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政治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政治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党的执政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政治资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不仅承担着领导国家政权的职责,还承担着领导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主体多元化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政治主体多元化的社会,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在原有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个阶级一个阶层之外,出现了六个新的社会阶层,专业化的社会组织也大量涌现。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既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也成为向体制内输入政治要求的新的政治主体。从政治学的视角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各类政治主体的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在政治活动中,全部政治行为都是人或组织发生的。政治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行为,构成了全部政治生活以及在政治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复杂政治关系。随着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及现代社会的形成,不仅政治主体的数量有所增加,而且政治主体的活动质量也相应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所当然需要各类政治主体的积极参与并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各类政治主体中,政治地位和政治行为的不同,决定着其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是不同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诸多政治主体中的主导力量。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由国家、政府、公民、政党、利益团体、国际组织等构成。其中,政党是现代国家新出现的最引人注目的政治主体。政党位居于公民和国家之间,起着联系公民和国家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政党作为阶级的组织,在当前各国政治生活和政治体制运作中处于中心位置。政党的这一中心地位,使它成为政治主体中的关键,并具备了发挥主导作用的客观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具有宏观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需要一个有能力从宏观上、全局上能“铁肩担重义”的政治主体来发挥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可以依据它所拥有的特殊优势条件,利用它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整合社会资源,确立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建立社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从而促进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发展。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动用各种资源,包括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道德资源等等。依靠各种资源充足的“输入”和强有力的支撑,政治系统才有可能“输出”和谐社会这一公共产品。在全部的政治资源中,政治主体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是一种与其他物质性资源不同的非物质性资源,对于物质性资源相对匮乏而资源需求量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还是一种较为稀缺的资源。由于政党是政治主体中核心的主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输入”的各种资源中,政党的执政能力自然成为各政治主体能力中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能力,成为一种战略性政治资源。在现代社会,民众数量规模的巨大、民众利益要求的复杂决定了不可能使每个公民的利益都能够直接进入政治系统,而只能通过一定的中介即政党来加以转换。但是,这绝不是说,所有政党都自然而然地具有这种桥梁作用。能否起到这种作用,主要取决于政党自身的能力。

在我国,党的执政地位是由人民选择的、历史形成的,但也决非是坐享其成、一劳永逸的。执政地位的获得不仅给党带来了权力,更重要的是要承担人民和历史的重托与责任。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如果没有足够强的能力,就无法实施对整个社会的统治和治理。充分强大的党的执政能力虽然不能增加既定的物质性资源,但它可以提供非物质性资源,可以保证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和使用,充分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社会提供持续不断的推动力。因此,作为战略性资源的政治资源,党的执政能力对政治系统“输出”和谐社会这一公共产品具有战略性支撑性作用。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要求

一个先进的政党,应该是一个既能有效推动社会发展,又能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的政党。政党与社会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决定了政党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在作用社会的同时,也必然同时作用于自身。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扮演着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者、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的重要角色,要扮演好以上角色,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处理好政绩、执政和科学发展的关系。良好的政绩是执政党获得和巩固合法性的一个来源。执政党执政的目的是通过政绩来获得发展。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执政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切实体会到执政作为运作国家权力的实践活动,只是手段和方式,发展作为硬道理,才是目的与归宿。正如邓小平所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① 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是发展观在领导业绩上的具体体现,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从根本上说,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为了造福于民。曾庆红同志说:“中央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的。”②

第二,处理好执政党与公民的关系。公民作为社会的成员,具有本身的自尊和作出政治选择的能力,政治体系拥有的公共权力,来源于公民的让渡,同样,执政党的权力也来自于公民的委托。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和监督,使自己能够进入政治体系,分流出一部分公共权力自己来掌握。而公民的政治参与和监督,是公民对政府施加影响得以实现。“政治是权威地分配价值的过程”(戴维·伊斯顿)。公民如果不满这种“价值的分配”,当然可以对政府施加影响,重新进行价值的分配。这就要求执政党树立“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也是“以人为本”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的理论基础。

第三,处理好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政党组织与政府组织是两个系列的组织,两者不能错位。执政党组织功能的核心是实行政党政治,政党政治的核心内容则是政党掌握、控制国家政权和社会政治生活。政府是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建构的拥有统治和管理公共事务的最高权力的公共权力组织。自原初国家产生以来,政府一直是公共权力即国家权力的代表。在我国,政府组织的运作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共产党与政府之间要和谐共处,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共产党对政府实行的是政治领导,而不是直接干预政府组织的具体工作。

第四,处理好执政党与参政党派、无党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为正确处理我国政党关系提供了基本制度保证。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共产党处理同参政党派、无党派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实现党对我国多党合作的坚强领导,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要求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治国理政水平。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政治主体的全面积极有效的参与,光靠一个党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充分发挥各参政党派、无党派的智慧,无疑是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也有利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五,处理好权力与权威的关系。权力这里仅指公共权力,是指的一种能力,一种能使他人自觉服从的能力。权力既有其组织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一面,也有其破坏性、侵犯性和腐蚀性的一面。权威指的是一种影响力,一种能使他人自觉服从或获得某种合法资格的影响力。权威相对权力而言,不具备强制性,它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属于认同。对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说,权力是必需的,但是,仅仅靠权力是不够的。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执政党要注意处理好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执政为民,防止权力的“异化”。同时要加强执政党实际政绩的有效性,顺应公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使自己获得更高层次上的合法性认同。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策略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了保证执政党发挥其领导作用,急需进一步提升、强化以下几项重要能力。

第一,搞好自身建设,提升党的执政合法性的能力。执政合法性来源于公众认可的程度和状态。中国共产党的自身能力是能否取得公众认可的前提。目前,党执政的政治生态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党的自身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必须得到及时切实地解决,否则就会严重削弱党的合法性和权威。据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执政党首先要搞好自身的建设,保证内部的和谐发展。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着力提高科学民主决策的能力,在每一项关乎国家和人们利益的重大决策中,都要有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执政党不断获得合法性来源,使党永远保持雄厚的社会基础。

第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和权威,提升执政党宏观控制能力。社会的和谐不是单一方面的和谐,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在内的各方面的和谐,是所有这些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其中,经济的和谐处于中心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和谐体现为市场主体的和谐,产权关系的和谐,收入分配的和谐等。这种和谐状态是不可能靠市场自发调节的。因为市场本身的缺陷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损害市场经济关系的和谐状态,并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文化道德的和谐状态在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也会受到相同程度的损害。要防范和治理“市场失灵”“道德失范”的现象,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道德有序、快速发展,就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执政党合理运用公共权力和权威,培育成熟的有规则的公民社会的生长。公民社会作为独立于国家的自主性力量,是政治民主化的强大动力,它划分了国家权力的边界和职责,为政治法制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三,整合社会力量,协调社会关系,提升执政党政治整合能力。现代社会分工日趋细密,角色分离和专门化日趋明显。政治功能不断分化,特定的功能由特定的角色承担。社会不断分化的同时也要求存在着一种政治力量能够把分化的角色、资源整合起来,促进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现代化的和谐社会。通过加强政治组织、政治文化、政治制度和政治权威整合,党的政治整合能力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

第四,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执政党的政治容纳能力。众所周知,我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日趋专业化和部门化,新兴集团从传统的社会中分离出来并获得了独立性和组织性,这些新兴集团与传统社会的利益和价值观都存在着冲突,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要求政治参与,成为一支游离于政治体制之外并要求进入体制的组织力量。为了解决这种压力,就要求执政党通过输出政策、法律、制度来容纳这些新兴的集团,把他们吸收到政治体制之内。通过法律制度来吸纳更多的游离于政治体制之外集团和阶层。

第五,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问题,提升执政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也需要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和支持。而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日趋激烈。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给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即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坚持拥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条件下,共产党要善于妥善、灵活地处理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保持与其他国家的正常交往。在对外政策上,党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一方面,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页。

②曾庆红:《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2004年2月16日。

标签:;  ;  ;  ;  ;  ;  ;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建设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