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办学效益分析_成本分析论文

普通中学办学效益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益分析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教育部门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后备力量或专门人才,必须投入并耗费一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如果我们把教育部门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货币表现,即所耗费的教育投资叫做“教育成本”;把所实现的教育目标或培养出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叫做“教育成果”,那么,教育成本和教育成果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教育的成本一定,那么教育成果越大,效率越高;当教育的成果一定,那么教育成本越小,效率越高。这个效率问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办学效益。

办学效益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花费的教育成本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学校管理者的基本任务在于,既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又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期在教育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合格人才。从现在起到2010年,北京市的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将逐步减少,教育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问题将十分突出。研究办学效益问题,可以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提高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运用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学和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提出一个评价办学效益的指标,同时以北京市东城区27所普通中学(不含职业高中校)为样本,分析和研究影响学校办学效益的因素,并提出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措施。

一、评价办学效益的指标

为了比较同级同类学校的办学效益,必须建立一个考核办学效益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按学生质量系数调整的每万元培养学生数,用公式表示:

下面,我们对这一指标的计算机方法,作详细说明。

(一)教育成本的计算

教育成本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耗费的教育费用。我们在研究普通中学办学效益时,可以只计算学校一年内耗费的教育经费和固定资产折旧。

中学教育经费支出共包括11项:(1)工资;(2)补助工资;(3)职工福利费;(4)离退休人员费用;(5)人民助学金;(6)公务费;(7)设备购置费;(8)修缮费;(9)业务费;(10)其他费用;(11)物价补贴。在这11项费用当中,离退休人员费用与学生受教育无关,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应予剔除;人民助学金是对生活困难学生的补助,既然我们不计算私人成本,人民助学金也不应计入;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当年支出但并非当年全部耗费掉,应当只计算折旧。

教育成本还应该包括学校固定资产(校舍、视听和实验设备等)的折旧,折旧率按5%计算。考虑了上述因素后的教育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教育成本=教育经费总支出-(离退休人员费用+人民助学金+设

备购置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年初固

定资产原值)×5%

应该说明的是,在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学校的经费来源与支出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对于预算外支出的教育经费,我们也按照上述原则计算。

(二)教育成果的计算

计算教育成果的一般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具体任务考核各项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仅要考核数量,而且要考核质量。也就是说,要从数量和质量统一的角度,来考核一所学校的教育成果。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根据这一方针,我们计量教育成果的指标应该是按学生德、智、体等几方面质量系数调整的在校学生数。计算公式为:

教育成果=在校学生人数×质量系数

1.在校学生人数的计算。考虑到一年内学生的流动情况,计算年初和年末在校学生的平均数,即:

在校学生人数=(年初人数+年末人数)÷2

2.学生质量系数的计算。按下列步骤进行:

(1)设定反映学生质量的指标。这些指标一般是: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分数、各学科统考分数、体育评价分数等,均按100分计算。然后,分别计算每所中学各项指标的平均分X[,1]、X[,2]、X[,3]……X[,n]。

(2)计算各校各项指标的平均数X和标准差S。标准差S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S为标准差;X[,n]为学校原分数;[,n]为学校原分数的平均数;N为样本个数,即学校个数。

(3)计算各校各项指标的标准分Z。根据(2)的计算结果,计算各校各项学生质量指标的标准分Z。标准分的计算公式为:

计算标准分Z是为了使校际之间的学生质量能够进行比较。数学、语文、物理、化学、外语等各科分数,分别反映某一方面的成绩,其质量不同而不能加总。而标准分Z所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某科成绩在各校成绩中所占的位置,或所排的位次,质量是相同的,可以加总,从而使校际之间的学生质量可以比较。但是,标准分有一个缺点,即一半的标准分是负数,这使我们计算学生的质量系数比较困难。

(4)计算T分数。为了克服标准分Z的缺点,使我们计算学生质量系数成为可能,必须把Z分数转化为T分数。T分数的含义与Z分数的含义相同,只不过是将标准分Z扩大并去掉负数而已。其计算公式为:

T=10Z+50也可以根据第二步的计算结果,直接计算T分数。计算公式为:

(5)计算学生质量系数。根据(4)的计算结果,计算学生质量系数Q。计算公式为:

Q=(T[,1]/50+T[,2]/50+T[,3]/50+……+T[,n]/50)÷n

如果学生的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在一般情况下,学生质量系数Q为小于2的正数,即0

(6)计算教育成果。在计算出学生质量系数之后,用各校在校学生数分别乘以该校的学生质量系数,我们就得到了各校的教育成果指数。在普通中学中,有的学校只有初中,有的学校初中、高中并存。对于既有初中又有高中的完全中学,我们应该分别计算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质量系数(Q[,1],Q[,2]),然后把初中学生定为1,高中学生定为1.2,进行加权计算。例如,某校有初中生893人,高中生313人,则该校教育成果为:893×1×Q[,1]+313×1.2×Q[,2]。

(三)办学效益的计算

在计算了各校的教育成本和教育成果之后,我们则可以依据下列公式计算各校的办学效益:

这个指标的计算结果就是,按学生质量系数调整的每万元培养学生数,即普通中学办学效益指数,其数值越大,意味着办学效益越高。

采用上述指标,我们对北京市东城区27所普通中学办学效益的计量,囿于数据的可得性(缺乏具有可比性的思想品德和体育质量的评价数据),在学生质量系数的计算中,只计算了初中和高中各学科的统考成绩。初中学生质量系数根据中考成绩计算,高中学生质量系数根据高考成绩(按文、理科考生人数加权平均)计算。

二、影响办学效益的因素

我们对北京市东城区27所普通中学的办学效益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按学生质量系数调整后的每万元培养学生数,高者为7.55(N—1中学),低者为3.71(N—26中学、N—27中学),平均数为5.39,高者为低者的204%。这证明,同级同类中学的办学效益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上述27所中学的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分析,以便找出影响办学效益的因素。

(一)人力资源配置

学校的人力资源是教职工。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教师与学生按多大比例配置、教师的素质如何,对办学效益有很大影响。对该区27所普通中学人力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相关分析(见下页表—1),证实了这一结论。

表—1 人力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

在27所普通中学中,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平均为1:8.44,高者为1:10.9(N—22中学),低者为1:5.8(N—19中学),高者为低者的188%。教职工与学生比例与办学效益的相关系数为r=0.342,说明教职工与学生比例越高,办学效益越高。按国家规定,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12.4,而该区27所普通中学实际平均为1:8.44。根据回归方程式Y=2.522+0.340X计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将教职工与学生比例提高到国家规定标准,办学效益将从5.39提高到6.74,即提高25%。

从教师与学生比例来看,该区27所普通中学平均为1:13.8,高者为1:17.1(N—8中学),低者为1:11.1(N—19中学),高者为低者的125%。师生比与办学效益的相关系数为r=0.399,说明教师与学生比例越高,办学效益越高。按国家规定,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18,而该区27所普通中学的实际平均比例为1:13.82。根据回归方程式Y=0.989+0.319X计算,如果将教师与学生比例提高到国家规定标准,办学效益将从5.39提高到6.73,即提高25%。

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之所以对教育的效率有重大影响,主要是因为教职工与学生比例过低时,表明学校人员超编,因而会增加学校工资支出,加大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素质,较低的教师与学生比例,并不一定能提高教育质量。

此外,在分析中我们还发现,非教学人员过多也是影响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N—13中学教职工总数为251人,其中专任教师为138人,干部和职工有113人,所以虽然初中和高中学生的质量系数在27所中学中名列前茅(初中学生质量系数排第三,高中学生质量系数排第二),但是办学效益的指数却居第十三。又如,N—9中学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质量系数均为该区第一,教职工总数为229人,其中专任教师、代课教师和兼任教师为130人,干部和职工人数为99人,因而办学效益指数排在第九位。有的学校干部和职工人数甚至超过了专任教师人数。

总之,从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来看,主要问题有三个:(1)总体上看,各校教职工超编;(2)有的学校非教学人员过多;(3)各校之间人员分配不均衡。

(二)物力资源配置

教育所用的物力资源主要是校舍、实验设备、视听设备等,其价值形式是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物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设备是否能得到充分利用,对办学效益的高低有重大影响。

对该区27所普通中学的物力资源配置与办学效益的相关分析表明,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学校固定资产折旧与办学效益不一定存在相关关系(r=-0.172)。这是因为:(1)在学校固定资产原值的统计中,没有包括学校房地产的价值。(2)各校之间的设备状况相差非常悬殊。该区27所普通中学中,生均固定资产折旧(按生均固定资产原值的1/20计算)平均数为50.8元,最高的为115元(N—19中学),最低的为19元(N—2中学),高者为低者的6倍之多。(3)很多设备较好的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例较低,因此,由较好设备所产生的效益被超编人员的支出所抵消。例如,N—19中学的生均固定资产折旧最高,但是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最低;虽然学生质量系数较高(高中和初中分别排第五位和第十三位),但是办学效益指数排第十九位。

从物力资源配置分析中所发现的问题主要是:

(1)各校之间物力资源配置极不均衡。一方面,设备集中于少数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折旧超过100元(即平均每个学生占用固定资产超过2000元)的学校有三所,即N—19中学、N—4中学和N—26中学。另一方面,一些学校设备较差。生均固定资产折旧低于30元(即生均占用固定资产低于600元)有四所学校,即N—2中学、N—1中学、N—25中学和N—27中学。

(2)设备的好坏对学生质量系数的高低没有显著影响。例如,在27所普通中学中,N—19中学的生均固定资产折旧最高,N—2中学的生均固定资产折旧最低,但是后者的初中学生质量系数却高于前者。又如,N—26中学的生均固定资产折旧是N—3中学的一倍,但是后者的初中和高中的学生质量系数均高于前者。这说明一些学校的设备购置可能带有盲目性,或者是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三)学校规模

学校规模是否适度,是影响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校规模适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办学效益可以达到理想的高度。国内外许多有关学校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虽然采用了不同的函数形式,但是,多数研究的结论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校规模越大,平均学生成本越低。至于最佳学校规模,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对该区27所普通中学规模与办学效益的相关分析,证实了上述结论(见表—2)。27所普通中学的平均学校规模为1316人,最大学校为2195人(N—22中学),最小学校为570人(N—27中学)。学校规模与办学效益呈显著正相关(r=0.345),说明在2195人以下的学校中,学校规模越大,办学效益越高。

表—2 学校规模与办学效益

学校规模之所以对办学效益有重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规模过小的学校,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都很难合理。二是规模过小的学校的物力资源配置很难合理,设备利用率也低。

该区27所普通中学学校规模与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呈正相关(r=0.269),说明学校规模越大,教职工与学生比例越高。由于学校设备状况比较悬殊,学校规模与人均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不显著。

在27所普通中学中,在校学生低于1000人的学校只有7所,其中低于800人的只有三所(N—11中学、N—14中学、N—27中学)。N—27中学的在校学生只有570人,规模最小,办学效益也最差。

总体来看,该区普通中学的办学规模是比较合适的,由学校规模过小所引起的教职工超编和设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并非十分严重。这说明该区“八五”期间的学校规模调整已经产生了效益。但是对于个别规模过小、办学效益不高的学校应进一步予以调整。

以上实证研究,说明了影响办学效益的主要因素。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一般意义,对于我们探索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提高办学效益的建议

(一)办学效益分析所得出的一些结论

对东城区27所普通中学的办学效益的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教学质量来看,初中质量系数居于前三名的学校是:N—9中学(1.324),N—3中学(1.304),N—13中学(1.281);高中质量系数前三名的是:N—9中学(1.242),N—13中学(1.236),N—17中学(1.225);其中,初中和高中质量系数均居前三名的是N—9中学和N—13中学。初中质量系数居于最后三名的是N—25中学(0.580),N—14中学(0.716),N—27中学(0.769);高中质量系数的最后三名是:N—20中学(0.708),N—24中学(0.715),N—23中学(0.749)。

(2)从办学效益来看,办学效益指数居于前三名的是:N—1中学(7.55),N—2中学(7.33),N—3中学(7.15);居于最后三名的是:N—27中学(3.71),N—26中学(3.71),N—25中学(3.78)。

(3)从学校规模来看,规模在2000人左右的是:N—22中学(2195人),N—8中学(2005人),N—19中学(1954人);规模低于1000人的是:N—27中学(570人),N—14中学(745人),N—11中学(776人),N—18中学(816人),N—6中学(914人),N—25中学(918人),N—20中学(936人)。

(4)从人力资源配置来看,教职工与学生比例最高的学校是:N—22中学(1:10.9),N—2中学(1:10.7),N—8中学(1:10.4);教职工与学生比例最低的学校是:N—19中学(1:5.8),N—13中学(1:7.0),N—26中学(1:7.2),N—11中学(1:7.3),N—9中学(1:7.4)。

(5)从物力资源配置来看,生均固定资产折旧较高的学校是:N—19中学(115元),N—4中学(103元),N—26中学(102元);生均固定资产折旧最低的学校是:N—2中学(19元),N—1中学(25元),N—27中学(26元),N—25中学(28元)。

(二)提高办学效益的建议

(1)根据上述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规模较小、教学质量较差、办学效益不高的学校是N—27中学和N—25中学。因此,在生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将这两所学校予以撤并。

(2)27所中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例、教师与学生比例很不平衡,总体上来看,普遍超编(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的平均数是1:8.4)。因此,应实行定编定员,重点是N—19中学、N—13中学、N—26中学、N—11中学、N—9中学。N—9中学的初中和高中教学质量均居第一,办学效益居第九位,问题是干部、职工比例偏高(192名教职工中,干部、职工就有84人),如解决这个问题将会成为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学校规模等各方面都名列前茅的学校。

(3)27所普通中学的物力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应增加对设备较差的学校的投入,重点是教学质量较高、办学效益较好的N—1中学、N—2中学、N—3中学。

(4)N—12中学、N—24中学和N—23中学的高中教学质量系数较低,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较少,可以考虑取消这三所中学的普通高中部。

注释:本文中实证研究的数据由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课题组提供。

标签:;  ;  ;  ;  

普通中学办学效益分析_成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