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丁橡胶聚合首釜搅拌器的研究与开发

顺丁橡胶聚合首釜搅拌器的研究与开发

李涛[1]2000年在《顺丁橡胶聚合首釜搅拌器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本文简述了常用搅拌器的流体力学特性。分析了各种搅拌器类型、不同的操作条件和挡板安装方式及放大过程等因素对搅拌槽内流体流型的影响。探讨了顺丁橡胶聚合过程存在的混合搅拌问题,研究不同型式的组合桨对聚合釜搅拌特性的影响。 在实验槽中,分别测试了十四中不同型式组合桨的混合准数及搅拌功率等参数,提出了同心异轴的组合搅拌实验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分析论证。为今后的工业实验打好理论基础。

史云龙[2]2005年在《镍催化体系合成高顺式聚丁二烯的研究》文中指出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具有高弹性、优异的耐磨性、良好的耐热、耐低温、抗龟裂、滞后损失小以及优良的动态性能等特点。采用镍系催化剂制备高顺式聚丁二烯首先由松本毅等人在1958年发现。从此,揭开了镍系引发丁二烯定向聚合的序幕。尽管用镍系引发丁二烯聚合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但是国内外的学者对开发新的催化体系、新的催化剂配制技术的研究却一直没有间断过。本文研究了采用ZnR_2和MgR_2分别与Al(i-Bu)_3组成复合的烷基化试剂以及他们分别取代Al(i-Bu)_3作为烷基化试剂制备了顺丁橡胶;还对采用向Ni-Al-B三元体系添加ROH来制备高门尼的顺丁橡胶,及对其充油进行了研究;本文还研究了催化剂的预混工艺技术。通过膨胀计法和小瓶聚合实验来研究聚合反应的动力学和链转移反应,并求取了假一级表观增长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对有工业化前景的采用5L间歇的聚合釜实验对小瓶实验进行放大,得出中试实验所需的数据;用40L连续聚合装置进行中试实验,以获得工业试生产所需的工艺参数。通过红外光谱、DSC、GPC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得到了各种催化体系制备的产物的微观结构、热性能、分子量及其分布。同时还对聚合物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ZnR_2和MgR_2分别与Al(i-Bu)_3组成复合的烷基化试剂以及他们分别取代Al(i-Bu)_3作为烷基化试剂制备顺丁橡胶,体现了与Ni-Al-B体系某些不同的特点,各有优缺点。加ZnR_2体系制备的顺丁橡胶凝胶含量低,分子量分布低而且可控,但聚合反应速率变慢;加MgR_2体系聚合反应速率加快,但是顺式含量略有降低。以ROH作为第四组分添加到Ni-Al-B体系中,可制备用于充油的高门尼粘度顺丁橡胶;实验表明,填充油的份数、充油的时间、温度对充油顺丁橡胶的力学性能都有较大的影响。催化剂预混工艺实验结果表明,预混釜的结构、催化剂的预混方式、进入预混釜的丁二烯的比例,物料在预混釜内的停留时间都对聚合反应活性和聚合物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综合上述因素,得出了最佳的预混工艺参数,确定了工业试生产的工艺包,并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且凝胶含量低的顺丁橡胶产品。

张彦芳[3]2005年在《新型充油顺丁橡胶研制与生产》文中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合成橡胶技术的发展历程、种类、特征、聚合反应机理,以及工业生产、应用等情况。本文研究与开发新型充油顺丁橡胶产品,采用调节剂法改变催化剂配方和聚合速率来合成高门尼粘度基础胶;再选择合适的充油工艺生产充油顺丁橡胶。采用溶液聚合法,在5L釜和50L釜上,以顺1,3-丁二烯为单体、镍系催化剂为引发剂,制备了充油顺丁橡胶,并对工艺技术进行了小试和中试研究,以及工业试生产。本文还研究了镍系催化体系合成高门尼粘度顺丁橡胶的规律,考察了催化剂配比、单体浓度、聚合时间、辛醛的最佳加入量,以及对单体转化率、生胶门尼粘度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找出了基础胶门尼粘度和充油量、充油胶门尼粘度间的关系,确定了高门尼基础胶的合成条件,测定了充油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在单体转化率85%以上的前提下,合成70~100的高门尼粘度顺丁橡胶;在基础胶的门尼粘度控制在80~95、充油量为35~40份(质量)的条件下,制得物理机械性能高的充油顺丁橡胶,为制备充油顺丁橡胶提供了一条可靠的技术路线。

赵永兵[4]2010年在《充油顺丁橡胶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镍系顺丁橡胶具有耐磨、耐低温、生热低等优点,但耐湿滑性能和耐撕裂强度较低。顺丁橡胶充油后在保持原有顺丁橡胶优点的情况下,使用填充油作为填充剂替代丁二烯,用调节剂法生产基础胶,即在Ni-AL-B三元催化剂体系中添加第四组分(D,羟基物),调节催化剂配比合成高门尼粘度基础胶。此方法有效地调节了基础胶的相对分子质量,使高门尼基础胶生产简便易行、控制灵活,门尼粘度高,充油性好,性能稳定。在一次充油工艺的基础上,采用间断二次充油工艺,提高基础胶充油的合格率。该项目经过小试、中试和工业试生产的参数摸索,在顺丁橡胶装置上成功地开发了充油顺丁橡胶新产品,通过多项指标检验和加工实验,表明充油顺丁橡胶工业试生产期间,原料质量稳定,聚合反应工艺参数和产品质量经过调整后控制稳定,回收系统、凝聚系统和后处理生产线运行平稳,充油顺丁橡胶新产品性能优良,能够满足用户的要求。充油顺丁橡胶的研究,正是基于对我厂橡胶装置产品单一的局面,通过现有的顺丁橡胶生产工艺和各种操作参数的改造,获得理想形态、结构及应用性能优良的充油顺丁橡胶,为我厂解决原料紧缺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扩大市场占有率奠定了基础。

徐世艾[5]1997年在《顺丁橡胶生产过程的混合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由我国自行开发的顺丁橡胶(以下简称BR)生产工艺,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理论探讨,已有很大改善,但其各项指标与国外同期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微凝胶含量高、分子量低、支化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这些主要与聚合过程有关;溶剂抽余油消耗、蒸汽消耗较高,这主要与凝聚等后处理过程有关。本文就有关这些方面的混合问题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

徐世艾, 冯莲芳, 王凯[6]1996年在《顺丁橡胶生产中的混合问题》文中指出简述了顺丁橡胶的聚台和凝聚过程中的各种混合问题,并对其改进提出了建议。

张爱民[7]1989年在《近十年来燕山镍系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生产技术的发展》文中指出完全由我国自己研究开发的工业化的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生产技术,是以羧酸镍,烷基铝,卤化硼和一极性化合物为催化剂,以脂肪族烷烃为溶剂的溶液聚合技术。它除具有和一般通用的顺式聚丁二烯橡胶技术基本相同的工艺流程和特点外,还具育以下一

王成铭, 单云凤[8]1992年在《我国顺丁橡胶技术发展及向外转让的关键》文中提出我国自行开发的顺丁橡胶技术,投产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现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顺丁橡胶生产成套技术。当前,进一步节能降耗和提高自动化水平,已成为我国顺丁橡胶向外技术转让的关键。

王文俊, 顾培韵, 孙建中, 潘勤敏[9]1993年在《顺丁橡胶生产中丁二烯聚合的传热方式》文中指出剖析了4种丁二烯溶液聚合的传热方式,指出,直接加冷物料传热将加大后处理的负荷,对降低能耗不利;夹套及釜内冷却面传热,装置设计简单,操作方便,但存在传热与混合相互影响及聚合釜长期运行后传热面结垢等问题;对于蒸汽釜外回流冷凝传热,只要控制好单体汽化和保证聚合釜汽化空间不存在汽化单体聚合,就可在较宽的操作范围内控制反应温度;液体釜外循环传热不仅增加了操作参数,而且解决了夹套传热受混合影响的问题,但要尽量避免流动不均一分布及结垢的影响,随着适合高粘度体系的换热器及泵的开发,该传热方式将得到广泛应用。

孔令健[10]2004年在《镍系充油顺丁橡胶的工业化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中试及工业化试验 ,对环烷酸镍 -三异丁基铝 -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 -含氧化合物的催化丁二烯聚合体系进行了催化特性、生产工艺、胶液与高芳烃油混合工艺、物料消耗和能量消耗分析。结果表明 ,该体系催化活性高 ,稳定性好 ,能灵敏地调节顺丁橡胶的门尼黏度 ;加入含氧化合物不会影响顺丁橡胶的微观结构 ;高芳烃油与高门尼黏度顺丁橡胶胶液的相溶性较好 ;工业化试验中 ,丁二烯质量浓度较低 ,聚合反应偏弱 ,挂胶较重

参考文献:

[1]. 顺丁橡胶聚合首釜搅拌器的研究与开发[D]. 李涛. 北京化工大学. 2000

[2]. 镍催化体系合成高顺式聚丁二烯的研究[D]. 史云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3]. 新型充油顺丁橡胶研制与生产[D]. 张彦芳. 大庆石油学院. 2005

[4]. 充油顺丁橡胶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D]. 赵永兵. 东北石油大学. 2010

[5]. 顺丁橡胶生产过程的混合技术[J]. 徐世艾. 化工装备技术. 1997

[6]. 顺丁橡胶生产中的混合问题[J]. 徐世艾, 冯莲芳, 王凯. 弹性体. 1996

[7]. 近十年来燕山镍系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生产技术的发展[J]. 张爱民. 燕山油化. 1989

[8]. 我国顺丁橡胶技术发展及向外转让的关键[J]. 王成铭, 单云凤. 燕山油化. 1992

[9]. 顺丁橡胶生产中丁二烯聚合的传热方式[J]. 王文俊, 顾培韵, 孙建中, 潘勤敏. 合成橡胶工业. 1993

[10]. 镍系充油顺丁橡胶的工业化应用[J]. 孔令健. 合成橡胶工业. 2004

标签:;  ;  ;  ;  ;  

顺丁橡胶聚合首釜搅拌器的研究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