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乡镇企业论文,劳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乡镇企业仍然是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和主要渠道。因此,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此次调查,是分苏南(苏州、无锡、常州)、苏中(镇江、南京、杨州、南通)和苏北(徐州、淮安、连云港、盐城)三个地区进行的。虽然江苏乡镇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位居全国之冠,但就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而言,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之间的梯度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全国范围内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梯度效应相对应。
表1 各地区样本分布
地区 苏南 苏中 苏北
样本乡(镇)313432
样本企业
115
118
116
注:各地区内样本的抽样是随机进行的。
一、江苏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呈边际递减现象
在这里,我们把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用每增加单位固定资产投入所带来的就业增加人数来表示。表2 反映的是样本乡(镇)的企业职工人数与固定资产投入之间的增长关系。
表2 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与固定资产投入增长关系
乡镇企业增长率
乡镇企业 增长率增加每万元固定资
职工人数 (%) 固定资产
(%) 产投入所增加的就
(人) 投入(万元) 业人数(人/万元)
1991 268137 --
108033
-- --
1992 390419 6.05
190092
75.96 0.27
1993 401500 2.83
269546
41.80 0.14
1994 405610 1.02
329528
22.250.069
1995 401464-1.02
446510* 35.50
-0.035
注:带*的数据是经过调整后数据,方法为:调整后的数据=调查所得数据(截止到1995年 月底)×4/3
从表2看出:样本乡(镇)的企业职工人数从1991年到1994年是逐年增长的,但其增长率逐步下降,到1995年出现负增长,企业职工人数减少。并且就业人数每年的增长速度均要大大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入的增长速度。每增加1 万元固定资产投入所能带来的就业增加人数从1992年的0.27人下降到-0.35人。说明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正呈下降趋势。
从整体上看,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呈边际递减,但这种递减的速度在各地区间是有所不同的,与地区间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相关(见表3)。在乡镇企业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 其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得最为迅速和明显,从1992年的0.35人/万元下降到1995年的-1.89人/万元,且1994、1995连续两年出现就业人数负增长;而苏中地区的下降速度则相对缓慢,其中1993年还略有回升;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则保持着对劳动力一定吸纳能力,下降的速度不是那么明显,只是1995年略为有所下降。
表3 各地区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趋势
苏南
苏中
苏北
就业增长 吸纳能力 就业增长 吸纳能力 就业增长 吸纳能力
率(%)(人/万元) 率(%)
(人/万元) 率(%)
(人/万元)
1992 11.960.35
2.01 0.11
4.840.30
1993 1.510.043
1.35 0.23
4.910.28
1994 -4.73-0.90
1.800.092
5.320.28
1995 -10.0-1.89
1.720.054
3.680.083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正呈现下降现象,并且这种吸纳能力下降的速度与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相关,乡镇企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下降的速度相对要快,而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下降的速度相对缓慢。
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机制分析
一般而言,驱动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内在动力是指乡镇企业出于对自身竞争优势的考虑,有一种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内在动力,从而驱使乡镇企业加强对劳动力的吸纳。外在压力则是指乡镇企业所在的社区政府从解决社区就业出发,要求乡镇企业走劳动密集型道路,从而形成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外在压力。
1.内在动力。乡镇企业发展之初,绝大多数企业选择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原因有二: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发挥乡镇企业劳动力丰富、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是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相比所具有的主要优势;一是乡镇企业技术力量单薄,缺乏技术人才和资金,制约了其发展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然而,随着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经营条件的变化,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要求加快技术进步,从而走上产品升级的道路,并且越是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这种愿望与要求就表现得更加强烈和迫切(见表4)。
表4 各地区乡镇企业产品类型现状与偏好对比(%)
产品类型 劳动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
苏 现状
42 3424
南 偏好
6.5
69.1 24.4
苏 现状 49.4
31.6 19
中 偏好 30.3
49.6 20.1
苏 现状 58.5
29.3
12
北 偏好 46.6
40.3 13.1
注:由于受样本企业行业的影响,以上数据仅反映一种趋势,并不代表乡镇企业整体水平。
从表4可以看出,三个地区乡镇企业产品类型现状中, 苏南地区其劳动密集型所占的比例是最低的,并且现状与偏好的差距最大;苏中其次;苏北则相对更为一致。这说明,在乡镇企业相对发达的苏南地区,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内在动力最低,而在乡镇企业相对落的苏北地区,企业则保持着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内在动力。
造成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内在动力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三:
(1)劳动成本的上升。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 乡镇企业的劳动成本相当低廉,这使得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正是为了发挥自己的这种优势,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才有强大的动力吸纳劳动力,选择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乡镇企业的劳动成本上升得很快,尤其是在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乡镇企业已经没有了明显的劳动成本优势。劳动成本在乡镇企业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并且这种趋势也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见表5)。
表5 各地区乡镇企业劳动成本比重(%)
年份 苏南 苏中 苏北
1991 11.36 10.02 9.76
1992 11.97 10.48 9.78
1993 12.45 11.51 10.62
1994 12.33 11.42 10.91
1995 13.44 11.95 11.33
(2)市场竞争的加剧。 劳动成本的上升使乡镇企业的成本优势受损,在产品价格方面不再具有很强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乡镇企业生产设备低劣,从而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得不到保证。此消彼长,使得乡镇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乡镇企业深感来自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以求在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乡镇企业不得不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的技术升级。表6 反映的正是各地区样本企业有机构成的变化趋势。
表6 各地区乡镇企业有机构成状况
年份苏南苏中苏北
19914.163.723.03
19925.334.593.66
19935.964.913.98
19946.335.434.33
19956.785.974.55
(3)乡镇企业经济实力的加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一部分乡镇企业已经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拥有一定的技术力量。这种自身条件的改善也为乡镇企业实现产品升级提供了基础。
2.外在压力。乡镇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具有很强的社区属性。正是这种社区属性使得乡镇企业将社区政府的目标(如增加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等)内化为企业目标。在这种情形下,乡镇企业就要承受来自社区政府要求增加社区就业的压力,从而构成其吸纳劳动力的外在压力。这种外在压力会随着社区就业问题的逐步解决而有所减轻,相应地表现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的能力下降。
(1)社区政府的就业压力。 如果社区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社区政府就要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相应地它们对社区乡镇企业施加的影响也就越大。相反,如果社区就业问题已经解决,那么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外在压力就会减缓。而社区就业问题的解决与否又与其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有关(见表7)。
表7 各地区就业问题的解决状况
地区完全解决基本解决 亟待解决
苏南 22.277.8
0
苏中 15.461.5 23.15
苏北 5.5 51.1
43.4
根据表7,苏南地区的就业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因此其乡镇企业的外在压力大为减轻,已经基本上不需要考虑把吸纳劳动力作为对社区作的贡献。而苏北地区,问题要严峻得多,其乡镇企业仍然得把增加社区就业作为企业的主要目标之一。
表8 %)
地区 苏南 苏中 苏北
比例 53.8 59.8 69.2
(2)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 如果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方式很多,相应乡镇企业承受的压力要小;相反,如果主要由乡镇企业承担就业问题的解决,那么其压力就要大得多。表八是各地区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占非农业人数的比例。
苏南地区由于就业渠道多,通过乡镇企业就业所占的份额相对要小;苏北地区则由于就业面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主要依靠乡镇企业来解决。
通过对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机制的分析,可知造成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内在动力的弱化和外在压力的减缓。
三、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的有效对策
在我国乡镇企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的同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要使乡镇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出贡献,就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与策略。具体地讲,就是各地区今后发展乡镇企业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一)在乡镇企业相对发达地区,其乡镇企业发育的程度已经比较完善。不应该也不能够为了提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而继续走劳动密集型的道路。今后工作的重点是稳定乡镇企业发展,提高乡镇企业质量,增加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附加吸纳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组建乡镇企业集团,提高乡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和经营宏观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面临来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不少乡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迫倒闭,表现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壮大企业实力,增强乡镇企业对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以稳定乡镇企业的发展,促使乡镇企业在经济发达地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集约方向发展,实现乡镇企业的规模经济。
2.发展乡镇工业小区,完善农村第三产业体系,增强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附加吸纳能力。国外的经验表明,企业发展本身所能带来的就业能力有限,而以企业发展为契机,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第三产业兴起,才真正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兴建乡镇工业小区,一方面解决了目前乡镇企业布局分散,配套服务功能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大增强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可以充分发挥第三产业“资金少、就业多”的优势。
3.打破社区封闭性,促进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平衡劳动力在各地区间的分布。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在局部范围内相对大于劳动力供给,造成劳动成本上升过快,弱化了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内在动力,而乡镇企业所固有的社区封闭性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跨地区转移。因此,必须打破这种地域封闭性,平衡劳动力在各地区的分布,以抑制部分地区劳动成本上升过快的势头,增加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动力。
(二)在乡镇企业相对落后地区,乡镇企业仍然保持着对劳动力较强的吸纳能力。并且由于这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绝对数量不足,即使在现有乡镇企业吸纳能力略为下降的情况下,增加乡镇企业数量,也能增加就业人数。因此,发挥这种就业潜力是这部分地区今后的工作重点。具体而言,应采取以下对策。
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走劳动密集型道路。劳动力丰富和劳动成本低廉仍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乡镇企业的主要优势。因此,在这部分地区现有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仍然相当严峻的情况下,乡镇企业过早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产品升级是极不现实的,而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可能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应结合多种养殖、种植业的发展,以拓展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乡镇企业依附于农村和农业,虽然有着种种弊端,但也有它们天然的优势。在乡镇企业欠发达地区现有条件下,如果乡镇企业能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理顺企业与农业的关系,一来可能大大增强其发展后劲,二来可以拓展就业空间,增加解决就业的方式。
3.加强与乡镇企业发达地区的横向联系,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施以资金、技术、劳务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合作。抓住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后所留下的市场空白,及时接受经济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产业,与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梯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