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领导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课程论文,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以及对课程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课程领导(curriculum leadership)也从课程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课程领导概念是美国近来在课程研究中常用的术语,它首先被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学者引入和研究。当前我国大陆所使用的课程领导概念只是对课程管理术语的替换或延伸。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课程领导这一概念的内涵,有必要对课程领导所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以推动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课程领导的基本内涵
当前,中外学者从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学校课程文化氛围等不同的方面,对课程领导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可以说课程领导概念的定义很多,但却不统一。
澳大利亚学者迈克弗沙(Macpherson.I)等人曾对课程领导的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认为课程领导旨在改善学校现行的课程状况,指导并促进课程改革在学校的推行,它是一种持续变化、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注:Macpherson,I.Aspland,T,Elliott,B,Proudford,C,ect.Theorising Positioning currculum leadership for e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Curriculum and Teaching,1996,11(1),23-33.)他强调课程领导不仅有改善学校课程现状的职能,还兼有改变教师对课程与教学所持的态度和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的作用。而美国学者格拉索恩(Glatthorn,A.A)从功能行使的角度出发,认为课程领导是使学校达到能确保学生学习品质的目标。(注:Glatthorn,A.A.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M].Califoenia:Corwin press,2000.23-24、181.)在这个定义中,第一,强调的是功能,而非角色;第二,强调领导是使学校教育和个人得以达成其目标的过程,这种功能是具有目标导向性的,而不单纯是一些例行的活动步骤;第三,强调领导的最终目的是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内容,从而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格拉索恩也指出,作为课程领导应制定课程发展的目标、重新思考教学方案、致力于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安排、统整课程的内容以及监控课程的实施。除此之外,课程领导还应统筹以下工作:与学区领导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建立课程实施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团队的领导力量、决定课程发展的优先顺序、运用日常的管理活动来提高课程的质量、拟订特别的课程计划并妥善安排管理时间,等等。(注:Glatthorn,A.A.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M].Califoenia:Corwin press,2000.23-24、181.)通过采取上述措施使课程改革成为整个教育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另外,台湾学者高博诠认为,课程领导是一种存在于学校组织中、校长与师生间相互作用的活动。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学校组织团体活动,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且通过课程设计、课程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地达成课程既定的目标。(注:高博诠.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J].教育研究月刊,2001,(89).)学者张嘉育将课程领导定义为,是为指引、统领课程发展与改革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影响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主动回应课程发展与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挑战,达成课程发展与改革的既定目标。大陆学者李定仁认为,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课程领导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课程管理中的领导职能是使整个管理过程中其他职能得以实现的、起主导作用的推动力量。(注:李定仁,段兆兵.试论课程领导与课程发展[A].第五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59-60.)从上述中外学者对课程领导的不同界定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共识。
第一,课程领导应是课程实践的一种方式,是指引、统领课程改革、课程开发、课程实验和课程评价等活动的总称。课程领导并不是在控制他人,而是在引导他人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自我管理。课程领导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与团体,在我国更多强调的是校长个人的课程领导行为。
第二,课程领导应是课程与领导两范畴的结合,并且它与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课程领导所提倡的管理新理念,旨在摆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体制的束缚。它是一种人性化的组织管理观,即“组织是一个合作性的、社团的,甚至是协作的系统。在这样一个组织体系中,奇思妙想处处可见。只有当不同指挥管理层的领导能够充分发挥下属的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时,这些奇思妙想才能显示其威力。”(注: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6-99.)
第三,课程领导中领导者必须运用领导的理论、方法与策略来完成课程范畴内的任务,以顺利推进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过程。课程领导促使人们对课程理念、课程理解等内在信念的改变,以及促使行政组织结构运作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这一课程领导的终极目标。
第四,课程领导必须打破指令型的管理思维模式,将其视为一种课程领导者与所属成员共同探究课程问题的互动与合作过程。教师应是学校课程的实践者,应使教师明确学校课程的意义,关注教师的专业参与、决策和发展,应让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制定、实践不同的课程理念、阐明个人对课程的理解,从而提升出更高层次的自我判断与组织管理的能力。
二、课程领导的职责和任务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体现国家的意志,诚然需要较强的政府行为,但单靠行政手段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不仅可能助长长官意志,而且也会抹杀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当前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第16条明文规定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而各个层次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是有所不同的。教育部的职责主要是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本省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经教育部批准也可单独制订本省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而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同时,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既体现了国家的统一要求,又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保证了课程的基本水准,又可使地方学校办出特色。当然,从课程领导的职责和任务上看,不管是哪一级课程管理组织都会或多或少对课程的发展产生影响。
(一)课程领导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课程领导可在课程设计、课程决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学校课程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的形成。目的不同,课程活动追求的目标就不同。领导方式不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也不同。中央集权型的体制执行的是全国统一标准,而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型的体制一般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各个地方和学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具有较大的课程自主权。我国传统的国家课程的发展由于强调统一,无意也无力体现各地的实际情况,更不用说对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个别差异的考虑。而当前校本课程的发展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它能面对学校实际教育场所和学生的个别差异,解决学校中出现的问题,迅速回应社会的需求及知识的更新,给学生提供适切而有意义的课程。
第二,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的编制。课程编制包括目标的确立、内容的安排、实施的控制和最终的评价等环节。在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编制过程中,一般来说中央集权型的体制更多地采用学科课程,较为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型的体制则更多地采用活动课程,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课程领导影响课程的改革与开发。课程领导的目的是影响课程改革与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实现课程改革与开发的目标。一个国家课程开发传统,往往是由其课程行政体制的传统决定的,课程行政体制传统决定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之间在课程决策上的权利分配结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不同的模式:“中心——外围”模式,即由专家研究课程,然后开发并传播到外围学校;“中心扩散”模式,即主要中心支持和管理次要中心,次要中心致力于传播革新;“中心迁移”模式,即没有明确中心,新中心不断出现。(注:李定仁,段兆兵.试论课程领导与课程发展[A].第五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63.)
(二)课程领导的职责和任务
课程领导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只有认清了这一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课程领导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力。这方面国外的研究和实践比较丰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课程领导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例如,美国学者亨德森与霍索恩(Henderson.J.G & Hawthorne.R.D.)指出了革新课程领导者在民主化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道德挑战时应如何思考的五种角色:教育理想家、系统改革者、协同合作者、公开支持者、建构认知者。(注:Henderson J.G.&Hawthorne.R.D.Transformative curricuium Leadership(2000,2ed).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学者布拉德利(Bradley.L.H)认为课程领导者的任务主要包括:专家知识的任务、角色功能的任务、沟通的任务、监督的任务、专业成长的任务。(注:Bradley,L.H(1985.p63).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Development Handbook.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另外,学者格拉索恩从课程范畴的角度论述了课程领导的主要功能;(注:Glatthorn,A.A.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M].Califoenia:Corwin press,2000.23-24、181.
)威尔斯和布德(Wiles.J & Bondy.J)从一般行政领导的角度阐述了课程领导的任务;(注:wiles.J & Bondy.J,Currculum deveiopment:A guide to practice 1998.5.New York:Macmillan.)台湾学者高新建从校本课程的发展谈论了学校课程领导者的任务;(注:高新建.学校课程领导的任务与角色探析[J].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2002,(33).)学者游家政、许藤继则从课程领导中校长的职能提出了重点,(注:游家政,许藤继.校长转型课程领导的角色与任务[J].教育研究月刊,2003,(108).)等等。我们认为,课程领导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首先是要铺设好行政领导的工作平台,包括组织的重组、组织气氛的和谐、人际关系的融洽等;然后建立日常运行的一般步骤,比如,目标的制定、工作小组的成立、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以及目标的修正等,来达到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领导应该兼顾一般行政领导和课程领域的专业学术领导两个方面的要求,而课程领导职责的重点应放在课程的目标上,所有的措施都应致力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要使这种理想实现,就需要领导者的专业知识、领导素养、组织能力、资源配置等多种条件的协同。也就是说,课程领导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决策、组织和引导这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领导的决策职能是课程领导的核心。它是对有关教育的目的和手段的一种判断,往往在学校范围内采用,并且以课标为中心。影响教师课程决策的基本因素是学生的需要、特点和反应,以及教师本人的经历、技能和兴趣,而家长参与课程决策被认为是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积极支持。课程决策的权力和方式处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当中,决策的内容主要有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课程的改革走向。
第二,课程领导的组织职能主要是指课程领导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分配课程领域人员及组织的责任和权限,制订课程实施的规章制度,协调课程实施中的各种关系,把各种力量尽可能地组织到实现课程目标的活动上来。
第三,课程领导的引导职能是指领导者对课程建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要求领导者要随时掌握信息,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采取恰当措施给予引导与矫正,确保课程实施的正常运行。
三、课程领导的策略和措施
在明确了课程领导的职责和任务后,就要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措施来完成课程领导的任务。
(一)课程领导的策略
校本研究的兴起,为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调整定位,制订符合实际的课程实施策略提供了动力。当然,课程领导的策略也会因课程领导层级的不同而不同,但在课程领导实施策略中,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影响课程领导实践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此,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迈克弗沙等人提出了一个推动有效教学的课程领导模式,指出学校的课程领导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学校的课程架框(School Curriculum Framework),即学校如何看待课程;二是学校的社会情境(Social Context),即学校的教学文化如何;三是学校的组织结构(Organisational Sturetures),即学校的行政安排如何。(注:Macpherson,I.Aspland,T,Elliott,B,Proudford,C,ect.Theorising Positioning currculam leadership for e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Curriculum and Teaching,1996,11(1),34.)另外,他们在1999年的研究中,经过对澳大利亚昆士兰省共计2805名教师的调查,进一步对教师个人因素与其实践课程领导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补充说明,指出影响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个人因素包括:(1)教师对课程领导新观念的接受程度;(2)教师对持续发展课程的承诺;(3)教师对自己信念的确认;(4)教师对参与课程领导的信心,等等。课程领导在学校的实践中同时受教师个人因素和学校情境因素变化的影响,且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的。
第二,明确课程领导的基本原则。美国学者坦纳(Tanner.D)等人提出了校长增强领导能力的几项原则:(1)提出发展的明确目标和基本步骤;(2)发现具有领导潜能的人才,并且适时给他们施展其领导才能的机会;(3)给组织或成员具体的帮助;(4)鼓励人们提出不同的意见;(5)妥善处理团队成员中的不和谐情况。(注:Tanner.D.Curricuium Development-Theory into Practice,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95(3);670-695.)我们认为,课程领导应强调各个层面的权力分配;应强调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应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强调校长的课程领导职责。在实践中课程领导应表现出民主的、相互沟通的领导方式,并扮演教育理想家、课程教学的改革者、课程目标实现的协同合作者,以及专业素养提升的共同学习者的角色。
第三,制订课程领导的具体策略。课程领导的策略是在具体的时空中形成的,它能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到促进的作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实施课程领导的策略,例如,港台学者游家政和许藤继提出课程领导的策略应是:(1)倡议并支持师生真实的探究学习;(2)鼓励教师主导专业的发展;(3)营造合作的氛围,赋予教师课程领导权力;(4)重新设计教育方案;(5)重新规划组织架构;(6)建立学校一社区的对话机制等。(注:游家政,许藤继.校长转型课程领导的角色与任务[J].教育研究月刊,2003,(108).)我们认为,课程领导的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政领导的策略,强调对课程领导的整体规划,主要包括制订学校发展远景规划与课程目标、健全学校课程发展的组织、组织协同合作的教师团队、营造学校合作开放对话的气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扩充教师的权限范围、建立学校与社区沟通的渠道,等等。二是课程领域方面的策略,强调对课程领导核心任务的完成,主要包括发展课程组织、进行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与实施、学习方案的设计,等等。
(二)课程领导的措施
提高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是实施新课程的必要前提和当务之急,因为校长课程领导意识的强弱、领导艺术的高低决定课程理念的转化程度。课程领导对中小学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的职责不仅是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其他日常事物的管理,而且在现代课程改革中,已承担了一种新的课程领导的职责。校长应不断提高自己在该领域的专业水平,成为课程与教学的行家。作为课程领导的校长,不仅要对学校的“事”进行管理,更有责任对学校中的“人”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引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来构建课程发展和实践策略,并依此指导学校的活动。
第一,明确办学理念,制订学校发展规划。作为学校领导应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并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引导教师以新的观念、新的角色、新的视野审视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注:徐新民.校长对新课程的领导技艺谈[J].教学与管理,2003,(10).)校本管理过程包括目标、预算、人事、课程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而最重要的是对学校发展规划的构建。校长必须有能力设计远景目标,确定达成远景目标的措施,建立起支持这一远景目标实现的组织机构,并激励人们去努力实现这一远景目标。这就要求校长应与学校成员一起,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规划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规划学校的课程设置等。总之,为了使学校具有凝聚力量,就一定要通过真诚的沟通与全校师生达成共识,使学校发展的规划体现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望。
第二,健全学校的课程开发组织。成功的课程改革需要强有力的课程领导和组织机构,但在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中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领导管理机制,或者没有重视组织机构的改革,从而造成课程改革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加强对课程开发组织的领导是有效进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课程资源是课程生存和发展的源头活水,课程领导要注重开发充足的课程资源。学校应成立校长、教师、学生代表以及校外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鼓励师生利用社区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经验和学习体验等活动来开发校本课程。这对于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组织合作、向上的教师团队。教师的合作是指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沟通与协调,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彼此支持。合作性的研究范式不会自然生成,需要引导和培养。新课程的实施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群体的努力,需要校长和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和智慧的分享。在为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环境的过程中,建立制度化的工作模式尤为重要,比如:定期举办说课、观摩课等活动,尽可能多地让教师参加各种会议、研讨班、校际交流,提供教师间相互沟通、讨论的时间和空间,等等。
第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不是课程的设计或开发者,教师只知道“课的存在”,而没有“课程”的意识,更谈不上课程的开发能力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是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在课程领导中应将课程开发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整合在一起,教师不单纯是课程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生者和研究者。校长应随时关注教师的课程参与情况,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决策和课程的改革实验,使他们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为课程改革寻找动因,进而引导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促进教师反思性的研究,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这种反思性的研究要求教师深入地参与研究,注重研究过程,关注在研究过程中自身的发展,立足于对自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这样才更为具体和真切,也才真正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领导的基本理念应是一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订与实施,都必须考虑学生是否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成果,这与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课程领导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校长的课程领导,应淡化行政职能而强调课程领导职责,致力于探索课程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革新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否关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为学生学习提供适合的内容和发展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领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所研究的领域比较宽广。成功的课程领导会认真考虑所属每个成员的需求与个性,设计出完善的课程计划,促进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营造出和谐发展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课程领导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其发展。所有课程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应具有多元智能的、实践本位的、社会合作的以及多元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