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图书热现象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园文化论文,现象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一年来,校园文化图书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中学校园里继少年怪才韩寒的两部具有强烈叛逆色彩的长篇小说在广大中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之后,一批有关校园文化的图书相继出版,《哈佛女孩刘亦亭》、《哈佛天才——用卡尔·威特法则培养出的哈佛孩子》、《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等书不但引起了中学生读者的关注,也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喜爱。与此同时,在大学校园里,《走近北大》、《走近清华》、《大学往事》等具有较为浓郁人文气质的展现大学校园文化的图书也相继出版。尽管其在销售数量上无法与前一类图书相比,但也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而且正在逐渐形成出版的热潮。任何一种或一类图书的热销都是读者促成的,而读者的需求又是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和文化原因的,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读者的分析入手对于目前此类图书出版中所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的分析与评述。
校园文化类图书的主要构成是广大的青年学生及其家长,尤其是与中学校园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图书,更是成为这两类读者的阅读热点。一方面,中学生的学习是紧张而单调的,因此,他们特别希望在课外读到反映他们的生活,或者对他们未来成才有着一定指导意义的书籍。韩寒作品中那种对现有教育体制的反叛精神固然能够让他们产生酣畅淋漓的宣泄的快乐,而与他们同龄的哈佛女孩刘亦亭的成功更令他们向往,他们迫切地希望从这些同龄的成功者的身上找到对他们有意义的启示。而对于家长来说,怎么教育一个优秀的孩子始终都是他们所考虑的问题,尤其是近两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家长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必要性,而社会竞争的加剧也使得家长们迫切地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各方面能力都很出类拔萃的孩子。但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教育”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因此,他们在教育孩子之前也迫切地希望先为自己补上教育这一课。而出版界恰恰迎合了读者的这一阅读心理。从《哈佛女孩刘亦亭》中,同龄的中学生们所看到的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是如何完善自己、实现理想的过程,而家长们所看到的更多是这位成功女孩的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以及对他们有用的启迪。《哈佛天才——用卡尔·威特法则培养出的哈佛孩子》更是直接针对家长,用调查采访的形式记叙了培养哈佛孩子的成功的范例,《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则以比较的方式,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剖析了中、美不同的教育观念在孩子们身上所造成的不同的后果,《赏识你的孩子——一个父亲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则以一个父亲将聋哑女儿培养成学士的经历展示了全新的教育观念,那就是赏识你的孩子,充分发挥其各方面的潜能。应该说,这些图书展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即使是韩寒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其种偏颇,也具有一定的时代内涵,表现出年轻的一代在观念上的更新。事实上,无论是对现有教育观念的质疑还是对新的教育观念的阐释,抑或是从实践上对广大中学生和家长的启发,这些图书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类图书所存在的比较严重的欠缺,抑或可以说,它还远远地没有适应广大的中学生读者及其家长的阅读需求。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面较广,且颇具理论意义的话题,出版界敏锐地发现了素质教育对于中学生、甚至对于我们民族的未来的重要意义,而在这方面出版了一些适应市场需要的图书,这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这些图书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出版界所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欠缺,那就是过多强调于市场的运作,而缺乏对于素质教育之内涵的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事实上,对于出版界来说,市场运作的成功以及经济效益的实现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方面,出版是一种文化产业,它主要是以精神产品为读者提供宣传、教育以及娱乐的。但目前出版界对后者的考虑较为欠缺,这种现象同样也反映在校园类图书的出版工作上。韩寒的小说固然显示了一个少年作家对于中学生活的独特感悟,其在结构布局以及艺术表达方面也有独特之处,而作为一部由中学生所写的反映中学生自己生活的作品在中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也是必然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出版界为了图书销售的需要对于韩寒这位少年得志的作用所作的不适当的宣传。姑且不论这样的宣传对于一个刚刚十八岁的少年是否有着“捧杀”之嫌,而且其对于广大的中学生读者所产生的也未必是好的影响,尤其是韩寒对于中学教育制度的某些偏激之词不但未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而且被报纸等宣传舆论夸大其辞。事实上,素质教育的根本在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而全面知识的获得仍然是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不能因为韩寒无法适应现有的中学教育而写出了小说就据此对整个中学教育提出质疑。比之韩寒的小说,《哈佛女孩刘亦亭》的现身说法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更具启发意义,但这样的启迪也同样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各方面的因素,毕竟不是每个中学生都可以成为哈佛女孩或者男孩。而素质教育的真谛也不在于培养少数的天才或怪才,而在于让广大的青年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培养综合性的素质。事实上,对于广大的中学生读者来说,他们所渴望读到的未必是来自他们中的有关天才或怪才的神话,而是真正能够提高他们各方面素质的图书,而这正是目前校园文化类图书所欠缺的。即使对于广大家长们来说,那些指导家长们如何教育孩子的图书也有着太过浓烈的快餐文化的味道,而缺乏严肃认真的学理探讨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从这些出版物中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出版者商业运作的痕迹。因此,对于出版者来说,要想使校园文化类图书继续占领市场并赢得读者,关键在于提高这类图书的文化品位和图书质量上,要真正研究读者并不断地适应读者的阅读兴趣,真正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某种启迪。可以说,如果继续开掘下去,校园文化类图书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大学校园文化类图书也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类图书的一个重要景观,尽管它因缺乏前类图书在实践上对于学生和家长的指导与启示意义而在销量上稍逊一筹,但它却因其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更宽泛的适应性而从另一方面迎合了读者的需求,仅以销售而论,虽然其逊于前者,但在目前的图书市场上也还是有其一席之地的。《北大407室》、《大学往事》、《走进北大》、《走进清华》、《走进复旦》等图书不但展示了高等校校所特有的人文气质,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昆仑出版社新出版的《大学往事》一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不同时代的大学生们对于他们的大学生活的回忆,展示了一个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风貌以及时代、历史在人们心灵上的投影,不但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而且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北大407室》则直接以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反映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浓郁的当代人文气质。《走进北大》、《走进清华》、《走进复旦》等中国高等名校丛书从高校的历史沿革到特有的传统以及具有代表意义的学人风格等方面展现了中国近十所著名高校的风貌,无论对于正在高等院校的门外徘徊的中学生还是曾经接受过这些高校的教育的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与纪念意义。高校校园文化类图书的读者虽然没有中学校园文化类图书的读者那么固定与庞大,而且也不像前一类读者那么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但校园文化那特有的精神意韵还是对于读者,尤其是具有校园文化情结的读者具有颇为强烈的吸引力。一般来说,这类读者的文化素质普遍偏高,基本上都受过高等教育,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此类图书情有独钟,但这一点也恰恰向这类图书的出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此类图书的出版情况看,笔者认为,无论就出版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都远未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尤其是在大学校园文化意韵的开拓上,还远未尽如人意。就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高校而言,每个高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与人文积淀,而每个高校的人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而前述“走进名校”丛书虽然在展示高校的历史传统等方面颇下了一些功夫,但却远未能够传达出大学人的独特精神风貌。其他此类题材的图书也存在各种各样的欠缺之处,可以说,它们基本上还停留在展示阶段,而对于高校的精神文化意韵缺乏进一步的开拓与挖掘:此外,这类图书也基本上停留在知识性的介绍方面,缺乏对于大学生活的具有个人色彩的感悟以及以大学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而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类图书的阅读需求也会逐渐增强,而读者对于这类图书的文化品位同样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出版者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精神姿态或文化素质把握这种机遇并迎接这种挑战。
通过对以上两类校园文化类图书以及其所具有的读者群体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校园文化类图书尽管出现了热销的趋势,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果出版者能够适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这类图书的文化品位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其市场的前景仍然非常广阔;但如果仍然原地踏步或者盲目跟风,那么,这类图书终究会因为失去读者而最终失去市场。因此,在校园类图书出现良好的销售势头的同时,我们的出版工作者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提高图书的品位与质量上多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