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尚书”复合词的特点及其成因_语义分析论文

论今文《尚书》复合词的特点和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合词论文,今文论文,尚书论文,成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古代汉语复合词少,单音词多;现代汉语单音词少,复合词多。汉语复音化的驱动机制如何,向少讨论。本文首次对今文《尚书》的复合词进行专题研究,概括其特点有三个:①词类具有多样性;②词义具有单一性;③词形具有变异性。总结其形成原因也有三个:①词组的结构紧缩化和语义的抽象化;②词义表达的精确化;③组合构形的无限化。本文的研究对于汉语复音化驱动机制的研究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皆具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 今文《尚书》 复合词 特点 成因

今文《尚书》的复合词占复音词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多数是单义单类词,多义词和兼类词较少。复合词和词组还没有严格的界限,词形具有变异性。这些与甲骨文的复合词有相似之处。同时,今文《尚书》复合词的词性又具有多样性,构成方式也比较复杂。这些与后世文献语言中的复合词有相似之处。由于今文《尚书》具有特殊的语料价值,研究今文《尚书》复合词的特点及其成因是研究汉语复音化过程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特点:词类的多样性、词义的单一性和词形的变异性

今文《尚书》的语言系统实际上是介于甲骨文和先秦两汉文献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其特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1.词类的多样性

今文《尚书》复合词的这一特点主要是与甲骨文复合词的对比显示出来的。甲骨文的复合词词类单一,都是名词,而且绝大多数是专有名词。今文《尚书》的复合词既有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和数词。

今文《尚书》复合词的多样性还反映在专有名词的小类十分丰富。甲骨文复合名词以专有名词为主,今文《尚书》的复合名词也是以专有名词为主的。甲骨文专有名词主要是人名地名,今文《尚书》却有十五种小类。表示人名的诸如“ 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表示官名的诸如“司空、司徒、司马、司寇”。表示国名的诸如“涂山、织皮、淮夷、徐戎”。表示地名的诸如“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表示山名的诸如“岱宗、崇山、羽山”。表示水名的诸如“大野、雷夏、震泽”。表示动物有:华虫、凤凰、雊雉、鸣鸟。表示植物名的有:粉米、菁茅、孤桐。表示乐曲名的有:箫韶。表示乐器名的有:鸣球、搏拊、鼗鼓。表示车名的有:大辂、辍辂、先辂、次辂。表示器物名的有:珠、浮磬、梓材、赤刀、大训、夷玉、天球、河图。表示刑罚名的有:墨辟、劓辟、剕辟、宫辟、大辟。表示星宿名的有:星鸟、星火、星虚、星昴、星启。表示干支名的有:甲子、乙未、丙午、戊申、甲寅、乙卯、丁巳、戊午、庚戊、丁亥、乙丑、丁卯、癸酉。

2.词义的单一性

今文《尚书》复合词的单一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证明。

2.1今文《尚书》的复合词绝大多数单义单类。《洪范》62个复合词,仅“稼穑”和“卜筮”是多义兼类词。单义单类复合词占《洪范》复合词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六点八。今文《尚书》还有些联合式复合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仅仅表示一个词素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偏义复合词。例如《召诰》:“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尚书易解》:“吉凶,吉也。”(页206)这些也是单义单类复合词。

2.2今文《尚书》的复合词与单音词比较,单音词绝大多数是多义多类词,而由同一单音词作词素组成的复合词则绝大多数是单义单类词。例如:方,今文《尚书》凡54见。“方”作单音词12见,有6个义项。①并。1见。《微子》:“小民方兴。”《仪礼·乡射礼》:“不方足。”郑玄注:“方犹并也。”方兴,《史记》引作“乃并兴”。②国。2见。《梓材》:“庶邦享作,兄弟方来。”王国维曰:“方,犹国也。”[②]③正在。4见。例见《皋陶谟》“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句。④通“放”,放弃。1见。《尧典》:“方命圯族。”郑玄注:“方,放。谓放弃教命”。⑤通“旁”,普遍。3见。《尧典》:“共工方鸠僝功。”⑥通“芳”。1见。《洪范:“凡厥正人,既富方谷。”《尚书易解》:“方,借为‘芳’。方谷,芳香之谷;《墨子·明鬼》:‘必择五谷之芳黄以为酒醴粢盛’,是也。”(页138)以“方”为词素构成的复合词有8个义项。①朔方,即“北方”。《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②南方。《金滕》:“为坛于南方。”③东方。《顾命》:“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④西方。《顾命》:“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⑤内方,山名。《禹贡》:“内方至于大别。”⑥外方,山名。《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⑦多方,犹言众国。12例皆见于《周书·多方》。⑧四方,犹言天下。凡24见。⑦—⑧多词一义,①—⑥都是一词一义。

2.3今文《尚书》的复合词与今文《尚书》的单音词相比是一种横向对比,今文《尚书》的复合词与后代文献语言的复合词相比是一种纵向的对比,今文《尚书》复合词词义的单一性在纵向比较中尤为明显。例如“大家”一词仅见于《周书·梓材》的“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句。大家,即指“卿大夫”,一词一义。在后代文献语言中“大家”是个多义词,《辞海》有六个义项。①旧指世家望族,大户人家。《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②古代宫中的侍从对帝后的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第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③著名的专家。王夫之《夕堂永日绪经外编》:“艺苑品题有大家之目,自论诗者推崇李、杜始。”④众人,大伙儿。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大家拍手高唱,日未沉山且莫回。”⑤古代女子的尊称。如汉代班昭世称曹大家。⑥婆婆,丈夫的母亲。《太平广记》卷一百二十二“陈义郎”:“大家见之,即不忘息(媳)妇。”“大家”在现代汉语里仍是一个常用词,仍保留文献语言中的①③④三个义项。“大家”古今所有的义项与今文《尚书》“卿大夫”这一义项均有联系。

3.词形的变异性

今文《尚书》的复合词较之甲文,虽然词汇量急剧增加,词类也增多了。但词形仍不够稳定,复合词和词组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3.1复合词和词组并存。上古汉语的复合词有相当部分是词组的紧缩形式。词组紧缩成复合词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必然有一个词组及其紧缩形式复合词的并存时期,应该说这个时期复合词的词形还处在词组向复合词演变的变异中。今文《尚书》中有不少这样的词组和复合词。诸如:“天命”和“天之命”,“天威”和“天之威”,“天罚”和“天之罚”等。“天命”是今文《尚书》常见复合词,凡17见,《虞夏书》、《商书》和《周书》都有分布。《大诰》和《召诰》各3见,《多士》和《多方》各2见,《皋陶谟》、《汤誓》、《盘庚》、《康诰》、《洛诰》、《无逸》、《君奭》各1见。“天命”和“天之命”的使用频率比为17∶5,使用篇目比为11∶1。“天命”这个复合词已经趋于定型。

今文《尚书》“天罚”仅《多士》和《吕刑》各1见。“天之罚”却有5见,《虞夏书》、《商书》和《周书》皆有,《皋陶谟》、《汤誓》、《牧誓》、《多士》和《多方》各1见。《多士》“天罚”和“天之罚”各1例。“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我乃明致天罚。”“天”和“天罚”的动词谓语皆为“致”,二者的句法作用和语意完全相同。“天罚”和“天之罚”使用的频率比和篇目比均为2∶5,说明“天罚”这个复合词在今文《尚书》中刚刚形成。

3.2相同的双音节在有些语境中是复合词,在有些语境中仍是词组。这一语言现象在联合式结构中较多。联合式结构的语素多有相同相似、相对相反义,易于连文,然独用时多为单音词,有独立的词汇意义。其组合的初始阶段是偶然的不经意的,大概因为经常组合,久而久之,成为联合式词组。词组义开始仅仅是两个词义的简单组合,后来表示的概念渐趋抽象概括,产生新的融合义,这就演变成复合词。今文《尚书》里有相当数量形态相同的复合词和词组。例如“上下”在今文《尚书》里凡10见。词组2见,均见于《禹贡》。“厥田惟上下”、“厥赋上下”中的“上下”即“上等中的下等”的省略式,“上下”是词组。复合词8见,6个义项。①天地。《尧典》:“格于上下。”《尚书易解》:“上下,指天地。”(页3)《洛诰》:“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尚书今古文注疏》:“言周公之德,光于天地。”(页411)②山丘草泽。《尧典》:“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尚书易解》:“上,指山;下,指泽。”(页24)③上天下民。《皋陶谟》:“达于上下。”《尚书今古文注疏》:“上谓天,下谓民。”(页87)《君奭》:“大弗克恭上下。”《尚书易解》:“上下,谓天与民。”(页244)④天神地祗。《召诰》:“毖祀于上下。”《尚书易解》:“上下,天神地祗也。”(页204)⑤君臣。《召诰》:“上下勤恤。”《尚书易解》:“君臣勤劳忧恤。”(页207)⑥上下刑。《吕刑》:“上下比罪”。《书集传》:“罪无正律,则以上下刑而比附其罪也。”

“上”和“下”是两个方位词,本义是“上面”和“下面”。因为“上”和“下”是两个相对的方位概念,经常连用,逐渐形成词组,再凝固而成复合词。《禹贡》的“上下”,其显性形态词组与复合词无异,其隐性形态词组却是“上等中的下等”。词组的结构是松散的,可以增减变换语素。复合词的结构是凝固的,不能增减变换语素。《虞夏书》的“上下”,词组2见,复合词3见,比值为2∶3,词组正在向复合词的演变中。《周书》的“上下”,无一例词组,均为复合词。可见,在《周书》时代,“上下”作为复合词已经基本定型。

二、成因:词组的结构紧缩化和语义抽象化、语义表达的精确化和

组合构形的无限化

学术界对于复合词的成因未见展开讨论,对于复音词的成因见仁见智,没有定论,其主要说法是“语音简化说”。王力先生认为中古语音比上古语音简化,有些字在上古不同音,到中古变为同音。同音词的大量增加妨碍语言的交际,于是导致汉语的复音化[③]。

语音简化是中古的事,而今文《尚书》里已经有大量的复合词,显然,“语言简化说”不能解释今文《尚书》复合词的成因。

分析今文《尚书》单音词、复音词和词组的各种结构和语义联系,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今文《尚书易解》复合词的成因。

1.词组的结构紧缩化和语义抽象化。

今文《尚书》有不少复合词是词组的结构紧缩和语义抽象的产物,如前所述 ,“天命”是“天之命”的紧缩,“天罚”是“天之罚”的紧缩。复合词“上下”则是词组“上下”语义抽象概括的结果。

词组结构的紧缩化促成语素联系由松散趋于紧密,同时删除了表示修饰关系和限制关系的字词,促成语素的具象意义日益模糊,语素表达日益自由灵活,语素表达意义的内涵和外延日益扩大。结构紧缩化是前提,语义的抽象化则是词组演变为复合词的关键因素,二者互为因果,促成复合词的定型化。

2.语义表达的精确化

词组造词是一个原因,但是,并非所有的复合词都脱胎于词组。实际上,语义表达的精确化是复合词形成的主要原因。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各种事物之间的千差万别,完全依靠单音词是不能表达的,复合词两个词素总比单音词一个词素表达更为具体准确形象生动。例如:“穑夫”、“勇夫”要比“夫”表达的概念准确具体。“白壤”、“黄壤”要比“壤”表达的概念具体形象。单音词“震”和单音词“惊”都不能完整地表达复合词“震惊”的词汇意义,单音词“扑”和单音词“灭”也不能精确地表达复合词“扑灭”的词汇意义。今文《尚书》的复合词远比甲文和金文多,表达的概念也远比甲文和金文丰富。今文《尚书》复合词的结构形式以偏正式占绝对优势,这也不是偶然的。偏正式复合词既利于说明事物的数量、性质和类属,描写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大小,也利于对动作行为进行细致摹绘,可以说,偏正式结构和复合词本身语义表达的精确化是互为表里的,语义表达的精确化决定了偏正式复合词的能产性。

3.组合构形的无限化

单音词的内部变化以及词义的引伸假借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度则影响语言的交际,而复合词的组合能力是无限的。如上所述,今文《尚书》里单音词“方”有6个义项,而以“方”为词素的复合词却有8个。这表明《尚书》时代仅仅依靠“方”的词义引伸假借已不能表达日益增多的新词新义,而复合词构形的无限化却能解决单音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局限。今文《尚书》以“方”为词素构成“朔方、南方、东方、西方、内方、外方、多方、四方”等复合词,如需表达与“方”有关的新概念,还可以组合更多的以“方”为词素的复合词。

今文《尚书》复合词的形成可能还有别的原因,比如调整节奏和谐音律的修辞需要等等,但主要原因还是词组结构的紧缩抽象、语义表达的精确以及复合词本身无限的组合能力。

复合词是复音词的主体。今文《尚书》是最早的文献语言之一,今文《尚书》复合词的研究可为研究汉语复音化的早期动因以及汉语复音词的结构、特点提供新的理论和新的证明。

收稿日期:1996-06-04

注释:

①《尚书今古文注疏》第287页。

②详《尚书易解》第195页。

③详《汉语史稿·中册·构词法的发展》。

标签:;  ;  

论“尚书”复合词的特点及其成因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