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西河池 547100
摘要:预防接种是一种提高儿童健康水平、降低疾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也是一种最为有效、简便且经济的传染性疾病控制和预防措施。从我国扩大免疫规划实施以来,二类疫苗、替代疫苗和一类疫苗等种类日渐丰富,但各种疫苗的作用和方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随着近年来媒体对于部分疫苗副作用宣传的过度夸大,接种人员对于预防接种也出现了诸多困惑。对于这一现象,笔者对本社区卫生服务站预防接种现场知识传播和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预防接种;知识传播;心理护理干预
预防接种是一种有计划、有程序的儿童免疫疫苗注射方式,预防接种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实现控制、预防和健康传染性疾病,保护儿童健康的目标,同时也是降低儿童死亡率和感染病发生率的一项重要措施。健康教育是一种较为有效且系统的干预方式,作为儿童健康的关键环节,在其预防接种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有助于神话儿童家长对于各类疾病的认识,从而提高免疫疫苗的接种率,获得儿童家长的支持,从而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以及注射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率。本文就对预防接种现场应用知识传播和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预防接种现场应用知识传播和心理护理干预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儿童家长对于预防接种知识认识的深化。医学报道证实,尽管以往已经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预防接种实施的宣传,但仍然有很大一分部分儿童家长对于预防接种缺乏正确的认识,在预防接种现场开展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于疾病知识的了解更加准确清晰,能够显著提高儿童家长对于预防接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积极正确的观念和意识,深入了解预防接种的应用价值,从而树立疾病防治意识。
第二,有助于儿童及其家长对于预防接种工作配合度的提高。医学研究结果表明,在预防接种现场开展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预防接种工作,了解在何种情况下必须进行预防接种,而在何种情况下需要暂缓接种或是禁止接种,并掌握适当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和应对措施,避免接种人员收到不良反应的影响。同时,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监督,也有助于儿童及时预防接种率的提高,降低医疗纠纷和现场纠纷的发生率[1]。
第三,有助于儿童预防接种率的提高。在预防接种现场实施知识传播和心理干预,能够转变家长对于预防接种的错误观念,但医学研究表明,我国的二类疫苗接种率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通常情况下,儿童二类疫苗接种率会受到其家长月收入、文化程度以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二类疫苗接种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儿童的接种率[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预防接种现场应用知识传播和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
第一,为接种人群提供良好的接种环境。护理人员可通过多媒体、贴画、板报、宣传栏等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使其掌握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相关注意事项、预防接种的时间、计划免疫程序以及预防接种知识等内容。可在预防接种室摆放文字和插画等宣传品,或是张贴照片、注意事项等内容,从而为儿童家长学习和阅读提供方便。
第二,加强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和技巧培训,提高其健康教育意识。护理人员自身对于预防接种的认识和了解,也会对接种人员的预防接种知识掌握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相关医疗单位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业务讲座,帮助其更新护理理念,树立健康意识,同时,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还会直接受到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在进行知识传播和心理干预时,应做到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掌握健康教育的分寸和尺度,主动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3]。
第三,对儿童家长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前对儿童家长实施健康教育,嘱其认真阅读预防接种须知,了解疾病和预防接种相关知识,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主要作用,以及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禁忌症、时间间隔、次数和剂量等,同时,根据儿童家长的反映,以及上次接种后出现的异常表现,确定是否需要实施二类疫苗接种,并向家长发放知情同意书,使其认识到二类疫苗预防接种的禁忌症、副作用和效果等,告知接种者注射后30min内不要离开注射室,避免其进行过于剧烈的活动,一旦接种人员出现周围淋巴结肿大、呕吐、腹泻、发热、肿痛、红肿等不良反应症状,则需告知其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注射后多休息、多饮水,如果不良反应症状有所加重,则需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4]。
第四,加强儿童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为预防接种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从而消除儿童注射时的恐惧感和紧张感,更加配合预防接种和护理过程。
3 总结
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模式的逐渐发展完善,预防接种作为儿童感染性疾病控制和预防的关键手段,其临床价值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预防接种现场开展知识传播和心理护理干预活动也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5]。这就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自身硬加强学习,掌握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操作技能,更新护理理念,保持良好的服务挂念,从而为接种儿童及其家长提供良好服务[6]。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系统性、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儿童家长对于预防接种形成正确积极的认识,从而提高预防接种在儿童中间的覆盖率和注射的及时性,这也需要相关医疗部门的宣传与配合。
参考文献:
[1]薛金凤,邢丽丽,邹艳杰.卫生宣传日健康信息舆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1):83-84.
[2]姚凤燕.家长课堂在预防接种及知识传播中的作用[J].上海预防医学,2014,26(7):381-382.
[3]陈国民.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几点思考[J].科学,2011,63(1):26-27.
[4]吴梅,陈青兰.加强健康知识宣传 提高儿童免疫规划工作质量[J].延边医学,2014,1(12):106-107.
[5]卢冠辰,郑志刚,黄林等.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项目县2004年出生儿童的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疾病监测,2008,23(4):238-239.
[6]邹芳.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探讨[J].论著,2013,2(43):13-14.
论文作者:潘元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1
标签:预防接种论文; 儿童论文; 家长论文; 疫苗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知识论文; 心理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