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刘国荣 梁芙茹
(内蒙古医科大学包头市中心医院 内蒙古包头 014040)
【摘要】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现代社会的高发疾病,其发病与脑血管病直接或间接相关,属于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脑血管疾病是我国高发的慢性病之一,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率逐渐上升,而该病群体的不断增多给社会和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目前,尚无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有效方法,因而必须探索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为该病预防提供一些参考经验。本文以皮层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研究,旨在提高VCIND危险因素认识程度,提升VCIND防控效果。
【关键词】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危险因素;血管病变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091-02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一类复杂的脑血管病变及危险因素引发的认知障碍,最初分为血管性痴呆(VD)和阿尔茨海默病(AD)伴血管病变两大类,随着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临床对血管性痴呆(VD)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即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和混合性痴呆。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多由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引发,其概念的提出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研究带来新的进展,但是国外较多文献研究发现约39%~51%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将在5~10年内转化血管性痴呆,使患者生活质量及病情迅速恶化,因而必须控制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病情,而探讨其危险因素对于防治该病具有深远的意义[1]。
1.皮层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分类
目前,我国对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研究尚在起步阶段,但是多数文献报道认为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卒中等慢性病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密切相关[2]。此外,血管性认知障碍病理研究发现,该类患者中46%~62%多存在血管病变或血管病危险因素,因而提出而血管因素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密切相关。当前,血管性认知障碍普遍分为不可控制因素、血管因素及其他因素。不可控制因素制药包括遗传史、年龄、教育水平等;血管因素包括直接病因及危险因素,包括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其他因素包括实验室检查指标、心理(精神)因素等。
2.血管因素
2.1脑卒中
脑卒中与认知障碍存在密切关系,临床治疗中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者较为常见,主要与脑卒中导致脑部病变相关。国内文献研究发现,脑卒中累及脑组织病变越多,患者预后认识障碍发生率越高,认知障碍程度越高,但是尚未确定认知障碍与痴呆发生的临界点,即脑组织病变量导致痴呆的临界点[3]。皮质下缺血性病灶是导致认知功能的主要原因,多数研究认为梗死灶位于左半球更易发生认知障碍,其主要原因为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左半球[4]。
2.2脑萎缩
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后,往往伴有脑结构和脑容量的改变,而海马灰质、白质等部位组织量减少较为常见,因而脑萎缩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脑萎缩的主要原因是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损伤及死亡,诱发一系列的退行性病变,进而影响到大脑其他区域的功能,而脑萎缩的程度与认知障碍程度成正相关性。
2.3高脂血症
高血脂是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其在血管病变形成和恶化进程中发挥着促进作用,而通过血管病变引发认知障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血脂代谢紊乱各项指标中,高胆固醇被普遍认为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其与痴呆呈正相关性。胆固醇的异常升高不仅直接导致梗死灶和出血灶,也堵塞
微血管,降低血液流动速度,加速脑组织损伤,影响梗死区域再灌注,促进脑神经功能障碍。
2.4糖尿病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变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其主要原因为高血糖水平,改变了脑部血流动力学,造成血管异常反应形成血管病变。同时,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得糖尿病患者脑部自然蜕变加快,因而脑神经功能退化也高于正常人。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且易反复发生(腔隙性脑梗死),而这也为认知障碍形成创造了条件,患者可能出现不自觉的认知能力下降,并最终快速发展为痴呆。
2.5高血压
高血管是导致血管病变的直接因素,其病理机制为高压对于大、中、小血管直接造成损害,而脑部血管丰富,是发生血管损伤的高发位置。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脑血管病变呈正相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较多伴有轻微认知功能障碍。国内外大样本临床研究均发现,
认知功能障碍与长期高血压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为血管损害导致大脑功能异常、灌注异常
脑血管重构、神经纤维原变性等,这些病变将直接影响脑神经功能,促进认知障碍形成[5]。
2.6心脏病
心脏病并未血管性病变的直接危险因素,属于潜在危险因素。房颤可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进而导致静息性脑梗死,进而影响患者认知功能。冠脉搭桥术及体外循环可能导致也会影响心输出量,引发脑低灌,而低灌注极易导致脑损伤,同时,术中可能形成小栓子,顺者血液流经脑部可导致脑血栓,形成梗死灶造成脑损伤。
3.不可控制因素
老龄、低教育水平是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与认知障碍相关性极为密切。老龄化因素主要与脑血管自身调节、血脑屏障功能老化密切相关,脑组织处于低
灌注状态,进而导致损伤。教育过程是促进脑血流量增加,而随着教育时间、程度的延长,脑血流量也趋于较好的状态,相应脑组织老化、退化越晚,脑细胞高活性状态维持时间延长,不易发生认知障碍;反之,低教育水平者易发生脑组织老化、退化,进而更易发生认知障碍。
遗传因素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与易患脑血管病基因、脑血管病损伤组织反应性基因有关,这两类基因都导致脑动脉、颈动脉壁更易损伤,也增加了白质损伤概率,进而影响脑神经功能。
4.其他因素
心理(精神)因素与血管性疾病存在一定关系,而其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也逐渐增多,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患抑郁症的老年人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发生率更高,部分文献报道其作用机制与生物学因素,尚不明确[6]。
吸烟、滥用酒精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及每日中量以上饮酒者,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同时酒精和尼古丁也可直接影响海马部位神经功能,故导致脑神经功能下降或引发心血管事件,促进脑血管损伤,形成血管性认知障碍。
5.小结
我国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率约在5/1000以上,而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约占1/3以上,是影响我国老年群体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因而必须探明其危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对应的干预措施。除不可控制因素外,血管因素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而血管因素以慢性病为主,故老年人强化慢性控制效果,有助于防治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对于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应尽快控制危险因素,稳定病情,避免认知障碍加重发展为痴呆。
【参考文献】
[1]尹晓燕,徐新献.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及危险因素[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8(11):86-88.
[2]李飞.常见危险因素在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5:31-32.
[3]孙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15.
[4]王红.皮质下脑梗塞运动康复及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25.
[5]陈雪梅,方赟,丁晓婧,等.血管性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的探讨及早期监测[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0(05):538-539.
[6]魏亮,李陈渝,翁栩.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9(24):3253-3254+3257.
论文作者:刘海燕,刘国荣,梁芙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血管性论文; 认知论文; 障碍论文; 因素论文; 痴呆论文; 血管论文; 危险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