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邯郸市峰峰矿区供电分公司 河北邯郸 056200)
摘要: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中的关键一环,是指变电站内的一、二次电气设备及保护装置实现智能的通信、控制并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分析平台的变配电环节。智能变电站为智能电网的坚强性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对基于调控一体化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智能电网;变电站;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引言
一个完善的智能变电站,需要以统一的数据化、信息化及互动性为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智能设备提供运行的基础,从而有效地完成变电站内信息的采集测量、通信、控制等功能,并为智能调节控制、智能决策、协调运行创造条件。目前,我国的变电站尚未实现完整的智能化体系,但是在变电站的管理过程中也引入了数字化管理的概念,为进一步的智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传统电网是基于IEC61850标准的,该标准已经初步定义了电力系统的数据接口,但是缺少了对智能设备及相应技术手段的定义。
1实施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电力企业当前使用的管理模式是传统管理模式:调度中心+集控站+操作队,在这种模式下,极易出现一职多岗现象,这样一来难免有顾及不到的地方,从而引起疏漏,导致电力事故的发生,当然,这是在用电高峰期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反之,在不忙的时候,会出现大量劳动力闲置的情况,工人的工作效率就由此降低。但是,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随着电网系统规模的不断变大,网络系统也随之复杂,而电网调控一体化可以满足电网系统的运行需求,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一体化模式进行电力调度以及变电站监控等一系列工作,在紧密联系的同时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由此使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2智能变电站调控一体化管理特征分析
智能变电站中设备大多具备了高新技术,可以有效地将设备的管理、电力系统的调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了电网运行的顺畅和安全。而调控一体化对于提高故障检测的精确度,避免电力设备检测的重复性,降低变电站运行管理的工作量及运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与此同时,传统的变电站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智能化设备的运行方式,具备新的知识和技术是实现调控一体化管理的前提。在智能变电站中,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地掌握电网的运行状况,同时还需要能够利用智能设备所提供的信息及集中控制系统所提供的决策信息在第一时间发现电网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故障,并做出相应的维护。这就需要电力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智能决策技术等,以保证在电力管理的过程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利用调控一体化实现对智能设备的管理对所用调控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中管理、智能化控制都需要高精度设备的支持,而这些先进调控设备的运行可靠性是智能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前提,因此,调控设备的可靠性也是智能电网运行的保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智能变电站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3.1工作原则
为确保接下来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要按步骤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进行分析、总结,完备管理制度。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和管理制度,从而更好地落实调控一体化工作,为了使系统安全运行,提升工作效率,需要不断对该项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经验总结,并对存在问题的地方加以改进。(1)必须保证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安全性是调控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前提保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努力实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标。(2)“先立后破”原则。即根据每个部门单位的不同情况来选择发展路径,再依据不同的管理方案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以保证调控一体化的具体落实。(3)有序推进、分步落实原则。
3.2设备功能的集成化及智能化
设备是变电站的核心,高新设备的引入是形成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变电站中,智能化设备分布在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乃至控制网络的各个层次中。在一次设备中,电网侧高压设备已经具备了信息的自动获取与识别的功能、运行数据的在线监测功能,实时智能控制功能等,同时,这些功能融合在一起,可以形成设备的自我诊断和自我控制,为智能电网打下第一个层次的设备基础。同时,二次设备开启了通信自主、在线决策分析、智能控制的集成应用,形成了智能变电站的第二个基础。这两个基础形成了智能变电站的两层防护,为智能电网信息的集成和分析创造了条件。
3.3实施调控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方案
要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步骤,确保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因为调控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涉及到的部门单位、人员以及设备非常广,具体实施时需要集综合化、系统化、专业化、复杂化、过程化于一体。正因如此,加大了实施难度,也就加大了实施过程的风险,这要求电力部门做好前期的相关工作,比如做好整体规划和实施细则,按照具体步骤进行操作,这样一来就将大大减少失误的发生。而实施步骤一般分为3个阶段,即过渡阶段、实施初期、实施成熟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过渡阶段大概需要2-3年的时间,主要是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对调控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制定出新的方案;实施初期大概需要4-5年的时间,主要任务是调整运行管理组织机制,并对各部门的工作加以深化;实施成熟期的主要任务则是实施全方位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3.4工作人员结构改变、工作模式的优化
智能变电站由于设备、管理流程的变化,导致了人员结构与传统的变电站有很大的不同。在传统变电站中,维护人员是技术人员,普通的巡检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技术性不强,这两类工作人员在沟通上存在不畅的问题,容易引起沟通故障。而在智能变电站中,巡检人员所从事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可以形成检、修、管一体化,为调控一体化形成良好的基础。
结语
对电网调度进行控制一体化是实现电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因为它有助于电网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并且提升了经济效益,所以,电网行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切实实行调控一体化,为了有效地节约投资,可实施设备共享,利于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我国的电网运行管理水平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提升而提升,并且更加系统化、自动化、智能化,大大提高了我国电网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张省三.基于调控一体化的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2016(30):138-139.
[2]江亚婧.变电站智能化管理模式的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5:3-5.
论文作者:朱建峰,张中敏,曹鑫,皮文凯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变电站论文; 智能论文; 电网论文; 设备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工作论文; 基础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