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探析_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内外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以消除心理疾患为目标,采用心理治疗方法的医学模式;以改善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患者的社会适应性为目标,采用活动法或脱敏法等行为矫正技术的社会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标,采用心理辅导法的教育学模式;以解决或消除某一方面、某个层面的心理问题为目标,采用专门的心理咨询或辅导的心理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又分为行为模式、认知模式和人本模式。综合分析上述各学科模式的利弊,我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提出并实施了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该模式以促进学生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目标;根据教育对象已有心理素质水平和发展需要,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生活、交往、做人,促进智能、个性、社会性和创造性发展为基本教育内容;运用专题训练、学科渗透、咨询辅导等基本方式,从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等主体心理素质形成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创设适宜的教育干预情境,设计有效的教育策略,最终达到培养健全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两个相互衔接的基本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积极适应,维护心理健康。积极适应,即学生能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各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活动的变化及身体发育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面对学习情境、任务要求、目标内容的变化,生活历程、内容、环境的变化,交往环境、交往对象、交往规范的变化,身体生长发育的变化,学生能否表现出与这些变化相适应的心理和行为,既是衡量其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积极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身体变化(身心协调),做到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级目标。因此,学校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既应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又应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点。

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是体现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的的两极基本目标,这两极目标的提出与整合主要基于如下考虑:(1)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和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巨变,社会规范重构,社会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社会竞争加剧,生存压力加大,价值观念多元,家庭结构和功能显著变化,知识信息的更新速率加快,文化的开放度提高……快节奏、高竞争、高压力、多变换的社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适应力、个性、认知等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人的素质发展新的内涵。因此,学校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才能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2)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看,客观上需要促进学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迅猛发展但尚未成熟,心理矛盾交织,知识经验、生活阅历相当有限,适应能力差,心理发展中易出现障碍。据国内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有10%~20%的中小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角色紧张和冲突、自我中心、挫折耐受力差、过度依赖、过度焦虑、情绪脆弱、攻击性行为、人际交往障碍、孤独与冷漠等等。上述障碍表现形式多样、成因复杂,这要求教育者根据不同的障碍类型和原因,分别采取不同的咨询、辅导和教育对策。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应性教育,学生能够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和生理发育的变化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同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适应性等多维度去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对学习、生活、交往和环境的适应能力,缓解他们成长中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3)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看,有必要强调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的协同进行。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虽方兴未艾,但实践中存在若干误区: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局限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途径和方法局限在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治疗,把心理障碍等同于心理疾病,甚至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歧视、漠视或忽视的态度;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把因为心理素质发展不成熟、心理适应力差而引起的心理障碍等同于道德品质问题,采用简单说教或严格管束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给学生讲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所有这些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在其心理健康中的基础作用,曲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要求。我们认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和健康发展,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养成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整合作用发挥的重要标志。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整合

在构建和选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以适应与发展两个基本目标为主线进行综合安排。所谓综合安排,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从总体和局部综合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二是以各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水平、特点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各有侧重的培养和训练,安排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内容。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概括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由八个基本部分有机构成:(1)适应学习,如学习环境的熟悉、学习任务要求的了解、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发展、学习动机的激发、应考技能的掌握、应考心态的调整、学习疲劳和两极分化的预防等。(2)适应生活,如生活环境的熟悉、生活内容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技能的掌握、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合理应对生理发育而诱发的心理压力、矛盾和烦恼等。(3)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处理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如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同伴关系、异性同学关系,掌握与不同对象交往的规范,掌握交往媒体,发展交往技能,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和障碍,缓解交往压力等。(4)学会做人,如处理个人与集体规范、他人要求、社会公德的关系,处理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等。(5)发展智能,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思维策略,同时着力培养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6)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自信心、自尊心、自控力、独立性、成就动机,能够接纳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等。(7)发展社会性,发展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奉献感、竞争和合作意识等。(8)发展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的动机、创造的兴趣、创造的愿望,认识自己创造的潜能,掌握创造的思维方法与策略,发展创造性想象,进而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上述八个方面的内容既体现总目的的要求,又分别反映两个目标的要求,同时力求目标内(如适应)彼此衔接,目标间(适应和发展)上下连续,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容体系,促成内容之间的协调整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整合

从实施过程考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若从教育途径看,主要有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心理咨询与辅导、结合学科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等;若从教育要素看,可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等;若从教育活动的承担主体看,主要有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非指导性心理健康教育等。如何将多种活动形式有机地整合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在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中,力图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式、要素整合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中。

一是判断鉴别。该环节旨在通过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自己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此引起学生的认同感或缺失感,唤起情感共鸣或震撼,激活心理活动,激发思考和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白道理,了解某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这种心理素质对学习、生活、交往及成长的意义。判断鉴别的主要内容包括:测验及对自己现状的判断;判断的标准;心理表现案例等。活动形式为:呈现自测题,或将测验题物化、情境化或动态化;呈现情境,结合情境内容力求让学置身于生活化情境中做出判断;呈现案例,让学生归纳、总结;小实验,创设相应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

二是策略训练。这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核心环节,目的在于:引思,引导学生思考所涉及的心理问题,提高认识,转变思维方式、角度,确立新观念;导行,设置思维步骤和行动步骤;激情,在思考、行动中唤醒其情感体验;练习,按照思考的、操作的方式方法练习,掌握基本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及行为方法。该环节的训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行为策略,可以采用如下活动形式:学生自己讲解;角色扮演、角色换位;讨论、辩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互相交流;动手操作;参观访问;教师适度引导或提供咨询服务。

三是反思体验。学生对训练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效果等进行反思,目的在于对训练过程、方式进行反思;将训练中掌握的方法、步骤延伸到类似的其他情境;对训练结果进行总结。反思体验内容以训练目标、内容为依据,考查训练目标的达成度。该环节可采用如下活动形式:呈现问题,训练前后对比;设计情境,实际操作;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自我暗示或提醒;明确后续的思考、体验和行动方向等。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上述三个环节的提出和实践体现了如下思想。

1.学生主动参与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实施的前提。学生认知素质的发展,健全个性人格的培养,适应能力的提高,不能像学科知识的掌握那样主要依靠知识传授的手段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当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自我,探究原因,寻求方法,反思体验,形成思想、观念、能力等心理素质。学生参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心理素质培养的前提。首先,参与活动为心理素质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能满足学生参与活动的需要。学生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要发展,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他自己要有独立的愿望,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独立决定、独立活动的需要,而这种愿望和需要是在活动中产生并得到满足的;学生的同情心的培养,也是基于他有同情别人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在活动中得到激发的。其次,活动为学生心理素质的表现和发展提供阵地和契机。再次,活动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内容基础。在活动中,他们了解、选择、判断和整合客观的社会刺激和自我信息,把内外刺激源选择性地内化为自身素质。因此,必须强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学生参与操作程度高的活动。

2.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基础。我们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一般要经历如下过程: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也应以此为基础,围绕这个历程展开。为了简明勾画出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内部的)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外部的)的整合关系,我们拟以“流程图”示意并略作解释(如图)。判断鉴别以物化、动化、情境化手段呈现客观刺激(测量),提供判断标准、分析原因、探讨意义,让学生在对照、选择中认识自己,在讨论、归纳、表演和实际操作中明白道理;策略训练中通过学生讲解、讨论、操作、辨论等活动,掌握思维和行动的方法和步骤;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感受、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结果,在活动中形成观念、内化体验、形成素质。

3.互动式情境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色。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也是创设互动式情境,尤其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它通常能引发学生认同感、缺失感,激发情感共鸣或者震撼,诱发行动愿望,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心理环境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的。因此,和谐的互动式心理环境的创设就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色。心理环境的创设既可以采用物理手段,如背景音乐、动画的呈现,空间位置的设置,语言暗示或激励等,更应该重视心理手段,如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真正做到师生、亲子之间人格平等,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等学生,用心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反应。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亲子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沟通,营造民主、宽松、开放的互动气氛,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心理基础。

四、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是多种多样的。从形式上看,主要有心理咨询(团体和个别咨询)策略、心理辅导和教育策略、心理治疗策略、心理训练活动策略、心理健康维护支持策略。从内容上看,主要有学习心理辅导与训练策略、生活辅导与训练策略、个性辅导与训练策略、交往辅导与训练策略等。从方法上看,主要有认知类策略,如启发思考、专题讨论、小组讨论、认知矫正、辩论、评价法等;情感类策略,如反思体验、移情体验、换位体验、情境感受等;行为类策略,如行为训练、行为改变、角色扮演、行为示范、行为强化等。各种策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许都有一定教育效果,但如何将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整合,充分发挥各种策略整合后的综合效益,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条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整合:一是从纵向关系上协调整合,即宏观的、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微观的、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整合,如心理咨询与辅导策略、心理素质训练活动策略、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与讨论策略、角色扮演策略、辩论策略等之间的整合,心理咨询策略与晤谈策略、电话咨询策略、书信咨询策略的整合。二是从横向结构上策略与策略之间的整合,如专题训练活动策略与学科渗透策略的整合,启发思考策略、交流讨论策略、群体互动策略与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锻炼策略的整合。三是外部行为塑造策略与内部认知、情感等心理活动影响策略的整合,如认知矫正训练策略、移情体验策略、角色行为强化训练策略之间的整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在理论上,首先,应该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这一最终目的为基本依据,围绕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和养成,针对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这两极基本目标,体现学生健康观念的形成、积极体验的积淀、能力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其次,策略的整合必须从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出发,以学生现有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为起点,以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的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再次,整合心理健康策略应该体现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掘、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重视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育策略的整合主要应该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区别与衔接。小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力求简单明了,生动有趣,重在习惯养成;初中段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力求简明扼要,生动活泼,重在方法掌握;高中段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力求言简意赅,富有启发,重在内化体验和品质形成。但贯穿各年龄段的主线都应该体现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的要求,既要体现阶段特点,又要考虑与整体目标一致。二是不同内容和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交叉与融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智能、个性、社会性和创造性,既需要一般策略,也需要与具体内容相适应的特殊策略;学科渗透策略与专题训练策略中的具体策略可以交叉;认知类策略、情感类策略、行为类策略中的具体策略也可交叉使用。并且,具体策略的操作方法也应该整合,如采用情境创设策略,分别可以创设有思考价值或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与目标内容相适应的物理情境,能诱导学生行动的表演情境,能使学生获得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并触发心理共鸣的心理情境等。三是不同年龄段目标、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序列化。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应该同时包括如下序列: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策略序列(目标序)、与年龄特征相一致的策略序列(年龄序)、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策略序列(内容序)、与心理素质形成过程或环节相一致的策略序列(过程序)。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整合各种教育策略,发挥各种策略的优势,充分运用各种策略的综合教育效应为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素质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与心理素质形成过程的流程图

标签:;  ;  ;  ;  ;  ;  

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探析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