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信息网络发展预测融合协同发展,技术应用百花齐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张海懿
随着“云大物移”业务对网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5G等即将商用的新技术也给信息网络提出新的诉求,2018年信息网络围绕着大容量、融合发展,在云网融合、IPv6发展和边缘计算等领域均取得了诸多成果。预计2019年信息网络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骨干承载网第三张网建设突飞猛进
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从2015年到2016年开展骨干第三张网建设,有关工作持续推进,云网协同初见成效。中国电信第三张网一期已部署应用,积极推进应用SDN更好地实现云网融合;中国联通一期已接入65个自有优质DC,2018年底实现地市全部支持SDN,海外新增30余个SDN覆盖点;中国移动计划建设4+45的DCI网络架构,组建一张用于全国数据流量疏导的全新网络。
骨干直联点基本按计划完成流量疏导,直联点所在省份网络性能提升明显,2018年底直联点网间互联互通带宽将达6800Gbit/s,较2013年增幅超300%。中国信通院互联网监测分析平台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直联点所在省份网间时延均值39.59ms,丢包率为0.19%,较上年分别提升15.27%、56.65%。
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的教学发展需求。学校管理重视机构、权力分配和规章法制,但严重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领导在处理事务时,态度不明确,而且处理方式死板。而且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受到多级领导的管理,他们的管理理念保守、落后,从而影响了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种5G典型承载方案协同并行发展
在传送网建设中,100G继续引领骨干网络速率,ROADM网络的规模持续扩大,200G/400G试点有序推进。中国移动国际和政企专线100G采购规模最大,采购近9900端OTN/WDM设备;中国电信2018年9月开启ROADM采购并完成招标,采购规模约为3000块OTU;中国联通也于2018年10月启动中国联通长途传输网京津冀ROADM系统实验网工程,围绕着200G/400G的实验室及现网测试验证同步推进。
近年来,亚、非、拉、中东区域内与欧美区域间的国际互联带宽全球占比显著提升,亚、非、拉、中东的区域内国际互联网带宽的全球占比提升7个百分点。亚、非、中东和欧洲、拉美和北美之间的国际互联网带宽的全球占比提升超过7个百分点。
光纤宽带部署规模与普及水平稳步提升
从应用角度来看,云服务平台IPv6的改造,有的是在部分产品支持,有的是处于改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速。在互联网应用方面,IPv6支持的程度相对来说是滞后的,后续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造力度,继续推动网络和应用的协同发展。
我国宽带普及水平快速攀升,电信普遍服务效果显著,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2.0%,已提前三年大幅超过“十三五”规划和“宽带中国”战略中2020年末的目标70%,宽带普遍服务效果显著,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4%,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
我国国际传输网络向全球范围加速延伸
随着5G商用的脚步临近,传输领域围绕5G承载技术也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和评测。中国移动提出了SPN技术方案,中国电信提出M-OTN技术方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对于IPRAN方案也开展进一步摸索,三种5G典型承载方案协同并行发展,测评与试点、标准推动加速开展。2018年三大运营商持续开展5G承载实验室测评并准备在多个省市进行现网试点工作;在技术评测的技术上,持续开展国际和国内技术及标准推进。IMT-2020(5G)推进组的5G承载组也协同运营商、设备商、器件模块仪表商和研究机构等共同推进技术及标准化。
从网络性能与体验方面来看,我国骨干网网间性能整体趋好,网间平均丢包率已降至0.19%,我国骨干网网内平均时延优于国际运营商,丢包性能仍有差距。据Ookla统计,2018年7月,我国固定宽带接入速率77.6Mbit/s,在全球排名19/33。据中国信通院监测,2018年第二季度,在百兆固定宽带接入测试基准环境下测速,我国在全球排名44/70。2018年第二季度,我国家庭固定宽带用户在线观看视频平均卡顿率为0.22%,平均首次播放时延为757ms,用户体验良好。据中国信通院监测,全球重点国家(133个国家)国际网络访问平均时延为224ms,欧洲整体性能较优,我国以260ms的平均时延位列第101位,与国际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国际信道出入口数量与通达范围双增长,国际传输网络布局进一步向全球范围扩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扩展广东珠海国际信道口出入口通达范围至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移动增设西藏吉隆国际信道出入口。中国联通和喀麦隆电信共同投资建设SAIL海缆全线贯通,这是第一条跨南大西洋,连接非洲和南美洲的洲际直达海缆。
我国IPv6规模部署进入加速阶段
我国的IPv6从2017年11月两办联合发布IPv6推进计划后,开始进入加速部署阶段。在国内,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对于IPv6的改造也是卓有成效,中国电信在全国29个省为固网用户提供IPv6服务,中国移动完成了所有城域网和接入网的改造,中国联通在26个省提供相关的服务。LTE网络的改造都已经完成,截至2018年10月,IPv6网络用户总数达到7.7亿。IPv6骨干网性能正处于调整阶段,持续快速转好,IPv6丢包率与IPv4还存在较大差距,IPv6链路稳定性有待提高,有2%的测试链路存在70%以上丢包情况,而IPv4无此情况出现。IPv6整体性能略低于IPv4,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6-2018年,全球IPv6的用户增幅非常大,超过了百分之百。印度IPv6的用户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达到2.5亿的水平。美国政府网站IPv6支持比例也增长到40%,国际发展非常快。
其中K为服务器和电子锁之间的共享密钥,C为移动因子,TOTP算法以当前时间戳除以时间窗口(默认60s)作为移动因子,Truncate为截断函数,digit为指定密码长度(默认6位)。
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三大基础电信企业的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已经全部完成了IPv6改造,可以为用户提供IPv6资源服务。同时,为配合CDN及网络应用的改造进度,基础电信企业也加快了中小型IDC的改造,CDN已可对外提供IPv6加速服务,内容分发网络(CDN)的IPv6支持情况有一定的改善,但节点数量、覆盖率都仍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造速度。未来应用基础设施的发展重点是加快CDN边缘节点的支持度,提升IPv6加速的带宽。
城乡学生功能指标比较(表2)调查显示,城市男生肺活量、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功能指标与农村男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女生肺活量高于农村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我国继续加快以PON技术为基础的光纤带宽升级,接入网络基本实现全光纤化,提速卓有成效。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我国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达到3.96亿户,其中光纤接入用户达到3.48亿户,占比达到87.7%,在全球主要国家中稳居首位。宽带用户持续向高速率迁移,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100Mbit/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43亿户,占总用户数的61.4%。
高校规范化的内控建设体系不仅能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促进学术科研教学的发展;还可以合理配置资金,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有效的遏制高校重复建设,避免资金浪费和无效投入;也只有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规范经济行为,防止经济舞弊的发生。
云网一体化服务趋势显现
目前,云服务和网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融合态势,从企业传统IT系统上云到企业业务的大规模混合云部署等场景均要求云和网提供一体化服务,产业各方纷纷推出相关解决方案,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和云连接服务商站在各自的角度开展多种业务模式的摸索。
报告指出,我国地热能资源基础雄厚,市场空间广阔,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但地热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对此,报告建议,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发展地热能。加快推进地热能向多元、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广地热田精细勘查和地热能梯级利用,倡导“地热能+”,推广多种清洁能源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实施多能协同发展。
云服务商围绕云网一体化服务,强化网络建设,加强优势互补。他们通过打造自身网络,并借助运营商和合作伙伴力量打通用户上云通道,直接面向用户提供云网一体化服务。电信运营商构建云网互联平台,实现CT向IT服务延伸,例如,国际运营商AT&T推出NetBond for Cloud平台,集成多云资源,并帮助用户实现VPN网络向云服务商延伸;NTT推出混合云组网服务,与云服务商合作,打造云网资源一体化管理(CMP)平台;国内运营商中国联通也发布7款网络创新产品,重点打造云联网业务,构建“云网一体”新格局。新兴云连接服务商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提供端到端云网互联灵活调度,他们具备强大的云网资源集成能力,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云网资源统一操作平台,利用专用网络、互联网等多种链路资源,结合SDN技术提供灵活、动态云连接服务。通过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云、网资源实现一点受理、“一站式”服务,实现网络资源、云资源的自动、智能化配置与灵活调度,在云网融合的过程中,产业各方能力更加开放,成为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的基础。
小结
展望2019年信息网络的发展,预计,2019年IPv6基础设施与应用改造加速,新型交换中心有望试点,推动网间架构全新升级,未来有望形成“骨干直联点+新型交换中心”的网间互联架构。随着IDC互联、5G回传、宽带接入等环节流量的持续高速增长,现有干线和城域传送网带宽压力增加,200G/400G的应用需求将更加旺盛,有可能干线和城域需求并发。而400G长距传输凭借在频谱效率和综合成本方面的明显优势,将成为传输的主力军。接入网层面,三大运营商陆续进入10G PON规模部署阶段,光接入网进入新老更替阶段。
物联网、车联网等的快速发展对边缘计算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边缘计算解决了云计算“最后一公里”问题,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彼此融合,边云协同逐步形成。考虑到时间延迟和带宽需求,Gartner预计到2021年40%的大型企业会将边缘计算纳入项目范围。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运营企业和应用基础设施企业进入以AI、大数据为前景的2.0时代,基于AI的云服务“百花齐放”,企业巨头将全面布局人工智能,推动业务创新发展。
编辑|刁兴玲 diaoxingling@bjxintong.com.cn
标签:协同发展论文; 信息网络论文; 应用论文; 预测论文; 技术论文; 宽带接入论文; 综合成本论文; 频谱效率论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