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职能论文,社会主义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82(2001)03-0001-06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社会生活,本文试图探讨这种影响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变化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扩大和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无能”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出现了一种国家无能的神话。这种神话声称全球市场的发展限制了国家做出决策的能力,使其在经济、财政、社会等政策的制定上处于软弱无力状态。由于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遇到了新的制约,国家的历史已经终结。(注: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第88、91页。)这种论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某些现象,但不是本质;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终结局来说,将导致国家历史的终结,这是符合社会发展逻辑的,但远非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
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于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94页。)这里说得很清楚,国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裂为阶级时才产生的,它作为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社会职能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一定的“秩序”的范围以内。由此可见,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就会有国家。只是在将来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程度,阶级的存在不仅不再必要,而且成了生产的直接障碍时,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才会消失。恩格斯指出:“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06页。)当代世界社会生产力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还远没有达到足以使阶级消失的程度。因此,当代国际社会仍然是有阶级的社会;除极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外,在绝大多数国家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然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人类社会还处在民族国家发展的阶段。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不同经济主体和国家主权的存在,各自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而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交换、流通。如果没有这些,就不会有什么经济全球化了。很显然,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说什么“国家历史的终结”,这不是忽视客观现实,就是有意制造骗局。人们可以看到,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方面高喊国家历史的终结,人权高于主权;另一方面又大力加强国家机器和暴力压迫,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应当说,这就是对“国家历史终结”论极好的注解。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市场并非万能,国家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在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通,资源的配置,要通过市场来进行。但是,市场调节具有微观性、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所以,单靠市场调节不能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而且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因而难以保证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不可缺少的。国家驾于社会之上,拥有全社会的权力,是一种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国家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且对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所以,只有国家和国家联合才能从全局出发,通过制度安排、宏观政策和政治法律等手段,对民族社会和国际社会的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节和控制,使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这是当代社会经济运行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方面,中国、日本和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西方经济自由化的国家也在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众所周知,就经济全球化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经济、技术优势,掌握了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使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按照他们制定的规则运行。这种规则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局面,也只能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联合斗争,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建立国际经济的新秩序。大量的事实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条件下,民族国家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虽然遇到了新的制约,但国家绝不是无能的。
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活动的环境和条件,引起了国家职能的某些变化。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社会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主体
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了国家、企业和各种经济组织等。就国家而言,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亚非拉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不但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之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主体。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曾由一国发展到十五国,陆地面积占世界的1/4,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近1/3。苏东剧变后,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5个,陆地面积占全球的7%,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3%。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减少了,但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总结了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实行改革开放,获得了更加健康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中国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经济平均每年增长9.8%,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国内生产总值提前实现了翻两番,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9609.24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7位;外贸不断扩大,到199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607亿美元,世界排名居第9位;吸引外商投资不断增多,截止1999年12月底,中国政府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41812个,合同外资金额6137.6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为此3078.5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名列世界第二位;引进技术也较多,自1979年至1998年,中国引进技术27800项,合同金额1054.8亿美元。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也有较快的增长,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今后,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将会继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代表了正确的方向。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扩大和加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使用,使世界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经济全球化就是反映了这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
然而,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国家的本质使经济全球化不可能真正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仗其经济和技术优势,从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竭力把经济全球化作为资本的全球扩张,妄图实现世界经济的全球资本主义一体化。在这样情况下的经济全球化,客观上也能促进世界经济的某些发展,但却带来了全球经济的一系列问题。资产阶级的本性是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资本的全球扩张,使资产阶级剥削全球化,必然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世界范围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资产阶级走遍全球,到处作掠夺性经营,不但破坏了自然资源,而且造成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推行自由经济,搞货币投机,造成了世界经济的紊乱与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其直接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国家的活动就在于实现这个社会主义本质。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因而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在本国建设社会主义,还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全球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全球范围内阶级和剥削的消灭,使经济全球化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实现社会主义的全球化。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活动的前进方向和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是一致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中,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运行方向和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运行方向是相互矛盾和相互斗争的。只有通过斗争,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运行方向逐步遏制和克服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运行方向,经济全球化才有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的积极力量。二战结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把建立国际新秩序作为一个长期奋斗的战略目标,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改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宰世界的国际旧秩序和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进行不懈的斗争。1954年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亚非国家的万隆会议,使亚非国家走上了联合共同斗争的道路。随后,1961年在南斯拉夫铁托总统倡导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把亚非国家的团结斗争进一步发展为全球性的联合行动;斗争矛头不仅指向新殖民主义势力,而且开展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些斗争对殖民主义体系、霸权主义秩序和美苏冷战秩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使殖民主义体系终于瓦解,使和平共处等原则成为普遍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使联合国特别大会于1974年通过了《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实行“新干涉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反对“新干涉主义”,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展开了新的斗争。在1999年第54届联合国大会上,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强烈谴责西方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的罪恶行径,明确宣告国家主权是发展中国家抵御不平等世界行事规则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针对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念、经济模式、政治模式的险恶用心,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更进一步开展了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在1999年世贸组织部长级西雅图会议上,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发达国家在谈判中坚持的不平等规则,指出世界经济强国只顾自己的利益,维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企图剥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平等参与权和决策权。
社会主义国家也属于发展中国家,它们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上,有着根本一致的利益和立场。它们在国际舞台的联合斗争,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
国家职能就是国家职责和功能,它包括了国家的基本任务和作用,体现了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国家职能是由国家本质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可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工具,它的对外职能,过去斯大林说:“是保卫国家以防外来的侵犯”。(注:《斯大林文集》(1934-1952年)第281页。)毛泽东说:“是防御国家外部敌人颠覆活动和可能的侵略。”(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就是以往传统的看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往传统的看法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应当作新的概括。笔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有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1.维护国家主权
维护国家主权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的一个基本职能,首先在于国家主权的极端重要性。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外事务,管理自己的国家的最高权力,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的最重要属性。国家主权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的是政治主权、经济主权、领土主权、属人主权、对外主权等。一个国家丧失了主权,它就不能作为国家而存在。国家主权还是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权的根本保障,如果国家都没有了,就只能是当亡国奴。因此,在国际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维护国家的主权摆在首位。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主权的丧失,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没有了,人民的生存权、国家、民族和个人的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的发展权也不可能实现,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了。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当把维护国家的主权放在第一位。
其次,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经济主体的活动越出一国的范围,向全球扩张,从而使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合作。这种全球化的经济,靠一个国家是无法管理的。为了使世界经济有序地运行,就必须建立国际性的协调机制,而国际协调机构权力的行使,就会导致国家主权的部分分割和转移。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组织的崛起,正在不断地“侵蚀”着国家主权,使国家在处理本国内外事务时,对内的最高管理权和对外的独立权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使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维护国家主权成为一项很实际的任务。
再次,霸权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主权的威胁。二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推行霸权主义,不尊重别国的主权和独立,横蛮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侵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他们又乘机在全世界推行西方的民主模式,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幌子,疯狂地发动“人道主义干涉战争”,严重地威胁着别国的主权。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是本质上对立的两种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霸权主义实现西方政治全球化的主要障碍。因而瓦解、颠覆、消灭社会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的既定方针。冷战结束后,西方帝国主义用武力以及和平演变的手法,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攻势。美国对古巴长期实行封锁、制裁和颠覆活动,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列为“无赖国家”,随时准备给予打击。中国更是美国全球战略中最大的“潜在对手”,因而对中国实行“接触”和“遏制”的双重政策,妄图促使中国演变。为此,美国一方面与中国签署了三个“联合公报”,另一方面又支持“台独”、“疆独”和“藏独”等分离势力寻衅滋事,在亚太地区策划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包围中国,甚至在科索沃战争中悍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明目张胆地干涉中国的内政,侵犯中国的主权。面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干涉和侵犯,维护国家主权不能不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就要加强政权建设。要时刻提防和不断清除国家机关中可能出现的腐败分子、资产阶级自由化人物和官僚主义者,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使国家权力真正掌握在人民手里,防止堡垒从内部被攻破。要不断提高国家公务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增强执政的能力,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不仅能有力地领导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且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中捍卫国家的主权。
维护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就要加强国防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随时准备粉碎任何外敌的入侵,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
维护社会主义国家主权,要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权力的让渡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国家主权的让渡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要有清醒的头脑,什么可以让渡,什么不能让渡,应独立自主地抉择。国家权力的某些让渡,应以不构成对国家主权的绝对损害为前提。从总体来说,让渡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维护社会主义国家主权,还必须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不懈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改变现行的不公正的国际政治旧秩序,建立平等、公正和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2.涉外经济管理
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的经济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国家也只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投身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对外开放,有许许多多的涉外经济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而且,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还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下进行的。这种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既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此外,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关系的焦点已进一步转到经济领域。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上不能不更多地涉及到经济关系。所有这些情况都决定,涉外经济管理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对外职能。
实现和发挥涉外经济管理职能,社会主义国家有许多事要做,但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是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是很有好处的。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私利出发,按垄断资本的掠夺本性要求推行经济全球化,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威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仗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通过对外贸易、对外投资、货币投机和技术转让等,加强掠夺和剥削,破坏世界经济正常运行秩序,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威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进程,实行产业结构转移,把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其本国内主要发展高技术工业,使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工业受到威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技术转让,向全球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经济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实行自我保护。要把市场的对外开放始终置于国家主权原则之下,什么市场开放,开放多大,在什么条件下开放,应由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决定。引进什么样的资本和技术,引进多少,引进的投向,都应由国家从优选择。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绝不能以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为代价。开放市场、引进外资、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根本目的在于加快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二是为本国企业走向世界创造条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要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如果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一批企业打入世界市场,并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不但能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而且能促进国内其他企业的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应大力鼓励本国企业走向世界。但是,当今经济全球化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资本集团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竞争形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资本集团不但在资金和技术上占很大优势,而且世界市场竞争规则也是从有利于它们的原则制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企业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很有必要为民族企业走向世界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例如通过资本重组扩大外向型经营企业的资本实力,对外向型经营企业实行某些优惠政策,为外向型经营企业提供技术援助等等。有了国家支持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加上企业自身的革新创造,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企业终究能站得住脚,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
三是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由于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按它们的利益来安排。这种经济秩序没有公平竞争可言,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不利。因此,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社会主义国家义不容辞的任务。社会主义国家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为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为民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3.涉外文化管理
还在150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第27页。)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互相往来,互相依赖,比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要紧密得多,宽广得多。经济全球化也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这种文化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又面临着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因特网、影视节目、书籍报刊等多种媒体作为工具,宣传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西方国家日趋严重的文化冲击。以上两个方面的情况决定,对涉外文化的管理,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职责。
涉外文化管理,目的在于扩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吸取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更好地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此,社会主义国家要加强力量,对外国文化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分清其精华与糟粕。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管理,使这种交流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轨道运行,既能拓展对外文化开放的空间,更多地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又能有效地防止、抵御其消极文化糟粕的侵袭。还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广大人民识别香花和毒草的能力,抵制各种消极、腐朽和没落文化的影响,创造出更新、更多、更好、水平更高的社会主义文化。
收稿日期:2001-03-27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国家主权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国际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