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娜
(重庆市南川区东胜小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偏重于知识的掌握,重结论轻过程,满足于让学生解答一些典型的、常考的、答案惟一的问题,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我认为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所以教师应注重问题情境创设,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得主动,学有乐趣。只有将学生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主动思维,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可以算得上是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深刻理解、牢固掌握、举一反三的目的。
一、注重过程体验,让学生多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让学生体验前人的思维过程。使所有的学生体验发现和创造数学知识的那种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楚。现在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对数学中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的产生、形成、发展直至完善都很重视,对于数学课堂中的发现、创造及真实应用的思维活动特别注重。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解解法、思路,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思路的寻找过程,形成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及思维方式,真正掌握知识。
二、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协助学生思考,并非代替他们思考。学校的教学必须从被动的“听”转为主动的“获得”,教师应培养和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路来学习,并能够学会用数学思想的思考。孔子日:“疑,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反复推敲,精心设问给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顺应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如在教学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时:我先让学生用两根小棒(假设无线长)丢在桌面上,可能会有什么情况,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操作,感知,体验,猜想。借此为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凡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一定要自己去解决。在这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体会成功的乐趣,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思维活动的主人。
三、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常常产生认知结构的不科学、不完整,思考问题出现错误。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完整的进行思维呢?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该去参与学习、思考。思维主要靠启迪,而不是主要靠传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积极思考。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想,恰到好处的进行点拨,使学生思路清晰顺畅,不钻“牛角尖”。在教学中还应认真分析学生错误产生的原因,是思维定势还是粗心,教师应分别对待。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由浅入深,因势利导,遵循学生的思路展开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假设我是学生,会怎样想,该如何下手,有什么地方会出现问题。怎样设计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接受教师给予的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教学过程,学会全面、准确地分析、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吴小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5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自己的论文; 过程论文; 教师论文; 思路论文; 知识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