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非论文,伙伴关系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确立以来,中国与非洲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在2006年1月发布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以及同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部长级会议暨“北京峰会”上,中国提出要与非洲国家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非传统友好关系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标志着中非关系更趋成熟和稳定。值此“中非合作论坛”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即将在埃及召开之际,中国应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中非合作,进一步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一、发挥优势,积极拓展战略伙伴关系
在与非洲国家交往方面,中国具有其他一些大国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优势。这些有利条件为我们进一步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与基础。对此,我们应有清楚的认识,并有意识地运用好我在开展对非关系方面的九大优势。
其一,中非关系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全天候”友好关系是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互信、互不干涉内政和谋求共同发展基础之上的,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考验。无论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还是在反帝、反霸和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中国始终同非洲国家紧密地站在一起,相互支持,彼此照顾对方关切之处,努力维护共同的利益。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这种政治上的互信关系,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目前,尽管非洲国家在政治建构和经济体制方面深受西方影响,而且新一代非洲国家领导人中有不少接受过西方教育,但西方国家很难与非洲国家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互信。这不仅是因为西方一些国家过去曾对非洲进行过长期的殖民掠夺和欺压,而且还因为当前西方主要国家利己的对非政策、对非洲内部事物的肆意干涉以及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这些都是非洲国家领导人以及非洲人民所不能接受和容忍的。
其二,我们与非洲国家的战略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适时调整、不断充实,是中国发展对非关系历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走出去”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以来,中非关系的发展更趋平衡,非洲在我国对外战略考虑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确立后,中非战略关系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双方借助这个多边平台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集体对话、磋商和协调,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行动纲领引导中非战略关系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政府2006年1月发布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不仅全面规划了中国与非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的友好合作,而且还提出要与非洲国家建立和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内涵是:真诚、友好、平等,互利、互惠、共同繁荣,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彼此学习和寻求共同发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4月访问非洲期间又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更为精辟地概括为:加强政治互信、扩大合作共赢、增强文化交流、开展安全合作和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协调。
其三,我们具有体制上的优势,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2006年11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不仅规模空前,而且还大手笔地提出了援助非洲的八项举措。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前世界经济遭遇金融风暴袭击和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仍认真恪守并积极落实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承诺,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这些都彰显了我们在体制方面的优势,以及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008年,受“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办的影响,印度、日本和土耳其等国也相继举办了与非洲国家的峰会。但是,上述峰会无论从规模上讲,还是从内涵及影响力上看,都无法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相提并论,而且在落实峰会的成果方面,这些国家也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
其四,我们在领导结构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合理安排地对非洲进行访问,可以确保中非双方保持频繁、密切的高层互访。这已成为中非关系的一大鲜明特点,是其他大国根本无法做到的。
其五,我们在非洲有机构建设方面的优势。外交上,我们在非洲49个建交国(其中索马里使馆暂时关闭)都设立了常设的代表机构。这些外交机构的设立不仅显示了我们对非洲建交国的重视,而且还在巩固和加强双边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除少数西方大国外,其他国家是很难做到在所有建交的非洲国家都设立使馆的。由于种种原因,就连日本这样的经济大国也不能在所有的非洲建交国都设立一个常驻的外交机构。目前,日本在非洲仅设立了27个使馆,只占非洲53个国家总数的一半。在商务方面,我们不仅在几乎所有非洲建交国设立了商务处,而且还在非洲设立了11个投资和贸易促进中心。这些机构在推动中非经贸合作深入发展、协助我国企业“走出去”到非洲投资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六,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且在类型上与非洲互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非洲国家对此既钦佩又羡慕,普遍希望学习和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或效仿中国的发展模式。同时,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出口型经济对非洲资源与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非洲资源型经济的增长也离不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而且更需要中国物美价廉的制成品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这种互补关系是近年来中非经贸关系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础。2001年,中非双边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后继续快速发展,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目标在2008年提前两年实现。2008年,中非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068亿美元。
其七,中国有实用技术转让和生产经验传授方面的优势。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自身的技术升级和换代也在提速。一些过剩的劳动密集型低端技术及相应设备可以随我“走出去”战略向非洲输出(污染环境型除外),这样的技术十分适合非洲当前的发展水平,对推动非洲的工业化进程、扩大就业和提高农矿等初级产品的附加值是非常有帮助的。目前,非洲急需这样的技术输入。此外,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们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还有实用技术(如打井、蓄水、沼气、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太阳能利用等)以及小型农机具方面的优势。这些经验和技术也是非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所急需的。
其八,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当前,非洲国家对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趋之若鹜,许多非洲人不仅希望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而且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报考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到中国留学,在非洲已渐成时尚,一股“中国热”正在非洲悄然升温。中国方面对非洲国家的这些愿望做出了积极的回应。目前,我已协助14个非洲国家建立了21所孔子学院,其中10所已经开始招生。今后,非洲孔子学院的数量还将继续增长。在2006年的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在三年内为非洲培训1.5万名专业人才。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完成对1.1万名各类人才的培训。此外,中国向非洲提供的年度奖学金名额在2009年已经达到4000个,与2006年相比翻了一番。
其九,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大批出国旅游,这种势头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2005年,中国人前往非洲旅游的人次达到了11万,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00%。2007年,中国公民首站前往非洲国家的达到了23.44万人次,同比增长36.1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人数一度减少。但进入2009下半年后,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暖,中国公民出境游的势头开始强势反弹。预计,到2010年,中国旅游出境人数将达到56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将前往非洲旅游。目前,中国在非洲的“中国公民团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已经发展到27个。大批中国公民前往非洲旅游,不仅将拉动非洲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给非洲国家带去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而且还将大大增进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二、强化合作,全面夯实伙伴关系基础
全面的互利务实合作,是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根基,需要我们的细心规划与大力推动。当前,非洲形势对于深化中非务实合作十分有利,我宜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积极推动中非务实合作的全面发展,使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更加牢固。
1.拓宽农业合作意义深远。非洲虽然拥有极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且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但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局部战乱以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非洲的粮食安全形势一直非常严峻。在撒哈拉以南的48个非洲国家中,有35个国家粮食不能自给。目前,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农业合作已经成为中非务实合作的重点之一。我们在总结过去中非农业合作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些新的举措,一方面积极鼓励国内有实力、信誉好的农业企业和集体前往非洲开展农业合作,另一方面则在八项举措中提出向非洲派遣100名农业专家,并承诺在非洲设立10个农业科技示范中心。这些都是很好的开端,为我们进一步深化中非农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中非农业合作的规模与非洲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深化农业合作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推动中非农业合作的发展,我有关部门可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加强中非农业合作不仅是为了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紧迫的粮食安全问题,而且长远来看对缓解我国未来可能出现的粮食安全压力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我应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与非洲国家的农业合作,并且未雨绸缪、立足长远地早做谋划和布局,尽全力推动中非在农业领域的互利合作。其次,由于农业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原因,我大型企业目前对投资非洲农业十分谨慎,不愿轻易出手,更不用说有长远的战略规划了。鉴此,我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一定的倾斜,鼓励有志向、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和集体到非洲去发展,并为促使我农业企业在非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实惠有力的支持。最后,进一步增加中非农业合作中的技术含量。通过我在非洲设立的农业科技示范中心,有针对性地把中国的实用农业技术、养殖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小型农机具和作物良种等推介给非洲农民,并通过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把这些技术和农机具进一步推广到基层,以此来加强中非在农业合作领域的互动,带动农业合作的全面深入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的合作机遇难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是中非务实合作中的一大亮点。50多年来,我国援建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多达519个,其中包括2000多公里的铁路、3000多公里的公路以及数十座体育场馆。目前,非洲许多国家刚刚走出战乱,急需修复战争毁坏的基础设施。另外,一些国家的基础设施老旧严重,也需要进行修复;同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亦需要修建新的基础设施。因此说,基础设施建设与修复是非洲国家实现发展的当务之急,任务十分紧迫且繁重。这一点我们看得十分清楚,因此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加强中非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一直是重点之一。但是,由于资金严重不足,非洲国家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或修复往往依赖于国际援助和外国投资,或以资源做担保向外国大量借贷。安哥拉和刚果(金)与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领域开展的合作,采用的就是后一种模式。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非洲许多国家的财政收入出现了严重下滑,而且外国援助和投资也在显著减少。这就给非洲国家已经上马或即将上马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或修复工程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有些上马的项目甚至可能被迫下马。鉴此,可考虑动用我巨额外汇储备,有针对性地向非洲国家伸出援手,帮助它们渡过难关。除适当提供援助外,我还可考虑采取“安哥拉模式”,与更多的非洲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甚至鼓励我国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支持下带资承接项目。这样做可以有多种效果:一来“雪中送炭”,这将进一步拉近我与非洲国家的战略关系,体现我真诚、可靠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二来当前矿产品价格普遍走低,有利于我增加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为我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到来做好准备;三来更多的建筑业企业“走出去”,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四来帮助非洲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以确保中非双边贸易不致大幅下滑。
3.加强工业制造业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在取得独立后都曾把发展工业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并为此先后制订了“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但是,这些发展战略都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截至目前,工业制造业依然是非洲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非洲仍严重依赖于工业制成品的进口。然而,非洲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工业化的追求,而且仍在努力实现这一伟大梦想。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国一些制造业企业应放弃单纯追求扩大出口目标这一传统的发展理念,而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借助我“走出去”战略来开拓非洲市场,以最终实现互利双赢的远大战略目标。非洲国家开设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以及我在八项举措中提议在非洲设立的若干经济贸易合作区则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理想的发展平台。借助这样的平台,“走出去”的企业既可开拓非洲市场,又可进军世界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同时,我还可将适合非洲当前工业发展阶段的技术和设备带进非洲,并通过逐步的技术转让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制造业体系。这种互利双赢的合作,非洲国家是非常欢迎的。
4.开展旅游业合作天地广阔。非洲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埃及的金字塔、津巴布韦的“石头城”等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类古代文明遗迹;有举世罕见的维多利亚瀑布、好望角、乞力马扎罗峰、东非大裂谷等壮美的自然奇观;有马赛马拉、赛伦盖蒂、克鲁格等世界独一无二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这些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致使得去非洲旅游极具吸引力,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各国游客前往非洲旅游观光,而且到非洲旅行的中国游客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大量游客的到访虽然为非洲带来了滚滚财源,使旅游业成为非洲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同时也使非洲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旅游接待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开展旅游合作已成为许多非洲国家向外国投资者力推的一个热门合作领域,一些大国已经对此做出积极回应。眼下,中国一些企业或个人已经开始参与这一合作,并且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已经了解到的情况看,我国企业或个人现阶段更多的是从事针对中国游客的接待工作和餐饮服务等,而真正参与当地旅游饭店经营或旅游点接待基础设施建设的还不是很多。然而,后者正是非洲国家急需国际合作的领域,而且发展潜力更大。有志在非洲发展的中国人应尽早认识到非洲旅游业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并积极投身与非洲国家的旅游业合作中来。
5.深化医疗卫生合作势在必行。中国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个医疗队以来,已向非洲45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1.6万人次的援非医疗队队员,使2.6亿人次的非洲民众得到了无偿的医疗服务。其中仅2008年一年,中国援非医疗队就在非洲40个国家和地区为120万各类患者实施了救治,进行了大约10万例手术,抢救危重病人约3万人次。40多年来,中国与非洲的医疗卫生合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广大受益民众的高度赞扬,已经成为中非友好合作中的一大闪光点。当前,医疗卫生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大国已将全球卫生纳入自己的外交政策,并把非洲作为开展全球卫生外交的突破口,大量全球卫生资金开始涌入非洲卫生服务领域。这种形势的出现,对中非医疗卫生合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要求我们全面深化同非洲的医疗卫生合作。
为了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加出色。我有关部门可考虑以下对策选择:其一,我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同非洲国家开展的医疗卫生合作,并注意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上下一致地推进中非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其二,在同非洲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合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考虑并尽力满足对方在建立自己医疗卫生体系方面的愿望与需求,既要“授人以鱼”,同时也要“授人以渔”。其三,我八项援非举措承诺为非洲建立的30所医院和30个抗疟中心相继建成后,将为中非医疗卫生合作提供新的平台,我应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不仅要通过它们将我医疗设备和药品引入非洲,而且还应考虑把它们作为我培养非洲医护人员的基地,在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基层卫生队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四,造就一支稳定的、能够适应当地生活环境和工作需要的、业务上一专多能的援非医疗卫生人员队伍,这不仅需要政策上的倾斜,而且还需要体制上的强力支持,以及医学教育部门的通力配合。其五,对与其他大国在非洲医疗卫生领域开展合作应抱积极的态度,这种合作政治色彩较淡,不仅对非洲有益,而且也可作为我在非洲与其他大国开展广泛合作的尝试或先导。
6.强化同非洲的安全合作意义重大。中国与非洲的安全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联合国的多边层面上,二是在中非之间的双边层面上。进入21世纪以来,解决非洲的安全问题已成为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同时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议题之一。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常之一和正在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中国在推动非洲和平与安全问题的解决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突出贡献。自2002年12月成建制地向刚果(金)派出维和部队以来,中国已先后参与了联合国在非洲主导的12项维和行动,总共派出了将近4000人次的维和部队。目前,中国仍在非洲全部8个维和区内执行维和任务。密切关注非洲的和平与安全问题并积极参与非洲的维和行动,对于充分展现我维护世界和平的良好愿望,提升我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争取“建立和谐世界”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双边层面上, 《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进一步丰富了中非安全合作的内涵,不仅充分肯定了传统的军事合作,而且还突出强调了双方在解决冲突、维和、司法、警务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随着中非友好合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双边交往的日益频繁,新兴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合作必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将成为中非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中非安全合作的全方位发展,不仅有助于增进彼此了解,而且还将化解中非之间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