裂缝。

2.3要合理制定混凝土施工计划并按照施工标准作业

在设计混凝土的结构时,最好采用中低强度混凝土,避免采用高强度混凝土。为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收缩裂缝,可以适当采取在承台表面合理增加分布钢筋用量的措施,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减小温度裂缝的宽度。若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允许设置水平施工缝,应根据温度裂缝的要求进行分块,且设置必要的连接方式。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的三天内,避免吊卸大宗材料产生集中堆载及冲击振动。对计划中吊卸放材料的部位的模板其支撑架在搭设前,可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和横杆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混凝土表面上铺设旧木模或跳板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降低楼板裂缝发生的可能。

2.4加大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混凝土在浇筑完以后,养护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混凝土的保湿保温工作,可以有效的减低混凝土内外的温度差,还能有效的降低混凝土自身的约束应力。保湿工作可以有效的确保混凝土凝结过程所需的水分,缓解混凝土温度降低过快的速度,能够减少混凝土内外的温度差值,减少温度应力,缓和混凝土表面因干裂引起塑性收缩的产生。在混凝土进行养护工作的时候,可采用塑料布保湿,上层覆盖保温麻袋、草袋等进行保温。对于大体积及重要部位混凝土的温度测量,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得大于25℃,并做好测温记录,养护时长不宜小于21天。风雨雪季施工应当增加防护设施,并注意周围的排水工作。

结束语

在我国,各种新型施工技术的不断开发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也不乏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施工组成部分,人们也在下大力气提高混凝土施工的效能,但是由于混凝土技术还不甚成熟,所以经常导致工程质量问题频频出现,其中,混凝土开裂问题一直是有史以来人们重点攻克的技术难点,因此,还需要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对这项技术加以有效的改良。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分析[J].石斌.低碳世界.2017(18).

[2]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探讨[J].盛宏斌.四川水泥.2017(06).

[3]探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J].林丹霞.建材与装饰.2017(29).

[4]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技术[J].刘传有.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7):197.

论文作者:王翼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6

标签:;  ;  ;  ;  ;  ;  ;  ;  

浅谈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论文_王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