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理性的思考_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论列宁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理性的思考_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思想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合理性论文,落后论文,思想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05)02-0001-06

马克思从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事实出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是英法德美同时发生的革命,之所以把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范围局限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然而,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陷入低潮,机会主义盛行,没有革命形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导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宁在帝国主义论和对战争与革命的关系的详尽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国首先胜利”论,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取得夺取政权的胜利的理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果断提出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战略策略,并做出十月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决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十月革命前夕的俄国并不属于欧洲发达国家之列,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85%,文盲占总人口的85%,列宁称之为“半野蛮人的国家”。第一个走向社会主义的国家并非马克思所预测的英、法、德、美,而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列宁提出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就遭到了除布尔什维克外的所有政治派别的反对,十月革命更是带来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十月革命是否具有历史合理性,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是否具有历史合理性。从十月革命前夕至今,这一问题就像悬挂在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挑战。苏东巨变以后,俄罗斯自由派学者把十月革命看作是俄国历史上的悲剧,波兰学者亚当·沙夫认为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是犯了“原罪”。苏东剧变后,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均为落后国家,因此,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问题是当今的马克思主义者无法回避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历史给列宁提出的这个问题比任何时代都尖锐,列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比任何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要系统和有现实意义。回顾列宁所面对的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问题的挑战及其回答,对于我们回答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对俄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问题的回答

二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远在瑞士,但他对俄国革命的形势是密切关注的,并向国内发了五封《远方来信》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在这些《远方来信》中提出了一系列革命转变的战略和策略原则。他强烈地感到了俄国无产阶级历史性机会的来临,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应该夺取政权,革命不能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应该向第二个阶段转变。1917年4月3日,列宁回到国内,4月4日即发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四月提纲》)。在《四月提纲》中列宁为布尔什维克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列宁认为,这时期总的决策是无产阶级应该和平夺取政权。布尔什维克尽力争取苏维埃的多数,然后把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苏维埃手中,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分析道:“俄国当前局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民手中。”(注:列宁.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4.)但是,当时除布尔什维克以外,几乎所有的政治派别都反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即使布尔什维克党内意见也是不统一的,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李可夫等党内的重要人物不同意列宁的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策略思想和十月武装起义的决定。

孟什维克反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在俄国还没有成熟,主张维持临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列宁的《四月提纲》发表的第二天,普列汉诺夫主编的《统一报》(盂什维克极右派机关报)用整栏篇幅进行评论,说它是“梦话”。普列汉诺夫发表文章攻击《提纲》“没有马克思主义气味”,是“假革命策略”,是布朗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挑起了应否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论战。普列汉诺夫在论战中声称“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好将来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粉”。(注:转引自春阳.科学社会主义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249.)

列宁的革命向第二个阶段转变策略思想受到了党内的重要人物的置疑,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党内的重要人物采取了不同于列宁的立场,他们认为俄国是一个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还没有成熟。即便在十月武装起义前夕,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仍然坚持反对夺取政权,他们置布尔什维克十月武装起义的最高机密于不顾,1917年10月18日发表反对武装起义的声明:“我们认为,现在,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有责任反对一切主张发动武装起义的企图,因为这种起义是注定要失败的,会给党、给无产阶级、给革命的命运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的。”(注: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0.)不仅加米涅夫不理解,绝大多数布尔什维克对《四月提纲》的意图也不甚明白。托洛茨基后来说,列宁提出革命向第二个阶段转变着实把大家吓了一跳,这足以表明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对列宁的革命转变的理论和策略的反应。

因此,回应孟什维克等政治派别在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合理性问题上的理论挑战,解除党内对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困惑,从理论上回答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先于发达国家夺取政权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就成为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任务。

列宁在1917年9月底写了《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对盂什维克等反对派反对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理由逐一进行了驳斥。资产阶级辩护士反对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的第一个理由是:布尔什维克“脱离国内其他阶级”。列宁说,国内无非就是三大阶级,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数据表明:“无论在同资产阶级联合的问题上,或者在立刻把地主的土地交给农民委员会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目前都已经得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里的多数的拥护,得到了多数人民的拥护,得到了多数小资产阶级的拥护。(注: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1.)在民族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两个目前俄国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解决的根本问题上,无产阶级一点也没有“脱离”其他阶级,而是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拥护。而在和平问题上,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这一点上布尔什维克得到了小资产阶级的支持。无产阶级虽然在人数上占少数,但得到了以农民为主的小资产阶级的支持,“少数”便变成了“多数”。第二个理由是:无产阶级脱离“民主派真正活跃的力量”。列宁反驳道:“只有那些跟群众而不是跟富农有联系的力量,只有那些受到联合的教训因而抛弃联合的力量,才是活跃的力量。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左翼是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积极的活跃的力量’的代表。这个左翼的加强(特别是在七月反革命事变以后),是无产阶级没有脱离民主派活跃的力量的一个最可靠的客观标志。”(注: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4.)第三个理由是:无产阶级不能“在技术上掌握国家机构”。列宁认为: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无产阶级不能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利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型的国家机器,这种新型的国家机器就是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四个理由:布尔什维克不能保持国家政权,“因为环境非常复杂……”,对此,列宁以讥讽的口吻回答道:“如果没有非常复杂的环境,那么也就没有革命。你怕狼,你就别到森林里去。”(注: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2.)第五个理由:无产阶级不能抵挡住各种敌对力量的进攻,而这种进攻会将整个革命消灭掉。列宁回答道:俄国无产阶级不仅可以得到国内广大的农民的支持,而且由于俄国革命符激起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俄国无产阶级还可以得到世界无产阶级的支持,这两股力量可以保证无产阶级政权的稳固。

最后,列宁得出结论:“单是正义,单是群众对剥削愤恨的感情,永远也不会把他们引上通往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但是,当大银行、辛迪加、铁路等物质机构依靠资本主义而发展起来的时候,当先进国家极其丰富的经验积累于奇妙的技术,而资本主义却妨碍这些技术的应运的时候,当觉悟的工人团结成一个25万党员的党,以便在被全体剥削劳动者支持下有计划地掌握这种机构并使它运转起来的时候,——当这些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如果布尔什维克不让别人吓倒而能夺取政权,那么,地球上就没有一种力量能阻挡他们把政权一直保持到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注: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24.)

二、十月革命后,面对资产阶级及其辩护士对十月革命的责难和谩骂以及欧洲人对于十月革命的困惑,列宁进一步回答了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问题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资产阶级失去了他们的天堂,也使欧洲资产阶级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国内外资产阶级不仅联合起来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了“武器的批判”,并通过他们的辩护士用“批判的武器”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和谩骂。英国工党和工联的右派首领断言,苏维埃俄国的各族人民是“亚洲思维方式的”人民,他们把俄国革命者叫做“布尔什维克野蛮人”。施曼用布尔什维主义是个怪物的说法来恫吓欧洲的庸人,他写道:“亚洲各民族几千年来所固有的人类的精神灭亡和内心僵化,现在罩上一件破烂的欧洲思想外衣,幽灵般地立在欧洲门前。这种破烂东西欺骗了瞎了眼的文明世界。布尔什维主义要使欧洲亚洲化。”帕尔乌斯则创造了对十月革命诽谤和造谣的记录,他认为十月革命不过是从军队开小差出来的“兵痞”,占领了俄国而已。(注:参见祖波克.第二国际史(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47.)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考茨基无疑成为了从理论上攻击和谩骂十月革命的主将,他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中认为,俄国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无产阶级人数不占多数等决定了十月革命的性质不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最后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不过是一个“早产儿”,这样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不仅如此,欧洲人对于一个无产阶级占人口少数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首先走向社会主义感到无比困惑。甚至一些著名人士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对此也有许多不解。后来成为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的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前夕就指出:“在俄国当代条件下无法进行社会革命,因为要奇迹般地把占全国人口85%的农民变成社会主义者是不可能的,他们当中有千万人是非俄罗斯族的游牧民族。”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又这样评价道:“工人阶级应该明白,列宁正在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来进行他的实验”,“他就好像一个化学家,然而不同的只有一点:化学家试验的是无生命的物质,而列宁试验的是活人。”(注:转引自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632.)对于资产阶级辩护士的攻击和谩骂、欧洲人对于俄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首先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困惑,列宁进一步做出了回答:

社会主义革命虽然需要一定的经济前提,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状况并非成正比,有时却是恰恰相反,因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不平衡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不是决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唯一因素,决定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程的是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落后国家由于它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其国内的阶级矛盾显得尤为尖锐,革命形势比之于西欧发达国家反而更为成熟,因此,第一个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是落后的俄国不足为怪。

俄国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比西欧容易也是有其特殊历史条件的。第一,沙皇君主国在政治上的非常落后(就20世纪的欧洲来说)使得群众的革命冲击力量异常强大。第二,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马克思在1856年谈到普鲁士时,就已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有与农民战争独特地结合起来的可能。布尔什维克从1905年初起,就坚持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的思想。第三,1905年革命使工农群众受到了非常多的政治教育,既使他们的先锋队了解了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最新成就”,又使他们自己懂得了革命行动的意义。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1917年的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和十月无产阶级革命都是不可能的;第四,俄国的地理条件使它比其他国家更能长久地对抗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军事优势。第五,无产阶级同农民的特殊关系便利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便利了城市无产者去影响农村半无产者等贫苦劳动阶层。第六,罢工斗争的长期锻炼和欧洲群众性工人运动的经验,有助于苏维埃这种特殊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形式在深刻而迅速尖锐化的革命形势下产生出来。正由于这些条件使俄国无产阶级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使俄国开始革命比之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容易。但是,革命胜利后面对的建设任务要比西欧艰巨得多。

此外,列宁还回答了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正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是否必然要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的问题。1920年7-8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并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正在争取解放、而战后已经有了进步运动的落后民族的国民经济必然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果胜利了的革命无产阶级对落后民族进行系统的宣传而各苏维埃政府以其所拥有的一切手段去帮助它们,那么,说落后民族无法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就不对了。在一切殖民地和落后国家,我们不仅应该组成能够独立进行斗争的基干队伍,即党的组织,不仅应该立刻宣传组织农民苏维埃并使这种苏维埃适应资本主义前的条件,而且共产国际还应该指出,还应该从理论上说明,在先进国家无产组织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共产主义”。(注: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3.)

三、内战结束后,列宁对一个落后国家,并且是一个被战争折磨得极度虚弱的国家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顽强地存活了下来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回答了人们对于十月革命的疑惑,增强了人们对于一国走向社会主义的信心

列宁说,我们不及联合起来的帝国主义的力量的百分之一,为什么我们胜利了而帝国主义失败了。第一,根本原因就在于集中、纪律和空前的自我牺牲精神。第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个新生儿受到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呵护。“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登陆的英国士兵中,在塞瓦斯托波尔登陆的法国水兵中,世界各国工人中,拥护苏维埃俄国的人日益增多起来,……就是这个基本原因,这个最深刻的原因,最终使我们获得了最可靠的胜利;这个原因过去是现在仍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主要的力量源泉。”(注: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0.)第三,由于私有制,使资本主义世界分崩离析。“为什么我们必然胜利,那么只能说,是因为所有我们的敌人,那些在形式上向世界最强大的资本政府和资本代表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的人,不管他们在形式上是如何团结,实际上却是四分五裂的,他们之间的内部联系骨子里却是在分裂他们,使他们互相敌视,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在使他们分化,把他们从盟友变成野兽。”(注: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0.)第四,利用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方针,以空间换取时间,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因此,列宁说,要继续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的缝隙,尽量避免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正面冲突,最大限度地拖延与资本主义世界决战的时间。

四、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从方法论的高度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合理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答

内战结束以后,苏维埃政权获得了和平建设机会,列宁在反思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选择问题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由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消灭商品、市场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转向了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利用个人利益原则和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过渡的道路,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确实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的恢复,但这是国家可以控制的资本主义成分在一定范围内的恢复,利用资本主义的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但是,流亡国外的资产阶级的“路标转换”派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路线的转变,转向了资本主义。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奥托·鲍威尔声称,新经济政策不过是资本主义的重建过程。可见,苏维埃政权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存活了下来,但是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问题依然横亘在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对此,列宁有深刻的预见,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问题成为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对社会主义思考的一个主题,在《论我国革命》中,他从方法论的高度做出了系统的回答。

在《论我国革命》中,列宁提出了认识世界历史发展具体进程的方法论原则: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和顺序上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这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历史环境、客观历史必然性和人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历史观的集中表达。这不仅是认识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基本方法,更是认识和理解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历史合理性问题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从这一方法论出发,列宁对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合理性问题做了如下的回答:

第一,马克思本人就是从一般和特殊相结合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典范,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它的革命辩证法,马克思说革命是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的。他在1856年给恩格斯的一封关于普鲁士问题的信中就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德国的全部问题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如果那样就太好了。(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8.)列宁把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说成是“直接的指示”,而就是对这样一个“直接指示”,那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二国际的英雄们也象猫儿围着热粥那样绕来绕去,不敢触及。之所以不敢触及是出于他们的机会主义本质,他们不敢离开资产阶级半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同资产阶级同流合污,他们把“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高度”作为口头禅,用千百种腔调一再重复,不过是这种阶级本质使然。第二,俄国革命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联系的革命,世界大战表明资产阶级除了用战争的手段外没有其他的办法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在战争面前不进行革命就是毫无出路。在这样的具体历史环境下,在毫无出路的处境逼迫下,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是象第二国际的英雄们所说的那样,在漫长的等待中成为历史必然性的奴隶,继续充当帝国主义战争的炮灰,还是在有利的革命形势下夺取政权,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基础上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文化基础,走向社会主义,让人类永远摆脱战争呢?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因此,俄国革命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客观历史条件的产物,这似乎与一般的历史发展顺序不一样,但这恰恰是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因为这一发展顺序的特殊性相比于历史发展的一般道路而言,仅仅是一个细节,而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恰恰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细节构成的。第三,相比于俄国而言,东方那些人口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他们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将更加丰富多彩。第四,列宁指明了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赶上并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前提。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政治革命成为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先导。最后,列宁指出,历史发展毕竟不是教科书规定的,现在应该丢掉那种用教科书规定今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切形式的想法了,“应该及时宣布,有这种想法的人简直就是傻瓜。”(注: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72.)

从十月革命前夕至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对社会主义思考,像俄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是否具有历史合理性这个问题都是他面对的一个主要的理论挑战,列宁从理论的一般和现实的具体、历史必然性和人的主体性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出发进行了系统的回答。列宁关于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具有历史必然性的理论具有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的理论一样的价值,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也为当今马克思主义者回应来自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合理性的达摩克利斯利剑的挑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武器。

收稿日期:2005-02-28

标签:;  ;  ;  ;  ;  ;  ;  ;  ;  ;  ;  

论列宁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历史理性的思考_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