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营养支持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和预后的影响论文_瞿文月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有效营养支持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通过“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将之分成2组:一组为肠内营养组(25例),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一组为肠外营养组(25例),均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胆碱酯酶、血乳酸及C反应蛋白等临床指标水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和胆碱酯酶水平比较肠内营养组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肠内营养组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肠外营养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肠内营养组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说,肠内营养支持是更有效的营养支持护理方式,它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营养支持护理;重型颅脑损伤;康复;预后

重型颅脑损伤乃神经外科常见损伤疾病,其轻者会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意识障碍、偏瘫及失语,重者可能会致人死亡[1]。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中,有效的营养支持护理是一项重要内容。临床常见营养支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肠内营养支持,一种是肠外营养支持。寻找有效的营养支持护理方法,是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预后的关键。为研究有效营养支持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和预后的影响,现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通过“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将之分成2组:一组为肠内营养组(25例):男性共有15例(60.0%)、女性共有10例(40.0%);年龄在30-71岁,平均年龄(51.7±3.6)岁;颅脑损伤类型10例(40.0%)为硬膜血肿、7例(28.0%)为脑内血肿、6例(24.0%)为脑干血肿、2例(8.0%)为颅骨骨折。一组为肠外营养组(25例):男性共有16例(64.0%)、女性共有9例(36.0%);年龄在32-69岁,平均年龄(50.9±3.1)岁;颅脑损伤类型9例(36.0%)为硬膜血肿、9例(36.0%)为脑内血肿、5例(20.0%)为脑干血肿、2例(8.0%)为颅骨骨折。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肠内营养组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在患者伤后6-24h内给其插入鼻胃管,滴注百普力鼻饲营养液,滴速30ml/h,期间将床头带高30°,用加热器保持营养液恒温,每隔6-8h增加一次营养液,滴速10-20ml/h,待胃肠内全营养后再将滴速调高到80-100ml/h[2]。肠外营养组均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护理:先给患者静脉输注营养剂,4-6d后再改为鼻饲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期间均给予优质护理,密切监测相关体征指标,有效预防误吸或反流,发现不良状况时要及时暂停鼻饲并行肠胃减压,带改善后再重新给予营养支持[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胆碱酯酶、血乳酸及C反应蛋白等临床指标水平、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对以上所有临床研究数据均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分析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水平

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和胆碱酯酶水平比较肠内营养组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肠内营养组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医学界将颅脑受外力作用损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或再次昏迷判定为重型颅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偏盲及失语等,还可并发肺部感染、高热、尿崩症等并发症,甚至还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4]。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抢救,同时还要给予有效的护理,尤其是营养支持护理。

传统营养支持方式多为肠外营养支持,但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则更具优势,因为它能给患者提供更加均衡的营养物质,能够直接给予胃肠道营养,还能够对胃肠黏膜产生保护作用、促进免疫球蛋白分泌、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以及降低高分解代谢[5]。另外,肠内营养支持的总体费用也较低,能够让大多数患者负担得起[6]。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前白蛋白水平和胆碱酯酶水平比较肠内营养组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和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肠内营养组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肠外营养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肠内营养组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得出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说,肠内营养支持是更有效的营养支持护理方式,它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卢珊,于红,张君,邓鑫艳,李则英,李深誉.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8):104-105.

[2]杨景英. 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研究进展[J]. 当代医药论丛,2017,15(08):6-8.

[3]曾月凤,冯丽燕,易倩,黄玉娟. 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 医疗装备,2017,30(05):182-183.

[4]谢彩霞,马青华,廖天芬,周敏,蔡王婷,李忻宇. 肠内营养支持临床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06):120-122.

[5]岁雪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2):6662-6663.

[6]黄玲. 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齐鲁护理杂志,2015,21(06):41-42.

论文作者:瞿文月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上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5

标签:;  ;  ;  ;  ;  ;  ;  ;  

有效营养支持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和预后的影响论文_瞿文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