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_图书馆论文

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_图书馆论文

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走向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走向论文,高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速度迅猛,成绩斐然。据统计,我国现有高校图书馆1100多座,藏书量达3.5亿册。[1]高校图书馆面积由1980年的132万平方米发展到411万平方米,年图书资料费由0.52亿元增加到1.95亿元,专业人员由1.7万人增加到4.6万人。目前,全国高校图书馆的计算机普及率已达70%以上,引进和开发数据库上千个,开发软件130多种。采用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了自动化管理。[2]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进步。当前,转变观念,方便用户,管理现代化、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走向。细述之,则有以下九个方面。

1 图书情报一体化

从体制上讲,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走向是图书情报一体化。它要求图书馆对文献加工,要深入到文献资料内部,揭示报导文献的内容,为用户提供最新、最准确、最有价值的信息,为科研工作者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3]1978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在我国首先提出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概念,并第一个付诸实践,于1983年12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继而,有的图书馆改名为“文献信息中心”,一些院校的图书馆学系改名为图书情报学系。目前,扩大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提供现代化综合性信息服务,朝图书情报一体化迈进已是世界性趋向,也是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要求。

2 情报服务社会化

图书馆的社会化即图书馆对社会的适应、改造和再适应、再改造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是图书馆逐步完善自身的过程。[4]我国高校系统图书馆文献收藏,不论是从资源总量上,还是从科学、类别上都是科研和公共两大图书情报系统所不能企及的,但是其利用率却不高,仅占30%~35%。市场经济也在呼唤高校图书馆走向社会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了跟市场经济体制接轨,高等学校正以其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智能优势与社会经济生活在高层次、更广泛领域联接,愈来愈频繁地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根据社会需要,深入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充分释放知识能量,使图书馆由知识宝库变为知识喷泉,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5]3 文献资源内阅化

传统的图书馆模式总是以藏书量多寡论高低,而新的图书馆观念则以文献利用难易、提供文献信息快慢评优劣。前者注重文献的收藏,后者强调文献的应用。当今出版业迅速发展,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达90~100万种,期刊近20万种,其他文献资料几百万件。[6]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决不能尽收所出。美国为此动员100所大学图书馆,与欧共体各国图书馆联合才基本收集齐全。据统计,我国每年所进外刊只有2.7万种,仅占当年世界期刊总数的18%。在书山刊海面前,各高校图书馆都深感文献与经费的发展严重失调,对策除分工协作走资源共享之路外,还有尽量减少复本,以保存品种的办法。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复本量一般掌握在1∶1.4~1.8的比例,国内高校馆的复本一般为1∶3~5。此外,图书馆“外借为主”的传统流通模式必然不能满足需求量,因此高校图书馆变“外借为主”为“内阅为主”,便成为读者工作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图书馆将由以前的“外借中心”变成“学习中心”,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7]

4 馆藏文献稳定化

高校图书馆的面积大都是一定的,容量有限,其文献数量也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只能保持一定数量,实现最佳藏书状态。国外有些人士认为,各类科技文献的平均寿命为:图书10—20年,科研报告10年,学位论文5—7年,标准文献5年,产品样本3—5年,而总的科技文献的平均“寿命”低于10年。[8]当前,我国不少高校图书馆都把图书20年、期刊5年作为流通阅览的时控标准,凡超越时控年限的书刊均放入基层书库仅供查寻,不再借阅。有些保存价值不大的还要及时剔除。国家教委已准备在一些地区筹建储备书库,用以保存那些使用频率极低,却占据不少馆舍的压架图书,同时,还要求各高校馆制定剔旧标准,建立剔旧制度。

近年,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期刊订购的数量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中外文期刊大致占整个馆藏的1/5—1/3之多。美国、日本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订购经费大都在90%以上。这是因为,从信息角度讲,期刊传递速度快,一般要比图书提前3—5年;期刊信息涵量大,一般占文献情报的60—70%上下。从发展走向预测,今后高校图书馆购刊经费的数量将继续增加。

5 借阅统一开架化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图书馆赋予了新的概念、新的原则。强调方便读者,提倡读者直接进库选书,提高书刊的利用率,其中由闭架转为充分的开架正是一个重要标志。是重藏还是重利用开发,藏书布局是封闭型还是开放型,这是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9]因此,由闭架借阅向开架借阅过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过渡就是逐步将图书馆所藏文献全部置放于各种类型的图书阅览室内实行开架阅览,或者在书库中增设部分阅览桌椅,从而实行藏阅统一、借阅统一、书刊统一、中外文统一、读者统一这种“藏中有阅”的服务方式。实践证明,开架阅览是图书资料文献方便有效地为读者利用的好形式,它创造了“人在书中,书在人中”的良好阅读环境。[10]

6 文献载体多元化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作为记录、保存、积累和传递人类信息知识的文献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类型结构。进入90年代,电子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图书馆的藏书不仅仅是单纯的印刷版图书,而且出现并不断补充录音带、录像带和光盘等有声影像图书。在北京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一个报刊架上,陈列着200张光盘,这是国际电子、电机工程学会100种期刊、360种会议记录及500种标准全文数据库。[11]据有关统计,截止1988年底,我国396家独立的情报文献机构就已收藏缩微胶卷152万盒、缩微平片335万张、影片6934部、录像片36967盒,此外还有机读磁带852盒、数据库411个。[12]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种形式的载体多元共存和非纸品载体比例的增加是毫无疑问的。对此决不应有所偏废,而应扬长避短,根据需要与可能,合理选用,务使各种载体均能发挥它们的长处。[13]

7 微机应用普及化

所谓图书情报工作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指在这一领域中计算机的应用问题。[14]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在这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应属于美国,美国80%以上的大学图书馆、50%的公共图书馆和100%的科研图书馆都参加了OCLC网络。英国也不例外,91%以上的大学图书馆和70%的理工科大学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计算机编目,84%以上的大学和100%的理工大学能提供联机情报服务[15]。我国图书馆自动化起步较晚,但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结束了我国计算机不会“传宗接代”的“公鸡”时代,迎来了信息技术领域的“新曙光”。目前我国总共有计算机170万台。[16]高校图书馆计算机拥有量和专业人员数量也在突飞猛进地增长,各馆均表现出对计算机应用的投资热情。[17]从此可以看出,计算机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走向网络化、实用化、普及化,已是势在必然。

8 文献信息网络化

现代化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图书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即是网络化。有鉴于此,1993年11月,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15所高校设置15个文科文献情报中心,这些“中心”将立足本校,面向所在地区,为全国高校服务。1994年3月14日,上海地区19家图书馆长举行了“文献资源共建与共享协作网”正式启动的签字仪式。[18]国家教委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信息网络”于1994年11月启动,经过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的努力,已于1996年4月建成了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国家级计算机网络,如今这张巨网已经覆盖了全国除台湾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连接的高校也从建网之初的108所发展到260余所,每天上网人数10余万人,国外用户访问过该网主页的超过100万人次。覆盖面积如此之大的国家级计算机网络工程,在世界上也只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才有[19]。国家教委为促进我国高校向国际水平靠拢筹建了“中国大学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主要内容是开发应用系统,建立重点教育学科数据库和通讯网络。该工程将在今年内建成地区网络中心。以CERNET为依托,以文献资源共享为出发点的“金智”工程已定为国家教委“九五”期间的重大项目,连接“211”工程所有学校,并与国内、国际的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形成中国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文献保障体系。[20]不久的将来,可建成一个覆盖全国教育科学信息资源的大型教育科学数据库,使网上运行的文献、事实和数据型大型数据库达到400个左右,成为高层次、多功能、综合性的信息网络,并可通过主干网,将若干高校的校园网连接起来,以此推动高校校园信息资源建设,还可与因特网互连,使其成为我国进入世界科技领域的捷径。

9 馆舍模式现代化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筑必须充分考虑人和书的接近,缩短读者与文献资源之间的距离,为开架借阅和设置各种阅览室提供条件。

毋庸讳言,我国高校图书事业已发展到了转型阶段,而转型时期的重要标志是:(1)建筑设计布局从条状空间组合转向集中式的块状空间体型;(2)图书馆建筑结构从开间不大的砖混结构,过渡到柱网较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3)馆用微电脑的引入以及各种功能不同的技术设备的使用,传统手工操作方法正在淘汰。[21]

标签:;  ;  ;  

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