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低头——看综艺节目的感想

不该低头——看综艺节目的感想

一、不该一蹶不振——关于电视综艺晚会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董德[1](2020)在《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书写的新民谣音乐是现代流行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传统民歌及流传在民间的歌谣,这种区别既体现在乐理学概念上,又彰显于生产、传播机制中。新民谣音乐起源于西方并历经现代化蜕变,具有工业化生产、媒介化推广、商品化流通、全球化共享的特征。西方传统民谣(ballad)以抒情性与叙事性的传统深刻影响了美国乡村音乐与现代民谣的发展,并为其镌刻上人文性与批判性的印记。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多元、繁荣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现代民谣音乐(folk)的流行,促使其完成精神内核的嬗变,最终成为西方现代知识分子表达思想情感、介入社会世务、开展社会文化批判的媒介与武器,传承并发扬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受西方民谣音乐形式与台湾现代民歌音乐文化内涵影响所产生,它是以木吉他、口琴为伴奏乐器,以自然质朴的方式歌唱,反映宗教、生活、工作、战争等内容的音乐类型。新民谣音乐具有较强的吟唱感,丰富的文化内涵,深邃的精神空间。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不同于校园民谣的风花雪月,正是这种深入大众生活,从边缘涌向主流的小众音乐,以它历久弥新的人文传统、批判精神、审美特征使其极具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在文化视域内研究新民谣音乐,论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民谣音乐是流行音乐众多分支中唯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关注的音乐类型,具有悠远的历史传统、人文属性、审美特征,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承担着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关照思想情感、塑造精神家园的使命。新民谣音乐的本质与功能为论文研究奠定合理基础,建立科学前提。如何引导其扎根于中国大地,葆有其本质的同时发挥其功能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文献资料出发,以史为鉴、以史为脉,找准源头,全面彻底梳理新民谣音乐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发展的历程,精准把握其与中国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更要深入音乐系统内部,回归其本质与功能。第一章,新民谣音乐概念梳理及文化研究视阈。整体由外到内追寻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的起源和衍变,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之后,英国的新教伦理传统也随之被美国的消费主义浪潮取代。后现代主义消费浪潮对世界的影响甚至主导并不局限于经济结构形式,而是深入文化内在肌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引发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焦虑,导致亚文化现象异军突起。第二章,新民谣音乐的时空流脉。鲍勃?迪伦赋予现代民谣音乐的意义,不仅影响着美国民谣的发展也对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西方现代民谣经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以及校园民谣影响后,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形成校园民谣,为21世纪新民谣音乐的复兴奠定了音乐与文化基础。第三章,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本文将新民谣音乐划分为五大类别,每一种类的背后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蕴。新民谣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化的制约,在审美的独立与救赎中砥砺前行。其精英文化立场的批判思考突破了大众性的商业桎梏,并在当下启迪着有文化自觉的大众的心灵。新民谣独树一帜的歌唱美学:唯美与粗粝。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色彩形成了演唱中的文化性。第四章,新民谣音乐创作群文化身份分析。在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大陆现代化时代背景下,新民谣唱作人依然固守民谣音乐的人文传统,坚持开展诗性批判,这些人以鲜明的文化身份占领中国大陆分众音乐市场。除此之外,新民谣音乐积极开掘本土民歌资源,将少数民族音乐与地方民歌等音乐元素融入到作品创作中,与社会现代化的合流是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乃至民间音乐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第五章,新民谣音乐接受群文化心理解读。亨利?詹金斯提出的参与文化概念有助于理解以新民谣音乐为代表的粉丝社群意义生产的狂热现象。尽管这种文化是非正式指导关系,但其培养和训练公众的文化判断力与审美能力却是极为出色的。值得注意的是,新民谣音乐的接受群相较于流行音乐其他风格类型更显现出一种精英意识:即通过传播新民谣歌曲介入社会批判,通过解读新民谣歌曲获得自我价值的动力。第六章,新民谣音乐的文化价值及影响。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突破了民谣音乐以往的惯性与水准,契合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现代性,利用媒介技术与平台进行传播,扩大影响范围及其受众群体,坚持艺术自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新民谣唱作人以美育人,向受众展示出自身独有的文化立场、批判精神和人生意味。在艺术的自律中重建多元音乐文化,激活了流行音乐创作的边缘活力。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在自律与他律之间的挣扎中与流行音乐合谋共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解放了中国民歌和文学。其早已超越了音乐的形态,成为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象征和意义符号。只有正确看待、理解和处理人文传统、审美特性与社会现代化,尤其是市场化、商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避免新民谣音乐沦为消费和娱乐的工具,充分发挥其记录时代、审美育人的文化功能。

王月[2](2020)在《新世纪主流电视剧叙事中的新疆文化景观建构 ——以央视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指明电视媒介深刻体现了“视觉领域的社会建构”和“社会领域的视觉建构”这一二元结构关系。电视媒介对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新疆的呈现也深蕴着社会与媒介之间的双向建构与交互影响。新疆既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安全屏障,是“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同时又面临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威胁,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中均处于重要地位。作为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统合性图景及内部、外部公众对该地域的感知与评判,新疆形象也直接关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与发展,更关乎国家安全及我国对外的国家形象。由此,新疆形象研究成为现实置于我们面前的一个越来越紧迫的课题。对于新疆形象的呈现,主流电视媒体无疑有着绝对优势和广泛影响,而电视媒体中的重要载体之一——电视剧作为能撼动小说、电影地位的大众艺术,具有典型的普及性。本文选择新世纪以来主流媒体中的新疆题材电视剧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叙事中发掘剧中的新疆文化景观,丰富和完善边疆形象研究及相关题材的电视剧研究,并提出优化建议。有中国当代“第一叙事艺术”之称的电视剧,本质上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叙事是其核心的艺术形态,所以本文从叙事的角度首先进行探索。电视剧叙事勾勒了一张深入人心的新疆“地图”,它通过叙事题材、叙事策略、叙事风格等把特定的新疆印象深深埋进了人们的意识深处。论文则从叙事的题材聚焦、母题抽取与叙事风格入手,考察了主流媒体上的新疆题材电视剧都讲了什么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哪些经久不衰的人类共同话题与心理结构,以及是用什么样的基调、角度和风格来呈现这些故事的。这些“书写”的规律直接决定了景观生产的基调与特质。而无论是“书写”的规律还是叙事的风格,必须放置到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和政治领域中进行理解——权力生产话语,话语为权力带来合法性,话语的规则由其背后的权力及话语目的决定,所以接下来,则从话语-权力的角度切入建构出“剧中新疆”的不同层面及其深层意义。最后,对于未来的电视剧创作如何优化新疆文化景观提出相关建议。论文包含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选题的缘起,针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并从中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阐述了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从叙事题材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从剧作给予观众的“画框”开始,揭开“剧中新疆”的轮廓与框架。新疆题材主流电视剧的叙事题材主要包括艰苦卓绝的“建设叙事”、新生与解放的“革命叙事”、回归与融合的“古代叙事”、铁血与信念的“军旅叙事”、青春与情感的“都市叙事”及侠义与传奇的“武侠叙事”等。第三部分从叙事母题的角度分析剧作的叙事策略与意图。借由经典的文学母题“受难与拯救”、“成长与追寻”、“家园与回归”、“多元与融合”,分析了电视剧作如何巧妙地将叙事指向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向观众传输的解放、建设、认同与和谐等主题,这些主题同时也是新疆文化景观的核心结构。第四部分从叙事风格视角进行论述。特定的风格、基调与美学色彩对剧中新疆的建构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剧作呈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与主旋律基色,在现实主义叙事中加入了一定的市场化技法,在美学上坚持了史诗化风格,同时呈现出地域性奇观。新疆文化景观的“色彩”也由此而奠定。第五部分则从话语-权力的角度“解码”剧作中的新疆文化景观。主要包括苦地-新域(政治与经济双重视角下的“边疆”巨变)、精神圣地(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下的“红色”边疆)、民族大同(多元一体、不分彼此的共同人性与人类情感)、诗性桃源(乌托邦时空与理想家园)、狂野奇域(奇观之地与来自边缘的警醒)。这些景观交织着不同文化话语的博弈与交织。第六部分针对当前主流电视剧中新疆文化景观的局限与不足,提出话语的平衡、时间的兼顾、空间的协调、“多元一体”的统一以及传播技法的提升等策略,旨在提升新疆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水平,塑造出更加立体、全面的新疆形象,以充分利用新疆文化中的“红色”政治文化、“绿色”生态文化、“金色”的历史与艺术、“黄色”的怀旧文化,同时引入科技文化、时尚文化与生活文化等,描绘出异彩纷呈又与时俱进的新疆文化景观,从而更好地完成国家与社会、中心与边缘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诉求。主流电视剧在推进民族团结、边疆安全、和谐与发展上有责无旁贷的使命,立体地探析当前电视剧已经建构出的新疆形象,才能够为未来的创作实践确定更为精准的方向,从而让电视剧成为助力边疆治理与发展的更为强劲而有效的力量。

胡倩秋[3](2010)在《与时代同行中国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趋势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电视文艺发展的半个多世纪中,文艺晚会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电视文艺样式,以其数量众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能够迅速凝聚人心,引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传递社会进步的信息,印证时代发展的辉煌。本文首先对于中国电视文艺晚会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对于电视文艺晚会大发展的时代进行了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也逐渐改变,电视文艺晚会也不断的沿革。历史到了二十一世纪,电视文艺晚会从万众瞩目到了食之可惜,弃之无味的地步,它面临了的发展瓶颈。究竟晚会还有发展的空间吗?本文通过对于目标观众、节目创作主体内容和形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营运策略等方面的分析,力图通过电视文艺晚会的新型的形式与操作方法来找到它走向新一轮大发展的解决之道。

王磊卿[4](2010)在《中国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电视大型晚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文艺最特殊的产物。在传媒环境日益复杂,专业技术不断进步,观众需求越发多样化的今天,传统的电视晚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21世纪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使得现在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观众的娱乐选择不再像30年前那样单一,电视晚会正面临着其他电视娱乐形式的巨大冲击。21世纪也是一个商业化的时代,市场经济在不断深化中快速前行,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对于电视晚会无论在制作还是在运营上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和挑战。所以竞争是目前电视晚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如何获得核心竞争力就成为了所有电视晚会从业人员所共同关心的焦点。本文认为:品牌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竞争要素,电视晚会品牌的锻造和维护、发展,必将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而如何经营我国电视晚会品牌,就是这个重要问题的关键,也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以“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策略”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媒介营销管理的视角审视电视晚会的品牌建设问题,尤其注重品牌建立之后的维护和发展提升环节。本文以传播学理论(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以及社会传播等)、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原理为支撑,对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和分析。论文首先结合中国电视晚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将电视晚会分为主题联欢、综艺歌会、娱乐选秀、颁奖典礼四种样态。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选取典型案例《春节晚会》、《同一首歌》、《超级女声》和《星尚大典》,采用个案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论述,对这四档代表性节目在品牌建立、品牌维护、品牌发展道路上的历程、动因、困境、策略进行系统分析。同时,注意勾勒推动其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揭示四类不同功能的电视晚会不同的品牌特质和锻造策略。然后分析了我国电视晚会品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节目媚俗化;节目样式雷同;忽视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及“未老先衰”等)及其原因,最后结合我国电视晚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若干构建我国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的策略。

刘晓光[5](2002)在《不该一蹶不振——关于电视综艺晚会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 综艺晚会的寿命真是够长的了,它的历史最少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那是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虽然当时的物质生活极端艰苦,但人们还是异常的乐观,逢年过节或有喜庆活动时都要组织晚会。上演一些自编自导地反映当时、当地、生产、生活和战斗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小节目。用现在的眼光去看,灯光也无所谓灯光,布景也无所谓布景,服装更无从谈起。而那时候的观众的热情却总是异常高涨,离开演还有好长时间,有时舞台还没有搭好,灯还没有点亮,人们就早早地坐在小板凳上等着了。看你挂幕,看你点灯,看你化妆,看乐队的人一个个入席……

二、不该一蹶不振——关于电视综艺晚会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该一蹶不振——关于电视综艺晚会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新民谣音乐概念梳理及文化研究视阈
    第一节 民谣概念的中西历史钩沉
        一、英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溯源
        二、汉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溯源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的概念辨析
        一、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现象概述
        二、新民谣音乐的界定
        三、新民谣音乐的破旧立“新”
        四、新民谣音乐与流行音乐
        五、新民谣音乐与摇滚乐
    第三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研究视阈
        一、文化中的新民谣音乐
        二、公共领域中的审美现代性
        三、大众文化的赋魅与桎梏
        四、消费社会中的新实用主义美学
        五、繁盛时代中声音的政治经济学
        六、文本盗猎者与粉丝批评家
第二章 新民谣音乐的时空流脉
    第一节 鸿蒙初辟: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
        一、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启蒙
        二、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创作
        三、鲍勃·迪伦民谣音乐中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落地生根:台湾现代民歌运动
        一、唱自己的歌:启蒙与寻根
        二、罗大佑:用音乐介入社会
    第三节 穿越海峡:大陆校园民谣
        一、白衣胜雪中的伤感调性
        二、衰落与边缘化的艰难前行
第三章 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
    第一节 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
        一、文化批判类
        二、审美救赎类
        三、大地寻根类
        四、城市游吟类
        五、身体迷恋类
        六、纯乐翻唱类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一:文化批判力
        一、以精英文化立场介入社会生活
        二、在民间叙事中审视人性的善恶
    第三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二:审美的独立与救赎
        一、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规范
        二、以生命之气对抗现代性的迷失
    第四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三:演唱中的文化性
        一、唯美:自由与自在中的自我疗愈
        二、粗粝:挣扎与抵抗中的生命质感
第四章 新民谣音乐创作群文化身份分析
    第一节 文化批判实践中的社会观察员
        一、周云蓬:悲鸣中的抗议者
        二、万晓利:人性寓言故事的讽喻者
        三、刘东明:无能与无奈下沉重的叹息者
    第二节 撞击与转型中的民间音乐重构者
        一、杨一:中国的伍迪?格思里
        二、洪启:新疆当代的传歌人
        三、五条人乐队:方言民谣的集大成者
    第三节 民谣声音符号的生产者
        一、小河:文学脱冕的音乐抽象化实现者
        二、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空我的避世者
第五章 新民谣音乐接受群文化心理解读
    第一节 电子传播中的“参与文化”
        一、参与和抗拒的意义生产
        二、“网愈云”与“网抑云”的人格重塑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中的审美幻境
        一、爱情空壳化的新伦理焦虑
        二、性别凝视中的窥淫欲
    第三节 价值失范下的文化自觉
        一、理想主义的激情剩余
        二、傻乐主义的自觉抵制
        三、唯美主义的政治美学
第六章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传媒景观中的文化浸染
        一、综艺炮制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
        二、《经典咏流传》与诗性复归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建构文化的护城河
        一、反商业化:从娱乐上升到审美
        二、平衡艺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三、以精英文化匡正大众文化的方向
    第三节 在文化的撞击中攫取自我认同
        一、激活流行音乐创作的边缘活力
        二、新民谣歌唱美学:去声乐化的破坏力
        三、消费中心论语境下的文化再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对话民谣音乐人周云蓬
附录二 :新民谣唱作人专辑年表(仅限本文)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新世纪主流电视剧叙事中的新疆文化景观建构 ——以央视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 关于景观
        (二) 关于电视剧的建构性
        (三) 关于选择主流媒体之央视
    二、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述与评
        (一) 区域形象
        (二) 区域文化形象
        (三) 区域形象的媒介呈现
        (四) 新疆形象与大众传媒
        (五) 叙事与电视剧叙事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从叙事题材搭建景观轮廓
    第一节 艰苦卓绝的“建设叙事”
    第二节 新生与解放的“革命叙事”
    第三节 回归与融合的“古代叙事”
    第四节 铁血与信念的“军旅叙事”
    第五节 青春与情感的“都市叙事”
    第六节 侠义与传奇的“武侠叙事”
第二章 从叙事母题挖掘景观主题
    第一节 受难与拯救
        一、从黑暗到光明——阶级拯救
        二、从身体到心灵——医者拯救
        三、合而为一的命运共同体——“苦难-拯救”中的爱情与亲情
    第二节 成长与追寻
        一、从“私”到“公”的成长——成长的身份路径
        二、从平凡到超凡的成长——成长的艰辛与代价
        三、个人成长与国家梦想的合流——英雄之歌塑造边疆新形象
    第三节 家园与回归
        一、向民族共同体的回归——政治家园
        二、向自然的回归——生命家园
        三、向怀旧的回归——心理家园
    第四节 多元与融合
        一、文化地理多元——心理共通
        二、文化传统多元——情感共通
        三、发展程度多元——国家意志和民族命运贯通
第三章 从叙事风格发现景观“色彩”
    第一节 基色: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奏响“主旋律”
        一、严肃且严峻的意识形态阵地
        二、主旋律主题模式与“影以载道”的工具性
    第二节 技法:在传统现实主义叙事中向市场化波动
        一、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提供区域形象传播的可信度
        二、承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型性”原则
        三、现实主义人文关怀恰逢“伦理泛情化”创作倾向
    第三节 美学:史诗化风格与地域性奇观的糅合
        一、以史诗性审美风格描绘崇高、沉郁之美
        二、地域性奇观勾勒民族性格与独特风情
第四章 从话语-权力层面解码景观“灵魂”
    第一节 苦地-新域:政治与经济双重视角下的“边疆”巨变
        一、旧时·苦地
        二、新时·新域
    第二节 精神圣地: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下的“红色”边疆
        一、崇高大地:以审美话语为新疆文化景观赋予超越性内涵
        二、英雄大地:针对当下社会思潮的“破”与“立”
        三、地域神韵:地方形象宣传借势而为
        四、民族精神: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像化
    第三节 大同之地:多元一体、不分彼此的共同体
        一、共通历史塑造集体记忆
        二、共同命运塑造国家认同
        三、共有情感实现民族大同
    第四节 诗性桃源:乌托邦时空与理想家园
        一、空间乌托邦——自然的复魅
        二、人性乌托邦——人性与生存诗意的复活
        三、怀旧乌托邦——旧时光的复归
    第五节 狂野奇域:奇观之地与来自边缘的警醒
        一、奇:神秘奇观
        二、野:野地诱惑
        三、异:差异镜像
第五章 从现实层面优化景观的建议
    第一节 必须思考的几组关系
        一、景观与现实
        二、目的与效果
        三、边疆与现代性
    第二节 提升主流电视剧中新疆文化景观的几点建议
        一、主旋律的包容与灵活——话语的平衡
        二、历史、现时和未来——时间性兼顾
        三、放大与清晰的视野——空间性协调
        四、多样性与凝聚力——“多元一体”的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与时代同行中国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趋势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章:在探索中成长:早期中国电视文艺晚会
    (一) 中国电视开播的第一天就有电视文艺节目
    (二) 中国电视文艺晚会最初的探索
    (三) 中国电视文艺晚会初具雏形
第二章:蓬勃发展:中国电视文艺晚会的繁荣
    (一)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国人过年的荧屏大餐
    (二) 各种形式的文艺晚会相继出现在中国各地的电视荧屏上
    (三) 电视文艺晚会的大发展催生了周播的栏目化的电视文艺晚会
    (四) 技术的大发展为文艺晚会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
第三章:徘徊不前:中国电视文艺晚会步入瓶颈期
    (一) 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 娱乐功能的缺失
    (三) 制作经费的大量浪费
    (四) 新综艺节目迅速崛起带来的竞争
第四章:突出重围:中国电视文艺晚会的创新与发展
    (一) 赋予电视文艺晚会新的时代内容
    (二) 以创意为主导赋予电视文艺晚会崭新的形式外观
    (三) 中国电视文艺晚会可持续发展的营销运作策略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点及局限
第二章 电视晚会品牌概述:理论界定与品牌建立
    第一节 广播电视品牌的概念及功能
        一、广播电视品牌的概念
        二、广播电视品牌的功能
    第二节 电视晚会的基本概念与品牌构建
        一、电视晚会的概念及分类
        二、电视晚会的特点与核心价值
        三、电视晚会品牌的建立
        四、电视晚会品牌的维护与发展
第三章 中国电视晚会品牌发展历程及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主题联欢:央视《春晚》在争议中追求品牌价值最大化
        一、品牌发展历程回顾
        二、品牌锻造策略分析
    第二节 综艺歌会:《同一首歌》由盛及衰的品牌之路
        一、品牌的创立与开拓
        二、品牌的维护与巩固
        三、品牌的扩张与延伸
    第三节 娱乐选秀:《超级女声》商业模式的成功与延续
        一、品牌精神引导受众
        二、内容设计迎合受众
        三、商业模式覆盖受众
    第四节 颁奖典礼:《风尚大典》与星尚传媒的整体品牌战略
        一、品牌定位的典型性
        二、品牌"金字塔"的联动效应
    第五节 SMG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SMG"1+N+N"品牌组合体系
        二、《华人群星大联欢》:地方"春晚"的品牌创新之道
        三、《舞林大会》品牌经营模式探析
        四、"黄河大合唱"、"外滩盛典":个性化晚会品牌创新实践
        五、《加油好男儿》、《东方风云榜》品牌锻造的得失教训
第四章 中国电视晚会品牌误区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电视晚会品牌的主要误区
        一、晚会场面奢靡豪华,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二、"模仿趋同"现象普遍,缺乏节目创新机制
        三、媚俗化和庸俗化泛滥,忽视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四、技术手段"过剩",人文精神传承乏力
    第二节 中国电视晚会品牌误区的原因
        一、品牌定位模糊不清,缺乏市场化品牌运作
        二、品牌核心价值缺失,晚会管理链条缺失
        三、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晚会品牌遭遇挑战
        四、观众需求和观念的改变影响着品牌认可度
第五章 中国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策略
    第一节 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策略的前提——管理模式变革
        一、从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项目管理模式
        二、好莱坞电影项目管理模式的借鉴意义
        三、电视晚会要设立专门的项目经理人和品牌经理
    第二节 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策略的路径——资本运营
        一、建议适度放松市场准入政策
        二、资本与电视"联姻"的主要原则
        三、统筹管理,将资本运营引入电视晚会
    第三节 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策略的考核——节目评估体系
        一、受众指标
        二、市场指标
        三、业界评估
    第四节 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策略的平台——新媒体技术
        一、利益博弈——三网融合态势分析
        二、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晚会品牌创新的策略
        三、网络春晚凸显多媒体融合效应
    第五节 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策略的法律保证——版权管理
        一、电视晚会版权管理的特点
        二、电视晚会中使用作品中权利处理
        三、版权信息的记录与管理
结语 中国电视晚会品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四、不该一蹶不振——关于电视综艺晚会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D]. 董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新世纪主流电视剧叙事中的新疆文化景观建构 ——以央视为研究对象[D]. 王月.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3]与时代同行中国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趋势初探[D]. 胡倩秋. 复旦大学, 2010(03)
  • [4]中国电视晚会品牌创新策略研究[D]. 王磊卿. 复旦大学, 2010(02)
  • [5]不该一蹶不振——关于电视综艺晚会的思考[J]. 刘晓光. 当代电视, 2002(01)

标签:;  ;  ;  ;  ;  

不该低头——看综艺节目的感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