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业结构 建设高效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高效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设高效农业的意义
所谓高效农业,大体上要满足四个要素:一是高产优质、保供增收;二是结构优化、产销一体;三是高新技术、管理科学;四是集约经营、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根据这样的要求,建设高效农业对目前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言,至少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是江苏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出路在于建设高效农业。“八五”以来,江苏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棉生产稳中有增,多种经营全面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是,也应清醒看到,当前农业仍面临突出矛盾,如农产品总体效益不高,科技水平较低,加工流通滞后,产品结构性紧缺,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等,都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制约,也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障碍,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总体效益,这是实现江苏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出路所在。
二是苏南和沿江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建设高效农业。农业现代化和高效农业其本质内涵应该是一致的,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高效农业,高效农业的目标是农业现代化,因此,两者是不矛盾的。苏南及沿江地区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农机总动力、劳动者素质、集约化经营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农业效益相对较高,但与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如农业管理体制滞后、农机配套程度不高、农业生态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三是淮北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在于建设高效农业。本世纪末江苏省全面实现小康的最大困难在于农民增收问题,淮北是难中之难。农业是淮北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受农业基础条件差,生产水平低,劳动者素质不高,加工流通落后等多种因素影响,农产品原始产品多,加工产品少,商品率低,农业整体效益不高,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资源、劳力优势,千方百计建设高效农业,是淮北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选择。
二、建设高效农业的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八五”以来,江苏省各地在调整农业结构、建设高效农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涌现了不少先进典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从江苏省而言,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农业结构逐步调优。农村经济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由“七五”末的65.2%提高到84.8%;在农业结构中,多种经营比重由“七五”末的44.6%提高到58.5%,畜牧业比重从“七五”末的27%提高到31%,部分地区已超过50%;种植业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向“粮经饲三元”转变,粳稻比重达67%。“八五”期间江苏省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5.5%,比“七五”快3.9个百分点,工农业增长速度比约为2∶1,比较协调。江苏省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4.1%,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占江苏省外贸出口创汇的50%。农民人均纯收入“八五”期间年递增4.4%,比“七五”高3.5个百分点,1996年预计达到2887元,比上年净增430元,增17.5%。
二是科学技术逐步先进。粮棉油单产水平总体较高,水稻单产已连续三年超千斤,接近世界最好水平。实施种子工程,良种覆盖率达92%,统一供种率76%;水稻生产推广的肥床旱育稀植和抛秧达2134万亩,占60%,部分地区基本实现“育秧不下水、栽秧不弯腰”;畜牧业杂交改良猪占90%以上、商品猪出栏率达139%,良种鸡达45%,羊出栏率达160%,鸡料肉比、料蛋比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蔬菜设施栽培面积100万亩,占10%以上。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达50%,比“七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江苏省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一五五”格局,即县有集试验、示范、培训、推广于一体的农技推广中心,全省各县基本建成;乡有“五有”农技站,乡乡建成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多种经营指导站,80%的农技站达到“五有”标准;村有“五统一”服务站,80%的村基本建成。全省通过“三定”工作的到位,已基本形成以国家农技推广人员为主体的推广队伍,仅乡一级就拥有农技人员4.7万人,平均每乡24人,其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占30%。
四是农业投入逐步增加。江苏省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国家、集体、农民结合和财政、信贷、外资及劳动积累结合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了以工建农、以工补农基金、农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防洪保安基金、粮棉油生猪技术改进费等等,设立了《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和农技推广奖》。江苏省已经建成28个商品粮基地县、19个优质棉基地县、37个商品瘦肉猪基地县和一大批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建成吨粮田8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00多万亩。
五是组织领导逐步加强。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并相应建立分级负责制。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农业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连续多年开展“吨粮杯”竞赛,与政绩挂钩。全省从上到下实施农业领导工程,实行“领导挂帅,部门挂钩,农技人员挂方”的“三挂”办法。就种植业而言,1996年共建立四级农业领导工程3.18万个,面积达1265万亩次,示范方平均单产比大面积高25%以上,以点带面,示范辐射,较好地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农业、支持农业的良好氛围。
从各地实践而言,具体表现为六种模式:
1.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先导发展高效农业。南通市以“一高带动五高”,即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来达到复种指数高、土地利用率高、土地产出率高、农产品商品率高、农业创汇率高。一是复种指数高,达201%,比全省平均高15个百分点,形成了一年三熟、两年五熟、三年七熟等多种熟制;二是土地利用率高,达99%以上,“八五”期间共复垦土地13万亩,土地垦殖率达61%;三是土地产出率高,“双千田”(亩产千斤粮、千元钱)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四是农产品商品率高,棉花为90%,家禽为57%,禽蛋为85%,水产品为95%;五是农业创汇率高,初步形成了棉花、食用菌、畜禽、水产、花卉盆景、麻类等十大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995年农产品一般贸易出口总额2.43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76%。
2.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先导发展高效农业。邳州市的经验表明:一是根据资源优势发展主导产业,突出银杏、棉花、苔干、肉兔等10个大宗产品,已发展银杏成片园7.8万亩,综合工程居全省第一,产量居全省第二和全国第三,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园”。同时,建成了棉花25万亩、大蒜15万亩、大棚蔬菜10万亩、苔干15万亩、特种养殖2万亩、肉兔600万只等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二是根据自然特点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广“一村一品、一乡几业”的做法,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全市已有专业户5万个、专业村260多个、专业生产小区60多个,初步形成了“南粮北桑、东菜西棉、养殖铺开、银杏连片”的区域格局。
3.以建设龙头企业为先导发展高效农业。灌云县是江苏省委确定的扶贫县,近几年坚定不移地把大力发展种植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以加工为龙头的贸工农一体化作为振兴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三步曲”,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业效益稳步提高。棉花是其传统的优势产品,县里以效益稳定的良种轧花厂为依托,以棉种加工为主导产品,大力开发棉花系列产品资源,生产加工专用复合肥、棉清油、棉纤维板等,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滚动开发,建成全省唯一的“棉花经济城”,1995年实现产值和销售收入双过亿元,成为淮北地区贸工农一体化的一个样板。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大大稳定和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发展,棉花及其加工品成为该县的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为1996年顺利实现脱贫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4.以强化市场流通为先导发展高效农业。东台市把开拓、搞活流通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关键,先后建设各类农产品市场110个,年成交额6亿元以上。港镇鳗苗市场居全国之冠,年成交鳗苗4吨多;许河镇兔毛市场辐射十多个省市,成为全国十大兔毛市场之一;四灶乡农民创办的乳猪市场,年成交乳猪30多万头。此外,时堰镇珍珠市场、南沈灶镇禽蛋市场、安丰镇山羊市场、新街镇苗木市场,都是在苏北、苏中地区影响较大的专业市场。市场的兴起,带动了多种形式的农民流通组织出现,全市运销组织、个体运输专业户9000多个,从业人员5万多人,农民经纪人2500多人,运销总量占全市的65%。在一些乡镇,农民自愿组织产销联合体,前方在大中城市设点销售,后方在本地组织生产,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既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仅畜牧业而言,1995年实现产值18.1亿元,列全省第一。
5.以增加农业投入为先导发展高效农业。苏州市以一流的投入,建设一流的农业,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路子。以建设农业领导工程为例,共投入资金3624亿元,主要用于修筑渠道226公里、机耕路168公里、平整土地3.5万亩以及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等,共建成各级“农业领导工程丰产方”402个,面积24.35万亩,1996年夏熟平均亩产373.77公斤,比大面积平均增24.59%,其中市级领导工程核心方亩产达432.34公斤,创全市之最。当然,这种模式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
6.以改革经济机制为先导发展高效农业。江都市宗村乡西贾村通过改革土地经济机制、发展股份合作农场走出了一条高效农业的新路。通过股份合作经营,在利益上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集体、场长、职工三方利益紧密结合,既增加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部分,又提高了场长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合力;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增强了决策行为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要素组合上,实行有偿合理流动,有利于合理资源配置,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溧阳市周城镇濮家村1987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481元,1988年开始兴办绿色股份制企业,开发山区资源,1995年开发收入达40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3400元,比1987年增长6倍。这种经营机制,现阶段在兴办农场、资源开发、运销联合体、特种养殖方面都有典型,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和潜力,是个值得探索和推广的新模式。
三、建设高效农业的途径
根据江苏实际,建设高效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保供增收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改革流通体制,调优农业结构,突破加工增值,强化外向开拓,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原则。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扩大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在增加粮食总量的基础上,调优粮食品种结构;在确保粮食总量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节粮型养殖业。特别是粮食丰收后,不要认为粮食生产已经过关,要吸取历史上丰收后面积减、总产不稳的教训。同时,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企业,提高附加值。
二是坚持贸工农一体化的原则。扩大农业的内涵外延,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调优农业结构不能局限于产中,不能局限于面积和数量上的增减,既要讲究质量的提高,更要面向整个产业链的结构优化,才能走出传统农业的误区。
三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克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生态效益的不良倾向,保护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保护不可再生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掠夺性、破坏性经营的短期行为。
在具体途径上,现阶段将先从四个方面入手,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
稳定增长的种植业。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确保粮食总产的稳定增长是调整农业结构的前提。建立稳定的种植业应从四方面考虑:一是“九五”期间粮食复种面积必须确保在880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其中水稻面积必须确保在3450万亩以上,总产360亿斤,扩大粳稻种植面积,力争达到75%;玉米是粮食生产中的短腿,面积小、单产低、需求缺口小,力争实现“双八”指标,面积800万亩,单产800斤。二是稳定棉花种植面积800万亩左右,推广“双膜棉”,提高单产保总产。以优质棉基地为核心,保留高产成片田,减少低产零星田。推广棉田间、套作,建设“双百双千田”,力争达到200万亩以上。三是放活小宗经济作物,市场需要什么农民种什么,逐步形成专业性生产小区或基地。四是提高复种指数,按全国平均理论值198%计算,江苏省还有12个百分点,实际上还可以更高一些,“九五”期间力争达到190%,相当于增加250万亩的复种面积。从而使全省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粮食680亿斤、棉花1000万担、油料3000万担。在此前提下,调优种植业(包括粮棉油)面积结构和品种结构,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发达的养殖业。建设的重点在于畜牧业。畜牧业是发达国家的发达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的高低,已被国际国内普遍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纵观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意大利、瑞典占80%,英国占70%,加拿大占65%,美国占60%,法国占55%,而我国仅为31%,差距较大。但通过近两年来的发展,畜牧业开始显露其巨大的潜力,已经成为江苏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九五”期末要求畜牧业成为多种经营的主导产业,占多种经营比重力争达到60%,占农业比重达到35%,部分地区达到50%。当然这与发达的畜牧业要求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但只要因地制宜,正确引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可以预言部分地区本世纪末能够建成符合当地实际的发达畜牧业,如海安、铜山、东台等地,然后以点带面,示范辐射。从全省而言,畜牧业生产上采取“稳定生猪,提高家禽,大力发展食草畜禽,积极开发特禽”的发展思路,到“九五”期末实现肉类总产360万吨,其中猪肉比重下降到60%,食草畜禽比重提高到15%。水产业结合实施“海上苏东”战略,重点发展海水养殖和特种养殖,提高名特优新品种的比重。
一流的园艺业。园艺业包括:菜、果、茶、花、瓜、菌六大类,是农业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可以说是“两个文明建设并重”,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确保城乡“菜蓝子”供应;又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现代化的城市必须是绿色的世界、鲜花的海洋、净化的环境。从江苏省园艺业的现状来看,目前反季节蔬菜已占10%以上,富士苹果占苹果总面积的50%、总产量的60%以上,名特优茶产量占11%、产值占40%。因此,今后发展一流的园艺业,关键要有一流的品种、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产品。要在大体稳定现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在名、特、优、新、稀等方面做文章,把经济效益的提高放在特色蔬菜、鲜切花、优质应时鲜果上。大力推广设施栽培,根据各地温光资源、气候条件和经济水平,提倡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钢架玻璃温室、遮阳网等多种形式,确保“九五”期末保护地蔬菜面积140万亩。并因地制宜,选择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其它园艺类产品保护栽培,提高满足市场均衡供应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园艺业的自身优势,大力推行多种形式的主体种植模式,如果菜、棉菜、粮瓜、桑茶等,多茬口、多层次,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整体效益,既可促进园艺业发展,又可稳定其它农作物生产。
先进的加工业。农业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广义上说,应该也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至少可以说缺少加工业的农业是不完整的农业,这是高效农业与传统农业的一个主要区别。没有先进的加工业就形成不了稳定的专业化布局和区域化生产,即使形成了也持续不了,长久不了,这就是江苏省某些农产品经常出现“说多就多、说少就少”,“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问题的关键所在。从江苏省加工业的现状来看,据1995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各类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包括丝织、纺织、印染、服装等深加工企业)1.3万家,职工300万人,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其中产值在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有100多家,涌现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龙头企业,如龙山鳗业、维维集团、如意公司、华鑫集团等。但从总体而言,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档次差,外向度不高,基本上是初、粗加工,赚的是资源、劳力钱。特别是在经营机制上并未与农民、生产基地结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农民的市场风险并没有减少多少,二次利润并没有得到多少。因此,必须对现有企业加以改造和提高。大体上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科技含量,实施名牌战略;二是加快外向开拓,积极吸引外资;三是加强企业联合,提高竞争能力;四是改革运行机制,形成利益一体。同时,也可通过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外资企业投资农业,提高江苏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水平。
稳定增长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这四个方面不是相对孤立而是紧密关联的,只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完整的高效农业。但在起步阶段,可以允许各地根据实际,在最有优势或潜力的某个方面或环节上先行突破,取得经验,以点带面,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