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困境与出路——翻烧饼:谷城县乡镇改革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谷城县论文,述评论文,烧饼论文,出路论文,乡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20(2007)03-0412-04
谷城县是湖北省最早进行乡镇方面改革的一个县。尖锐的财政供养矛盾,使得该县在2003年在全省率先进行了以“减人减事减支”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这项改革,不仅涉及到乡镇党政内设机构的合并重组、人员的进一步精简;同时,对乡镇站所进行了“分类转轨变型”,将其逐步改为社会性和企业性组织,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运作,退出政府编制和财政供养序列;此外,还对村组进行了大规模的撤并,在乡镇实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①。
2003年的乡镇改革虽然由“外围”转入乡镇管理体制本身,开始对更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进行探索,但是,正如谷城县当初设计的改革方案所言,这次改革是“在前一段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规范、配套,特别是破解减人减事减支这一难题,形成一套规范化、防反弹的长效机制”②,并未突破“以减人减事减支为主线”的机构精简式改革的窠臼。然而,与之几乎同时进行乡镇改革的咸宁市咸安区,显然要比谷城县走得更远,在乡镇站所改革上,它不是分类、逐步地进行企业化、市场化的改制,而是将乡镇直属站所一次性、全面转变为社会性或企业性组织,其人员全部“置换”身份,按照市场化机制生产乡村公共品,由原来的“养人”转变为“养事”;“咸安政改”的另一项引人注目的改革内容是,对乡镇权力结构进行了根本性的重构,实行乡镇党政班子“交叉任职”、民主推选,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乡镇长,副书记兼任乡镇人大主席、纪委书记,党委委员兼任副乡镇长、人武部长等职,使原来形式上分设的几套班子(包括乡镇党委、政府、人大等)统合在乡镇党委之内③。
在这两种地方改革模式的竞争中,湖北省委最终选择了“咸安政改”模式,作为全省乡镇改革方案的统一“蓝本”,并在2004年在全省选择了7个县(市、区)进行改革试点。虽然谷城县并未选为省定的试点县,襄樊市在同一年还是要求所辖县市全面推行省委的改革方案,谷城县由于在与咸安区的地方改革竞争中“败北”,而再次“翻烧饼”,与省委的改革方案进行“对接”。
一、以“减人减事减支”为主线的谷城乡镇改革模式
谷城县2003年这次乡镇综合改革实际上包括了11项内容,本文主要述及其中二项改革内容,这两项改革,是这次乡镇改革的重点,谷城县的文件将其简要概括为6个字,即“三减三定三分”,也就是“减人、减事、减支”,“定人、定编、定经费”,“分家(部分事业单位从政府序列剥离出来)、分开(政事、政企、企事分开)、分流(人员分流)”④。
(一)乡镇党政机构改革及人员分流
1.乡镇内设机构统一设置为“三办三所”。在前次改革的基础上,将乡镇农业办公室与经济发展办公室合并为新的“经济发展办公室”;将社会事务办公室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合并为“社会事务与计划生育办公室”。于是,改革后乡镇内设机构由前次的5个办公室进一步精简为3个办公室,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另外,设立财政所、农经站、民政所等3个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事业性站所,在核编减员的基础上,实行全额财政拨款。
2.乡镇分类核减编制,定编到人。大型乡镇(2个)行政编制控制在50名以内,中型乡镇(5个)控制在40名以内,小型乡镇(3个)控制在30名以内。其中,乡镇领导班子(包括党委、政府、人大主席团、政协联络处)按照15人的标准调整配备,全县10个乡镇核定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数150人。乡镇纪委书记由同级党委副书记兼任;除此以外,乡镇设各办主任、纪委副书记、劳动人事助理、统计助理、信访助理、司法助理、纪检干事、组织干事、宣传干事等中层职位;工会主席、妇联主任、团委书记、老干部管理员则由乡镇领导或中层干部兼任;余下为科员编制。此次改革,各乡镇还按照各自行政编制的10%核定工勤编制,全县共核定工勤编制39人,再加上390个行政编制,一共核定乡镇编制429人,比1997年核定的645个编制减少了33%。同时,三个全额拨款的事业性机构也核减了编制。财政所按照大型乡镇20名、中型乡镇15名、小型乡镇8名核定编制;农经站三类乡镇分别核编为7、6和5名;民政所则按大型乡镇3名、中小型乡镇2名核定编制。由此,全县核定乡镇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20名;所有岗位实行公开竞聘。
3.多渠道分流乡镇富余人员。人员分流的渠道主要有以下8个:辞去公职、自主创业择业、到村(社区)任职、创立闲置资产经营公司、到各种开发性农业公司(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学习培训、离岗退养、轮流离岗创业。
(二)“七站八所”的分类改制
对于非全额拨款的乡镇事业单位,逐步脱离政府序列,向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方向转制。对计生站、城建所、国土所、文化站、农技站、农水站、林业站、兽医站、卫生院核定公用经费,实行差额财政拨款。
同时,撤销劳动所,其行政管理职能收归乡镇政府,成立劳动保障服务站,站长由乡镇劳动人事助理兼任,从原劳动所择优聘用1名工作人员;广播站、农机站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逐步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性实体;撤销司法所,其行政管理职能收归乡镇政府,资产、人员和债权债务整体并入法律服务所,该所为社会中介组织,经费自收自支,与政府脱钩;撤销党校,其财政供养人员参加全额拨款单位竞聘。各事业单位未聘人员,由各单位“内部消化”、自行解决。
而实际上,谷城县在这次乡镇站所改革中,并未真正实现所谓的“社会化、企业化、市场化”改制,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是部分机构的撤并、精简,其根本目的是减轻乡镇财政的供养负担。
二、与省委文件对接:咸安模式的推行
虽然谷城县的乡镇综合改革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它始终没有摆脱“以减人减事减支为主线”的机构精简式改革的路径依赖,对乡镇管理体制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农村治理转型的需要。与之相比较,“咸安政改”显示了制度创新的优势,而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最终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咸安的这一乡镇体制改革模式。尽管谷城县没有被省里确定为首批乡镇改革试点县,襄樊市还是要求包括谷城县在内的所有辖内的县、市、区全面按照省委的文件⑤ 要求进行改革。当地的县乡干部形象地将这次与省委文件“对接”,称之为“翻烧饼”。
一是将乡镇原来设置的三个办公室统一更名为: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综治办的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工青妇及各部门、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工作,督促检查有关工作的落实;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承担工业、农业、林业、水利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公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承担人口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村镇规划建设、民政优抚、民族宗教、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其他工作。
二是撤销乡镇民政所,其职责归并到社会事务办公室;由于前述三个办公室已经全部定编定岗到人,民政所的原有人员(全县有49名)只得分流到乡镇福利院。同时,合并乡镇财政所、农经站,成立新的财经所,负责承担财政、农税征收、农村财务和农民负担管理及零户统管等工作。恢复乡镇司法所建制,每所确定2—3名司法行政编制,其中1名为所长;成立司法所以后,乡镇不再设立司法助理。
三是进一步压缩编制。大、中、小型乡镇分别按照45名、40名、35名核定行政编制,全县10个乡镇最终核定行政编制395名(包括乡镇领导编制在内),同时,取消乡镇政府的工勤编制。新的财经所每个乡镇则以不超过17名的编制重新核定,全县定编170名。
四是实行乡镇领导班子“交叉任职”,每个乡镇领导职位由原来的15个精简为9个。这9名乡镇领导分别是:党委书记(兼任乡镇长)1名、副书记2名(其中1名兼任乡镇人大主席,另1名兼任纪委书记;不再设立政协机构,其工作由1名副书记兼管)、党委委员6名(分别兼任副乡镇长、人武部长等职,或担任组织、宣传、统战委员);精简下来的原乡镇领导,改任非领导职务。
五是乡镇事业性站所整体转制。除农村中小学、卫生院以外,计生服务站、城建所、文化站、农技站、农水站、广播站、农机站、兽医站、法律服务所、劳动保障服务站等乡镇直属事业性站所整体转为中介服务组织,改称为“服务中心”。对他们承担的公益职能,由政府实行项目测算、经费预算、公开招标、签订协议、严格考核、达标结账,真正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其经营服务类业务,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走“产权主体多元化、职工身份社会化、经营机制市场化”的路子。
此外,还同时实行了“乡财县管”改革;继续推行乡镇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⑥。
三、在“减人”、“减支”方面的改革绩效
尽管谷城县后来的乡镇改革采取了“咸安模式”,但是,在短期内,“咸安模式”在重构乡镇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意义还来不及显示出来。不过,在“减人”、“减支”方面的成效却是显而易见的。
在2003—2004年间的两次改革,使得谷城县乡镇机关干部由2003年之前的998人减为363人,减幅达63.3%;其中,乡镇领导职位数由210名减至90名;乡镇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536人减为170人;另外,还有79个乡镇站所整体转制,964名事业单位职工与政府编制、财政供养双脱钩,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同时,这些改制的站所通过市场化方式生产公共产品,由政府购买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原来用于“养人”的经费现在用于“养事”(比改革前用于养人的经费增加了1万元,总体达290万元)。
再以冷集镇为例。该镇在2003年之前,乡镇机关有91名干部。在2003年改革中,核编44个(其中4个为工勤编制);在次年的改革中又取消了工勤编制,将行政编制核定为40个,前后2年共分流51人,一下子精简了1半以上的人员。在分流的51人中,有8人轮岗,23人离岗退养,2人病退,13人自主择业,4人离岗学习,1人待岗。财政所和农经站原有工作人员60人,二者合并后实际上岗的为18人,分流了42人;民政所原有的7人全部转到镇福利院。乡镇机关的财政供养压力减轻了一大半。
虽然,谷城县前后两次乡镇改革的内容、旨趣不尽相同,但是,他始终没有偏离“减人、减支”的轨道——乡镇编制在不断收缩,乡镇站所人员逐步脱离了财政供养序列。通过改革,全县10个乡镇在短短的2年间分流了1016人,几乎是目前在岗人员的1倍。当然,改革的成效还不仅仅如此,单从财政上而言,它还增强了乡镇财政的可预算性、可监控性、简明性和透明性;然而,在此之前,由于各种复杂的财政供养关系(例如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的区别,再加上乡镇站所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让人一头雾水,是不奇怪的),几乎谁也无法准确地计算出乡镇财政的实际支出情况。
四、“翻烧饼”的得失
“这样翻烧饼式改革,把乡镇的人心都给改散了,改凉了。”一个乡镇的领导抱怨地对我们说,“说不准哪一天,会改到我们自己的头上!”。在巨大的减人、减支的改革绩效下面,却蕴藏着多少怨懑、激愤、无奈、伤感。
在合并前谷城县有19个乡镇,除了2个乡镇的行政区划范围没有调整以外,其余8个乡镇基本上是由原来的2—3个乡镇合并而成的,现今的乡镇规模几乎回复到人民公社时期“8区2镇”的范围。合并后,平均每个乡镇的人口规模在5万人左右。正是由于乡镇的合并,使得每个乡镇的机关干部平均达100多人。可是,在随后的二三年时间内,却又一下子精简掉其中的一大半人员。正如该县的组织部长所言,“改革的焦点在人员的分流上,难点也在这个方面”。
“虽然许多人分流离开了乡镇工作岗位,他们仍然想不通,奋斗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好歹也搞了一个副乡级干部。改革使自己一夜间下了岗,他们确实接受不了。”组织部长同情地说,“他们基本上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上有老,下有小。下岗后只发给他们二三百元的生活补助,与低保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只是把他们当作一个困难群体来对待的。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我们也接受不了。”
同时,许多乡镇干部也谈到,“乡镇干部工资待遇原本就很低,分流下岗之所以接受不了,主要是面子问题。毕竟,在乡镇政府工作,大小也是‘国家干部’,有荣耀感;一下子被分流出去,面子落不下来,觉得低人一等。”⑦ 正是因为这些物质(“饭碗”)和精神上(“面子”)的因素,使得许多人对乡镇改革不理解,产生了巨大的抵触情绪。可是,事实上谷城县的确在二三年内将乡镇的人员精简了下来。它的窍门在哪里?或许这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当然,在谷城县的乡镇改革中,也有不少上访的事例发生,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没什么奇怪的。笔者认为,谷城县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精简如此之多的人员,其“奥秘”正是“翻烧饼”式改革本身:每翻一次“烧饼”,就减弱了人们的一分期许和“要价”。在首次分流时,下岗者的补偿“要价”大致在10万元左右;第2次改革时,减少到五六万;第3次改革时,补偿二三万他们也可以勉强接受。或许“翻烧饼”式改革是一种无奈之举,但是,事实上它却起着另外的效果。单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翻烧饼”毋宁是一种改革的技术或策略。
其实,像谷城县乡镇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这样“翻烧饼”现象,不是一种特例。在地方改革竞争中,翻烧饼可能是一个普遍的甚至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为在多个地方改革模式竞争中,上一级政府往往选取其中的一种作为改革的范式加以推广,那么,竞争失败者势必要再次按照新的统一模式重新进行改革,而不得不“翻烧饼”。
在谷城县调查时,当地的县乡干部所担心的是“将来可能还要翻一次烧饼”。因为,在谷城模式与咸安模式的竞争中,后者胜出,而被湖北省加以推行;但是,却不能保证湖北省的乡镇改革模式必然会被中央所采纳,如果不能被中央所采纳,湖北省的乡镇改革整体上势必又要翻一次“烧饼”;即便被中央所采纳了,其他省市的乡镇改革势必也会面临同样的“翻烧饼”的命运。尽管“翻烧饼”有减弱被改革者“要价”的功能,但是,不能不看到,它同时也的确存在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改散、改凉”的危险,以及反复之中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这些问题都是改革必须注意的。
由此可见,地方改革竞争中的拾级而上的政府采纳(或决策)路径,导致了“翻烧饼”现象的盛行,并使之在更高的层级上或更大的范围内蔓延开来。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翻烧饼”问题,必须给下级政府更多的改革自主权,并非所有的改革都要采取统一的模式,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或许是最为重要的。
注释:
①④参见中共谷城县委、谷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谷城县农村税费改革及配套综合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谷发〔2003〕10号),2003年7月10日。
③吴理财:“从‘养人’到‘养事’——咸安区高桥镇站所改革调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及“咸安政改:体制内的增量改革”,《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⑤参见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试行)》(鄂发〔2003〕17号),2003年11月4日。
⑥参见中共谷城县委、谷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认真落实省委〔2003〕17号文件精神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谷发〔2004〕9号),2004年3月25日。
⑦笔者谷城县调查,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