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经验主义视角下的“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研究_本体论论文

逻辑经验主义视角下的“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研究_本体论论文

“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研究——从逻辑经验主义看“自我中心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自我论文,经验主义论文,中心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着重立足于对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分析,来说明它对“自我中心困境”的克服。

一、逻辑经验主义者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

逻辑经验主义是当代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中影响较大的哲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代表者们主要是从保证认识过程的科学性这一点出发,去克服“自我中心困境”的。

“自我中心困境”的实质,就是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带有不可克服的主观性。唯心主义者错误地利用了这种主观性,并从认识论到本体论作了不恰当的跳跃。克服认识过程的主观性是逻辑经验主义者始终追求的目标。他们批判了带有“自我中心”性质的主客体认识关系,想超越这种认识关系,把哲学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确保认识过程的科学性,去实现哲学的科学性,从而最终想使哲学摆脱“自我中心困境”。

在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自我中心困境”表现在认识关系上,就是一种“唯我性”。也就是说,认识过程始终摆脱不了“唯我”的特性。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石里克和卡尔纳普,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这种“唯我性”。石里克认为唯心主义者所以陷入“自我中心的困境”,其根源就在于它错误地把经验事实的“自我”的独一无二的地位,误认为是一个逻辑的、先天的真理。其实唯我主义说“实在是我的感觉”,这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命题,只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实在”,是同语反复。他认为只是由于唯我主义者把“为‘我’所有”这个短词加到一切对象的名称上去,才造成了“自我中心的困境”。

石里克指出逻辑经验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避免了“自我中心困境”。他认为逻辑经验主义始终坚持一种反唯我主义的态度,逻辑经验主义所坚持的感觉材料或经验事实,完全是中立的,它不需要事先假定一个“主体”、“自我”、“我”或“心灵”。石里克说:“最应当着重强调的事实是:原始经验是绝对中立的,或者象维特根斯坦偶尔提到的那样,直接感觉材料是‘没有所有者的’。因为真正的实证主义者(以及马赫等人)否认原始经验‘具有用第一人称’这个形容词来表示的、作为一切特定经验的‘特征的那种性质或状态’,所以他们不可能感到‘自我中心困境’的严重,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困境是不存在的。在我看来看到原始经验不是第一人称的经验,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步骤,采取这个步骤才能使哲学上的许多最深奥的向题得以澄清”。①

二、逻辑经验主义者确定了认识的科学性,以此保证认识结果的真理性。

逻辑经验主义者亨普尔认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目的在于就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提出一种清晰而精确的经验主义理论。“逻辑的证实”和“经验的证实”便成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1、立足于逻辑去说明哲学的普遍有效性。

克服“自我中心困境”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如何保证认识的科学性。逻辑经验主义者通过逻辑证实经验的可靠性,来促证认识的普遍有效性。

①、逻辑是经验证实的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弗雷格和罗素。弗雷格批判了19世纪盛行的一种心理主义的哲学思潮。这种思潮把逻辑当作一种思维艺术,把逻辑规律归结为经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他们认为要理解概念的意义,就必须对运用概念时头脑中的“内在的”、主观的过程进行研究,以寻求其组合的规律——逻辑。弗雷格认为哲学逻辑研究应该“始终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严格区别开来”。②从而他从研究主观的心理状态(感性、知性和理性)走向了对公共的、可交流的客观知识的研究,即从对观念的研究走向了对语言的研究,从对精神领域的研究走向了对业已存在的客观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形式的研究,特别是对意义的研究。

弗雷格从研究数学入手,去反对心理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观点。数学历来被认为是一种严密的科学,数学知识是必然的、普遍有效的知识。弗雷格认为,数学知识既然是必然的、准确的和普遍有效的,它们的基础就不可能是个人心理的或经验的,因为心理的和经验的东西没有客观的必然性和有效性。那么数学的基础何在?他认为在于逻辑,因为只有逻辑才具有绝对必然性和普遍有效性。数学是一种演绎科学,是建立在公理、定义、定理和推论规则之上的演绎科学和演绎系统。欧几里德几何学是公认的演绎系统。弗雷格主要研究算术,认为算术虽然是一种数量科学,但作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也必须是一个演绎系统。他努力把算术建立成为一种演绎系统。

弗雷格从对数学基础的研究,试图把数学归结为逻辑。他认为数学的概念就是逻辑的概念,数学的规则就是逻辑的规则。由于他把数学归结为逻辑形式,于是他一方面努力研究数学的逻辑,或找出数学表达式的逻辑形式;另一方面,他主张算术的符号语言必须扩大成为逻辑符号,致力于把数学表达式完全逻辑符号化,把自然语言符号化,创立纯形式语言。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哲学。

罗素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在他看来,数学知识的必然有效性在于数学的基础或实质是逻辑。哲学要研究知识,就必须研究知识的逻辑实质。逻辑是一切知识的确定性的基础,哲学研究就是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经得起逻辑分析的知识才是真正可靠的知识。用分析的方法研究知识或哲学问题,他认为这是他对哲学实行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逻辑经验主义者把是否经得起逻辑的检验,看成是科学知识的前提之一。石里克认为,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弄清楚了“逻辑自身的本质”。④“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⑤他认为“逻辑上可能的”,就是指一个事实或过程如果能够描述出来,这就表明描述它的句子是服从我们为自己的语言所制定的语法规则,那么我们就把它叫做“逻辑上可能的”。相反地凡是讲逻辑上不可能的,就是指我们那些词的定义同我们使用那些词的方式存在着矛盾。石里克强调指出逻辑上的可能证实与逻辑上的不可能证实两者之间的分界是绝对清楚明确的,不容有丝毫的含糊,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②、逻辑本体论化,从而保证了哲学的可靠性。

逻辑经验主义者对逻辑的分析亦未停留在一般的认识水平上,而是把它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他们用“逻辑上可能的”的目的,不简单地是为了保证一般认识命题的正确性,而是为了确保整个哲学的正确性,从而能“彻底”地克服“自我中心困境”。为此,他们把逻辑本体论化了。

维特根斯坦指出逻辑命题并不是对事实的陈述,只是语言的使用和符号的应用。因此,为了清除哲学的困境,就必须使哲学从对事实的研究转向对语言的逻辑结构和语言的逻辑语法的研究。哲学并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活动,是使本来似乎是模糊含混的思想变得清晰的活动。形而上学的思想是无意义的。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把逻辑本体论化的重要表现。在这本书中,他用“图象”把两个系统对应起来了。一个是本体论系统,它由原子事实组成:另一个是命题形式的逻辑系统。维特根斯坦认为二者是极其对称的,具有映射关系。命题是事实的图象,一个命题就是一个图象。命题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结构才能成为事态的图象。图象具有结构。图象的各部分以一定的方式配置起来,表示出事物的结合方式,这就是图象的结构。

卡尔纳普也把逻辑语言看成是建立统一科学的基础。他说:“科学是一个统一体系,在这体系里没有根本不同的对象的领域。因此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并不是分裂的。”⑥卡尔纳普认为各门科学之间之所以分裂,原因在于语言,因为它们使用了各自不同的语言,因此,要建立统一科学,必须先建立统一语言。语言的统一可以解决不同学科之间的分裂,带来不同科学之间的统一。

无论是维特根斯坦的图象说,还是卡尔纳普的统一科学理论,其核心都是要说明逻辑与世界具有同型的结构。他们实际上是用逻辑的可能性来保证他们哲学的科学性,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困境”。

2、立足于自然科学,提出经验的可证实原则,从而保证哲学的真实有效性。

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哲学的范围是人的经验活动,石里克就喜欢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彻底的经验主义”或“激进经验主义”。为此,他们不厌其烦地评击形而上学。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在符合逻辑句法的命题内,除了有意义的自然科学,缺少意义的逻辑和数学的命题外,剩下的就是无意义的命题。这也就是他所谓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如果说维特根斯坦跟形而上学还有感情上的瓜葛的话,那么,石里克等则对形而上学采取了彻底的否定态度。他认为形而上学完全是一个无意义的问题,应当从哲学中彻底加以清除。石里克说:“每个命题只有在能够证实的条件下才有意义”。⑦卡尔纳普也认为,“一个陈述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证实方法。一个陈述所断言的只是它的可以证实的那么多。因此,一个句子如果真的用来断言一些什么的话,就只能断言一个经验命题。如果一样东西在原则上越出了可能经验的范围,这样东西就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也不能提问的。”⑧就是说,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必须是经验陈述,必须对一定的事实有所表达,它表达的是经验科学的知识,是可以用经验来证实的知识。只有这样的句子,才能用事实或实验来断定它们是真的或假的,从而断定它们是否有意义。这实际上是坚持,只有经验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

拒斥了形而上学、确定了哲学的经验知识范围之后,逻辑经验主义者提出了保证命题以及他们哲学正确性的另一法宝——经验可证实性原则。针对传统实证主义在“证实”问题上的缺陷性,石里克区分了完全证实与可能证实。以孔德为代表的传统实证主义,在谈到证实时,通常是指一种完全的证实,也就是说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经验上,都要求做出确凿无疑的说明。事实上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为此,石里克指出,我们的证实并不是这种完全的证实,而只是一种“可证实性”,或者说是一种证实的可能性。所谓“可证实性”,就是当我们说:“只有可证实的命题才有意义”时,并不意味着“只有得到证实的命题”才有意义。也就是说不能把“可以证实”理解为已经“得到证实”,更不意味着“现在得到证实”。一句话“可证实性的意思就是证实的可能性”。只有可证实的命题,才是真问题,否则,就是假问题。

逻辑经验主义者利用了自然科学的成果,从现代逻辑和经验的可证实性原则两方面入手,去说明命题的科学性,克服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性,从而保证哲学能够摆脱“自我中心”的困境。

三、逻辑经验主义者在克服“自我中心困境”问题上的局限性。

我们认为逻辑经验主义者从确保认识过程的科学性这一点出发,去克服“自我中心困境”,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自我中心困境”关键就在于“一方面人们想通过认识去认识客观事物;另一方面人的认识又始终带有主观性,它妨碍了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容。如果能确保认识过程的科学性,再以此来保证认识内容的正确性,那么“自我中心困境”便不解自破了。另外,逻辑经验主义者借助于科学,特别是借助于逻辑,去说明认识过程的科学性,也是值得借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逻辑是人们以实践为基础,在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一经产生,就能作为思维的形式,指导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逻辑是反映了事物、现象的最普遍的本质和关系的概念。逻辑经验主义者把是否合乎逻辑,看成是判断命题有无意义的标准。这实际意味着他们已涉及到认识过程中的客观性问题了。

逻辑经验主义者煞费苦心的经营认识关系,以保证其科学性。这样是否就无懈可击、真的能克服“自我中心困境”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哲学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离开了本体论,就无法彻底保证认识论的科学性,无法最终克服认识中的“主观性”、“唯我性”。离开了认识论,自然也无法科学地揭示本体论。逻辑经验主义者在克服“自我中心困境”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在于他们离开了本体论去抽象地谈论认识论。这样必然导致两个结果:其一,无法最终说明经验的科学性;其二,无法最终说明逻辑的科学性。

逻辑经验主义者为了达到克服“自我中心困境”的目的,他们一再强调原始经验是“中立的”、“无主体的”、“无自我的”。实际上,他们是利用“科学”的幌子来掩饰自身哲学唯我论的实质。列宁对马赫的批判同样也适用于逻辑经验主义,他们都“是妄图用一个比较‘客观的’术语来掩饰唯我论的真面目的唯心主义”⑧。事实上,任何认识都不可能完全摆脱“主观性”,完全正确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分析认识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为认识的科学性寻求一个合理的标准。逻辑经验主义者强调经验的可证实性,是有科学道理的,但他们以此来否认经验中的“主观性”,是不足称道的。另外,他们还利用现代科学的成果——数量逻辑等,来确保命题的科学性,虽不无道理,但他们不顾前提,一味地强调逻辑的科学性,甚至把它本体论化,这岂不是把逻辑当成先天的、不证自明的东西了吗?

下面着重从逻辑经验主义的发展和演变的事实,进一步分析它在克服“自我中心困境”问题上的局限性。

1、逻辑的局限性。

逻辑经验主义者都是想借助于一种静态的逻辑(无论是理想语言逻辑,还是事物语言逻辑,都是一种静态逻辑),去建构一种本体论的哲学。这本身就包含了一个极大的困难。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要想用一种静态的逻辑去囊括整个世界,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个问题,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都已觉察到了。

“图象说”是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的主要思想,他试图通过一种理想语言去统一世界。后来,他发现用理想语言去统一世界,范围太窄,不能包容所有的问题。因此,他不得不放弃他早期苦心经营的理想语言,去寻找一种更宽泛的语言系统——日常语言。卡尔纳普在研究逻辑的过程中,也碰到了类似的困难。前期他认为以数理逻辑为范例而建立起来的科学语言形式,可以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后来卡尔纳普发现用数理逻辑的语言去统一一切科学有困难,所以他又选择较为宽泛的物理语言,最后,他又不得不退到更加宽泛的事物语言上,把它当作统一科学的基础。

用一种静态的语言是无法描述运动变化的世界的。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向宽泛逻辑的退步,是否真的解决了逻辑与世界的关系呢?自然是不可能。在晚期维特根斯坦开辟的日常语言研究的启迪下,日常语言学家们仍在孜孜不倦地解决逻辑与世界的关系,直到美国哲学家蒯因在语言研究中复兴了本体论的思想。同样,科学主义的发展也没有因卡尔纳普一再退却而就此罢休,而是另辟蹊径,产生了以库恩与拉卡托斯为代表的科学历史主义。在他们的哲学理论中也复兴了本体论思想。哲学发展的这一事实说明:离开了本体论,认识论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是得不到科学解决的。

2、经验可证实性原则的局限性。

逻辑经验主义想超越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之外去寻找一种“中立的”认识关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石里克特别是卡尔纳普为解决经验可证实性问题,可谓煞费苦心,但最终未能得到完满的答案。卡尔纳普反思了彻底经验主义证实原则之后,发现它遭到了如下困难:①证实原则无法证实命题与实在一致。因为若要证实它们之间的一致,就必须把命题和个人经验作比较,而不同个人的经济是不同的。②按照证实原则及意义标准,可以通过某一类的观察陈述(命题)来穷尽一个命题的经验内容,也就是说可以找到一个“中性”的陈述,把综合性陈述还原为观察性陈述。然而这样的中性陈述是找不到的,因为任何观察陈述都只是记录了一个私人的经验,根本不是中性的。③证实原则对一般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是无能为力的,不能证实它们,因而许多一般科学定律都被排除在有意义的知识体系之外。

发现了种种困难之后,卡尔纳普不得不放弃了证实原则,把难题留给了科学。他认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问题,哲学并不排除对象问题,但不研究对象问题。对象问题是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课题,哲学并不研究自然,只研究自然科学,因而也不研究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而只研究自然科学的语言的逻辑句法。在此,卡尔纳普还批评了彻底经验主义,认为它是“方法的唯我主义”。因为它把综合陈述还原为“自我经验”,并用私人经验一步一步地去构造世界。实际上就是说,逻辑经验主义在摆脱“自我中心”困境的过程中,又不自觉地陷入了这个困境。

总之,逻辑经验主义者从确保认识过程的科学性出发去克服“自我中心困境”,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他们脱离本体论,并想超越于主客体的认识关系,这便导致了他们在摆脱困境上的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注释:

①③④⑦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商务印书馆,第57页;第7;第9页;第31页。

②弗雷格:《算术的基础》,转引自刘放桐主编《现代西方哲学》上卷,第382页。

⑤⑥《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316页;第270页。

⑧《列宁选集》第2卷,第50页。

标签:;  ;  ;  ;  ;  ;  ;  ;  ;  ;  ;  ;  ;  

逻辑经验主义视角下的“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研究_本体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